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

合集下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

主题:有效学习型课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

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

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试图借助点拨,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教学目标: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从课文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自上汲取的力量。

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自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灾难1、板书:地震。

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起了什么?2、观看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3、揭示课题:师表达:,在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不到四分钟时间里,30万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

但是,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一段奇迹。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1、那他们在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句子读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

(出示影音)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

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

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

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

(学生读划写)3、学生交流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_____,如此______(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四年级下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初读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句子1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

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3 、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出示一段赞颁亲情的抒情文字,让学生齐读(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重点记住“墟砾”等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Shān jī hùn xī xū màn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曼谷jí bào lì zá chàn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1、自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说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③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篇文章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怀着坚定信念,经过38小时的挖掘与种种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3位同学的故事。

赞扬了父爱的伟大与崇高。

下面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 1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父爱的伟大,感受父子深情。

2、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重点: 1、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1、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师口述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谈感受。

手机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

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

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

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

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 1994 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 38 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教学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颤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生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中父亲和儿子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情境教学法:创设地震的情境,让学生更能体会文中人物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可怕和破坏性。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你认为人与人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从而引出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墟、砾、颤”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3、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三)精读课文,感受父爱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亲的心情。

例如:“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话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了父亲长时间挖掘的艰辛和疲惫。

“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通过父亲的语言,体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儿子的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的成因和灾害特点。

2. 通过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然灾害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与安排:课前准备: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震话题的兴趣。

1. 导入(用10分钟):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地震的经历或观点,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性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阅读故事(用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背景,并组织学生阅读故事。

教师可以提前将故事分成若干部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

3. 理解与表达(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含义和主题。

学生可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总结。

4. 情感态度培养(用20分钟):教师组织开展一场关于地震灾害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震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提高阅读能力(用20分钟):教师将故事中的一些句子或段落提取出来,让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改写。

学生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彼此的阅读理解能力。

6. 总结与拓展(用10分钟):教师对这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拓展作业,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

教学方法与手段:1. 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教师布置的拓展作业,如阅读相关文章或写一篇与地震相关的作文,评估学生是否能够进一步拓展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书兴趣。

1、上课时先挂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

教师深情诉说: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

地震无情,人有情。

危难时刻见真情啊!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向忙碌在灾后救援工作的人们致敬!好请坐!
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

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3)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
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

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

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

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

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

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六、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