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崇道历史事件的考察
古代重大历史事件

古代重大历史事件一;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治国平天下。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根底,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二;安史之乱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那么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
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开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藩镇崛起主词条:节度使、藩镇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
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稳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外重内轻主词条:折冲府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
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
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
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
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唐代的道教信仰与修行实践

唐代的道教信仰与修行实践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是道教信仰和修行实践达到巅峰的时期。
道教作为唐代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对唐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修行实践。
在唐代,道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宗教体系,拥有众多的信徒和道观。
道教信仰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唐代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信仰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唐朝时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人们对于神秘的宇宙和生命的探索兴趣浓厚。
道教的独特理论和仪式给了人们探索超脱尘世之境、寻求精神安慰的途径。
道教修行实践也是唐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行是指通过一系列修炼功法来达到身心灵的净化和提升的过程。
唐代道士通常会选择在山林中修行,他们认为山水之间具有神秘的能量,能够帮助修行者增进自己的修为。
因此,唐代的道观往往建在风景秀丽的山脉中,成为修行者们的圣地。
在修行实践中,道士们不仅追求身体的锻炼,还注重心灵的修养。
他们通过冥想、静坐、瑜伽等方式,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道士们相信,只有通过修行可以与宇宙的力量相连,融入自然的节奏,达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在唐代,道教所倡导的修行实践还与医学、养生密切相关。
道教注重养生之道,强调起居饮食方面的调理。
道教养生法主张顺应自然的规律,注重饮食的清淡和环境的干净整洁。
道士们还研究出许多药方和疗法,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这对唐代社会的医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在信仰方面,唐代道教也开始出现丰富多样的流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真教和龙门派。
全真教强调内修和外修的统一,注重坐禅、金丹、炼神等修炼功法。
而龙门派则更加注重身体的锻炼,通常会进行剑法、拳术等实战训练。
这些不同的流派使得道教在唐代展现出了多样化的面貌。
总的来说,唐代的道教信仰与修行实践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既承袭了古代中国神话和哲学思想的精华,又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皇权与信仰:唐武宗抑佛崇道原因新探

作者: 秦中亮 陈勇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历史系,200444
出版物刊名: 史林
页码: 36-4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唐武宗 崇道 抑佛
摘要:唐武宗以弑杀太子的非常手段谋得皇位,他是肃宗以降李唐王朝第一位不具有皇位合法性的君主。
由于道教具有皇家宗教的特质,崇道有敬宗法祖的双重功能,为了巩固皇位,武宗在继位之初,就颁布了崇道的敕令,之后又采取一系列崇道的措施,甚至不惜打击道教以外的佛教等其他宗教。
崇道抑佛固然有经济与政治的考量,然而通过极端的推崇道教,将自身形塑为李唐正统形象,这种谋求皇位合法性的隐衷,同样不容忽视。
唐代道教思想的发展

唐代道教思想的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道教思想的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经典。
唐代道教思想的发展,从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重视,不仅使得道教思想得到了深入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的文化和思想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本文就唐代道教思想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一些探析和阐述。
一、唐代道教思想的背景1.唐代时期的政治背景唐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局面非常复杂。
在当时的唐朝中,武则天的出现和唐玄宗的登基都使得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武则天时期的政治乱象和僧侣之间的军事冲突,都对道教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唐玄宗时期的皇室对道教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使得道教思想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2.唐代时期的文化背景唐代时期的文化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唐朝在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是世界上的翘楚。
唐朝的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也包括了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多种文化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唐代道教思想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二、唐代道教思想的特点1. 唐朝中期道家思想兴盛。
道场制度得以完善,道教寺观也大量增多。
在这一时期,道家思想走向了全盛时期。
道家思想强调通过冥想等方式达到精神上的超越。
唐中期香炉山和五台山等道教名山的兴起,标志着道家思想的全盛时期的来临。
2. 道家思想逐步成为主流。
唐代时期的官方文化是儒家思想,但是道家思想却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唐中后期兴起的道家文化,成为当时思想头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代时期的文化环境中,道家思想得以深入人心,同时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强调道教文化的灵性与超越性。
道家思想的本质是追求超越和精神上的提升。
唐代道家思想提出的关于精神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生存的观念,注重精神上的超越和内省,强调超越自我和物质上的束缚。
唐朝的道教与民间信仰

唐朝的道教与民间信仰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是道教与民间信仰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唐朝期间,道教及其与民间信仰的交融成为一种独特的信仰现象,对塑造唐朝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教的兴盛唐朝时期,道教在社会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兴盛。
这主要归功于唐玄宗的支持与推崇,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道教信徒,并将道教视为国家宗教。
唐玄宗推动道教的兴盛不仅在于其个人信仰,更重要的是以政府的力量来加强对道教的扶持与保护。
1. 皇家的支持唐玄宗下令修建许多大规模的道观,如神仙庙、灵隐观、玄真观等。
这些道观不仅成为道教活动的场所,也成为道教信仰的象征和中心。
在这些道观中,许多寺庙设有丰富的神龛和祭祀活动,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前来朝拜与祈福。
2. 文人雅士的参与唐朝时期,许多文人雅士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与思考。
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抒发对道教信仰的热爱和追求,推动了道教在文化领域的发展。
二、民间信仰的融合与道教的兴盛同时,唐朝时期的民间信仰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民间信仰既包含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融入了道教的元素,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特色的信仰体系。
1. 祭祀活动在唐朝时期,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尤为重要。
每逢重大节日,民众会组织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这些祭祀活动中,道教的仪式和信仰方式被纳入其中,与原有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祀形式。
2. 风水信仰风水信仰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
人们相信通过合理布局和选择居住地,可以获得好运和福祉。
在风水信仰中,道教的理论和观念被广泛应用,人们相信通过修建道观和修炼道法,可以得到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3. 命理占卜在唐朝社会,命理学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人们相信通过占卜和推算,可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或促进。
道教的符咒和法术被纳入了命理占卜中,为占卜师和信徒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唐代的道教研究

唐代的道教研究唐代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成为了道教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道教的学术研究、宗教传承和文化传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当时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从唐代道教的历史背景、道教经典和道教律令、道教宗教实践、道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全面地探讨唐代道教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唐代道教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道家文化的高峰时期。
在唐代,道教在宗教信仰、文化繁荣和文化交流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唐代道教的历史背景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唐代的宗教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为道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佛教虽然在帝王、文人和寺院方面都有了很高的地位,但是城市居民和农村百姓多数还是信仰道教和民间信仰。
唐朝统治者更是大力支持道教的发展,将道教列为官方信仰之一,同时还给予道教相应的经费和物资,让道教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
其次,唐代道教思想的独特性,是道教在唐代发展的根本动力。
唐代道教在思想上,把“道”作为宇宙本源,认为万物皆有道,在达到“道”的境界之后,就能获得永生、超越生死。
这种文化背景与唐代社会风貌相得益彰,带来了一定的文化繁荣。
唐代还修建了很多著名的道教庙宇,象征着唐代对道教的重视和扶持。
再次,唐代的文化交流开阔道教中外文化的交流渠道。
在唐朝时期,随着长安这个政治、文化中心的形成,许多外国使节、文化学者和宗教学者来到中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他们对中原先民文化的传递和改良,加强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唐代文化的内涵。
二、唐代道教的经典和律令唐代是道教经典大量涌现的时期。
唐代的大量道教经典,包括《太上感应篇》、《道德经》、《无上经》、《无上正觉禅师神通灵授法要》等。
其中,《太上感应篇》被认为是唐代最为重要的道教经典之一。
它是中国道教文化中集大成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太上老君和上清道君所共同创作的,而且经文早在魏晋时期已出现,唐代则成为了很多道教徒所崇尚的经典。
唐朝调研报告

唐朝调研报告唐朝调研报告调研时间:公元618年至907年调研地点:中国唐朝一、概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被誉为“繁华盛世”。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唐朝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二、社会1. 社会阶级唐朝社会阶级分层明显,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个等级。
上品地位最高,主要包括皇室贵族、高级官员和贵族;中品包括一般官员和富裕的商人;下品则是农民、工人和贫民。
2. 人口分布据调查显示,唐朝人口总数达到5000万到8000万之间。
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长安(今西安)是当时的首都,人口最多。
3. 宗教信仰唐朝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主要信仰。
佛教受到皇室和民众的广泛崇拜,大量的佛塔、佛寺和佛像被建造。
道教被皇室视为国教,许多皇帝亲自参与道教仪式。
儒教则是社会中底层人民的主要信仰。
三、经济1. 农业唐朝农业发达,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主要种植作物有稻谷、小麦和高粱。
唐朝还推行了一些农业技术,如灌溉系统的改进和土地整治等。
农村主要依靠农民种田维持生计。
2. 商业与贸易唐朝是一个繁荣的商业时代,商业与贸易活动非常活跃。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商人阶级崛起,许多商人拥有巨额财富。
丝绸、茶叶和瓷器成为了主要出口商品,唐朝与西亚、中亚等地的贸易日益频繁。
3. 工艺制造唐朝工艺制造业发达,陶瓷和丝织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唐朝出产的瓷器精美绝伦,远销国内外。
丝织品的生产也十分繁荣,丝绸成为了唐朝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四、政治1. 统治者与政权唐朝是由一系列皇帝统治的。
皇帝拥有绝对权力,通过任命官员和制定法律来实行统治。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标准主要是学识和能力。
2. 政府组织唐朝设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
中央政府设有各级官员来处理政务。
地方政府则由州、县等单位组成,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3. 政治体制唐朝采用了类似官僚制的政治体制,其中宰相是最高行政官员。
唐朝政府还设立了御史台来监察官员行为,以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
【唐朝历史】唐武宗为何重道抑佛聚集大批道士求得长生不老

【唐朝历史】唐武宗为何重道抑佛?聚集大批道士求得长生不老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八月的一天,上午,京城长安皇宫正殿里一片肃穆。
唐武宗李炎端坐在大殿正中,文武百官分列在殿的两旁,中官正高声宣读皇帝诏旨,声音清悦有力:“佛教败坏国风,蛊惑人心;佛寺耗费人力,浪费人财,一个农夫不种地,就要忍饥捱饿,一个农妇不养蚕,就要捱冷受冻。
现在天下僧尼,多不可数。
为革除积弊,自今以后,拆毁佛寺,僧尼还俗。
”中官宣读完毕,大臣们交头接耳,有的摇头叹气,有的点头称是。
散朝后,几匹快马立即从长安出发,分赴各地,把武宗的这一旨意传到全国各地。
不久,一场大规模的抑佛运动开始了。
全国许多寺庙被拆毁,很多僧尼遭驱逐。
一时间社会沸腾,人人惊恐。
那么,武宗为什么要灭佛呢?本来,武宗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
最初,敬宗有五个儿子,长子晋王李晋,次子梁王李休复,三子襄王李执中,四子纪王李言杨,五子陈王李成美。
敬宗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李昂,是为文宗。
文宗考虑到帝位是从长兄那里继承来的,想将皇位还给兄长的儿子,所以,就想立李晋为太子。
不料,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李晋病死。
在内宫妃嫔们的怂恿下,大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十月,文宗册立自己的儿子鲁王李永为太子。
李永的母亲王昭仪,被封为德妃,因为后来逐渐失宠,郁闷而死。
与此同时,杨昭容越来越讨文宗宠爱,她害怕李永将来即位对自己不利,便常常在文宗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李永不能辩解,心情非常烦躁。
开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九月一天夜里,李永回到东宫少阳院,又听杨昭容唆使父亲废他,便一气之下,杀死了十几个宫人。
不久,他也得暴病而亡。
李永死时,文宗曾前去察看,见他五官流血。
四肢青紫,认为是被人毒死,但考虑到没有证据,又害怕杨昭容乘机闹事,只好不作声,把太子李永埋葬了事。
开成四年(公元八三九年),文宗又和大臣讨论力储问题,在宰相李珏支持下,决定立陈王李成美为皇太子。
一天,文宗在会宁殿宴请百官,演剧作乐,有个杂技节目是“小儿爬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 玄 元 皇 帝 。” “ 造 祠 堂 , 太 并 创 其庙 置 令
丞 各 一 员 . 谷 阳 县 为 真 源 县 。 内宗 姓 特 改 县
称 自己为 “ 仙 苗裔 ” 神 。这样 既可 借神 权 提 高 皇朝 地位 .又 可借 此 宣称 李 氏取 代 隋朝
给复一 年 。 ”
4l I
治 者 的 支 持 下 .道 教 思 想 的 发 展 进 入 了 多
( 1 ) 渊与 隋 牙 郎将宋 老 生交 战 于霍 邑 , 67李 “ 霖 雨 积 句 . 运 不 给 ”在 即 将 退 兵 时 。 会 馈 .
忽 有 “ 山神称 奉 太 上老 君命 ” 之 日 : 汝 霍 告 “ 当来 , 必得 天 下 。 于是 李 渊遂 在 太 上 老 君 ”
唐 代统 治 者之 所 以尊崇 道 教有 一 个 特 祖 老 子 , 宣称 自己和 老 君乃 一脉 相 承 。
别 的原 因 。就是 唐初 门阀 士族 的传 统 势力
还很 强 大 . 非系 出名 门 . 得不 到 社会 的 若 就
之后 . 高宗 李 治 在 制 令 中对 老 君 大 加
神 化 , 重 申老 君是 “ 之 本 系 ” 据 《 并 朕 。 旧唐
一
代 崇 道 记》 载 , 代 从 开 国 以来 , 所造 宫 记 唐 “ 观 约 一 千 九 百余 , 度 道 士 计 一 万 五 千 余 所
地联 系在 一起 . 以维 护 李 唐 王朝 的 统治 。 借
.4 而 历 唐 武宗 也 是 一一 烈 崇 道 者 ,开 成 五 均 每 观才 有 10 6名 即位 不 久 , 即下 令 将 二 月 立
十 五 口玄 元 皇帝 降 生 日定 为 降 圣 节 ,放 假
祖大道玄元皇帝” .天 宝 十 三 载 再 次 尊 为 “ 圣 祖 高 上 大 道 金 阙玄 天 元 皇 大 帝 ” 同 大 。
二 、 建 道 观 和 度 人 入 道 兴
唐 代
邕
道
历
由于 唐 代 统 治 者 崇 道 之 风 盛 行 , 自唐
道 时并 为 高祖 、 宗 、 太 高宗 、 中宗 、 睿宗 五 帝 加 开 国 以 来 . 观 及 道 教 徒 数 量 急 剧 膨 胀 。 “ 圣皇帝” 字 . 穆 、 大 之 太 文德 、 天 、 思 、 则 和 昭 成 皇后 加 “ 圣 皇后 ” 字 。 样 , 唐 代 顺 之 这 使 开 国 以 来 的 帝 、 均 和 “ 圣 祖 ” 子 紧 密 后 大 老
的 帮助 下 .引师趋 霍 邑 , 宋 老 生 . 平霍 “ 斩 遂
向度 的繁荣 发 展期 。下 面 本文 将通 过 对 唐 代 崇道 、 尚老子 的历 史 事 件 的考察 , 崇 了解 唐代 社 会崇 道 的历史 背 景进 而更 好 的把握 唐代 道教 发 展的 情况 。
邑 ” 与 此 同 时 , 称 老 君 又 “ 于终 南 山 , 。 据 降 语 山人 李 淳风 日 :唐 公将 受 天命 ’淳 风 由 ‘ ,
为“ 奉天 承运 ” 据《 ②。 旧唐书 ・ 高祖 纪》 混 元 《
逐 渐走 上成 熟 。 进入 唐 代 以后 , 到统 治者 圣 记 》 历代 崇 道记 》 书记 载 : 业 十三 年 得 《 等 大 的 高度 重视 和 大 力 扶植 成 为 “ 族 宗 教 ” 皇 。 有 学 者 认 为 : 在 唐 皇朝 近 三 百 年 的 统 治 “ 中 , 教始 终得 到扶 植 和崇 奉 , 教 的地 位 道 道 处于儒 教 和佛 教 之上 , - 之 首 。 统 在 二教 ”在
哲学・ 人文
唐 代
兽
唐代崇道历史事件的考察
口 王 卉 刘 振 文
道
历
史 事 件 的 考 察
[ 内容 摘 要 】本文 试 图通过 考 察唐代 崇尚 老子 、 教 的历 史 事件 , 道 了解唐 代 崇 道 的历
史背景 . 而 更好 地把 握 唐代 道教 发展 的 情况 。 进
史 事 件
的
《 唐 书》 四十八 《 官 志 三》 崇 玄署 ” 新 卷 百 “ 条
记 载 : 天 下 观 一 千 六 百 八 十 七 . 士 七 百 “ 道
考
察
七 十 六 , 官 九 百八 十八 。 此 处 记 载 全 尉 女 ” 道 观 18 6 7座 . 女 道 士 合计 仅 1 6 男 7 4人 , 平
是 归 唐 ” 武德 三 年 , 州 人 吉 善行 与 羊 角 。 晋 山 见 一 老 叟 , 白马 , 形 甚伟 , : 为 吾 一 乘 仪 日 “
语 唐 天子 。 汝 祖 也 , 年 贼 平后 , 孙享 吾 今 子
一
、
尊 崇 老 子 。 加 名 号 追
国 千 岁 ” 渊 即 在 羊 角 山 建 老 君 庙 祠 祀 其 李
重视 。 唐 统治 者为 了提高其 门第 , 李 神化 其 书 ・ 宗 本 纪》 载 : 封 元 年 ( 6 二 月 , 高 记 乾 6 6)
统治 , 利 用道 教所 信奉 的教 主老 子姓 李 . 乃
唐 皇 室也 姓李 的关 系 , 尊 老子 为 始祖 , 即 宣 高 宗 亲 自到 毫 州 拜 谒 老 君 庙 . 号 日 : 追
[ 键 词 ]唐代 ; 关 崇道 ; 老子 。 [ 者 简介 ]王 作 卉, 北京 大 学哲 学 系博 士研 究生 , 究 方向 : 家 与道教 。 研 道
刘振 文 , 首都 师 范大 学科德 学 院讲 师 , 主要 从 事道 家哲 学研 究。
道 教初 创 于汉 代 .在魏 晋 南北 朝 时期
社会科学论坛 目匝圈圈同
I
哲 学 ・ 文 人
唐 玄 宗 也 多次 亲 到 玄 元 皇 帝 庙 拜 谒 , 颁 行 天 下 。 于 开 元 二 十 一 年 , 注 《 德 亲 道 并不 断 册 封 老君 尊 号 。 宝 二年 (4 ) 尊 经 》 二 十 三 年又 修 《 天 73追 , 义疏 》 。 为 “ 圣祖 玄元 皇 帝 ” 天 宝八 载又 尊 为 “ 大 , 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