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时间的脚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PPT课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PPT课文课件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 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 “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段内容行 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1、分析文章第5段的作用。 ➢解析:第5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 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并引出下文岩石 是如何记下时间的。用设问设疑,引起读者 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 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 《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 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 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 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 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 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第二单元
8.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 探究的习惯。
新课导入
岩石
树木的年轮
三叶虫化石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安岳。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 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 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 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光滑的擦痕
高大树木化石
长毛象化石 三叶虫化石
冰河经过
海洋宽广 温暖潮湿 天气寒冷
齐读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说明方法
说明文语言
1.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 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31张PPT)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31张PPT)
现在我们保持十秒安静,大家分 别用什么来计时?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 了时间的脚步。在这些漫长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能结束的“蜗居”生活中,你的时间 是用什么丈量的呢?
快速浏览文章前四段,看看作者还提到了那些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
再读课文:借助独立成段的单句,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
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 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大约”表示推测
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 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很可能”表示猜测,并不肯定
说话留有余地
说明文语言: 生动性、形象性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抓住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赏析句子
环节三 讲述时间的脚印
可克达拉大桥是新疆首座混凝土斜拉索大桥、兵团“十三五”重点项目, 大桥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布置作业
1.请大家收集整理有关时间的名言、诗句、谚语等。
2.绘制全文的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把全文缩写成 200字以内的短文。
材料二 可克达拉大桥是新疆首座混凝土斜拉索大桥、
兵团“十三五”重点项目, 大桥建设难度大、技术 要求高。自2016年5月开建以来,针对北疆气候严寒、 伊犁河沙砾土复杂土质等不利因素,采用地表铺钢 板分散着力点、大放坡开挖配合井点防水、挂篮悬 臂方式浇筑节段等先进技术,突破重重技术难关, 相关技术走在国内前列,成为兵团桥梁建设史上又 一座里程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 《时间的脚印》课件(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 《时间的脚印》课件(22张PPT)
3
读准字音
犹豫( yù ) 低洼( wā ) 腐蚀( shí ) 沙砾( lì ) 山麓( lù ) 粗糙( cāo ) 犀牛( xī )
逝去( shì )
堆积( duī )
渗入( shèn )
掸去( dǎn )
沟壑( hè )
琥珀( hǔpò )
楔形文字(
xiē 4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 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普及 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其科普作品部 分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 画像》《时间的脚印》出版,参与编写 《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概论》等。
2自然界还有哪些事物记录了时间
的脚印,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事理的小 短文。
22
14
岩石的新生
岩石由毁灭到新生的过程:
小石子 ---- 砂砾 泥土 ---- 沉积 ---- 重压 ---- 胶结 ---- 新生
15
合作探究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20-22)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16
合作探究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23-27)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17
合作探究
4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31-32)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18
说明顺序:
一.岩石能记录时间

间 的
5
读准字音
犹豫( yù ) 低洼( wā ) 腐蚀( shí ) 沙砾( lì ) 山麓( lù ) 粗糙( cāo ) 犀牛( xī )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52张PPT)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52张PPT)

长毛象
琥珀
三叶虫化石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共几段? 共 31段
2.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 分别是哪些? 9段(1、5、7、11、13、18、22、24、27)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 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结: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 Nhomakorabea助人们认识地 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 为人类造福。
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 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 方面来的“攻击”……
“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攻击”是进攻 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 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第四季冰河时期来临
石炭纪
红色岩
黑色岩
海洋宽广
气候炎热 寒武纪 气候寒冷
光滑的擦痕
高大树木化石
长毛象化石 三叶虫化石
冰河经过
温暖潮湿 天气寒冷
6.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7.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 ——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 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 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 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7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7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如何记录的?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大自然如何记录时间?
特殊的文字和语言: 一朝一夕 四季更替 日月星辰 候鸟印
陶世龙
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 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空气
和胶结
长期的重压
地壳的活动 、 古代生物的状 况 、地球历史 的发展过程
3.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 时间的记录。 第二部分:(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4.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
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 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 物的主动性或被动性,生动有趣。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向书页一样平卧着。
用“躺”形容岩石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的说明了 岩石的形成过程。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 各找出一例子,说说起作用。 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 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6.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
7.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 思路。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若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 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 就是逻辑顺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21张PPT)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 的缓慢。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 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自由读6-21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重新生成岩石
被搬运、被堆积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重压
沉淀 胶结
新岩石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 点读第19自然段)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 思考。
——高士其《时间伯伯》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
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
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 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 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 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 长短”的意思。
时间是什么?
8 时间的脚印
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记录时间 的工具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学习目标
1.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 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2.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 趣的语言。(难点)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PPT课件(37页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PPT课件(37页ppt)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①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②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 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 寻时间的踪迹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 》PPT 课件(3 7页ppt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 》PPT 课件(3 7页ppt )
21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 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 过去的年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3.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 语言风格。 4.激发我们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新课讲解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 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 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 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 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 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 有趣的科学知识。
8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 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 到了哪里呢?
一、新课引入
时间逝去无声无息,但却并非了无痕迹。青丝变成白 发,沧海化作桑田,这都是时间的踪迹。时间将他那匆匆 的脚印也留在了自然之间。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 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 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 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 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完美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完美版)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解析】 B项,搭配不当,可将“石碑上的刻文”改为“刻文的 石碑”;C项,搭配不当及语序不当,应将“成立”改为“形 成”,并将“干预、发现和制止”改为“发现、干预和制止”; D项,成分残缺,应删掉“自”或在“因”前加上“它”。
B 5.[2019·无锡]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状么元成才路 ?
状元成才路
不好。用“爬状”元成才路 字,形象生动,而状元成才路且显出移动
状元成才路
的缓慢。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 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状元成才路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状元成暖才路 潮湿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状元成才路
自由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 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被破坏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重新生成岩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被搬运、被堆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岩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小石子 重压 状元成才路
沙砾、泥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字词学习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踪迹(zōnɡ) 腐蚀( shí ) 浑浊(zhuó)
状元成才路
山麓( lù )
粗糙( cāo ) 龟裂( jūn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帷幕( wéi )
刨刮( páo ) 状元成才路
楔形( xiē ) 钟状元鼎成才路 文(dǐnɡ)
时间伯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状元成才路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高士其《时间伯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自由读课文,状元成思才路 考:课文主要介状绍元成才路 分析岩石记 状元成才路
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 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 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 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 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 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 逝去的时间。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自由读6-21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三部分 (22~29)
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四部分 启发人们探索状元自成才路 然奥秘,说明读懂岩
状元成才路
(30-31) 石记录状元成才路的重大意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课文精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总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时间脚印 状元成长
岩石记录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状元时成才路 间的踪迹
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
主旨概括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 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 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 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 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 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 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 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 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拓展延伸
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30~31)
认真读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1~5)
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 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 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 索和探寻。
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 第二部分 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 (6~21) 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
状元成才路
沟壑( hè )
状元成才路
海枯石烂( 状元成才路 kū )
词语解释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 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 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 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课后作业
1. 完成本课课后练习。
2. 课外阅读科普著作《时间的脚 印》。
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 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 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 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 长短”的意思。
自由读1-5自然段,说一说: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钟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记录时间 的工具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8 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不可以。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 所起的变化。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 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板书设计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人类记录时间 大自然记录时间

间 的 脚
岩石层记录 时间的踪迹
沉淀 状元成才路 胶结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新岩石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 点读第19自然段)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 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 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 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 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 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 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整体感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 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
状元成才路
(1~5) “时间漫谈”
(6~21)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石成才路 头的毁灭与新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石头上的故事” (22~29)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 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2.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 趣的语言。(难点)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和科学精神。(重点)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 《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 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三 叶 虫 化 石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 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 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 藏”,更有无穷的大自 然奥妙存在。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品析语言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 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状元成才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