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doc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和“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素材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震后废墟图片,课文中的插图。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生借助看书、上网查询等学习渠道,了解地震灾害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口语交际形式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师: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生齐读课题)师:大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来看看曾发生的几次大地震。
(课件出示:震后废墟的图片并配以音乐)1./c/2008-05-13/172115530830.shtml 2./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 =2&fr=ala0&word=%E3%EB%B4%A8%B5%D8%D5%F0%CD%BC% C6%AC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国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24万人死亡,83万人受伤;/GB/192235/198137/12344643.htm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大地震,当天仅余震就发生了14次;/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 =2&fr=ala0&word=%B0%CD%BB%F9%CB%B9%CC%B9%B4%F3% B5%D8%D5%F0%BA%F3%B7%CF%D0%E6%B5%C4%CD%BC%C 6%AC而我们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1994年1月的洛杉矶大地震中,当时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
小学5年级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5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和坚定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教学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通过讲述一位父亲在地震后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挖掘废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展现了父爱的深沉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资源:文章的电子版地震救援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情境创设)相关亲情和信念的资料和案例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地震救援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自学生词新词。
深入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父爱的伟大和坚定的信念。
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总结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亲情和信念的重要性,并进行写作练习。
评估方式: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应。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检查:通过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课后训练设计:读拼音,写词语。
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所表达的亲情和信念的理解。
课外延展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作者是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美国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演讲者。
他的作品通常以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来启发读者,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
马克·汉林的讲座包括优秀的销售策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
(出示影音)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
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
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
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
(学生读划写)3、学生交流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_____,如此______(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打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图片导入。
1.循环播放一组关于地震的图片,配乐,师深情介绍,营造感伤气氛。
2.复习6个生字新词“混乱”、“血迹”、“瓦砾”、“废墟”、“爆炸”、“颤抖”。
3.联系地震图片,用6个词语描绘地震画面。
师:同学们,地震过后,不仅仅留下的是满地的废墟,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悲痛。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洛杉矶大地震,一起去认识一对……生齐接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上新课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描写了一场怎样的地震?2.在这场地震中,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93页,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3.你觉得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呢?(生答:了不起)板书: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一)走进了不起的父亲1、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12段,画出相关语句。
(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说体会)2、生读,再谈感受。
大屏幕出示相关语段:①、他顿时感到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的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四年级下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初读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句子1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
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3 、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惠农区简泉小学蔡军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
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我们刚学过《秋天的怀念》,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今天这节棵课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谱写爱子、子爱父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一定能吸引同学们。
板书:19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学生小声读课文)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学习生字、新词1.读课文,在文中圈画会写字(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画好后再读读带生字的词语。
2.记忆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3.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考察学生的认读。
4.拿出练习本重点练习漆、挖、掘三个生字。
5.把生字带入课文用心朗读,读准本课的生字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学习1至3自然段(1)指名朗读1至3自然段,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2)讨论:父亲的心理、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相机理解下面的两个句子,鼓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句子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教师提问:句子中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如果换成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向他七岁的儿子的学校跑去,会怎样?句子2:他一边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一边跪在地上大哭起来。
这个句子写出父亲当时的心情怎样?如果让你来读,你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教师鼓励学生用心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读)(3)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并快速默读课文像这样的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到后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父亲心理、感情的变化。
2024年北师大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地震知识竞赛:组织地震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地震相关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2.父爱主题班会: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父爱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的感人故事。
3.观看相关电影:推荐学生观看与地震或父爱主题相关的电影,如《唐山大地震》、《父亲》等,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十八、教学资源补充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提问,评估学生对课文主旨和人物性格的理解程度。
十一、教学延伸
1.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探讨地震中的父爱主题。
2.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地震、父爱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4.测试评价:通过定期的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生字词的记忆情况。
十六、教学反思与总结
1.教师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教训。
2.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感受,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3.教学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
5.情感体验(5分钟)
-学生模拟地震现场,体验故事中的紧张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勇敢、坚强的品质。
6.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旨。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十、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在课堂上讨论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注意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人物语言、行动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1 / 7(学生谈感受)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整体感悟,把握基本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2、再次默读课文,读后,问:读完故事哪几个画面非常清晰地定格在你的眼前,哪几句话一直在你的耳边回荡?3、定格的画面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地震的强大:30万人——不到4分钟的时间一片废墟(2)不听消防队长与警察的劝告,一遍遍地请别人帮助。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 / 7(4)通道被打开,父亲接孩子上来,孩子却让其他同学先上来(5)父与子拥抱的情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述说定格的画面,并说明之所以定格的原因)4、回荡的声音:“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遍遍述说的?当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
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
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体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 小时”这个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体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个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
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
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详案)
一、导课
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我国唐山发生 7.8 级强烈地震, 24 万人死亡, 16 万人受伤。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发生了 8 级特大地震,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生离死别。
地震是可怕的,它是灾难。
今天我们这则故事,就发生在1994 年1 月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
这就是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时的情况。
(出示资料)板书课题。
二、整体入手,回顾课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父亲和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揭示:了不起。
三、品味课文,体验父亲与儿子“了不起”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研习课文
① 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 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并批注出理由。
③ 试着体会父亲救儿子时的心理变化。
2.交流自悟收获。
学生可能从以几下方面来谈:
先体会父亲:
他挖了 8 小时, 12 小时,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课件出示
引导:先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感受,再引导到走进父亲心里。
老师引父亲 8 小时心理的变化。
体会绝望,看不到孩子的绝望。
指导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体会他的普通,和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他的与众不同。
揭示废墟的危险,和父亲的动力。
信念使他重拾信心,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12 小时了, 24 小时了,父亲会是什么样子,他心里又会怎么想?联系好心人、警察、消防队长的表现,体现父亲的执着,深刻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指导朗读。
36小时了,他仍然在坚持人们以为父亲失常了,你觉得呢?引出这是来
源于他对于儿子深沉的爱。
(板书)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使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读课文。
导:38 小时了,已经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了,人疲惫到了极点,黄金救援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引读到最后一段。
儿子:
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
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课件出示。
学生谈体会。
引导联系孩子的年龄、孩子所处的环境,想象他如何度过
38小时,体会他是多么的勇敢、坚强、无私。
指名读。
2.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激情:只因为那一句真挚的承诺,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寻找儿子;只因为那一句朴素的承诺,儿子勇敢地与灾难作斗争。
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啊。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
学习完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想对这对也不起的父与
子说点什么,那就请你写在练笔上。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