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高分子化学实验教案(精简)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上学期第17周教学设计(功能高分子材料)

2.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化学教学资源库。
3. 信息化资源: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相关论文、视频、教学案例。
4. 教学手段: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实践活动。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功能高分子材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使用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奥秘。
5. 概括性强:板书设计应能够准确精炼地概括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复习和记忆。
示例:
- 板书标题:功能高分子材料
- 子标题:分类、性质、应用
-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应用领域
- 图示:简单图示或流程图,展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 表格:列举不同类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2. 结构清晰:板书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分为不同的部分,如定义、性质、应用等,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逐步理解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全貌。
3. 简洁明了: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避免冗长的文字描述。使用关键词、图示和符号等,使学生能够快速抓住关键信息。
4. 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如使用彩色粉笔、图标、图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题目: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答案:实验设计示例:
- 实验目的:验证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性能。
- 实验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样品、导线、电压表等。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案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案部分一、实验指导1. 实验内容及学时安排高分子化学实验属于《高分子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学时为8,开设两个实验,每个实验为4学时。
开设时间为第四学年的上学期,具体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1. 苯乙烯悬浮聚合2. 聚乙烯醇缩甲醛(红旗牌胶水)的制备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内容学时分配1 苯乙烯悬浮聚合悬浮聚合合成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白球 42 聚乙烯醇缩甲醛的制备本实验是合成水溶性聚乙烯醇缩甲醛胶水 4 2. 预习情况检查方式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做好实验预习,否则不予参加实验。
实验预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检查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所需仪器及药品、实验步骤等;②提问形式老师在实验前要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可采取口头提问的方式了解学是对实验的预习情况。
3. 讲解内容讲解内容主要包括:1 .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实验原理】悬浮聚合时单体一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进行的聚合, 单体中溶有引发剂, 一个小液滴相当于本体聚合中的一个单元. 从单体液滴转变为聚合物固体粒子, 中间经过聚合物-单体粘性粒子阶段, 为了防止粒子相互粘接在一起, 体系中需另加分散剂, 以便在粒子表面形成保护膜。
因此,悬浮聚合一般由单体、引发剂、水、分散剂四个基本组分组成。
悬浮聚合的聚合机理与本体聚合相似,方法上兼有本体聚合的优点,且缺点较少,因而在工业上有做广泛的应用。
【实验注意事项】①反应时搅拌要快,均匀,使单体能形成良好的珠状液滴;②80+ 1 ℃保温阶段是实验成败的关键阶段,此时聚合热逐渐放出, 油滴开始变粘易发生粘连,需密切注意温度和转速的变化;③如果聚合过程中发生停电或聚合物粘在搅拌棒上等异常现象,应及时降温终止反应并倾出反应物,以免造成仪器报废。
2. 聚乙烯醇缩甲醛的制备【实验原理】聚乙烯醇缩甲醛是利用聚乙烯醇缩与甲醛在盐酸催化的作用下而制得的,其反应如下:CH 2CHCH 2CH ~CH 2CHCH 2CH + H 2OOH OH O CH 2 O HCl ~~聚乙烯醇是水溶性的高聚物,如果用甲醛将它进行部分缩甲醛化,随着缩醛度的增加,水溶性愈差。
《高分子化学》教案第6章共聚反应

第六章链式共聚反应本章要点:1)共聚反应和共聚物的类型:按不同重复结构单元在聚合物连中的排列情况,共聚物可分为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共聚反应也相应地进行分类。
2)共聚组成方程和共聚曲线:描述共聚物组成与单体浓度、转化率之间的关系,共聚组成方程的微分式给出了某个时刻生成的共聚物的组成与该时刻单体组成的定量关系,共聚组成方程的积分式给出了在某个时期形成共聚物的平均组成与起始的单体组成和单体总转化率之间的关系。
共聚曲线则是共聚组成方程微分式的图形化。
3)竞聚率和共聚类型:竞聚率为自增长反应速率常数和交叉增长速率常数的比值,反映了单体共聚能力的强弱;依据共聚单体对竞聚率的乘积,共聚可分为理想共聚、无规共聚、交替共聚、非理想共聚和“嵌段”共聚等类型,它们的共聚曲线具有不同的特征。
4)共聚物的序列分布:是共聚物组成不均一性的必然体现,描述了不同长度的同种结构单元的序列在共聚物中所占的比例,包括序列的数量分布和质量分布。
5)自由基共聚:通过自由基共聚竞聚率的研究可以确定结构对单体和自由基活性的影响,这些结构因素主要包括极性效应和共轭效应,其中共轭效应的作用更为显著;由Q-e方程可建立起结构因素和竞聚率之间的半定量关系,可用于竞聚率的估算和共聚类型的推断。
自由基聚合的竞聚率基本不受反应条件的影响。
6)离子共聚:离子共聚基本属于理想共聚,共聚单体的竞聚率受引发剂类型、温度、溶剂和其它聚合条件影响。
本章难点:1)理想共聚模型:活性中心等活性假定、稳态假定、无解聚和聚合物具有很高分子量是理想共聚模型的基本点;活性中心等活性指的是活性中心只与增长链末端单元相关,与增长链的聚合物和其它结构单元无关。
2)共聚组成方程的成立条件和使用范围:共聚组成方程适用于活性中心等活性和无解聚的共聚。
共聚组成方程的微分形式是瞬时状态方程,描述某个时刻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的关系。
对于某阶段生成的共聚物组成,如果单体浓度变化不显著,则可以共聚组成方程的微分形式进行简化处理,否则需用共聚组成方程的积分式进行处理。
《高分子化学》教案第9章高分子化学反应

第九章高分子的化学反应本章要点:1)高分子化学反应的基本特点:高分子能发生相应小分子化合物所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但是,由于高分子的结构特征,高分子的化学反应有产物结构的不均一性、反应场所的不均一性和存在高分子结构效应等特点。
2)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类型:根据反应前后聚合度的变化情况,高分子的化学反应包括基团转换反应、聚合度变大的反应(接枝、嵌段和交联)和聚合度变小的反应(降解)。
3)基团转换反应:高分子的侧基和末端基可转变成其它类型,最典型的包括淀粉和纤维素衍生物的生成、聚乙酸乙烯酯的水解和进一步的缩醛化、聚苯乙烯的苯环反应。
4)接枝聚合:有三种方法制备接枝共聚物,从主链高分子形成接枝链(graft-from)、主链高分子和接枝链的键连(graft-onto)以及大分子单体法。
5)嵌段共聚:嵌段共聚物的制备也有对应的三种方法,单体的顺序活性聚合法、嵌段交换法和嵌段键连法。
6)交联反应:根据预聚体的结构,可采取不同形式的交联。
7)降解反应:导致高分子降解的因素包括热、光、氧化、酸碱和微生物(酶)。
高分子的结构不同,其降解能力和情况存在差异;不同因素对高分子降解过程的作用,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8)高分子的老化:高分子在使用过程中性能变差的现象称为老化,它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高分子结构的变化也复杂;根据老化的机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高分子的老化。
本章难点:1)高分子的结构效应:2)接枝和嵌段共聚物的制备:3)高分子的降解机制:9.1 高分子的化学反应9.1.1. 高分子化学反应的分类高分子能发生相应小分子所能进行的反应,根据反应前后聚合度的变化情况,高分子的化学反应包括基团转换反应、聚合度变大的反应(接枝、嵌段和交联)和聚合度变小的反应(降解)。
9.1.2. 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点1. 产物结构的不均一性对于不同的分子链而言,它们的官能团转换程度以及其它反应的程度会有所不同。
例如,聚乙酸乙烯酯的醇解反应,当酯基转变成羟基的总转化率为80 %时,该值只是一个的平均值;除不同分子链的反应程度不同外,某个分子链中乙酸乙烯酯结构单元和乙烯醇结构单元也有一定的几率分布。
化学初中高分子材料教案

化学初中高分子材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高分子材料,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3. 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性质。
教学重点:1.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2.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1.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性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实物样品(如聚乙烯袋、聚酯纤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定义,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展示实物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二、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2. 介绍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淀粉、纤维素等,以及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酯等。
3. 讲解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如大分子量、可塑性、弹性等。
三、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10分钟)1. 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聚合反应、缩聚反应等。
2. 讲解聚合反应的原理,如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等。
3. 介绍缩聚反应的原理,如酯化缩聚、胺化缩聚等。
四、高分子材料的性质(10分钟)1. 讲解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2. 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性质,如稳定性、反应性等。
3. 讲解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韧性、硬度等。
五、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高分子材料产品,如塑料袋、纤维衣物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高分子材料的环保问题,如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特点、合成方法和性质。
2. 引导学生反思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物展示,使学生了解了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特点、合成方法和性质。
高分子化学实验2019给学生共15页

⾼分⼦化学实验2019给学⽣共15页⾼分⼦化学实验实验⼀单体、引发剂和溶剂的精制⼀、实验⽬的1.了解单体(液体)、引发剂(结晶体)的精制原理,掌握它们的精制⽅法。
2.纯化⼏种烯类单体、⾃由基引发剂和溶剂。
⼆、实验原理试剂的纯化对聚合反应⽽⾔相当重要,极少量的杂质往往会影响反应的进程,离⼦聚合反应对杂质尤为敏感,杂质浓度要求更低,⽽阴离⼦聚合反应还需要绝对⽆⽔,所以聚合以前试剂的纯化是必需的。
1.单体的精制固体单质常⽤的纯化⽅法为结晶和升华,液体单体可采⽤减压蒸馏或在惰性⽓氛下分流的⽅法进⾏纯化,也可以⽤制备⾊谱分离纯化单体。
单体中的杂质可采⽤下列措施加以除去:(1) 酸性杂质(包括阻聚剂酚类)⽤稀碱溶液洗涤除去,碱性杂质(包括阻聚剂苯胺)可⽤稀酸溶液洗涤除去。
(2) 单体中的⽔分可⽤⼲燥剂除去,如⽆⽔CaCl2,⽆⽔Na2SO4,CaH2或钠。
(3) 单体通过活性氧化铝、分⼦筛或硅胶柱,其中含羰基和羟基的杂质可除去。
(4) 采⽤减压蒸馏法除去单体中的难挥发杂质。
单体纯度的检测,可以⽤化学分析法、物理常数法、光谱分析法和⾊谱分析法来测定,你能否分别列举⼀些事例吗?2.引发剂的精制在聚合温度下容易产⽣⾃由基的化合物皆可作为⾃由基聚合的引发剂,从分⼦结构看,它们具有弱的共价键。
聚合温度处于40℃~100℃,引发剂的离解能应为100kJ/mol~170kJ/mol,过⾼或过低,引发剂将分解太快或太慢。
⾃由基聚合的引发剂如下⼏种类型:(1) 偶氮类引发剂:常⽤的有偶氮⼆异丁腈(AIBN,⽤于40℃~65℃聚合)和偶氮⼆异庚腈,后者半衰期较短。
(2) 有机过氧化物:最常⽤的是过氧化⼆苯甲酰(BPO,⽤于60℃~80℃聚合),还有过氧化⼆异丙苯、过氧化⼆特丁基和过氧化⼆碳酸⼆异丙酯。
以上两种引发剂为油溶性,适⽤于本体聚合、悬浮聚合和溶液聚合。
(3) ⽆机过氧化物:如硫酸钾和过硫酸铵,这类引发剂溶于⽔,适⽤于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
高分子化学(潘祖仁)教案-第3章-自由基共聚

曲线不对称
非理想共聚
r1 > 1,r2 < 1 即 r1 ·r2 < 1 的情况 k11 > k12,k22 < k21 此时,不论哪一种链自由基和单体M1的反应倾 向总是大于单体M2,故 F1 > f1 共聚物组成 曲 线始终处于对角线的上方,与 另一对角线不对称
r1 < 1,r2 > 1的情况相反 k11 < k12,k22 > k21,,单体M2的反应倾向大 曲线处于对角线的下方,也不对称
d [M1] 1
d [M2]
若[M1] [M2] 时,则
d [M1] > 1
d [M2]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有恒比点的共聚
r1 < 1,r2 < 1 即 k11 < k12, k22 < k21
表明两种单体的共聚能力都大于均聚能力
此时 F1 f1 ,共聚物组成不等于原料单体组成 共聚物组成曲线呈反S型,与对角线有一交点, 此点称为恒比点
f1 =
[M1] [M1] + [M2]
f2 =
[M2] [M1] + [M2]
f1 + f2 = 1
F1
=
d[M1] d[M1] + d[M2]
F2
=
d[M2] d[M1] + d[M2]
F1 + F2 = 1
代入共聚物组成摩尔比微分方程方程,经整理得
F1
=
r1
r1 f12
f12 + 2
+ f1f2 f1f2 +
是一种极端的情况,表明两链自由基均聚和共聚 增长几率完全相等
《高分子化学》教案

《高分子化学》教案(以《高分子化学》第2章为例)
撰写人:______________
课程组:______________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15年11月19日
第2章自由基聚合反应
【课时安排】
2.1 单体的聚合能力 1 学时2.2 自由基聚合机理 2 学时.
.
.
2.7 聚合方法
3.5 学时
合计 12 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内容
1.1 ……
1.2 ……
1.3 ……
.
.
2、熟悉内容
2.1 ……
2.2 ……
3、了解内容3.1 ……
3.2 ……
.
.
【教学重点】
1.……
2.……
.
.
【教学难点】
1、……
2、……
2.1 单体的聚合能力
【教学目的】
1、掌握内容
……
2、熟悉内容
……
3、了解内容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教学手段】
如:课堂讲授,ppt,辅以版书,实例练习。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此处包括:教师讲授的具体内容与讲授方法及教学案例等)2.1.1 聚合热力学
(以下分若干个问题)
2.1.2 聚合动力学
(以下分若干个问题)
2.2 自由基聚合机理
(与2.1 节撰写格式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纸、皮革09级天然高分子科学实验安排《天然高分子科学》实验邵志勇实验地点:轻化楼(2号教学楼)A205实验一植物纤维原料的显微观察与测量一、实验意义:造纸原料的纤维形态特性,是评价原料利用价值、确定工艺条件的重要依据。
也是决定成纸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实验目的:借助显微镜对造纸原料进行观察和测量,初步了解原料的基本构成和细胞形态特征,掌握测量纤维长、宽度和数据统计的方法。
三、实验仪器、试剂:生物显微镜、解剖针、盖玻片、载玻片、吸水纸;赫兹伯格染色剂(赫氏试剂)四、简介:1、生物显微镜⑴、结构及工作原理(如图)⑵、使用方法:①把制备好的试片夹在载物台上,调节移动旋钮,使被观察物体位于物镜下方。
②调节反光镜,使光线照亮物体。
③先选用最小倍数(4倍)的物镜,从显微镜一侧观察,转动粗调螺旋,将载物台上升至离物镜最近处,然后一边从目镜中观察,一边降低载物台,至图像出现时,换用细调螺旋调至图像清晰。
④调节移动旋钮,使试片移动位置,以便观察到各个部位。
2、赫氏试剂的显色反应①化学木浆、草浆:兰紫色②半化学木浆、草浆:黄绿色③机械浆:黄色④棉浆、漂白麻浆:酒红色五、实验内容:1、木材切片的观察与作图:横切面、弦切面、径切面①针叶材:年轮、早、晚材管胞,树脂道,木射线等。
②阔叶材:年轮、木纤维,导管,木射线等。
作图要求:1﹚针、阔叶材各画三个切面图,共六个图。
2﹚在每个图中标出其主要结构名称。
2、植物纤维原料种类的辨别对几种常见的植物纤维原料如:针叶材、阔叶材、麦草、稻草、芦苇、棉、麻等进行辨别。
辨别依据:①首先根据植物纤维原料的细胞特征②其次根据染色剂的显色反应。
试片的制备方法:①将盖、载玻片洗净。
②用解剖针挑取少量(尽量少)已分散好的植物纤维原料置于载玻片的中央。
③加1~2滴赫氏试剂,用两只解剖针将原料分散开,然后将盖玻片从一侧轻轻放下。
④用吸水纸吸干盖玻片边缘多余的液体,注意不要按压盖玻片,以免产生气泡。
3、纤维长、宽度的测量分别测定两种原料的宽度(160倍)和长度(64倍)。
注意:①宽度要测量纤维最宽处②长度测量须选取完整纤维,必要时要分段测量。
目镜测微尺标定系数:64倍K1=0.02639mm/格160倍K2=0.0101mm/格六、统计总长(宽)度1、平均长、宽度= ——————总根数2、最长、宽纤维3、一般纤维长、宽度:测量的所有纤维长度或宽度数据,分别去掉15%最大和最小的数值,剩余70%数据的平均值。
实验二植物原料水分含量的测定一、测定原理:在一定温度下加热烘干试样,使其中的游离水脱除蒸发,这部分水的重量与风干试样重量比值的百分数,即为原料的水分。
七、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烘箱、称量瓶、干燥器八、实验步骤精确称取3~5g(称准至0.0001g)试样,于已烘干并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将称量瓶移入烘箱中,在105±3℃下烘干4小时;把称量瓶移入干燥器中,冷却半小时后称重。
再移入烘箱中,继续烘干1小时,冷却半小时后称重。
如此重复操作,直至恒重为止。
九、结果计算水分含量w = G -G1 / G ×100%式中G ——试样烘干前的重量,gG1——试样烘干后的重量,g注意:同时进行两次测定,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要求准确至0.01,两次测定计算值间误差不应超过0.20%。
实验三植物原料灰份含量的测定一、测定原理:试样在高温下灼烧,其中的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及水蒸气而挥发,剩余的矿物性残渣即为灰分。
二、实验仪器分析天平、高温炉、可调电炉、瓷坩埚、干燥器三、实验步骤精确称取2~3g(称准至0.0001g)试样,于已预先灼烧并恒重的瓷坩埚中,先在可调电炉上使试样炭化,至无烟冒出时,将瓷坩埚移入高温炉中,在575±25℃下灼烧至灰渣中无黑色炭素,并恒重为止。
四、结果计算灰分含量Y = G -G1 / G2(1-w)×100%式中G ——灼烧后瓷坩埚和灰渣的总重,gG1——瓷坩埚的重量,gG2——称取试样的重量,gw ——试样的水分注意:同时进行两次测定,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要求准确至0.01,两次测定计算值间误差木材原料不应超过0.05%,非木材原料不应超过0.20%。
有些草类原料中二氧化硅含量较高,可用醋酸镁作为松化剂。
实验四植物纤维原料木素含量的测定一、测定原理:用72﹪的硫酸处理无抽出物的试样,碳水化合物被水解溶出,剩余的残渣称为酸不溶木素,也称为克拉森木素。
二、实验仪器、试剂1、分析天平、可调电炉、石棉网、干燥器、真空泵、碘量瓶(250ml)、锥形瓶(1000ml)、滤纸2、72﹪硫酸溶液、10﹪氯化钡溶液三、测定步骤:A、称取约0.98g(称准至0.0001g)无抽出物的试样倒入碘量瓶(250ml)中,再加入72﹪的硫酸15ml(12~15℃)。
摇动一分钟后在18~20℃下保温。
B、2.5hr后将内容物全部倒入锥形瓶(1000ml)中,同时量取560ml水反复清洗碘量瓶,清洗液及剩余水也全部倒入锥形瓶中。
可调电炉上加石棉网,把锥形瓶放在上面加热,瓶内液体将要沸腾时,快速从电炉上拿下并摇动,然后再放回电炉上继续加热,快要沸腾时再取下、摇动……如此重复数次,待试样全部下沉,沸腾时不会溢出时,调低电炉温度(保持沸腾),装上冷凝管通入冷却水,煮沸4hr(从第一次沸腾算起)。
C、把两张定量滤纸放入布氏漏斗中,布氏漏斗插入抽滤瓶中,先用低真空度抽滤;把锥形瓶内液体及木素分次倒入布氏漏斗中,然后用热水洗涤锥形瓶和木素,直到抽滤瓶中的滤液滴入10﹪氯化钡溶液无白色沉淀为止。
D、把滤纸及木素放在表面皿中再放入烘箱中,在105±3℃下烘干4小时,然后移入干燥器中,冷却半小时后称重。
再烘干、冷却、称重直至恒重为止。
四、计算木素含量= G1—G/ G2(1—w)×100% —灰分含量式中G1——烘干后滤纸和木素的总重,gG——滤纸的重量,gG2——称取试样的重量,gw ——试样水分实验五淀粉及其衍生物酸度的测定一、测定原理: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淀粉乳液直至中性,以耗用的该标准溶液的体积表示酸度。
二、仪器、试剂1、锥形瓶:容量250mL。
碱式滴定管:容量25mL、50mL。
分析天平。
磁力搅拌器。
恒温烘箱。
干燥器。
2、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1mol/L。
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纯。
酚酞指示剂溶液。
三、测定步骤:称取已混合好的样品10g,精确至0.1g,倒入锥形瓶内加入100mL 蒸馏水,振荡混合均匀。
向锥形瓶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2~3滴,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
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直至锥形瓶中刚好出现粉红色不褪去,此时读下耗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
对同一样品进行二次测定。
四、计算方法酸度以10g样品所耗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的毫升数表示,为M×V×10X=──────- (2)m×0.1000式中:X——样品酸度,mL;M——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V——耗用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m——样品的重量,g。
取二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为结果。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同时连续进行二次测定,其结果之差的绝对值应不超过1.0。
实验六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壳聚糖是自然界生物所含有的一种氨基多糖,贮量十分丰富,仅海洋生物合成的壳聚糖每年就有10亿吨以上,属于生物合成的天然高分子有机物,可被生物降解,安全无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化学稳定性。
目前,壳聚糖已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涂料、卷烟、塑料、化妆品、食品医药、保健、彩色胶卷、造纸、生物工程、农业植保、污水处理等行业。
一、测定目的:壳聚糖的脱乙酰度(缩写为D.D.),即壳聚糖分子中脱除乙酰基的糖残基数占壳聚糖分子中总的糖残基数的百分数,是评价壳聚糖质量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直接关系到壳聚糖在稀酸中的溶解能力、富集离子的能力、黏度、离子交换能力、壳聚糖膜的机械性能、絮凝性能和与氨基有关的化学反应能力等,是鉴定壳聚糖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数据。
二、测定原理:壳聚糖的自由氨基呈碱性,可与酸定量地发生反应,形成壳聚糖的胶体溶液;溶液中过量的酸,用碱进行反滴定,溶解壳聚糖的酸量与反滴定用去的碱量之差,即可推算出与壳聚糖自由氨基结合酸的量,从而计算出壳聚糖中自由氨基的含量。
三、测定步骤:1、称取0.25 g(准确至0.0001g)壳聚糖样品倒入锥形瓶内,加入20 mL 0.1 mol/L 标准盐酸溶液, 搅拌至壳聚糖完全溶解后,加入10 mL 蒸馏水稀释。
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0.1 mol/L NaOH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滴定终点计算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注意:在进行滴定操作,特别是在接近终点时,变色较慢,滴定要缓慢进行,否则对测定结果将造成一定偏差。
四、计算:理论氨基含量=16/161 ×100 %=9.94 %(C1 V1 - C2 V2) ×0. 016氨基含量= ——————————×100 %G(1 - W)式中C1为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C2为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1为加入的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为滴定耗用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G为样品重(g) ;W 为样品的水分;0.016为与1 mL 的1 mol/L 盐酸溶液相当的氨基量(g) 。
氨基含量( %)脱乙酰度= ——————×100 %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