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课文分析
《孔乙己》原文+赏析

《孔乙己》原文+赏析原文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àn )水也很为难。
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
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课文分析理解及阅读答案

孔乙己课文分析理解及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乙己课文分析理解及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乙己》文章层次:这是一篇小说,全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三部分(7—8):写孔乙己和孩子,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第四部分(9—11):写孔乙己不复聊生的惨状,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
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主题思想: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问题研讨:1、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
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2.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
孔乙己课文分析

《孔乙己》学习要点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
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巴金也称赞《孔乙己》写得好。
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知识汇总1、生字竹笋(sǔn)荐头(jiàn)阔绰(chuò)羼水(chàn)绽出(zhàn)踱步(duó)缠夹(jiā)哄笑(hōng)门槛(kǎn)间或(jiàn)咸亨(hēng)擦拭(shì)颓唐(tuí)附和(fù)涨红(zhàng)不屑(xiè)分辩(biàn)蘸(zhàn)2、辨音哄(hōng)哄笑叨(dāo)叨念的(dí)的确折(zhé)折叠(hòng)起哄(dáo)叨咕(de)是的(shé)折本(hǒng)哄骗(tāo)叨扰(dì)一语中的(zhē)折跟头间(jiàn)间接倘(tǎng)倘若(jiān)中间(cháng)倘佯(同徜徉)3、辨形踱(duó)踱步亨(hēng)大亨折(zhé)折磨拭(shì)拭去渡(dù)渡船享(xiǎng)享受拆(chāi)拆除试(shì)考试镀(dù)镀金烹(pēng)烹饪析(xī)分析轼(shì)车轼荤(hūn)荤素绰(chuò)绰号唠(láo)唠叨傍(bàng)傍晚绽(zhàn)破绽晕(yūn)头晕掉(diào)掉下崂(láo)崂山榜(bǎng)榜样锭(dìng)银锭昏(hūn)黄昏淖(nào)泥淖涝(lào)洪涝滂(pāng)滂沱淀(diàn)沉淀4、辨义缠夹——纠缠:两者都有“缠绕不清”的意思。
《孔乙己》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孔乙己》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摘要:
一、作品简介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正文:
一、作品简介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反映社会现象的手法。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反思自身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及其在社会背景下的悲剧命运。
2.鲁迅先生运用讽刺手法揭示社会现象的艺术效果。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背
景。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社会背景及其悲剧命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4.写作手法:讲解鲁迅先生运用讽刺手法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关爱他人,是否关注社会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让学生了解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对孔乙己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但在写作实践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讽刺手法的掌握不足。
关于《孔乙己》的赏析

关于《孔乙己》的赏析西乡五中王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名作,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呐喊》。
当时的中国正兴起一场新文化启蒙运动,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旧文学,提倡新思想、新文学和贴近现实生活的白话新文学。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鲁迅先生创作了《孔乙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封建末世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典型形象,对残害人性的科举制度和病态社会的冷漠无情,作者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批判,孔乙己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并长久地引发人们对这一悲剧人物的思考。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又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主。
小说一开篇先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格局、酒菜价格和酒客特点,这其实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接着故事的发展是主人公出场了,他独特的肖像、言行、个性及卑微的社会地位,都得到栩栩如生的刻划;第三层次(第十段至第十一段)是故事的高潮,突出描写了孔乙己屈辱不幸的人生遭遇,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一种受尽折磨、濒临死亡的面目,最后一次出现于酒店,又在人们的哄笑声中惨然消失;第四层次(第十二段至第十三段)是故事的结局,以猜测的语气结束全文,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中,让读者体味一个末世文人可怜可叹的悲剧命运,体味那种势利的、冷漠的病态社会和病态的人。
在教学此文,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和那些看客的病态心理。
而对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认识,从文章他一出场的描绘“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外形的白描勾勒,简明地揭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加之他“青白脸色,皱纹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肖像描写,更活脱出一个穷困不得志,饱受世人欺凌的老书生形象。
又如,孔乙己遭人戏弄、嘲笑而争辩说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等,这些具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语言,充分表现他科场失意、潦倒终生而又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评课稿

孔乙己评课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些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明确地设定为: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品味小说中精彩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探究小说的主题,思考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些目标基本得到了较好的达成。
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进行细致的研读,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孔乙己的迂腐、善良、自欺欺人等复杂性格特点。
例如,对于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这两个细节动作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孔乙己经济状况的每况愈下以及他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
在语言品味环节,教师选取了文中多处精彩的语句,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揣摩,感受到了孔乙己死要面子、自命清高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对于小说主题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紧扣教材,重点突出。
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为核心,辐射到小说的语言艺术、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等多个方面,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遵循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先从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等直观描写入手,让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上升到对小说主题的探讨,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逐步深化。
同时,教师还注重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引入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孔乙己课文分析

孔乙己(鲁迅)一、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1—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交代断腿前的孔乙己生活的景况。
高潮和结局:(l0-13段)交代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孔乙己》一文以“我”的口吻来写,体现了真实性。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
文章就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同时《孔乙己》又以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来贯穿全篇,可以说“笑”在全篇:1.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
2.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
3.孔乙己在笑声中死去。
小说题目是《孔乙己》,是不是一开头就出现了孔乙己呢?不是。
是第四段才出现孔乙己的。
那么前三段写了什么呢?是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这里将两种人做对比,一贫一富,一站一坐,一里一外,一长衫一短衣帮。
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孔乙己在第四段出场,特殊的身份不免引人发笑。
这第一次的出场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总的印象,做了一全方位的素描。
穿着、身材、脸色、胡子,长衫。
这一切无不说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理论深深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
除此以外还有语言:一“偷”一“窃”显示了孔乙己性格多么迂腐。
还有动作:一个“排”字刻画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偏摆阔气,还有神态:“涨红了脸”“青筋”“争辩”显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
第五段是插叙,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世,揭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没落的过程及性格的形成根源。
第六、七、八段同样刻画了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子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得也。
”这一言行神态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尤其是孔乙己用“罩”而不用“捂”或者“盖”,说明他跟孩子们闹着玩,说明孔乙己性格善良。
第九段说明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
第十段写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这是孔乙己悲惨结局的预兆,把孔乙己推上生活舞台,最后一次亮相。
《孔乙己》评价分析教案,引导学生多元思考

《孔乙己》评价分析教案,引导学生多元思考教案评价分析一、教案背景《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乡村酒馆中一个喜欢唱小调、酷爱自由的穷汉生命中的悲剧。
这个故事不仅对初中生很有启迪,还可以在高中课程以及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进行深入讨论。
本教案主要是为初中生设计的古典文学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对课文的深入阅读和细节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主题、情感以及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理解语境。
通过剖析词语、词句中的意思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2.分析文本。
通过解析文本语言、情节和人物塑造,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
3.实现主题教育。
通过研究文本中的主题及其涵义,引导学生反思生命与人生目的等核心文学价值。
4.提升阅读技能。
通过深入阅读经典文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内容1.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文化元素。
老师可以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初中生的人生目的是什么?课文中,孔乙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自由、自强不息”的核心价值观?2.讲解文本语言和文化。
老师需要解释文本中一些陈旧或者罕见的词汇和语言习惯,包括“老鼠们”、“胡吹管”、“癞皮狗”、“庙会”等。
同时,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清末民初时期酒馆文化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
3.分析孔乙己的个性和心理。
孔乙己是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他对自由的渴求以及他的悲剧都是基于他的个性和心灵特征的。
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孔乙己的个性特点以及他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
4.阅读诗歌和音乐。
在教学内容的最后一部分,老师可以让学生听唱“孔乙己”,这首小调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民间小曲,也是课文的主题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对这首曲子的咏唱和声音龙带有感性的理解,体验课文的情感主题以及诗歌的特色修辞。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本教案设计的核心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课文分析《孔乙己》学习要点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
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巴金也称赞《孔乙己》写得好。
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知识汇总1、生字竹笋(sǔn)荐头(jiàn)阔绰(chuò)羼水(chàn)绽出(zhàn)踱步(duó)缠夹(jiā)哄笑(hōng)门槛(kǎn)间或(jiàn)咸亨(hēng)擦拭(shì)颓唐(tuí)附和(fù)涨红(zhàng)不屑(xiè)分辩(biàn)蘸(zhàn)2、辨音哄(hōng)哄笑叨(dāo)叨念的(dí)的确折(zhé)折叠(hòng)起哄(dáo)叨咕(de)是的(sh é)折本(hǒng)哄骗(tāo)叨扰(dì)一语中的(zh ē)折跟头间(jiàn)间接倘(tǎng)倘若(jiān)中间(cháng)倘佯(同徜徉)3、辨形踱(duó)踱步亨(hēng)大亨折(zhé)折磨拭(shì)拭去渡(dù)渡船享(xiǎng)享受拆(chāi)拆除试(shì)考试镀(dù)镀金烹(pēng)烹饪析(xī)分析轼(shì)车轼荤(hūn)荤素绰(chuò)绰号唠(láo)唠叨傍(bàng)傍晚绽(zhàn)破绽晕(yūn)头晕掉(diào)掉下崂(láo)崂山榜(bǎng)榜样锭(dìng)银锭昏(hūn)黄昏淖(nào)泥淖涝(lào)洪涝滂(pāng)滂沱淀(diàn)沉淀4、辨义缠夹——纠缠:两者都有“缠绕不清”的意思。
但是“纠缠”很多时候偏重于一方对另一方,是单方面的,可以带宾语,例如:他总是纠缠我;而“缠夹”一般都是双方面的,不能够带宾语。
间或——有时:两者都表示“有时候”的意思。
但是“间或”更为书面化,我们在平时的口语交流中很少用到这个词语。
而“有时”则比较口语化。
颓唐——颓废: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不振作”的意思。
但是“颓唐”侧重于在态度上、行动上明显地表露出不振作的样子,多用于个人的举止行为;而“颓废”则着重指思想、意志的消沉,长时间地消极、放任,可用于个人或群体的思想、人生观,也可用来表示一个时期的思想倾向。
5、解词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文章结构小说着力刻画了孔乙己这一主人公形象。
结构分为序幕、主体和尾声三部分。
序幕围绕着咸亨酒店,介绍了掌柜和酒店的顾客等,揭示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主体部分正面写孔乙己四次遭人嘲笑的尴尬和无奈,侧面写他被毒打致残的悲惨遭遇。
尾声部分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三个部分井然有序,细腻生动的描写种凸现出作者地批判锋芒。
结构图示重点难点关于孔乙己: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孔乙己短衣房里柜外坐喝站喝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
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
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课文用短短的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
2、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
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一出场,写他“青白脸色”,是吃不饱,营养不良的特征;“皱纹间的伤痕”是虽已年老却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岁月虚度的记录;又脏又破的长衫是不劳动、贫穷的证明。
当他蘸着酒在柜台上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时,我们还可看到他的长指甲,说明他四体不勤,不从事劳动。
总之,孔乙己既不是养尊处优的阔人,也不是饱经风霜的劳动者。
从外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
最后一次出场,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在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要“仰面”。
先前人家嘲笑他,他经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而且断断续续。
此时的孔乙己肉体上、精神上都已彻底坍塌,预示着悲剧结局即将来临。
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惨景,鲜明而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摧残弱小者的罪行。
3、找出描写孔乙己动作的句子。
思考:文章中哪些动作描写最精彩,足以表明孔乙己的性格。
作者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最精彩的是两次亲手交钱买酒的动作。
第一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掌柜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既说“又”就不止一次;既说“新伤疤”必有旧伤疤。
说明他经常被人殴打。
然而孔乙己并不理睬,而是以“排出九文大钱”要酒要菜来表示他的不可轻侮的“尊严”,是对挑逗者无声的回击。
“排”字写的是动作,表现的却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
当他把九文大钱放在手心,用拇指一个一个的将钱用力推出,摁在柜台上时,可以想见他心里、脸上是十分得意的。
这时的孔乙己也算得“阔绰”,但好景不长,果然他最后一次去买酒,境遇大不如前。
文中写道:“一天下午……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又说道,‘温一碗酒。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真是一幅多么凄惨的图画啊!作者不仅从他的衣着(该穿棉袄的时令,而他只能穿件破夹袄)来表现他经济地位的跌落,而且更为传神的是,用“排出九文大钱”的一个“排”字带着自赏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则显得沮丧悲苦,穷愁潦倒。
而且在数目上,前次是“九文”,这次只是“四文”,还是乞求酒店给温一碗酒。
这两个动作围绕着一个“钱”字,不仅写出孔乙己经济地位每况日下,而且突出了他的穷酸迂腐,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个性特征。
4、找出孔乙己富于个性的语言。
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写孔乙己的语言是很富于个性特点的,许多话只能出孔乙己之口。
当酒客们看他居然“排出”大钱来买酒而不理睬众人时,就加强攻势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先前说“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只是含沙射影,现在是单刀直入,而且故意高声叫嚷。
这回孔乙己不能再以无声战有声了,于是睁大眼睛说:“你怎么污人清白?”不说冤枉好人,而说“污人清白”,这是孔乙己独有的语言,可惜的是由于他并不“清白”,所以语言虽雅,却缺乏力量。
当对手拿出真凭实据:“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死要面子的孔乙己在真凭实据面前,还要争辩,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可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
在他看来“窃”与“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
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也是孔乙己所独有的。
此外,象“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陈腐的语言都表现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与穷酸十足。
思考:1、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2、各种人是如何取笑孔乙己的?应怎样理解?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
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
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
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
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
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
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