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仅供参考!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一部《红楼梦》,几百年来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惊叹和猜测争议,隐藏了多少谜团。
这样一部千古奇书却偏偏无全璧无定本,情节残缺版本复杂,使读者们闹不清楚究竟作者理想中的完整《红楼梦》是怎么回事。
对于书中的情节故事人物笔法,大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就连最基本的全书主题思想,自成书以来便一直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说色空虚无者有之,言影射历史者有之,认为批判封建社会者有之,反正是五花八门,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真正令大家普遍满意的结论。
在我看来,《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并没有其写作笔法和人物性格那样复杂难论。
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曹雪芹写《红楼梦》,主要表达的既不是悲观厌世,一切虚无空洞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什么人人事事俱可与历史真实对应的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曹雪芹不是宗教人士、不是悲观主义者,不是政客和专门记述隐密的八卦记者,更不是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者和民主人士。
他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不过是在塑造悲剧。
书中零星的一些可以参照历史的情节只不过是曹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人生剧变的感触。
曹雪芹对女性和社会底层人民的尊重赞美,对个性解放和思想变革、叛逆反抗的深度描绘刻画是对《牡丹亭》、《西厢记》等中国传统文艺作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具有完全的中国特色风格。
他的一系列“末世”、“补天”论只不过是就事论事和历史循环论,像感叹“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样,都只是一种具体的感触和较为狭隘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不存在所谓的对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判断,今天的研究者们有点儿过于把文学作品政治化、阶级化。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写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就是反映社会现实与发展变化。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孙逊《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探讨得最多、同时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或谓爱情主题,或云政治主题,或说反封建主题,或曰衰亡史主题,数说各执一是,都可谓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正是由于这种胶着状态,使很多研究者对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古典文学名著的主题问题的讨论已感觉厌烦,怀疑这样的探讨究竟有多少价值。
现在看来,对于作品主题的探讨依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一套老的狭隘的观照和理解模式。
即如对《红楼梦》的主题,以上所作的单一化的、排它性的归纳各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它不可能圆满解决有关《红楼梦》主题的争论。
事实上,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就如同那些丰富复杂的交响乐一样,完全有可能有两个以上而不是单一的主题。
本文拟就《红楼梦》的三重主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索。
一、答案还得从作品本身去寻找《红楼梦》是我国最能体现文人经运匠心和作家独特个性的长篇小说。
有关作品的寓意和作家的底蕴都被曹雪芹巧妙地隐伏在作品的情节之中。
其中特别是前五回,在《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引线,也不仅是全书悲剧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作者全部旨义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红楼梦》的主题全都埋伏在这五回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五回是解开《红楼梦》主题之谜的一把钥匙,是一部书的总纲之所在。
但是,由于前五回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准确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一个时期内,视第四回为总纲的说法曾风行一时,具体说,就是这回“护官符”上写的四句“俗谚口碑”乃是小说总纲之所在。
在这前后,又有过第五回或第一回为小说总纲之说,即:或谓第五回从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为小说之总纲,或谓第一回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为小说之总纲。
这期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或推崇此一说,或贬斥彼一说,彼此之间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一定要否定掉谁,而只能选择和肯定其中的一说,并且往往把这种选择赋予某种政治色彩。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跟内容概要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跟内容概要《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悲剧性,一直被人广泛讨论,很多人都在所这部小说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尤其是说道这部小说的悲剧性时,很多人都大力赞扬,说曹雪芹是中国少有的,有悲剧精神的作家,而中国绝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不喜欢悲剧结尾的。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就是空,从一开始大荒山无稽崖的那一块顽石开始,就告诉读者,一切都是空的。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红楼梦所演义的一切,最后全部变成了一场梦,这一切的繁华就如同过眼云云,什么都没剩下。
最后还是一场空,这个其实不难理解,红楼梦本质上有着二元主题,既证情,又证空,也许最终的确是空幻一场,但只要其中有过美好,有过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我们依然是满足的,是需要努力去珍惜的。
这本书主题有两个,并没有哪个更高,有情与空,本来就是并行在这个世界的,春天百花盛开,美得让人沉醉。
红楼梦内容梗概《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
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这条主线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制度的礼教的叛逆精神。
《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赔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遗族寄生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赏析《红楼梦》中的主题与人物形象

她性格中带有现实主义色彩,能够顺应时代和环境的要求,因此在 封建家庭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爱情与婚姻的妥协者
薛宝钗在爱情和婚姻上选择了妥协和牺牲,虽然得到了世俗所谓的 幸福,但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无奈。
王熙凤形象解读
精明强干与善于权谋
王熙凤精明强干,善于权谋和机变,是小说中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以高超的 管理才能和机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赢得了贾府上下的敬畏和尊重。
以宝黛爱情悲剧为核心 ,展现了人生的苦难与 无奈,唤起读者对生命 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意之美
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 的描绘来营造诗意的艺 术境界,使读者在品味 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韵味和美感。
06
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01
儒家思想的影响
书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如贾宝玉的仁爱之心、林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手法,对后世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艺术手法的创新
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如心理描写、象 征手法等,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 鉴和启示。
THANKS
感谢观看
04
主题与人物关系探讨
人物性格对主题的影响
01
02
03
贾宝玉
叛逆、多情,对封建礼教 产生质疑,体现了人性的 解放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林黛玉
敏感、才情出众,命运多 舛,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 性的压迫和悲剧命运。
薛宝钗
端庄、贤淑,遵循封建道 德规范,反映了封建伦理 道德对人性的束缚。
人物关系对主题的体现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
纯真、执着,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爱情的悲剧 。
红楼梦中心思想

1《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大概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历史背景,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
从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来批判和鞭策封建社会,以悲剧的爱情故事来对封建等级观念进行批判。
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红楼梦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
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
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通过对贾府荣府和叶府三个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行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和遭遇,提出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从人性、爱情、财富、权力和命运等方面,总结《红楼梦》的思想主旨。
首先,人性是《红楼梦》的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善良正直的宝玉、林黛玉等,也有奸诈狡诈的薛蟠、贾赦等。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红楼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不断面对各种困境和选择,他们的行为和命运都受到了自己的人性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也是如此,人性的众多面向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爱情是《红楼梦》的又一重要主题。
小说中表现出了各式各样的爱情,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爱情却被无奈的现实所打击。
《红楼梦》通过描写这段爱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爱情无奈的思考。
第三,财富和权力也是《红楼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贾府的家族兴衰和财富纷争成为故事的主要线索之一。
小说中所展现的权力斗争、虚荣心和金钱的滋生与腐化,既是作者对封建社会贾府家族的弊端和矛盾的揭示,也折射出现实世界中贪婪和欲望的扩张。
此外,命运也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各种命运的坎坷和曲折,有的命运多舛,有的命运辉煌。
贾宝玉的命运尤为典型,他天生贵族,但却无法逃离家族的衰落和个人的悲剧。
小说通过对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红楼梦》是一部深刻描绘封建社会矛盾和人性弊端的小说,通过对人性、爱情、财富、权力和命运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座瑰宝,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思想的主旨超越了个人和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梦》的主旨思想

《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红楼梦》是一部以贵族家庭为主要题材的小说。
书中的荣、宁二府,是十八世纪“康雍乾盛世”时期贵族世家的艺术典型。
荣、宁二府和与之“连络有亲”的史、王、薛家,以及有“世交之谊”的王爷、“在都在外”的“世交亲友”,千丝万缕联系着的地方官、京官、都察院、朝廷以及皇宫。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又有“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民不安生”、“家业萧条”、卖儿卖女、世代为奴为仆的。
这贫富悬殊的阶级阶层,构成了所谓“盛世”社会的真实图景。
书中贾雨村说:“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
”而书中的实际描写,却是充满奸佞邪恶,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残忍乖僻之邪气”。
冠冕堂皇的都察院,总揽一方军政事务的节度使,各省州县的地方官,无不与贵族豪强、地主恶绅朋比为奸,欺压良善。
应天府的门子说:“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以作为托庇倚仗之势力,号称“护官符”,而且“各省皆然”。
官场上跌了跤的贾雨村,因为攀上荣国府的关系,得以官复旧职;又因在应天府任上“徇情枉法”,庇护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此后便官运享通,“由王子腾累上保本”,进京“后补京缺”。
贾雨村做京官时,常出入贾府拉拢关系,为满足贾赦对几把古扇子的贪求,竟至于诬陷持有古扇的石呆子拖欠官银。
小说不止一次地写到太监们外出敲诈勒索,或勾结大臣卖官鬻爵,以中饱私囊。
贾府大办秦可卿丧事时,恰巧三百员龙禁尉(皇帝侍卫)短了两员,内监将此“美缺”一个卖给襄阳侯家,一千五百两银子;一个卖给贸蓉,因是“老相与”,一千二百两银子。
贾蓉父子还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小说第六十六回曾写到,在“平安州界.遇见伙强盗”。
“平安州”偏有“强盗”,可见并不“平安”。
这不仅是对“平安”的一笔讽刺,对于“康乾盛世”也有象征意味。
荣、宁二府的老祖宗荣国公、宁国公,是“功名贯天”的开国勋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一部《》,几百年来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惊叹和猜测争议,隐藏了多少谜团。
这样一部千古奇书却偏偏无全璧无定本,情节残缺版本复杂,使读者们闹不清楚究竟作者理想中的完整《红楼梦》是怎么回事。
对于书中的情节人物笔法,大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就连最基本的全书主题思想,自成书以来便一直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说色空虚无者有之,言影射历史者有之,认为批判封建社会者有之,反正是五花八门,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真正令大家普遍满意的结论。
在我看来,《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并没有其写作笔法和人物性格那样复杂难论。
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曹雪芹写《红楼梦》,主要表达的既不是悲观厌世,一切虚无空洞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什么人人事事俱可与历史真实对应的报告、人物传记;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曹雪芹不是宗教人士、不是悲观主义者,不是政客和专门记述隐密的八卦记者,更不是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者和民主人士。
他的“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不过是在塑造悲剧。
书中零星的一些可以参照历史的情节只不过是曹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人生剧变的感触。
曹雪芹对女性和社会底层人民的尊重赞美,对个性解放和思想变革、叛逆反抗的深度描绘刻画是对《牡丹亭》、《西厢记》等中国传统文艺作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具有完全的中国特色风格。
他的一系列“末世”、“补天”论只不过是就事论事和历史循环论,像感叹“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样,都只是一种具体的感触和较为狭隘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不存在所谓的对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判断,今天的研究者们有点儿过于把政治化、阶级化。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写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就是反映社会现实与发展变化。
曹雪芹的笔触集中在贾府的老爷公子、丫小姐、仆人小厮身上,但实际涉及到全社会的芸芸众生。
《红楼梦》歌颂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特别是女性和社会底层的人物以及男女之间的微妙美好情感。
《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高远的理想和宏大的胸怀,同时又感叹美好事物的毁灭与人生风云变幻祸福难测的.无奈。
作者也讽刺社会的腐败,警醒时代正走向没落。
总的来说,《红楼梦》的主旨就是借对贾府的描写全面地反映作者生活的社会时代,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思想观念、道德制度、心理情感等各方面来描绘现实,塑造了拥有独特魅力、真实丰满的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波澜壮阔的命运变革。
《红楼梦》的思想境界其实并没有完全突破那个时代的限制约束,只不过是有着显著创新的中国文学集大成者,是现实主义巨作。
话说回来,《红楼梦》的思想究竟是什么,也许只有曹公自己知道。
但可以确定的是,以哲学宗教的思想来判断,以神秘主义的方法来推想,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定论,都是不对的。
从文本来做切实的探讨才是《红楼梦》思想研究包括整个红学发展的正道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