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浙美版三年级下册跳舞的点和线1教案
《跳舞的点和线》教案一等奖

《跳舞的点和线》教案一等奖《《跳舞的点和线》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跳舞的点和线》教案一等奖一、设计思路点与线是美术基本美术造型语言,点与线条的韵律、节奏感,决定了它与音乐的紧密关系,而新课程下,美术、音乐的综合,两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演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同学的全面发展,健康生长,培养其发明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对这节课来说,音乐对点与线的想象,是同学感受线条表示力的一大途径。
本课通过对水性颜料、毛笔和宣纸等资料作多种尝试,运用玩、看、听、唱、讲、议等多种教学手段,设计让同学音乐涂鸦、欣赏绘画、参与评议等教学活动,分散学习难度,让同学在游戏中感悟、发现,在游戏中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示自身的创作欲望。
展示了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浙江版美术三年级第10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示】学习领域,是一节用水墨画的形式进行点、线的造型表示课,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
同学在第四册教材中学习过《水墨游戏》的内容,让同学对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和水墨的基本特点等知识有了一定接触。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水墨画的笔墨技巧,而在本节课后布置了《我爱大熊猫》一课,是水墨画教学的延续。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三、学情分析本校三年级同学已经具备初步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不认识了水墨画的工具和资料,对水墨画技法没有初步认知。
同学对水墨画的学习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对繁杂的笔墨技法较为畏惧,在本课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因势利导,运用观察、比较、实验、总结、创作等环节,丰富同学的听觉、视觉、触觉,协助同学学会观察,从而使同学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示创作,从学习中体验到美术活动带来的欢乐。
四、优秀教案⑴ 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了解水墨画基本常识。
《跳舞的点和线》教案

《跳舞的点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点和线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 通过对点和线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点和线的定义及特点2. 点和线的关系3. 点的运动与线的4. 生活中的点和线5. 数学美的欣赏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点和线概念的理解。
2. 运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点和线,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点和线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和分析。
2. 准备生活中的实例,展示点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准备数学美的图片或实例,让学生欣赏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点和线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点和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点和线的定义及特点:简要介绍点和线的概念,讲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3. 点和线的运动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点的运动可以线,线的运动可以面,从而加深对点和线关系的理解。
4. 生活中的点和线: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点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5. 数学美的欣赏:展示数学美的图片或实例,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培养他们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点和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操作等,了解他们对点和线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在小组讨论环节,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以及他们对问题和现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跳舞的点和线》教学教案

《跳舞的点和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点和线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绘画和设计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绘画和设计的兴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发现点和线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点和线的基本概念:点是构成图形的最基本元素,线是由点延伸而成的。
2. 点和线在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欣赏和分析名作,了解点和线在作品中的作用和美感。
3. 点和线的规律探索:引导学生发现点和线在不同组合和排列方式下产生的不同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点和线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点和线的规律,并运用到实际绘画和设计中。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欣赏名作,观察和分析作品中点和线的作用和美感。
2.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和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合作法: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纸张、画笔、彩笔、剪刀、胶水等绘画和设计工具。
2. 教学资源:名作欣赏图片、PPT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名作,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点和线,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点和线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绘画和设计中的重要性。
3. 欣赏与分析:组织学生欣赏名作,分析作品中点和线的作用和美感,引导学生感受艺术魅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点和线进行绘画和设计,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5. 交流与分享: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点和线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 总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发挥创意,提高绘画和设计能力。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点和线完成一幅绘画或设计作品,要求体现个性和创意。
跳舞的点和线

跳舞的点和线我说课的题目《跳舞的点和线》,是浙美版三年级第10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一节用水墨画的形式进行点、线的造型表现课,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
学生在第四册教材中学习过《水墨游戏》的内容,让学生对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等知识有了一定接触。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水墨画的笔墨技巧,而在本节课后安排了《我爱大熊猫》一课,是水墨画教学的延续。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
初步认识了水墨画的工具和材料,对水墨画技法已经有初步认知。
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对繁杂的笔墨技法较为畏惧,在本课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因势利导,运用观察、比较、实验、总结、创作环节,从而丰富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从而使学生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现创作,从学习中体验到美术活动带来的学习的欢乐。
说说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了解水墨画基本常识。
增强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
操作领域: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
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
情感领域:通过练习,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增进学生对水墨画的了解,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水墨画线条在作品中产生的节奏、韵味和变化,充分感受水墨浓淡干湿变化的趣味性。
难点:水墨画中锋、侧锋运笔和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方法的掌握。
说说教学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毛笔、墨汁、宣纸、水墨画颜料、毛毡、水桶、调色盘2.教师的教学准备:毛笔、宣纸、墨汁、水墨画颜料、毛毡、水桶、调色盘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四人小组排列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件、作品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上课开始,由于学生对点和线的认识停留在造型上,所以我出示了各种点线面的这些图片的出示重在引导学生感知点线面所表达的情感与节奏。
《跳舞的点和线》教案

《跳舞的点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点和线的概念,认识它们在几何图形中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3.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掌握点和线在不同形状中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点和线的定义及特征。
2. 点和线在不同形状中的变化规律。
3. 运用点和线创作有趣的几何图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点和线的概念,认识它们在几何图形中的基本特征。
难点:让学生掌握点和线在不同形状中的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创作有趣的几何图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点和线的特征。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点和线在不同形状中的变化规律。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创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有关点和线的图片、卡片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几何图形模板、彩笔、剪刀等操作材料。
3.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4. 准备课堂作业纸,用于学生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关点和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点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点和线的定义及特征,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几何图形中的基本作用。
3. 课堂讲解:讲解点和线在不同形状中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点和线创作有趣的几何图形。
七、课堂作业:1. 完成课堂作业纸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所学内容,自主创作一幅有趣的几何图形作品。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创作作品:欣赏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说课稿:《跳舞的点和线》

小学美术说课稿:《跳舞的点和线》F面是,仅供参考!、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用中国画的形式进行点、线的造型表现课,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
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课《水墨游戏》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等知识有了一定接触。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而在本节课后安排了《我爱大熊猫》一课学习形体的笔墨造型。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
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对繁杂的笔墨技法较为畏惧。
所以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是关键。
《跳舞的点和线》说课,就是抓住学生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新发现”,在不自觉中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本节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中国画的简单知识,欣赏及尝试点、线的各种造型练习。
第二课时则用点、线完成有节奏的造型练习。
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要素、基本常识。
增强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
美术教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操作领域: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
提高动手能力,进富学生的创造能力。
情感领域:通过中国画形式的点、线欣赏研究与游戏式练习,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学习,这是教法问题。
跳舞的点和线教案

跳舞的点和线教案
教案标题:跳舞的点和线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点和线的基本概念。
2. 帮助学生通过跳舞的方式体验点和线的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1. 点和线的定义和特征。
2. 跳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教学准备:
1. 准备好教学PPT,包括点和线的定义和特征。
2. 准备好音乐和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一段优美的舞蹈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舞蹈中的点和线是什么。
2. 探究:通过PPT讲解点和线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理解点和线在舞蹈中的表
现形式。
3. 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段舞蹈,要求其中包括点和线的元素,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4. 展示:每个小组表演他们设计的舞蹈,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点和线在舞蹈中的表现形式,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设计舞蹈和表演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对点和线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
拓展延伸:
让学生观看不同风格的舞蹈视频,分析其中点和线的表现形式,拓展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可以邀请舞蹈老师来学校进行舞蹈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和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跳舞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点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启发和指导。
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10跳舞的点和线一、教材分析《跳舞的点和线》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新发现”,初步了解中国画简单的基本常识,从“无法”走向“有法”,在不自觉中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形成中国画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点、线、面是平面绘画最基本的语言,如同句子的基本语言是文字,音乐的基本语言是音符,英语的基本语言是ABC一样,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为强化学生的绘画语言,应有意识地利用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已出现的自发性点、线、面倾向,因势利导,使他们更准确地对视觉物象产生点、线、面的联想,如画面上画几个小点,代表河面上露出的小石块,用波浪线或曲线画出水的波纹及流动的走向,并使线条重复排列出现,线产生面,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美感。
引导学生运用大小、多少、明暗、曲直、粗细、方圆、长短等各种形式的点、线、面对比统一组合,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画面。
本课教学分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简单知识,通过名家名画的欣赏及尝试点、线的各种造型练习,体味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美感;第二课时用点、线完成有节奏的造型练习。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要素。
2.增强学生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
3.采取游戏方式,启发学生想象,运用点、线、面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体味中国画的笔墨乐趣。
4.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5.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基本常识,提高动手能力。
7.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
8.通过中国画形式的点、线欣赏研究与游戏式练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三、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彩墨在生宣纸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充分感受水墨、色彩浓淡干湿变化的趣味性。
难点:用水的多少与用力轻重缓急不同所产生的变化,启发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点、线、面构成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舞的点和线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要素。
2.增强学生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
3.采取游戏方式,启发学生想象,运用点、线、面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体味中国画的笔墨乐趣。
4.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5.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基本常识,提高动手能力。
7.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
8.通过中国画形式的点、线欣赏研究与游戏式练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彩墨在生宣纸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充分感受水墨、色彩浓淡干湿变化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用水的多少与用力轻重缓急不同所产生的变化,启发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点、线、面构成探索。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生宣纸、中国画颜料、水桶、调色盘等。
(教师)国画工具、国画图片资料等。
二、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说一说: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画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是用什么样的工具画的?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认识中国画绘画工具的基本功能。
2.展开探究。
(1)让学生用毛笔蘸上墨和颜色在铅画纸上画几笔,然后用同样方法在生宣纸上画几笔。
比一比:发现有什么不同?(发现生宣纸有渗化的特点。
)
(2)师生共同探究墨的干、湿、浓、淡的变化。
教师运用点、线进行演示,学生跟着练习。
(3)国画大师是怎样作画的?欣赏教材中艺术家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
3.作业要求:请模仿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画一幅彩墨画。
学生大胆表现,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与小结。
展一展:让学生手拿自己的作品上台进行展示和介绍。
评一评:谁的作品画得好、好在哪里。
延一延:下节课要用点、线组成一张有趣的画。
请同学们仔细研究教材上的相关作品,准备好材料。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生宣纸、中国画颜料、毛毡(或报纸)、水桶、调色盘。
(教师)课件、相关国画工具材料等。
二、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和分组情况。
2.欣赏激趣。
评一评:展示评述上节课的优秀作品。
赏一赏:展示点线组合的图片资料。
谈一谈: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喜欢哪种组合?为什么?。
3.教师点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合作完成“点线乐园”的制作。
说一说:每小组派代表陈述课前的设想——点、线在干什么?在哪里?让同学互评,教师再点
评。
4.作业要求。
表现主题的要求:有节奏、快乐。
学生大胆表现: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表现形式不限,并添加适当的色彩。
5.评价:先分组展示,小组自评,陈述创意的得与失。
再学生互评,相互启发、指正,并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若干。
最后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
可以看出学生对国画的兴趣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