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如注 毕飞宇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考试(四)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郡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四)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许多动物都具有群居习性,鸟、昆虫、鱼、鲸鱼乃至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它们活动时总是集结而出,觅食时一般成群结队。
动物聚居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从群居生活中得到的好处多,而为之付出的代价少。
鬣狗成群猎食时能够捕捉到比它们单独活动时大得多的野兽,尽管要分食,但对每一个自私的个体来说还是划算的。
两条鱼一起在水中游时,如果一条游在另一条的后面,同时保持一定的倾斜度,那么后面的那条鱼就可以从前面的那条鱼所激起的湍流中获得流体动力方面的好处。
鸟类在飞翔时组成V字形的原因可能也在于此。
由于飞在最前头的那只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可能是它们在轮流担任这个不是出于自愿的领航员。
这是一种延迟的相互利他行为。
群居生活带来的好处可能有很多与避免被捕食者吃掉有关。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模式”讲起。
模式尽管是抽象的,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客观世界。
设想有一群某一物种的动物正受到一只捕食者的追捕,最靠近捕食者的那只动物往往最先受到攻击。
对于捕食者来说,这种策略是合理的,因为这样可以节省精力。
但对被捕食的动物而言,这种策略却使这群争相逃命的动物都力图避免处于最靠近捕食者的位置。
这群动物如果老远就发现了捕食者,只要逃走就行了。
即使捕食者突然出现,每只动物还是能够见机行事,尽量避免处于最接近捕食者的位置。
我们可以想象,每一只被追捕的动物周围都有一个危险区,从这个危险区里的任何一点到这只动物的距离都短于从该点到其他任何一只动物的距离。
文学的千分之一 ——读毕飞宇的《小说课》

25前沿评论·毕飞宇《小说课》文学的千分之一文学的千分之一——读毕飞宇的《小说课》张定浩《小说课》中的毕飞宇是极其谦逊的。
他一直在强调自己没有能力去谈大的问题,强调小说阅读的个人化,强调自己有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谬误。
而这种谦逊,通常也是出于一种自信,他相信自己触碰到了一些真问题,相信这种个人化的经验也具备某种普适性,如他在后记里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好。
一千个读者不可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文学从不专制,它自由,开放,充满了弹性。
但是我也想强调,亿万个读者同样不可能有亿万个哈姆雷特。
文学有它的标准和要求。
我渴望我的这本书可以抵达文学的千分之一”。
读完《小说课》,我觉得毕飞宇的愿望可以说已经实现了。
这本书里所做出的一系列判断,有关文学,有关阅读和写作,几乎都是对的。
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因为通常我们读类似这样的谈艺著作会比读小说更挑剔一些。
埃科嘲讽王尔德笔下很多精妙断言其实是“可置换警句”,即颠倒过来或反着说也似乎成立,比如“只有一流的文体大师才能达到晦涩的境界”,可以反着说成“只有一流的文体大师才能达到清晰的境界”;比如“美揭示一切,因为它什么也不表达”,倘若颠倒成“美什么也不揭示,因为它表达一切”,也没问题,诸如此类,也就是说,王尔德时常乐于展现的,是“修辞上难以克制的乐趣”,而非对于简洁真理的探索。
与之相比,同样享有机智有趣声名的毕飞宇在这本书里呈现的,倒是一种非常朴素诚恳的面貌,这种朴素诚恳,可能也来自长久写作实践中积累的自信。
毕飞宇分析《促织》短短千余字中的波澜曲折,揭示那浑然一气呵成的文本背后种种刻意用心的小说家安排,“你写的时候用心了,小说是天然的,你写的时候浮皮潦草,小说反而会失去它的自然性……写小说一定得有匠心,但别让匠心散发出匠气”。
在讨论《水浒传》中林冲雪夜上梁山一节时,他用“语言”来区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没有语言上的修养、训练和天分,哪怕你把‘纯文学作家’这五个字刻在你的脑门上,也是白搭”,而“小说语言第一需要的是准确”,这种准确依赖于写作者对于生活和人心在逻辑与非逻辑两方面的强力认知,这种认知可以让他摆脱自我的束缚,“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第一篇: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2009年的时候,我读了实力派作家毕飞宇的小说《玉米》就被这篇优秀的小说吸引住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
首先声明作为一个根本不会写小说的人来说,是不适合对小说发表看法的,尤其是这么有实力的能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我觉得也是未尝不可的。
首先,这部小说妙就妙在它的刻画人物上,玉米,在北方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庄稼,但是作者用玉米作为小说的名字我想也是独具匠心的。
预示着平凡而伟大。
今天我再读此小说,就萌发了要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的欲望。
小说中的玉米生的那个年代应该是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父亲是村支书,尽管母亲木讷,从一嫁给他父亲就一直没嫌着,一直在生娃,生了七个丫头,努力到最后终于生了个小八子。
也许是父亲的特权,也许是父亲生性风流,还可能是母亲一直就是在怀孕、生娃中,总之,父亲在村子里的“相好”很多,虽然母亲由于自己的能力,无法驾驭她的父亲反而觉得无所谓,可是对于人小有心计的玉米来说,父亲的这种作为简直就是打母亲的脸,也是打自己的脸,她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把她的弟弟照顾的妥妥帖帖,还要抱着自己的弟弟在村子里那些和父亲有染的女人面前时不时地给她们一点颜色看看,为母亲挣得应有的面子。
就连她那生性风流的父亲都害怕她三分,因为这个家还要靠玉米支撑,她就像《红楼梦》里的王西凤。
小说中的玉米,不但漂亮、高傲还特别懂事。
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不管父亲再怎么风流,毕竟在农村来说,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啊,在加上在乡亲们的心目中,玉米是他们那个年代教育女孩子的榜样,不像现在比的是谁能考上清华或者北大,那时候比的是谁家的女孩能干、端庄又懂事,而这时的玉米就成了当地女孩子学习的典范。
当玉米和邻村的考上飞行员的彭国梁经人介绍谈起了恋爱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觉得欢欣鼓舞,觉得只有这个飞行员才能配得上如此漂亮如此能干的玉米,总之,作为乡亲们来说,玉米本就不该属于那片贫瘠的土地,就应该是山沟沟里的金凤凰。
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2000-2013)

10.黄咏梅:《单双》《钟山》2006年1期
短篇小说:(10篇)
01.魏微:《姊妹》《中国作家》2006年1期
2.郭文斌:《吉祥如意》《人民文学》2006年10期
03.王手:《软肋》《收获》2006年4期
04.盛可以:《淡黄柳》《作家》2006年4期
05.姚鄂梅:《黑眼睛》《山花》2006年9期
03.《比风来得早》 葛水平 《上海文学》2007年9期
04.《风月剪》 鲁 敏 《钟山》2007年4期
05.《本命年短信》 王 手 《收获》2007年2期
06.《今夜去裸奔》 郭潜力 《十月》2007年1期
07.《余震》 张 翎 《人民文学》2007年1期
08.《天窗》 孙惠芬 《十月》2007年6期
05.《一点红》蒋 韵《山西文学》2000年第9期
06.《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阿 成《啄木鸟》2000年第11期
07.《冬天我们跳舞》唐 颖《收获》2000年第2期
08.《准备好了吗》戴 来《收获》2000年第3期
09.《保卫樱桃》裘山山《人民文学》2000年第10期
10.《蛐蛐 蛐蛐》 毕飞宇《作家》2000年第2期
2001年度——
短篇小说
1《湖道》漠 月《雨花》2001年3期
2《日子》陈忠实《人民文学》2001年8期
3《遍地白花》刘庆邦《钟山》2001年2期
4《乡村、穷亲戚和爱情》魏 微《花城》2001年5期
5《逃亡》杨显惠《上海文学》2001年2期
6《鞋匠与市长》赵本夫《中国作家》2001年12期
7《地下爱情》孙春平《作家》2001年4期
10.石舒清《果院》(《人民文学》2005年10期)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作者:陈子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摘要:毕飞宇的小说看似文风质朴,实其自有风韵。
微妙的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本全新的语义,自然而娴熟的赋予谙熟的公众话语新鲜的活力,在小说文本中对其个人价值进行了充分的宣叙,同时建立起了自身话语伦理的体系。
本文从高中生角度出发分析了毕飞宇小说的语言艺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从传统意义上讲,小说是语言的艺术。
而追求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显著特征,他对文字有近乎天赋的敏感。
毕飞宇对小说语言艺术的追求在语言风格上自有高度。
这对于高中生的阅读以及学习是非常好的课外教材。
一、公众话语的个人解释在最初命名事物时,人们习惯接受传统意义上的话语规则,即公众话语。
公众话语因有其成规而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毕飞宇则打破了这约定俗成的规则,以其独特的语言视角给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毕飞宇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本全新的语义,生动地解释被概念化的语言,使僵化的语言重新复活,赋予了话语反讽的力量,这些同时也正是构成毕飞宇小说语言张力最为关键的因素。
例如“樂果忍受不了丈夫说话时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吵到这个份上,苟泉就会摔着门出去,以不说话这种方式与小市民进行斗争。
当然,农民最终是要向小市民投降的。
农村包围了城市,农民也只能靠拢市民。
”而类似“农村包围城市”之类的政治话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但毕飞宇此文此句的移用,则使我们感觉另有一番天地。
别致的移用,看似质朴实而掷地有声的语句,却是毕飞宇语言的一大特点。
毕飞宇就像是他笔下的一地玉米田,“长势喜人,郁郁葱葱”。
《玉米》的发表对毕飞宇而言似乎是预示着其写作的高潮,而在批评界看来,这未尝又不是个新开端。
人们逐渐发现毕飞宇的作品提供了“多价”的小说文本,他时常使用意识形态性话语,使得其语言叙事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
初放蕊即遭霜雪摧,二度梅却被冰雹擂——论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

2017.08文初放蕊即遭霜雪摧,二度梅却被冰雹擂○陆 旻摘 要:比较毕飞宇塑造的女性人物的形象,可以发现她们的共性和差异。
城市与农村的地域差别,使女性在思想观念上对依附男权、女性解放有不同认知;文革与当下的时代差异,让女性的生存压力从全方位压迫转向受精神压力为主。
总体来看,这些女性难以摆脱失意感、难以逃离人性异化的结局;她们的生存轨迹符合外在环境引发内在变化的规律,这让她们难以逃离改变个性以适应生活的归路。
关键词:毕飞宇 女性人物 形象异同毕飞宇在他的作品中,刻画了众多形象鲜活、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
这些女性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来自不同的地域环境,却同有着难以摆脱的失意感和人性走向异化的结局。
“命运决定性格”,外在环境的差异引发这些女性内在心理的变化,这让她们不管如何谋划生活、筹划未来,都终难逃脱改变个性以适应生活的归路。
一、差异:地域与认知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以地域为别,可以分为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两类。
地域差别使得这些女性对“依附男权”观念、女性解放意识有不同的认知。
(一)“依附男权”的认同毕飞宇笔下的女性,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为达成自己的目的,她们会选择向男性权力靠拢。
比较而言,乡村女性常将“依附男权”视作达成目的的唯一出路,城市女性却往往有一段尝试自我脱困的挣扎,由此可见,乡村女性对“依附男权”观更为认同。
《玉米》中的柳粉香可以被视作乡村女性的代表。
出身普通的柳粉香,为求“享乐人生”,循着“依附男权”之路不断努力。
对她而言,依附男权的最佳方案是婚姻,若能为自己寻得如意郎君,人生即是圆满。
不幸的是她遇人不淑,未婚先孕,还被抛弃,只得匆匆嫁了个普通人。
原定的目标没达成,还让自己变成了无耻的化身,柳粉香只得另寻新路。
“懒的人必须有靠山,没靠山只能是等死了”[1](P19),为了不吃苦受累度过余生,柳粉香攀附了王连方,利用其权力让自己不用费力讨生活,作为交换,她向王连方献出了自己。
随着王连方的倒台,柳粉香没了靠山,名节已损,人尽可欺,或许她会为了生存攀附新一任支书,依附方得安逸,柳粉香再不甘心,也只能如此了。
一场怎样的豪雨才能滋润我们和我们的教育——毕飞宇短篇小说《大雨如注》摭论

I 【 独 家 策 划 之 一 】 I
赍任编辑 朱从卫 尚川 蒋保华
场 怎 样 的 豪 雨 才 能 滋 润 我 们 和 我 们 的 教 育
一
— —
毕飞- y - 短篇 小说《 大雨如注》 摭论
!薹 垩
也许 因为 出身 的原 因 . 毕飞宇时时在作 品里间接或
直 接 地 表 达 对 教 育 的思 考 。
有 浪 费 过 一 天 的光 阴 。 和所 有 的 孩 子 一 样 . 这 个 狠 一 开 始 也 是 给 父 母 逼 出来 的 。 可是 。 话要分两头说 , 这 年 头 哪
《 哥俩好》 《 地球上 的王 家庄) ) ( ( n i l i l L 期 的女人》可 以
说 是 毕 飞 宇 思 考 大 教 育 范 畴 里 的作 品 。 直 接 以教 师 与 学
有不狠 的父母 ?都狠 . 随便 拉出来一个都可 以胜 任典狱 长。 结果呢? 绝 大部分孩子不行 。 逼急 了能冲着家长操家 伙 。姚子涵却不一样 , 她 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 的铁掌挤 干 了的那块海绵 , 再一挤 , 还能 出水 。 还没有完 。比典狱长还 狠的父母突然发 现 。 应 该替 女儿找一个地道 的美 国佬培训 口语 。
有责任 的 良知发问与终极思考 。
“ 狠” 的 教 育
《 大雨如 注》 给我们呈现的是当下教育之 “ 狠” :
大姚 、韩月娇夫妇在女儿姚子涵 四岁时便开始让孩 子“ 上‘ 班” ’ ——第一个班就是舞蹈班 , 学 民族舞 ; 下过 四 年围棋 , 有段位 ; 写一手明媚 的欧体 ; 素描造型准确 ; 会剪 纸; “ 奥数 ” 竞赛得过 市级二等奖 ; 擅 长演讲与 主持 ; 能编 程; 古筝独奏上过省 台的春晚 ; 英语还特别棒 , 美 国腔。 作 品还交代 了一 点 : “ 公主( 即主人公 姚子涵 ) 在小
大雨如注

C、D(C小姚的自卑不仅涉及了以上几 个方面,还涉及到父母的眼界问题。 D小说回避了学校教育,重点放在了 家庭教育上。)
1.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姚(丫头),文章开头 为什么要从父亲大姚写起?(4分)
答案:内容上交待父亲大姚的身份地位和文 化水平并不高,却以女儿为荣,希望她出类 拔萃。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女儿全面精心的 培养;为后文女儿非常优秀却嫌弃父母做铺 垫。(内容、结构各2分)
4.文中写到的时空机器有何用意?(4分)
答案:①表面是说“爱妃”也渴望有自主权, 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实际是反映姚子涵 的心理。 ②借此表达失去自主权是功利主义 家庭教育下孩子的普遍状态,深化了主题,发 人深思。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主人公小姚如此优秀,一方面是因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大 姚夫妇,努力想把女儿培养成超越她出身的“上等人”;另 一方面,是因为她自身的刻苦努力。 B.小姚认为演奏古筝“寒碜”,这是典型的孩子心理。他 们与父母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大姚们的理想是传统意义的, 而孩子们的理想则加上了社会潮流的元素。 C.拥有那么多让人羡慕的才华的姚子涵,骨子里却没有骄 傲和自信,不是因为她远郊农民的出身,也不是因为家里贫 穷,而是因为她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D.生活中,孩子一旦出现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和 老师,而不是家庭和社会。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非常重 视学校教育的功能,还把关注点引向家庭和社会。 E.小说对教育进行了反思:现代社会中,孩子们只能顺着 父母设计好的、前途未卜的道路,踽踽独行。缺少理解和交 流的家庭教育,是扭曲现代教育的重要因素。
大雨如注
小说主题分析角度:
角度一:父母是赐予我们生命的人,不管父母能力如 何,把我们培养到什么层次,做人首先要学会感恩。 我们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改变出身更多的是靠我们 个人的奋斗,不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角度二: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长对孩子物质的投入 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沟通。在设计 孩子的成长之路时,家长们也应该听一听孩子们的想 法,尊重他们的意见,为他们保留一些空间。 角度三: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其实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 我们常说,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习 惯、教养以及品性,基本都受父母的影响。但当孩子 们进入学校之后,这一环节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雨如注毕飞宇一丫头不像她的母亲,也不像她的父亲,她怎么就那么好看呢!大院里粗俗一点的玩笑是这么开的:“大姚,不是你的种啊。
”大姚并不生气,粗俗的背后是赞美,大姚哪里能听不出来?他的回答很平静:“转基因了嘛。
”大姚是一位管道工,因为是师范大学的管道工,他在措辞的时候就难免有些讲究。
大姚很在意说话——教授他见得多了,管道工他见得更多,这年头一个管道工和一个教授能有什么区别呢?似乎也没有。
但区别一定是有的,在嘴巴上。
不同的嘴说不同的话,不同的手必然拿不同的钱。
舌头是软玩意儿,却是硬实力。
大姚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有脑子的人。
作为父亲,他希望别人夸他的女儿漂亮,可也不希望别人仅仅停留在“漂亮”上。
大姚说:“一般般。
主要还是气质好。
”大姚的低调其实张狂.他铆足了力气把别人的赞美往更高的层面上引。
所以说,两种人的话不能听:做母亲的夸儿子;做父亲的夸女儿。
都是脸面上淡定、骨子里极不冷静的货。
大姚夸自己的女儿“气质好”倒也没有过,姚子涵四岁那一年就被母亲韩月娇带出去上“班”了。
第一个班就是舞蹈班,是民族舞。
舞蹈这东西可奇怪了,它会长在一个孩子的骨头缝里,能把人“撑”起来。
什么叫“撑”起来呢?这个也说不好,可你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了,姚子涵的腰部、背部和脖子有一条隐性的中轴,任何时候都立在那儿。
姚子涵的身上还有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她下过四年围棋,有段位。
写一手明媚的欧体。
素描造型准确。
会剪纸。
“奥数”竞赛得过市级二等奖。
擅长演讲与主持。
能编程。
古筝独奏上过省台的春晚。
英语还特别棒,美国腔。
姚子涵念“water”的时候从来不说“喔特”,而是蛙音十足的“瓦特儿”。
姚子涵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哪里还是“棋琴书画”能够概括得了的呢?最能体现姚子涵实力的还要数学业:她的成绩始终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
这是骇人听闻的。
附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的同学早就不把姚子涵当人看了,他们不嫉妒,相反,他们怀揣着敬仰,一律把姚子涵同学叫作“画皮”。
可“画皮”决不2B,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亭亭玉立,是文艺青年的范儿。
教导主任什么样的孩子没见过?不要说“画皮”,“人妖”和“魔兽”他都见过。
但是,公正地说,无论是“人妖”还是“魔兽”,发展得都不如“画皮”这般全面与均衡。
教导主任在图书馆的拐角处拦住“画皮”,神态像“画皮”的粉,问:“你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呢?”偶像就是偶像,回答得很平常:“女人嘛,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
”姚子涵对自己非常狠,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的光阴。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个狠一开始也是给父母逼出来的。
可是,话要分两头说,这年头哪有不狠的父母?都狠,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胜任副处以上的典狱长。
结果呢?绝大部分孩子不行,逼急了能冲着家长抄家伙。
姚子涵却不一样,她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的铁掌挤干了的那块海绵,再一挤,还能出水。
大姚在家长会上曾这样控诉说:“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二米歇尔很守时。
上午十点半,她准时出现在了大姚家的客厅里。
大姚和米歇尔的相识很有趣,他们是在图书馆的女卫生间里认识的。
大姚正在女卫生间里换水龙头,米歇尔叼着香烟,一头闯了进来,还没来得及点火,突然发现女卫生间里站着一个大个子的男人。
米歇尔吓了一大跳,慌忙说了一声“堆(对)不起”,退出去了。
只过了几秒钟,米歇尔晃悠悠地折回来了。
她用左肩倚住门框,右手夹着香烟,扛到肩膀上去了,很挑衅地说:“甩(帅)哥,想吃豆腐吧?”嗨,这个洋妞,连“吃豆腐”她都会说了。
大姚说:“我不在卫生间吃东西,也不在卫生间抽烟。
”大姚说话的同时指了指身上的天蓝色工作服,附带着用扳手敲了一通水管,误会就这么消除了。
米歇尔有些不好意思,她把香烟卷在掌心,说:“本宫错了。
”大姚笑笑,看出来了,是个美国妞,很健康,特自信,二十出头的样子,是个长不大的、爱显摆的活宝。
大姚说:“知错能改,还是好同志。
”人和人就是这样的,一旦认识了,就会不停地见面。
大姚和米歇尔在“卫生间事件”之后起码见过四五次,每一次米歇尔都兴高采烈,大声地把大姚叫作“甩(帅)哥”,大姚则竖起大拇指,回答她“好同志”。
暑假之前大姚在一家煎饼铺子的旁边又和米歇尔遇上了。
大姚握住手闸,一只脚撑在地上,把她挡住,直截了当,问她暑假里头有什么打算。
米歇尔告诉大姚,她会一直留在南京,去昆剧院做义工。
大姚对昆剧没兴趣,说:“我想和你谈笔生意。
”米歇尔吊起眉梢,把大拇指、中指和食指撮在一起,捻了几下——“你是说,沈(生)意?”大姚说:“是啊,生意。
”米歇尔说:“我没做过沈(生)意了。
”大姚想笑,外国人就这样,说什么都喜欢加个“了”。
大姚没有笑,说:“很简单的生意。
我想请你陪一个人说话。
”米歇尔不明白,不过马上就明白了——有人想练习英语口语,想来是这么回事。
“和谁?”米歇尔问。
“一位公主。
”大姚说。
美国佬真够呛,他们从来都不能把问题存放在脑袋里,慢慢盘,细细算,非得堆在脸上。
经过嘴角和眉梢的一番运算,米歇尔知道“公主”是什么意思了。
她刻意用生硬的“鬼子汉语”告诉大姚:“我的明白,皇上!”不过,米歇尔即刻把她的双臂抱在乳房的下面,盯着大姚,下巴慢慢地挪到目光相反的方向。
她刻意做出风尘气,调皮着,“我很贵了,你的明白?”大姚哪能不知道价格,他压了压价码,说:“一小时八十。
”米歇尔说:“一百二。
”“一百。
”大姚意味深长地说,“人民币很值钱的——成交?”米歇尔当然知道了,这年头人民币很值钱的了,一小时一百了,说说话了,很好的价格了,米歇尔满脸都是牙花:“为什么不呢?”客厅里的米歇尔依旧是一副快乐的样子.有些兴奋,不停地搓手,她的动态使她看上去相当“大”,客厅一下子就小了。
大姚十分正式地让她和公主见了面。
公主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接受过很好的礼仪训练,她的举止相当好,得体,高贵,只是面无表情,仿佛被米歇尔“挤”了一下。
大姚注意到了,女儿的脸上历来没有表情,她的脸和内心没关系,永远是那种“还行”的样子。
高贵而又肃穆的公主把米歇尔请进了自己的闺房,大姚替她们掩上门,却留了一道门缝。
他想听。
听不懂才更要听。
对一个做父亲的来说,还有什么比听不懂女儿说话更有成就感的呢?大姚津津有味的,世界又大又奇妙。
大姚忙里偷闲,对着老婆努努嘴,韩月娇会意了。
这个师范大学的花匠套上袖套,当即包起了饺子。
昨天晚上这对夫妇就商量好了,他们要请美国姑娘“吃一顿”。
大姚和他的老子一样,精明,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
他的小算盘是这么盘算的:他们请米歇尔做家教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可是,如果能把米歇尔留下来吃一顿饺子,女儿练习口语的时间实际上就成了两小时。
大姚早就琢磨女儿的口语了。
女儿的英语超级棒,大考和小考的成绩在那儿呢,错不了。
可是,就在去年,吃午饭的时候,大姚无意之中瞥了一眼电视,是一档中学生的英语竞赛节目。
看着看着,大姚恍然大悟了——姚子涵所谓的“英语好”,充其量也只是落实在“手上”,远远没有抵达“舌头”,换句话说,还不是“硬实力”。
大姚和韩月娇一起盯住了电视机。
这一看不要紧,一看,大姚和韩月娇都上瘾了。
作为资深的电视观众,大姚、韩月娇和全国人民一样,都喜欢一件事,这件事叫“PK”。
这是一个“PK”的年头,唱歌要“PK”,跳舞要“PK”,弹琴要“PK”,演讲要“PK”,连相亲都要“PK”,说英语当然也要“PK”。
就在少儿英语终极“PK”的当天,大姚诞生了“好孩子”的新标准和新要求,简单地说:一、能上电视:二、经得起“PK”。
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加明朗一点:经历过“PK”能“活到最后”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倒下去的最多只能算个“烈士”。
入夜之后大姚和韩月娇开始了他们的策划,他们是这样分析的:由于他们的疏忽,姚子涵在小学阶段并没有选修口语班,如果以初中生的身份贸然参加竞赛,“海选”能否通过都是一个问题。
但是没关系。
只要姚子涵在初中阶段开始强化,三年之后,或四年之后,作为一个高中生,姚子涵一样可以在电视机里酝酿悲情,她会答谢她的父母的。
一想起姚子涵“答谢父母”这个动人的环节,韩月娇的心突然碎了,泪水在眼眶里头直打圈——她和孩子多不容易啊,都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几乎就在米歇尔走出姚子涵房门的同时,韩月娇的饺子已经端上饭桌了。
韩月娇从来没有和国际友人打过交道,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有时候反而就是莽撞,她对米歇尔说:“吃!饺子!”大姚注意到了,米歇尔望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吃惊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女厕所的那一次,脸都涨红了。
米歇尔张开她的长胳膊,说:“这怎么好意思了!”听到米歇尔这么一说,大姚当即就成外交部的发言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立场他必须阐述。
大姚用近乎肃穆的口吻告诉米歇尔:“中国人向来都是好客的。
”“党(当)然,”米歇尔说,“党(当)然。
”米歇尔似乎也肃穆了,她重申,“党(当)然。
”米歇尔却为难了。
她有约。
她在犹豫。
米歇尔最终没能斗得过饺子上空的热气,她掏出手机,对朋友说,她要和三个中国人开一个“小会”了,她要“晚一会儿才能到”了。
嗨,这个美国妞,也会撒谎了,连撒谎的方式都带上了地道的中国腔。
这顿饺子吃得却不愉快。
关键的一点在于,事态并没有朝着大姚预定的方向发展。
就在宴会正式开始之前,米歇尔发表了一大堆的客套话,当然,用的是汉语。
大姚便看了女儿一眼,其实是使眼色了。
姚子涵是冰雪聪明的,哪里能不明白父亲的意思。
她立即用英语把米歇尔的话题接了过来。
米歇尔却冲着姚子涵妩媚地笑了,她建议姚子涵“使用汉语”。
她强调说,在“自己的家里”使用外语对父母亲来说是“不礼貌的”。
当然,米歇尔也没有忘记谦虚:“我也很想向你学习罕(汉)语了。
”这可是大姚始料未及的。
米歇尔陪姚子涵说英语,大姚付了钱的。
现在倒好,姚子涵陪米歇尔说汉语,不只是免费,还要贴出去一顿饺子。
这是什么事?韩月娇迅速地瞥了丈夫一眼。
大姚看见了。
这一眼自然有它的内容。
责备倒也说不上,但是,失望不可避免一大姚算计到自己的头上来了。
米歇尔一离开大姚就发飙了。
他想骂娘,可是,在女儿的面前,大姚也骂不出来,沉默寡言的女儿在任何时候都对大姚有威慑力。
这让他很憋屈。
憋屈来憋屈去,大姚的痛苦被放大了。
大姚毕竟在高等学府工作了十多年,早就学会从宏观视角看待自己的痛苦了。
大姚很沉痛,对姚子涵说:“弱国无外交——为什么吃亏的总是我们?”韩月娇只能冲着剩余的几个饺子发愣。
热腾腾的气流已经没有了,饺子像尸体,很难看。
姚子涵却转过身,捣鼓她的电脑和电视机去了。
也就是两三分钟,电视屏幕上突然出现了姚子涵与米歇尔的对话场面,既可以快进,也可以快退,还可以重播——刻苦好学的姚子涵同学已经把她和米歇尔的会话全部录了下来,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出来模仿和练习。
大姚盯着电视,开心了,是那种穷苦的人占了便宜之后才有的大喜悦。
因为心里头的弯拐得过快、过猛,他的喜悦一样被放大了,几乎就是狂喜。
大姚紧紧搂住女儿,没轻没重地说:“祖国感谢你啊!”三晚上七点是舞蹈班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