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三篇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木笛教学设计

教 了解有多少?生生交流后课件呈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
学
(解说词: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侵占南京,当时中国的首都南
过 京陷落了。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
程 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
设 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杀
问题。自读后与同学交流。 集体交流: 课文以“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
破格录取”为线索,32 个自然段分为 3 大部分。第一部分(1—2 自 然段)写乐团招考条件苛刻,经过激烈竞争,木笛手朱丹进入终试。 第二部分(3—23 自然段)朱丹抽到了演奏欢乐的乐曲卡片。为悼念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亡灵,他拒绝吹奏,被取消终试资格。第三部分(24 —32 自然段)其中 24—28 自然段是朱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前,冒着漫天大雪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遇难者亡灵。29—32 自然段写的是主考大师也来到纪念碑前,听完朱丹的吹奏后,告诉朱 丹他已经被乐团破格录取。(也可以分为四部分) 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描写什么比较多?有什么叙述特点?
含
2.说一说,此时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时
的确,这是一个令人感动并令人深思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
间
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的主人公。
分
二、熟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终试过程
配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解决字、词、句疑难。 (1)重点生字出示:苛 苟(字形区别)
卡(笔划笔顺)绽 竞 萌 顷(读音) 组词:苛刻 不苟言笑 (2)词语出示:晕染 冷峻 悲戚 歉疚 翩然 苦涩 如泣如诉 曙色萌动 蓓蕾初绽 悲凉凄切 脉管滴血 正襟危坐 不苟言笑 自由读,读准字音“脉管滴血(xiě)”;指名读,想想词语的意思,该 怎么读?练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哪些词语描写了心情、表情? 哪些词语描写了木笛声? (3)句子出示: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 株梅树;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 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木笛语文课教案

木笛语文课教案木笛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笛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音乐的韵味。
板书课题:木笛。
二、讲解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1)作者对木笛有着怎样的情感?(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木笛的?(3)木笛的制作过程有哪些特点?教师讲解:作者在第一段中,对木笛的介绍只有一句话:“我有一支笛子,是用一根木头做的。
”这句话简洁明了,却把木笛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都表达出来了。
接下来,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详细介绍了木笛的制作过程和音乐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可读性。
(2)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加关注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学生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小结:这篇文章用清新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向我们介绍了一支普通的木笛,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树立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些人和事物?(2)这些人和事物与木笛有什么关系?教师讲解:作者在第三段中,对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可读性。
(2)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加关注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学生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小结:这篇文章用清新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向我们介绍了一支普通的木笛,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树立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木笛》说课稿之一_五年级语文

《木笛》说课稿之一_五年级语文我说课的内容是第7课《木笛》,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主要讲了一个乐园在南京招考演员的终试中,主考大人外国音乐大师让木笛演奏员朱丹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可朱丹却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不想演奏欢快的乐曲被取消参赛资格,入夜,当音乐大师以纪念碑前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后又意外录取朱丹的故事,表现了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美好情怀。
按事情发展顺序和地点转换顺序可以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朱丹对遇难同胞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3、激发学生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遇难同胞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题入手,质疑导入:直接板书“木笛”,让学生读题质疑:围绕木笛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的木笛?为什么要用木笛作题目?(因为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读思考,整体感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要强化初读,要拿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悟。
1、初读课文,大声自由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木笛写了怎样一件事?2、再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入夜,朱丹向纪念碑走去”这几个不同的地点,把文章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1、讲读课文第一段指名读,交流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重点要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的朗读中知道,考试要求苛刻,高手如林,要在这样的应聘中脱颖而出是非常不容易的。
过渡语:经过严苛的两轮考试后,每种乐器只剩两名乐手,而木笛演奏员只需一名,主人公朱丹是怎样对待接下来的考试的呢?2、讲读第二段(1)指名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朱丹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这儿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三点。
《木笛》教学教案优选份

《木笛》教学教案优选份《木笛》教学教案 1叶圣陶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的思想。
本设计着这一思想在选读课的操作模式上下功夫,从大问题、大背景入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紧扣这悲凉凄切的笛声,捕捉令人感动的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其中的情,深深地体味朱丹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运用“要素法”简要明了地概括故事情节。
2.在画面中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中情感。
3.了解南京__这段历史,铭记__,培植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在画面中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中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看图片,了解屈辱历史。
2.过渡:有些东西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
这一幅幅图片都记录着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一段痛苦的记忆。
今天,我们学的《木笛》也叙述着一段让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中哪些画面让你不能忘却?(随机板书)2.谁能根据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的板书,简单地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运用“要素法”概括故事情节,语言力求简洁清晰)三、潜心会文(一)抓“紧张画面”,悟“放弃”1.找出最“紧张的'画面”。
2.预设:朱丹拒绝演奏,和大师对话的画面。
3.选择添加朱丹和大师的对话提示语,体会朱丹痛苦的放弃。
(二)抓“感动画面”,悟“笛声”1、过渡: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__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他看到了什么呢?(深情范读)(1)朱丹看到了什么?(生__发言)这样一个下雪的夜里,这么多的孩子,自发聚集起来,祭奠遇难同胞,内悼__,共忆__。
他又看到了什么?(想象说话)此时的朱丹,百感交集,于是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演奏起来。
让我们用“二重读”的方式把“笛声”读出来吧。
(2)如果你是在场的其中一个孩子,你能听懂这如泣如诉的笛声吗?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正在向人们倾诉着:(试着用上以下词语:遇难同胞告慰亡灵__战争和平。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做好课前准备,多方面收集资料,适时在课中使用资料。
3、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4、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整体入手,导入课文。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精度感悟。
1、课文到底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演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2、能不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形容他的笛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3、指导朗读,想象笛声。
4、听着这样的笛声,你有什么话想问问朱丹?5、引出:南京大屠杀A、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B、师适当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受。
6、过渡:孩子们,这是国耻啊,七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日本帝国主义任意践踏我们中国人的生命。
朱丹想到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痛之日,他又怎么能演奏出欢快的乐曲呢?7、引入拒绝演奏:“看过卡片……私语起来。
”问:只是一个什么句子?用什么来比喻什么?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么?8、朗读大师和朱丹之间的对话:你怎样理解朱丹的做法,你感受到了什么?角色转换:(如果你是朱丹)问:朱丹,此时此刻,你就不为你的前途但用吗?你经过了初试、复试,今天终于到了终试,你就这么放弃了吗?方法总结:你是通过什么把朱丹的内心世界了解得这么深刻的?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于了解一个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木笛》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一个年轻的木匠,他以制作木笛为生,并通过制作木笛来传承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故事描述了他的制作过程,以及他在制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理解一些文化和传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
问题驱动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文化和传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和交流。
5.情境教学: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文化和传统。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木笛》教案2 北京版

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木笛》教案2 北京版教学目标:1.结合上下文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2.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结合上下文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和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他深深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课后2题)的意思。
教学准备:1.电脑课件(图片、重点词句)2.课前准备:独立搜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整理之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大家齐读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生回答后,出示课件:主要内容,学生读一读。
二、自主学习朱丹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
请看自学提示:(课件:在考场上,朱丹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了?画出相关语句,边读边想,简单写写批注。
选择感受最深的情景,有感情地读一读。
)审题:读一读要求,说说让我们做什么。
再按要求学习。
三、共议交流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经过初试、复试的激烈竞争,进入了终试,谁先来读读给你感受最深的情景,然后再谈谈你的体会。
(一)在考场上放弃终试,被取消考试资格(学生可能先谈拒绝演奏欢乐曲目,也可能直接谈到放弃考试,被取消考试资格。
如果先谈到21、22自然段——放弃考试被取消考试资格。
则追问: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
从而引导到朱丹拿到考题后的表现)1、拒绝演奏欢乐曲目依据学生谈到的内容,相机出示9、10 两个自然段:(1)估计学生能结合“悲戚”体会到:在这个令人悲痛的日子里,抽到这样的考试题,朱丹很难过,沉痛的心情使他无法演奏欢乐的曲目;也可能结合朱丹的动作、语言体会到:他不想演奏欢乐曲目的歉意和对考官的尊重。
(随学生发言将重点词句变色)(2)对于“这轻轻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的初步理解。
引导1:为什么“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爆裂?(这样的考试怎么会允许换题呢?考生怎么能提出这样的要求呢……)引导2;“一时间,所有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想象一下: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他为什么提出了这个要求呢?怎么能换题呢?……)(3)指导朗读:朱丹拿到考题后的表现,让所有的考官震惊,应该怎样读这一部分呢?自由读指名读师读11自然段(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谁来回答我?——师生合作朗读11~16自然段。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课堂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课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木笛》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民族感情的故事。
课文通过描述主人公小男孩木笛,在民族灾难面前,坚定信念,用木笛吹奏出感人至深的乐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音乐的执着追求。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民族文化和音乐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补充。
此外,学生对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民族音乐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民族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
2.难点: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学生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教学、情感教育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素材、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民族音乐,引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木笛》。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探讨民族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补充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分享自己在课文中的感悟和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三篇
《木笛》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
是江苏作家赵恺《木笛》的三部散文小说中的第一部。
是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作为精读课文,分两教时上的。
在人教版中是第九册中的选读课文。
原来,就是打算替换《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
后因网络关于取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反对声过高,才保留了《狼牙山五壮士》,而把《木笛》当作选读课文保留的。
这篇课文是很多名家都爱上的一篇好课文。
课文描写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
我把它作为一教时来学习。
根据我的理解,遵循略读课文和本课的特点,决定以感情线贯穿全文,在策略上采用抓住重点句,回环学习,在理解和感情上持续增量的办法。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浏览课文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他爱国的情怀。
3、感受朱丹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揭题
1、出示课题《木笛》。
图片解释木笛。
2、根据课题,你能够提哪些问题?(简单归纳)
3、那么让我们走进课本,聆听那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直奔笛声,准确朗读笛声
1、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指名朗读,指正读音,读通句子。
齐读句子。
2、师:我们都听到了,孩子们也听到了,他们仿佛听到的是怎么样的笛声呢?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交流理解。
四、揭开历史,再次感知笛声
1、图片表现,教师解说南京大屠杀。
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数字,你想到的是什么?感受到的是什么?(板书国耻)
2、朗读朱丹的笛声。
3、师生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4、、这里,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吗?
五、临近石碑,聆听生命心曲
1、找到并画出临近石碑孩子们手捧红烛悼念亡灵是句子。
2、教师引读句子。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4、师生配乐齐读朱丹的笛声。
5、师:同学们,这笛声,为何而泣?又向谁倾诉?在请大家提
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两句话。
(配乐)
六、感悟梅花,奏响爱国乐章
1、找到课文中描写有梅花的句子。
2、阅读理解,体会写法。
3、全班再次齐读朱丹的笛声。
七、总结拓展,铭记爱国之魂
1、探寻大师惊人举动的原因。
2、补充原文对话。
(板书国魂)
篇二
说设计理念:
在这个课时的学习中,我预定尝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聚焦
感悟——深读情感体验——读得共生共鸣”为主要的设计思路。
首先
引领学生对文本实行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抓住“那一曲木笛声”作为
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触摸词句的温度,倾听词
句的声音,更是逐渐引导学生从读薄“笛声”到读厚“笛声”之中,
真真切切的品味国耻国难的痛楚至极,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铭记耻辱,誓写国魂的满腔壮志!
说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通读课文,限度的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
文读准确,读通顺,并在此基础上,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
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