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备课资料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之间的转换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与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简单关系;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尝试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量是一种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能够进行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简单计算教学方式启发、联想、讨论教学过程老师 C + O2 = 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12g的碳和32g的氧气反应生成44g的二氧化碳;1个碳原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我们知道,实验室中可以称取12g的碳和32g的氧气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碳原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那么12g碳中含有多少C原子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应用”。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应用(板书)我们知道:原子和分子都很小,我们肉眼不可能观察到,更不可能一个一个地进行称量,怎样将微观的粒子数目与宏观的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来研究分子、原子或离子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呢?古代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的一个问题是:10㎏小米是多少粒?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先数出一两小米是多少粒,然后再转换成10㎏中有多少微粒。
列举日常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商店进货矿泉水,20瓶为一箱,以箱为单位进十箱矿泉水,一共200瓶;12个鸡蛋为一打,那么两打鸡蛋就是24个;500张纸为一刀纸,,五刀纸就是2500张等等。
借助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设置一个物理量,假定一定质量的物质有多少个微粒,那么我们就很好的能将宏观(m)和微观(N)联系在一起,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一“物质的量”作为化学计量的基本物理量。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绝对原创)人教必修版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新课程导航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
(3)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应用。
(4)会进行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2)学会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自己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2)通过概念的学习和实验的操作,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知识归纳本节重点1、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⑴科学上为什么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⑵与“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类似的很多,试举一例。
⑶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什么?⑷物质的量应用于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粒子?如何表示?⑸1 mol 任何粒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有什么规律?⑹如何理解:n=N/N A?2、对摩尔质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⑴摩尔质量=质量/物质的量。
⑵当以g/mol为单位时,微观粒子的摩尔质量有什么规律?⑶摩尔质量既应用于纯净物也应用于混合物,试计算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3、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⑴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⑵初中已经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物质的量浓度?⑶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时,必不可缺少的物理量是什么?⑷1L1mol/L Al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从1L该溶液中取出100mL,AlCl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4、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⑴步骤可概括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⑵必须用到的仪器有那些?本节难点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概念的理解;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主备人:张爱丽时间:2009年9月4日课程标准: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省教学要求: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符号及摩尔的定义、符号,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讨论、分析、对比、讲授、归纳等方法教学过程:Ⅰ、课前检测(1)1 mol氧。
()(2)0.25 mol 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 mol小麦含有6.02×10 23个麦粒。
()2、已知1mol水分子数为6.02×10 23个,则0.5mol水分子数为_________个2 mol水分子数为___________个。
【小组讨论2】你能得出物质的量(n)与微粒个数(N)和阿佛加德罗常数(N A)的关系吗?【师生共同探讨2】 4、物质的量(n)与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关系n=N/N A【练习】例1:6.02×1022个N aCl分子,其物质的量为多少?2.5mol O2含有多少个O原子?【小组讨论3】请大家回顾表1、表2,思考:1molH20与1mol铝质量相等吗?【师生共同探讨3】 1mol任何粒子集体中都含有6.02×10 23 个粒子;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教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பைடு நூலகம்
典题例解 【例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 B.1 mol 氢中含有 2 mol 氢原子和 2 mol 电子 C.1 mol H2O 的质量等于 NA 个 H2O 分子质量的总和(NA 表示阿 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D.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数量单位 解析: A 项,“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是对的,但物质的量不 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而是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的 集合体”的多少;B 项,“1 mol 氢”没有指出具体微粒是什么,故错误;C 项,1 mol H2O 中含 NA 个水分子,1 mol H2O 的质量就等于 NA 个 H2O 分子质量的总和,结论正确;D 项,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数量 单位,错误。 答案: C
������ ������
深度思考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2)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3)0.5 mol 氧。 (4)6.02× 1023 粒小米的物质的量是 1 mol。 (5)1 mol Na2CO3 中含有 2 mol Na+。 (6)1 mol H2 中含有 6.02× 1023 个 H。 (7)1 mol H+中含有的 H+数为 NA。 (8)1 mol O 的质量是 16 g· mol-1。 (9)Na+的摩尔质量是 23 g· mol-1。
(4)集体化:微粒个数的数值只能是正整数,而物质的量表示的是 很多个微粒的集合体,其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例:5 mol H2O、0.5 mol H2O。
2.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比较 概念 含义 衡量一定数目微 物质的 观粒子集合体多 量 少的物理量,符号 n ①物质的量的单 位,符号 mol。 ②基准:1 mol 粒 摩尔 子集合体与 0.012 kg12C 所含 的碳原子数相同 阿伏加 1 mol 微观粒子的 德 粒子数,符号 NA 罗常数 注意事项 ①“物质的量”表示的是微观粒子的集 合体多少,不是宏观物质的数量;“物质 的量”是一个整体,不可拆分。 ②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桥梁 ①因其所代表的数量巨大,只能用来描 述具体的微观粒子,不能表示宏观物质。 ②用“mol”衡量微观粒子时,必须用化学 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如“1 mol O”“2 mol O2”“1.5 mol SO4 ” ①NA 是一个实验值,通常用 6.02× 1023 mol-1 表示。 ②NA 的单位:mol-1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的教学,以及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器材电脑、投影仪四、教学方式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课,根据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主要运用讲授方式、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类比逻辑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灵活应用概念。
对于概念课的教授,因为抽象、理解难度大,学生相对会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概念引入时强调它在化学中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紧迫感。
另外,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的逻辑性,用思维的逻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是本节课的概念多,理解难度大,而且学生还没有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所以教师应注意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在实验课中,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并探讨,在过程中感受和学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说课稿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引入,建立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及其对化学研究所起的作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为以后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概念打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建构定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二,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三,教法分析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因此,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建构.引入这节课时,首先播放新闻图片(一名男子将1箱硬币抬到家电商场购买空调,卖场派出6名工作人员用了4个小时,才将这8000枚角币数清楚.)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帮助营业员清点硬币学生讨论得出:可以将硬币按照相同的高度一摞摞排列,数出一摞的硬币数目,然后乘以摞数,就得到硬币总数;也可以称出100个硬币的质量,再称出所有硬币的总质量,也能求得硬币的数目.针对学生讨论的方法追问学生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当小的个体数目众多时,可以将它们聚集为较大整体,方便计量.此时再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学生可以联想到"双,箱,打,包,条等等"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当小的个体数目众多时,可以将它们聚集为较大整体,方便计量"的思想.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概念的导出有了集合的思想后,过渡到化学问题"猜一猜1g水中大约有多少水分子"学生猜测1g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目应该有很多个,成千上万个吧!1g水到底有多少个水分子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要以一个集体为单位来进行计算.此时教师顺势提出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了.那么我们学过哪些物理量呢学生回忆后,教师投影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指出其中"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就是用来联系微观粒子跟可称量的物质的.那1mol的物质到底含有多少个微粒呢教师此时类比:生活中一打铅笔是12支,而科学上将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定义为1mol.然后给出相关数据: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3克,计算12g12C中含有多少个碳原子学生计算出为6.02×1023,教师指出1mol任何粒子中所含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记为NA,接着举出一些数字让学生感受NA的数值有多大,将6.02×1023个一毛硬币排起来,可来回地球和太阳间400亿次之多.如果1kg谷子有4万粒,6.02×1023粒子谷子有1.505×1019kg,地球上按60亿人计算,按人均每年消耗500kg,可供全世界人用500万年.学生听后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巨大.此时教师强调指出用它来计量宏观物质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我们不说1mol苹果.(三)巩固应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学习的新知识如果同他们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则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被理解和接受.因此,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引入学生熟悉的方程式C+O2=CO2物质C,O2,CO2从宏观质量角度,12克碳,32克氧气,44克二氧化碳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扩大6.02×1023倍,6.02×1023个碳原子,6.02×1023个氧分子,6.02×1023个二氧化碳分子从物质的量角度1mol碳原子,1mol氧分子,1mol二氧化碳分子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猜猜看,它是对还是错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2,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个O2分子.3,1molO2中含有6.02×1023个氧原子.4,0.5molNH3中含有3.01×1023个NH3分子5,1.204×1023H2中含有氢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如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同时也感受了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四)拓展提高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这时,我又进一步拓展升华,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O2反应生成1molCO2,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微粒数()氢原子,氧原子()微粒数,6.02×1023个水分子,物质的量()H,物质的量()O,1molH2O (五)归纳小结这时,我提出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2,物质的量是什么3,物质的量如何应用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了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2,单位:mol3,阿伏加德罗常数(NA)4,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的关系五,教学反思: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化学1 第一章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

先公式、后数字;标明每一个量的所属;带单位计算。
2020/5/27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16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例题] 注意解题格式
在0.5 mol 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是多少?
解:每个O2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氧 原子数为 N(O)= n(O2)×2 × NA =0.5 mol×2× 6.02 ×1023mol-1 = 6.02 × 1023 答:O2的氧原子数为6.02 × 1023个。
1、物质的量 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n 。
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使用范围: 分子、原子、离子、电子、
质子、原子团、中子等
单位 —— 摩尔 简称摩 符号为 mol 。
2020/5/27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7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使用物质的量注意事项:
米的质量都为5公斤.那么要取10000颗米时,你
用数的还是用称的?
请找出1 mol 物质的质量有什么规律
O
一个分子或 原子的质量
物质的量
2.657× 10-23g
1 mol
Al
4.485× 10-23g 1 mol
H2
3.294× 10-24g 1 mol
H2O
2.990× 10-23g 1 mol
相对分子或 16
27
2
18
原子质量
1 mol物质 16g
27g
2g
18g
的质量
2020/5/27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20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化学-《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教案

【新編精品】人教化學必修一1.2《化學計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教案(第1課時)【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⑴瞭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瞭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係;⑵通過對1 mol物質品質的討論,理解摩爾品質的概念以及摩爾品質和相對原子品質、相對分子品質之間的關係;⑶通過對摩爾品質概念的理解,瞭解物質的量、摩爾品質和物質的品質之間的關係;2.過程與方法:⑴通過對物質的量概念的理解,嘗試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體會定量研究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⑵通過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體驗以實驗為基礎的實例研究方法,能獨立地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並對實驗結果進行研究討論;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⑴通過親自實驗配製溶液,體驗化學實驗的嚴謹性,培養端正耐心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⑵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培養尊重科學、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⑶在探究中學會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體驗科學的艱辛和樂趣。
【學法指導】本節屬於概念教學課,根據概念教學的一般原則,主要運用講授方式、形象化(打比方)的啟發式教學法,類比邏輯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並靈活運用概念。
對於概念課的教授,因為抽象、理解難度大,應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教學過程的邏輯性,用思維的邏輯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2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第1課時)【溫故知新】1.(自學、討論)你知道的物理量有哪些?它們的基本單位又分別是什麼?【課堂生成】【課堂研討】1.(自學、思考)什麼是“物質的量”?它的符號和單位分別是什麼?物質的量是表示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的物理量,符號為n,其單位為摩爾,簡稱摩,符號為mol。
【課堂生成】2.(自學、思考)什麼是阿伏加德羅常數?它的符號是什麼?近似值是多少?把1mol(與12 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數相同)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為N 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1课时
[课时教案]备选例题
例1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个H的的物质的量为1 mol
个CO和1 mol 所含分子数相等
个与1 mol 所含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D.0.1 mol C含个质子
解析:个H的物质的量为1 mol,则的物质的量为0.5 mol,A错误;个中含有
个H,1 mol 中含有个H,C错误;1个C中含有6个质子,0.1 mol C中含有
个质子,D错误。
答案:B
例2 用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为
B.18 g水中所含的氢原子数为
C.1 mol O分子的质量与个O分子的质量相等
D.1 mol 约含有氢原子数为
解析:个氮分子中所含原子数应为,即,A正确;18 g O的物质的量为1 mol,所含氢原子数为,B错误;1 mol O分子的个数为,所以1 mol
O分子的质量与个O分子的质量相等,C正确;1 mol 含有2 mol H,即含有氢原子数为,D正确。
答案:B
[课时练案]备选习题
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1 mol食盐含有个分子
B.Mg的摩尔质量为24
C.1 mol水中含有2 mol氢和1 mol氧
D.1 mol Ne含有个电子
答案:D
解析:A项,NaCl由和构成,其结构中无分子;B项,Mg的摩尔质量应为24 g/mol;C 项,对1 mol O的构成的描述不正确,应为:1 mol O中含有2 mol H和1 mol O;D项,Ne核外有10个电子,故1 mol Ne含有电子数为。
2.现有A、B、C三种化合物,各取40 g相混合,完全反应后,得到18.0 g B、49.0 g C,还有D生成,已知D的式量为106。
现将22.0 g A和11.0 g B反应,能生成D的物质的量为()A.1.00 mol B.0.500 mol
C.0.275 mol
D.0.250 mol
答案:D
解析:n=,已知D的式量为106,所以只要计算出D的质量即可。
由题意知A、B为反应物,C、D为生成物,由质量守恒可得:40 g+22 g=9 g+D,生成D的质量为53 g。
按此比例关系可知22.0 g A和11.0 g B反应生成 g D,即0.250 mol D。
3.在一定条件下,16 g A和20 g B恰好反应生成
4.5 g D和C。
在相同条件下,8 g A与15
g B反应可生成0.125 mol C和D。
从上述事实中可推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6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16 g A和20 g B恰好反应时生成4.5 g D和31.5 g C;在相同条件下,8 g A与15 g B反应(根据上述反应中A和B的比例关系可知B是过量的)时
则应当生成15.75 g C,M(C)==126 g/mol,所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
其他课本、教参中的优秀题目
1.(苏教版必修1)填写下列表格。
)
O
答案:
)
O
解析:摩尔质量(M)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本题据n=m/M,可计算得出结果。
2.(苏教版必修1)某金属氯化物 40.5 g,含有0.600 mol ,则该氯化物的摩尔质
量为,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答案:135 g/mol 64
解析: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600 mol,则的物质的量为0.300 mol,M=m/n=40.5 g/0.300
mol=135 g/mol,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5-71=64。
3.(鲁科版必修1)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有关部门拟用溶有甲醇的液化石油气代替
汽油作为机动车的燃料。
甲醇作为燃料,它的优点是燃烧时排放的污染物少。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利用一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甲醇。
请你以OH这一反应为例,从质量
(或体积)、物质的量、微粒数等定量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答案:从质量的角度分析,m(CO)∶)∶OH)=7∶1∶8,即28 g CO与4 g 在一
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2 g OH。
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分析,(CO)∶)∶OH)
=1∶2∶1,即1 mol CO与2 mol 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 mol OH。
从分子数的角度分析,(CO)∶)∶OH)=1∶2∶1,即1个CO分子与2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个OH分子。
解析:化学反应方程式前的计量数可以是分子数之比,也可以是物质的量之比,但反应的质量关系要根据m=nM来确定。
4.(鲁科版必修1)金属汞在加热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化合生成氧化汞,反应如下:
2HgO
下列哪个选项可以说明0.2 mol Hg与0.2 mol 充分反应后物质的种类及其量的情况?
A.0.02 mol HgO+0.2 mol Hg
B.0.1 mol HgO+0.1 mol Hg
C.0.2 mol HgO
D.0.2 mol HgO+0.1 mol
答案:D
解析: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微粒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进行反应,亦即按照一定的物质的量的关系进行反应;不符合这种关系,就会有某种反应物剩余。
依据化学方程式中Hg、以及HgO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可以知道0.2 mol Hg和0.2 mol 反应时生成了多少HgO、剩余了哪种物质、剩余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5.(鲁科版必修1)在求相同质量的和所含硫原子的个数比时,几位同学采用了不同的解法。
解法1:设和的质量均为m g,每个硫原子的质量为a g。
∶=5∶4或∶=5∶4
解法2:设和的质量均为 g。
∶=5∶4
解法3:设和的质量均为m g。
∶=5∶4
这几种解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差异?你倾向于使用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答案:第3种
解析:对同一微粒来说,质量之比=物质的量之比=微粒个数之比。
1.国际单位制(鲁科版教参)
1948年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做出决定,要求国际计量委员会创立一种简单而科学的、供所有米制公约成员国均能使用的实用单位制。
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作为基本单位。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以这六个单位为基本单位的实用计量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并规定其符号为“SI”。
1971年的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决定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作为基本单位加入到SI制中。
因此,目前国际单位制共有7个基本单位。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为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
SI导出单位是由SI基本单位按定义方程式导出的,它的数量很大,在这里列出其中三类:用SI基本单位表示的一部分SI导出单位;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用SI辅助单位表示的一部分SI导出单位。
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总共有19个,有17个是以杰出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如牛顿、帕斯卡、焦耳等,以纪念他们在本学科领域里做出的贡献。
同时,为了表示方便,这些导出单位还可以与其他单位组合表示另一些更为复杂的导出单位。
国际单位制是计量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特别指出的是七个基本单位的复现、保存和量值传递是计量学最根本的研究课题。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苏教版教参)
摩尔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les,原意为大量和堆集。
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曾在欧美的化学教科书中作为克分子量的符号。
1961年,化学家E.A.Guggenheim将摩尔称为“化学家的物质的量”,并阐述了它的含义。
同年,美国《化学教育》杂志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
化学家发表文章表示赞同使用摩尔。
1971年,在由41个国家参加的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宣布了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必须定义一个物理的量的单位的提议,并作出了决议。
从此,“物质的量”就成为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摩尔是由克分子发展而来的,起着统一克分子、克原子、克离子、克当量等许多概念的作用,同时把物理上的光子、电子及其他粒子群等“物质的量”也概括在内,使在物理和化学中计算“物质的量”有了一个统一的单位。
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的摩尔的定义为:
(1)摩尔是一个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 kg C-12的原子数目相等。
(2)在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予以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根据摩尔的定义,12 g C-12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就是1 mol,即摩尔这个单位是以12 g C-12中所含原子的个数为标准,来衡量其他物质中所含基本单元数目的多少。
摩尔跟其他的基本计量单位一样,也有它的倍数单位。
1 Mmol=1 000 kmol
1 kmol=1 000 mol
1 mol=1 000 mmol
要注意,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有量纲的,它的量纲是“”,“”只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