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与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演变历程综述——基于部分典型案例的分析

合集下载

儿童友好社区:解析框架、典型案例与施策路径

儿童友好社区:解析框架、典型案例与施策路径

儿童友好社区:解析框架、典型案例与施策路径内容提要:构建儿童友好社区,正在成为中国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整体版图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随着“十四五”规划第一次提出“儿童友好”的目标及内容,对应的理论研究要及时跟进。

本研究以“公共空间—邻里关系”为解析框架,推导出探索参与型、交往聚集型、空间吸纳型、周边离散型这四类型态的儿童友好社区,并以T市H区4个社区为典型案例来呈现每一型态的现状特质。

未来构建儿童友好社区的三大施策路径包括:增设或改造儿童情感化的社区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儿童游戏化参与的社区文化供给,积极推动社区建设的组织协同与制度保障。

关键词: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邻里关系社区建设一、导论:迈向儿童友好的社区场景构建儿童友好社区,显著提升社区生态的儿童友好度和亲近度,正在成为中国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整体版图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在学理论证方面,各类研究作品对儿童友好社区之于儿童权益、家庭生活、社区场景、社会资本的正向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及丰富的论据。

在实践推动方面,以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儿童友好社区工作委员会于2019年6月发起的首个儿童友好社区试点项目为代表,全国近百个城市各自在探索儿童友好社区的多样化模式。

儿童友好之于社会治理绩效尤其是民众生活幸福感的巨大提升效用,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相关治理主体都在倡导并力推相关政策方案。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于1996年首次提出“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得到了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2018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儿童为重点发布了《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强调城市规划首先应关注儿童所需要的相关概念、依据和技术策略。

2020年9月,基于长期以来儿童和弱势群体在获得卫生、福祉和营养等服务方面的巨大缺口以及新冠疫情的重大冲击这一双重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签署了一项新的合作框架,提出加快以最边缘化和最弱势人群为优先的公共卫生努力;与此同时,双方还签署了新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健康及发展联合规划。

高层建筑中的商业综合体设计以成都来福士广场为例的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中的商业综合体设计以成都来福士广场为例的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中的商业综合体设计--以成都来福士广场为例的案例分析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作为一个有力的证明,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而起。

同时随着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多样化,高层建筑由原来的独立单一功能,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合了办公、酒店、餐饮、娱乐、商业等多功能融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

与普通的单体高层建筑不同,商业综合体不仅需要单独考虑每一个单体的形态、功能、结构等一系列基本高层建筑的参数,更多的则需要考虑各个单体的组合以便更好的反映商业综合体作为“微型都市生活体”的这一意识形态。

项目简介:建于原四川历史博物馆旧址,位于成都市主干道人民南路与一环路交汇点,主要通过半围合式塔楼布局烘托出中心广场的公共休闲空间,裙房和地下空间为一个与地铁站相连的超级时尚购物中心,五栋白色的混凝土清水塔楼则包含了国际甲级写字楼、酒店及国际高端服务公寓、城市豪宅等复合功能,并且收放自如地在塔楼之中嵌入诸多商业和公共空间,同时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室外活动休闲和体验空间,正如霍尔所说“建筑就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城市体验,让建筑与人和谐共生,所以我们在来福士广场设计了非常好的公共空间。

”下面结合着本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层商业综合体进行分析和理解:一:设计理念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高层建筑组团设计中的理念:强调整体化的都市功能与形式、建筑体的多孔隙性、还空间于市民、融入三峡理念的中庭广场、用现代环保技术打造超级绿色建筑等概念,希望带给成都市民一种兴奋的体验。

城市在眼前缓缓展开,可以感受到来福士这个“城中之城”的城市内涵。

他所述说的建筑体的孔隙性,以及还空间于市民,这些理念更好的诠释了建筑的人文精神,人与建筑的互动性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如下图所示:A:建筑的孔隙性:大部分高层建筑着重表达外观世界,对内部的表达以服务和装修环境表达居多,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是成都来福士给了我们另外的一种探索研究的可能性:1.与封闭的具有使用者局限性的屋顶花园不同,这里以开放的屋顶平台来取代,增加了建筑本身的活力和屋顶平台的利用率,把服务对象扩充到整个市民。

商业综合体案例分析课件

商业综合体案例分析课件

绿色屋顶可提高建筑的隔热降温 性能,有效地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建筑能 源的节约。
商业综合体的文化建设与品牌塑造
文化底蕴传承
商业综合体应从历史、地域、 文化等多角度挖掘市场内在 需求,弘扬文化匠人精神, 持续提供有内涵的文化服务。
品牌战略整合
商业综合体应根据企业发展 规划,整合各品牌优势,提 供有吸引力的品牌聚集地, 加强品牌资源合力,运用现 代营销手段实现品牌推广。
旧城改造模式
城市综合体从老城区、城中村等 旧区改造中诞生,通过整合现有 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
高层建筑模式
轨道交通拓展模式
城市综合体由高层建筑组成,楼 上为住宅、办公、酒店等,楼下 为商业、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
城市综合体由轨道交通站点为核 心,依托周边配套和转移十字路 口功能,形成多层次、高密度、 全方位的城市空间。
商业综合体案例分析课件
本课件将重点介绍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历程、市场运营策略、规划设计、建设 模式、案例分析等关键内容,为听众呈现一个全面的商业综合体建设指南。
什么是商业综合体
商业综合体是集商业、文化、娱乐、餐饮、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是“一站式”服务的地标性建 筑,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购物及休闲体验。
多元化经营
环贸广场以奢侈大牌、时尚潮牌、 国际美食等打造高品位时尚体验, 吸引消费者聚集。
环贸广场内部充满动感和空间感, 吸引消费者游览购物,成为青年 时尚人群的重要流行地标。
环贸广场融合了众多商业形态, 如夜市、街区、小店,加强了商 业的细分和层次感。
案例二:北京王府半岛商业综合体
1
奢华体验
王府半岛商业综合体借助顶级酒店和精品商业,为消费者提供奢华和高品位的消 费体验。

2007共生环境营造论坛研讨会投稿摘要审查通过名单

2007共生环境营造论坛研讨会投稿摘要审查通过名单
吳瑞洲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
2-7
台北市防災公園設施現況檢討-以地震災害為例
張雅婷
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
2-8
從日本傳統「里山」文化景觀到當代都市近郊生物多樣性綠帶保全的永續發展
陳章瑞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2-9
都市更新計畫的視野與協調性-「彰化火車站北區都市更新計畫」之問題探討
3-5
文萌樓與周邊產業共生結構關係轉變之研究
林憬鴻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3-6
以生活教育的角度探討居民對社區共生環境的態度-以金瓜石社區為例
林雅惠、蔡淑瑩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3-7
從共生發展之觀點探討台北科技大學校園與周邊社區之關係
楊君儀
3-8
以景觀資源評價方法探討古蹟規劃範圍
1-6
氣候變遷對農地影響之研究
章佩如、詹士樑
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1-7
台灣地區區域發展差距之再檢視
柯文欣、姜渝生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
1-8
國土保育地區及其次分區劃設模擬-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例
賴炳樹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1-9
高雄市的河流復原與永續發展歷程
李安祥、張世典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王章凱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2-10
地震災後土地使用變遷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地震前後為例
呂佳音、洪鴻智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2-11
鄉村土地功能與價值認知之研究:鄉村類型差異之比較
方怡茹、李承嘉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RBD&TBD概念及案例分析

RBD&TBD概念及案例分析
白沙浮行政 文教区
传统乌节路城市商业区 新加坡滨海CBD
新加坡河
牛车水历 史街区
新加坡新滨海 CBD
克拉码头改造
。。。。。
新 加 坡 河
亲水功能的实现:具备景观价值的亲水开放式休憩餐饮空间以及灯光营造下色彩斑斓的水影效果,改变了克
拉码头原本的临水不亲水,丰富了其商业形式
为改变克拉码头临水但不亲水的局限,业主嘉德置业 聘请国际知名设计公司ALSOP进行沿河的景观改造, 其主要措施包括: 具备景观效果的休憩空间打造——结合东南亚地区 多雨的特点,为河岸打造开放式的荷叶状景观“顶 棚”,“顶棚”延伸至河内约1.5米,成为亲水餐饮、 休憩的主要空间,由于其独具特色的造型,本身也成 为区域的一大看点 利用灯光效果,营造五彩斑斓的水影,让克拉码头 越夜越美丽
公益性的主要面向当地居民日常休闲,是对购物环境的补充和基本的基础设 施条件,商业化运作部分面向当地居民更高档次需求和外地游客。 案例三:首尔清溪川
清溪川有 600 年历史的文化遗址和 遗产(清溪川桥)得到复原和保护。它 将古代宫殿、 东大门和首尔市中心 融为一个文化整体。
特点三: 服务对象为所有潜在客源,并以本地居民为基础市场 外地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同使用着城市中的一部分设施和场所。尤其是RBD,它 往往是城市的标志性地段和光环效应区,是外地人了解一个城市的窗口。因而,外 地人对RBD及其设施的利用率会远远高于城市其它地方。 案例四:日本六本木商业综合体
TBD的主要形态
• • • • • • 1.点状形态 典型的表现为以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主题公园和历史景点 等为核心吸引物形成的TBD。 2.条状形态 条状形态以特色购物步行街、好吃街以及历史街区等最为典型。 3.块状形态 4.环状形态

城市综合体:几种典型范式的演变研究

城市综合体:几种典型范式的演变研究

城市综合体:几种典型范式的演变研究摘要:文章对当前中国城市开发中的热点名词“综合体”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历史回顾。

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CCDI集团设计的十多座城市综合体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当代城市综合体开发范式的演变,并特别强调了人居功能对保持综合体活力的巨大意义。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混合开发、高密度、共生、人居Abstract: The article defines “City-Complex”as a hot point during the city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trospection from early modernism, this paper analyzes more than ten examples of city-complex designed by CCDI. The typology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residential function needs more attention than the commercial parts in the next stage ofcity-complex development.Keywords: City-Complex, Mixed-Used Development, High Density, Mutualism, Inhabitation一、混合开发:都市综合体的认知界定不知从何时候起,“综合体”悄然成为中国新一轮城市开发的主角。

城市综合体是现代建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高密度土地混合开发模式,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都市,如纽约、巴黎、东京、芝加哥等。

而我国国内地理区位优势的差异,使得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一种分布极不平衡的交织状态发展。

从CCDI作为一家大型设计机构近五年遭遇的设计竞赛与委托项目来看,在城市化程度并不高的中国,已经提前出现综合体开发建设的热潮,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种建筑现象。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与案例分析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与案例分析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与案例分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通过联合各方资源、优势,形成一个相互协作、产业链条完整、经济效益高、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下面将结合一个案例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进行分析。

案例:河北省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由当地政府主导组织,主要组成成员包括农业种植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产品销售渠道等。

该联合体主要发展了以小麦、玉米和蔬菜为主的生产链条。

首先,在生产环节上,联合体通过政府统筹规划,将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划分出统一规模的种植区域,并且引入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同时,为了确保农田的生态环境,联合体还在农田周边建立了生态护坡和水源保护设施。

其次,联合体在加工环节上,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共享加工设备和技术,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

通过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且开发了一系列农产品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再次,联合体在销售环节上,与零售商、超市、餐饮企业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推广农产品销售,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范围和销售额。

此外,联合体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

最后,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还与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帮助农户提高种植、管理和加工水平,提高整个联合体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对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整合资源:通过联合各方资源,共享设备和技术,使得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形成紧密连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降低成本:通过规模化生产、集中采购、统一包装等方式,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提高质量:通过科学种植、现代化加工和严格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市场需求。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二代涉入与家族企业绿色创新———以“_宽带中国”_战略为准自然实验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二代涉入与家族企业绿色创新———以“_宽带中国”_战略为准自然实验

图1 2010—2020年我国互联网宽带发展情况
图2 2014—2020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高风险的战略决策,不仅需要技术数字化更迭,还需要通过商业互动与价值
交换等市场模式的数字化来实现 能 力 转 换 ( 池 仁 勇 等,2022 ) [ 1] ,它 利 用 驱 动 创 新 来 改 变 创 新 模 式 并 提 高
收稿日期: 2022-09-20
基金项目: 浙江省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建设基金项目“ 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财务安排研究” (1010JYN4118003G)
作者简介: 郑智勇,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家族企业治理研究。
论文荣获浙江工商大学杂志社第三届“ 金道杯” 学术新人论文大赛博士生组“ 学术新星奖”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二代涉入与家族企业绿色创新
———以“ 宽带中国” 战略为准自然实验
郑智勇
( 浙江工商大学 会计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 宽带中国” 战略作为重要的数字基础设施实施方案,在二
代涉入的情境下,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对家族企业绿色创 新 产 生 重 要 影 响。研 究 发 现,数 字 基 础 设
DOI:10. 14134 / j. cnki. cn33-1336 / f. 2023. 09. 007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Green Innovation of Family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 Generation Involvement: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业务流程再造、动态整合技术知识等手段,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提高了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筑生态城市 2019年2月第16卷总第309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7杂交与共生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演变历程综述——基于部分典型案例的分析李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杂交与共生”起源于生物学,在建筑学的语境中,杂交与共生现象是高密度和多样性的直接表征。

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中,高昂的地价和网格化的城市结构催生了可容纳任何能够获利的功能空间的建筑单体,这种“杂交建筑”的典范就是商业综合体。

实践证明,它有效地解决了空间有限和利益需求的矛盾。

研究通过分析集杂交和共生现象于一体的部分典型商业综合体,简要论述其演变历程。

关键词:杂交;共生;商业综合体[中图分类号] TU-09 [文献标识码] A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Complex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ybridization and Symbios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me Typical CasesLi Zhe(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Abstract: “Hybridization and symbiosis” originated from the biology. In the context of architecture, hybridization and symbiosis are direct representations of high density and diversity. In the high-density urban environment, the high land price and the grid urban structure have resulted in the single building that can accommodate any functional space that can be profitable. The model of this kind of “hybrid building” is the commercial complex.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it effectively solv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imited space and interest demand.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some typical commercial complexes through analyzing some typical commercial complex integrating hybridization and symbiosis.Key words: hybridization; symbiosis; commercial complex1杂交与共生的定义——源自生物学的概念“杂交与共生”起源于生物学。

在生物学的语境中,杂交(hybridization)是指“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互相结合而产生杂种的过程[1]。

”共生(symbiosi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体生活在一起的相互关系,一般指一种生物生存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形成互相有利的关系[2]。

在建筑学的语境中,杂交与共生现象是高密度和多样性的直接表征(见图1、图2)。

实践证明,商业综合体有效地解决了空间有限和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

2杂交与共生的特质——混合使用在杂交与共生的建筑语境下,商业综合体的特质就是混合使用。

1976年,美国城市土地学会(ULI)在其著作《混合使用——新的土地使用方法》[2]中首次提出“混合使用”,其主要特征定义如下[3]:(1)包含三种或三种以上能提供收益的主要功能的相互支持(如零售、娱乐、办公、居住、酒店,以及公共、文化、休闲空间等)。

(2)对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空间和功能上的一体化(以达到相对紧凑的土地使用),并包括不受其他交通干扰的步行连接。

(3)按照一个有条理的计划进行开发(这个计划往往包含了对允许的功能种类及其比例的确定,以及对允许密度等相关事宜的确定)。

既有研究显示[4],地区及其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多于两个,这些功能必须要确保人流的存在。

基于此,混合使用解决了建筑各时间段使用不平衡的问题,并为建筑和建筑所在区域带去活力和效益。

以商业综合体建筑为例,理论上这是一种每天使用时间可以达到24小时的“全日制”建筑。

作者简介:李哲(198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建筑设计方法。

(图片来源:张为平.隐形逻辑:香港,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7-49.)图1 建筑杂交现象图示图2 建筑共生现象图示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8(下转第70页)3基于杂交与共生理念的商业综合体演变历程商业综合体的雏形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在古希腊,广场与围绕其布置的神庙、议事厅、剧院、商店、体育场以及竞技训练场等建筑共同构建了城市和生活的中心,为政治集会、戏剧演出、集市贸易和体育竞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在这里,柱廊的存在不但丰富了广场的空间层次,而且将广场活动从室外引向室内[5],这使得全天候的广场活动成为可能并使广场具有活力。

基于此,广场以及周边的建筑群具备了商业综合体“全日制”建筑的特征。

以米利都城集市市场和贝加摩集市市场为例(见图3、图4),米利都城集市市场分为北市和南市,北市是贸易场所和中转站,并根据商品名称,如鱼、肉、水果等对集市场地进行了命名和划分。

南市与北市以议事厅相隔,西侧与城市商业和宗教区域相连。

贝加摩集市市场分为下集市广场和上集市市场,下集市广场周边有竞技训练场、神庙和商店,上集市市场周边有宙斯圣坛、剧场、雅典娜神庙、图拉真神庙以及其他各种居住建筑和商店。

在古罗马,浴场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容纳了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并基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综合体。

以卡拉卡拉浴场为例,建于公元212—216年的浴场占地约160 000m 2,内设餐饮、图书馆、竞技场、散步道、健身房等各种商业休闲设施,浴场外还建有购物中心(见图5)。

在中国,从西周至唐代,商市采用“坊市制”管理方式,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受到了限制。

以唐长安为例,东市集中各种商业,西市多为外商店铺,两市内也有少量的手工作坊[6]。

此外,某些坊内也存在如寺庙、学校和用于戏曲演出的教坊等公共建筑,混合使用迹象初现。

至唐末,居住坊内出现了商铺,而商坊空间突破了坊墙。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进一步改变了城市商业空间的形态,集中作为点或者面的“市”开始蜕变为线状的“街”市[7]。

街市由商业、娱乐、休闲、文化等服务设施组成,具有综合性[8]。

“前铺后居”“下铺上居”的商住混合建筑成为普遍的沿街建筑形式。

在北宋东京的商业街中,集酒店、旅店、商铺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已经出现(见图6)。

这一“街”市的商业形态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消费文化和商品被引入中国,商业空间在开埠城市随之改变。

清朝末期的上海,与发达商业活动相适应的各类行业公所大量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城隍庙及其庙园——豫园。

各类商业设施汇聚在其周边,形成具有杂交与共生特征的商业区。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钢结构、电梯和空调相继图4 贝加摩集市市场平面图图3 米利都城集市市场平面图(图片来源:Benevolo, Leonard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M]. Campus-Verl, 1990.)图5 卡拉卡拉浴场总平面、一层平面、复原图(从左到右)(图片来源:https://)图6 北宋东京的商业空间:酒店、旅店和沿街店铺的杂交与共生(图片来源: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图8 第二版的环球塔剖视图图7 环球塔的外观(图片来源:库哈斯.癫狂的纽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8.)自然风景所特有的稀缺性和可生长性,使它具有巨大的提升生活品质的潜力。

与其他三项比重不断下降相比,自然风景优劣度在房地产价值的权重会逐渐加大。

5.3.3未来房地产价值的体现途径在未来“距离不是问题、商贸没有差距”的前提下,交通、商服、配套所代表的“硬设施”在房地产价值体系中的权重大幅度下降的同时,人们必然会将注意力转向“软环境”,注重寻找适应自己文化、美学价值的环境,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具有精神层面的舒适感。

根据阿摩斯拉普卜特在《建成环境的意义》中的阐述,“空间”“时间”“交流”“意义”四要素是建成环境的最终表现,因此构建上述要素的软环境可以归纳为:①自然环境:指自然风景优劣度以及人与自然绿化的亲密关系程度;②人文环境:指所在住区及周边环境中的人口结构、文化层次、行为模式、兴趣爱好等人文要素,展现的是住区中人与文化相关的社会属性;③空间环境:指居住区域及周边的公共空间的结构形态,具有地域性的特质。

预示着住区及公共环境中人与人、人与建筑之间的活动或交往方式,同样包含文化的含义[11]。

在未来,人们更有条件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或事业发展前景去选择居住地点,越来越体现出“人以群分”的特点。

因此,房地产发展需要更加关注的是人们在住区内的文化特质和行为方式,以及外部公共环境的空间结构特色,更趋于具有“主题性”“特质性”意义的建设模式。

总体来说,更注重客户的心理需求及情感体验,更加精准的客户使用特色是未来房产价值中最重要的体现途径。

6结语廉价、强大、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我们目前所担心的私家车发展过快、城市拥堵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将在科技的支持下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智能科技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形态及其空间适应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需要城市管理者把握住科技发展节奏,把科技要素有效地应用在城市发展、商业结构转变中,这样才能够使我们拥有“运用新一代信息的思维和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1] 金江军,郭英楼.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治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 凯文•凯利.必然[M].周峰,董理,金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 汪卫东.浅析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06(07):28-30.[4] 李朋波.特斯拉开放专利背后的战略逻辑[J].企业管理,2014(10):24-26.[5] 苏娟.人性化步道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2.[6] 黄微.“人机大战”助推人工智能创业潮[J].沪港经济,2016(05):67-71+66.[7] 朱美虹.浅析“注意力经济”[J].经济师,2003(04):74-75.[8] 梅纳德•韦布,卡莉•阿德勒.用互联网思维工作[M].冯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9] 刘茜茜,刘畅,王远.房地产区位价值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296-298.[10] 吴选忠,倪子伟.人工智能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5(02):45-46.[11] 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黄兰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上接第8页)发明,这使得建筑在垂直方向上首次获得了进行发展的技术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