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学(卫生学)案例及解析卫生学第九版案例分析
预防学卫生学案例及解析

实习一环境砷污染案例分析【实验目的】根据提供的实际调查资料,熟悉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暴露-效应关系的调查与分析,并能根据提供的资料线索步步深入,能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
【实验原理】环境流行病学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是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是剂量与效应依存性的重要依据,是对暴露剂量和所产生的效应之间的一种定量描述,可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法规及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资料】某市为一南北走向盲状峡谷小盆地,人口12万,市区西北侧有一锡冶炼厂。
常年风向频率以南风为主,下风侧有二个居民区,约13个居民点,该厂以生产精锡为主,主要污染物有铅、砷和氟等。
该厂每年排入环境中的砷大约9.5吨,砷排出量占投入量19%如以污染面积3诟计算,环境中砷负荷约3.18吨/km2/年。
据当地卫生部门资料介绍,该市曾数次发生急性、亚急性人畜砷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该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试问:1.为了解该市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2•如何选择调查点?3.如果经过调查得到下文资料,你应该如何评价该地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实验方法】1.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1.1环境中砷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采集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分别测定其中砷的含量,其测定结果见表1,试问该市是否存在明显的环境砷污染?若有,其污染的途径可能是什么?答:是的,存在明显的环境污染。
途径:可能是通过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的耕作层。
通过表1和续表1的数据来看,在大气、地表水、土壤耕作层的砷含量,污染区A、B 都远远大于对照区,至于室内空气、地表水、土壤深层、砷含量、污染区A、B和对照区差别都不大,尤其是地下水和土壤深层,说明污染区的砷污染并非来自土壤深层或大自然本身,而是来自表层的、人为的排放因素表1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中砷的含量大气(卩g/m3)室内空气(卩g/m3)调查区日均浓日均超标年均浓度厨房卧室度范围率(%秋秋冬污染区A0.1~6.830.0 2.3 3.0 2.7 1.2污染区B0.0~8.020.0 1.2 2.0 1.00.9对照区0.0~1.00.00.20.00.00.0续表1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砷含量调查区水源水(mg/L)地下水(mg/L)土壤(卩g/g)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污染区A50.5321.330.0030.002221.480.70污染区B52.3725.400.0030.002238.095.19对照区0.070.030.0050.00226.485.431.2居民砷摄人量的调查结果在距污染源不同距离的5个居民点和对照区,随机抽取10户作为砷摄入量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逐日连续调查5天,调查其空气、水及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同时采集各种食物、水及空气等样品,分别测定其砷的含量,计算不同途径每个标准人每天平均砷摄入量(见表2)。
卫生学案例分析

卫生学案例分析【篇一:卫生学案例分析】历年案例【200204】 1.一个五岁孩子,其身高103 厘米,体重28公斤。
试分析阐述:(1)用粗略评价方法估算,该儿童的身高体重是否正常?(2)根据该儿童的发育现状,你有哪些教育建议? 2.案例:某园中班发生一例甲型肝炎病人,该园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将病儿进行隔离,时间为30 (2)对病儿使用过的玩具、食具进行消毒。
(3)对该中班儿童进行医学观察。
请分析以下问题: (1)该园采取的措施哪些是恰当的?哪些不够明确?(2)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200304】47.某幼儿入睡不久,突然哭喊出声,坐起,两眼直视,表情恐惧,叫他则不予理睬。
醒后完全遗忘。
试回答:(1)该小儿发生了哪一种睡眼障碍?(2)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3)应怎样预防?【200404】 47.某一3 岁男孩其体重为11 公斤,身高为92 厘米。
问:(1)用粗略的评价方法(按公式推算)评价该儿的身高、体重指标是否正常?(2)影响其体格发育的因素可能有哪些?【200504】 47.某幼儿园准备盖一座新的教学楼,设计的建筑方案如下:为了增加生活用房的面积,走廊净宽度小于生活用房,在幼儿安全疏散和经常出入的通道上,设有台阶。
楼梯在靠墙一侧设幼儿扶手,其高度为0.9 米,栏杆垂直线之间的净距小于0.11 米。
疏散通道中使用了弹簧门。
请指出这样的设计哪些方面符合要求,哪些方面不符合要求,以及应如何加以改进。
【200507】 38.丽丽是一个爱哭闹的女孩子,试问如何用消退法来减少她的哭闹。
【200604】 47.根据幼儿膳食安排原则和制定膳食计划的要求对幼儿一周食谱(如题47 表)进行分析:在所选食物、食物相互搭配和烹调方法等方面哪些符合要求?哪些尚需改进?题47 幼儿一周食谱表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米饭米饭水饺菜饭米饭绿豆芽红烧排骨(猪肉、白菜、胡萝卜、虾皮)(青菜、花生米、香肠丁)肝末烩豆腐炒肉丝炒青菜西红柿蛋汤素炒芹菜青菜汤紫菜虾皮汤海带冬瓜骨头汤【200607】 47.某一新生儿依次出现以下症状:(1)体温低于36,呼吸困难,哭声微弱,皮肤发凉;(2)皮肤变硬,由大腿外侧延及臀部、躯干、上肢及面颊;(3)呼吸困难。
幼儿园卫生保健案例分析深度解读

幼儿园卫生保健案例分析深度解读案例: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共有10名幼儿感染。
经过深入调查与分析,发现疫情的主要原因是卫生保健措施不到位。
首先,幼儿园卫生保健措施方面存在问题。
在病毒传播途径上,教室环境清洁度不高。
地面、桌椅等常接触的部位不定期消毒、清洁。
这使得病毒在环境中存活的时间较长,增加病毒传播的机会。
其次,人员卫生管理不严。
教师和保育人员清洁习惯不良,工作前后不洗手。
幼儿园不定期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对有传染病症状者未及时发现排查,从而导致病毒传播。
再次,家长对孩子患病的认识不足。
部分家长对手足口病的症状、预防措施了解不够,忽视了感染传播的风险。
家长也未及时向幼儿园报告孩子患病情况,延误了疫情的控制。
针对以上问题,幼儿园应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卫生保洁工作。
定期对教室进行消毒、清洁,特别是地板、桌椅、玩具等常接触物品的清洁工作,确保病毒的有效杀灭。
二、规范教职工卫生行为。
幼儿园要对教职工进行卫生习惯的教育与培训,强调工作前后要洗手,并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
同时,加强对教职工的健康检查,对有传染病症状者立即隔离。
三、加强家长教育。
幼儿园要定期开展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家长的认识与意识。
建立家长与幼儿园沟通的渠道,及时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
四、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与报告机制。
幼儿园要加强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对幼儿进行疫情监测,发现病例立即隔离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五、加强园内与园外的合作。
幼儿园与卫生部门、医院等相关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确保疫情的及时掌控与处理。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幼儿园可以加强卫生保健工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同时,幼儿园也可以提高家长和教职工的卫生保健意识,达到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卫生学》病例讨论

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防毒面具 防护服装
重度中毒
可给予毛果芸香碱10mg皮下注射,15~30min1次,直至中毒症状消失
禁用新斯的明、毒扁豆碱等。胆碱酯酶抑制剂。
23
病例三
•男性,38岁,于1985年2月因头痛,记忆力减退,偶有脐周围疼痛3个月 而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不大;四 肢痛触觉及四肢反射未见异常,未引出病理射,脸颤(+),舌、手指 颤(-);血尿常规、肝功能检查正常;脑电图正常,胸片正常。
阿托品化而未能正确估计。
19
阿托品化
阿托品化是予以足量阿托品后毒蕈碱样症状消失或出现 轻度阿托品化反应。 具体表现: 1 瞳孔散大; 2 口干,皮肤干燥、潮红,体温轻度升高; 3 心率加快,血压稍偏高; 4 肺部湿罗音减少或消失; 5 有小躁动。 判断阿托品化要全面观察
阿托品化指标主要为: 皮肤干燥、口干、心率加快
11
临床表现 1. 急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
短时间吸入大量苯蒸气所致
症状: 轻度:呈醉酒状,有头晕、头痛、兴奋、步态蹒跚 中度:恶心、呕吐、神志恍惚、抽搐、脉细、 呼吸浅表、血压下降等 重度: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
实验室检查:WBC先高后低性中毒:造血功能异常
入院时有谵妄和摸空,面色苍白,体温39.5℃,瞳孔双侧散大,对光反应 好,口、鼻无分泌物,呼吸音正常,心率124次/分。
眼底检查:视神经乳头境界清楚,静脉扩张,无渗血及出血,当晚会诊 认为有脑水肿,故采用抗脑水肿治疗,此后病情逐渐好转,8月5日眼球开 始活动,晚7时可有意识摇头,8月6日神清,体温正常,8月16日痊愈出院。
卫生学病案分析

• 2005年8月10日~12日某市两冶炼厂家属区 内35人先后发生中毒事件,其中家属15人, 职工20人。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全身乏力, 四肢酸痛,恶心呕吐,口苦口干,食欲减退, 腹痛,腹胀,腹泻,心悸,部分患者出现眼 睑面部水肿,肝区隐痛等症状。
• [问题讨论1] • (1)你若是该市疾控中心的一位防疫医生,
• 室内风速测定表明:绝大多数被测办公室风断面风速仅为O.01m/s~ O.12m/s,近乎静风状态。
• [问题讨论2] • (2)依据上述的描述,你能判断该污染物质是什么? • (3)简述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主要特点? • (4)分别简述室内甲醛和氨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健康危害有哪些?
环境污染案例讨论 二
环境污染案例讨论二
• 某市区内一座20层的高档写字楼,自1996年投入使 用以来,入住客户的单位员工感觉到办公室空气质量 不好,发闷,呼吸不畅;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眼睛有 刺激感,甚至流泪;很多人感觉咽喉痛、头痛、头晕、 恶心。人住时间较长的客户单位人员还出现皮肤过敏、 皮疹的症状。1998年该写字楼物业管理部门为查明原 因,委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 所对该写字楼办公室污染事件进行调查。
• [问题讨论2]
• (2)该中毒事件的可能毒物是什么?这些毒物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环境污染案例讨论 一
• 1 可能毒物是铅和砷 • 2 影响:①铅:可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神经衰弱征侯群,口有金属味,恶心腹胀, 铅绞腹。可使女性出现月经不调,不孕流产 及畸胎等,男性精子活动度降低和畸形精子。 • ②砷:抑制酶活性,DNA氧化性损伤,使皮 肤色素沉着,色素脱落,食欲减退,恶心, 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心脑血管和末梢循 环障碍,致癌
预防医学的现实案例

预防医学的现实案例
预防医学的案例非常多样,以下是其中一些现实案例:
1. 疫苗接种计划:疫苗接种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许多传染病的发生。
例如,全球范围内的儿童疫苗接种计划已经显著降低了麻疹、风疹、白喉等疾病的发病率。
2. 慢性病预防: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日益普遍。
预防医学可以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帮助人们改变不良习惯,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3. 环境卫生改善:环境卫生问题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
预防医学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干预,提出改善环境卫生的措施。
4. 传染病防控:预防医学在传染病防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新冠疫情,预防医学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疫情的传播。
5. 营养与健康:合理的营养对于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预防医学可以通过研究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提出针对不同人群的膳食建议,以促进人们的健康。
这些案例表明了预防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预防措施的采取,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卫生法律案例及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医院(以下简称“某医院”)为一家综合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等多个科室。
2020年,我国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医疗机构有义务对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2020年3月,某医院接诊了一名来自疫情高发地区的患者,该患者表现出发热、咳嗽等症状。
然而,某医院在接诊过程中,未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对患者进行隔离观察,也未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结果,该患者被确诊为COVID-19确诊病例,并导致其家庭成员和医院内部医护人员多人感染。
二、案例经过1. 接诊环节:患者到某医院就诊时,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
医院医生初步诊断为普通感冒,未进行进一步的传染病排查。
2. 隔离观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患者应当实行隔离治疗。
然而,某医院未对患者进行隔离观察,导致患者有机会在医院内部活动,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3. 疫情报告: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某医院在发现患者疑似COVID-19后,未及时报告,延误了疫情防控的最佳时机。
4. 疫情扩散:由于某医院未履行传染病防治义务,患者在其家庭成员和医院内部医护人员中传播了病毒,导致多人感染。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涉及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传染病防治法》。
根据该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患者应当实行隔离治疗;根据第三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 某医院的法律责任:某医院未履行传染病防治义务,违反了《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 行政责任: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未履行传染病防治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许可证。
卫生学案例分析

卫生学案例分析【篇一:卫生学案例分析】历年案例【200204】 1.一个五岁孩子,其身高103 厘米,体重28公斤。
试分析阐述:(1)用粗略评价方法估算,该儿童的身高体重是否正常?(2)根据该儿童的发育现状,你有哪些教育建议? 2.案例:某园中班发生一例甲型肝炎病人,该园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将病儿进行隔离,时间为30 (2)对病儿使用过的玩具、食具进行消毒。
(3)对该中班儿童进行医学观察。
请分析以下问题: (1)该园采取的措施哪些是恰当的?哪些不够明确?(2)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200304】47.某幼儿入睡不久,突然哭喊出声,坐起,两眼直视,表情恐惧,叫他则不予理睬。
醒后完全遗忘。
试回答:(1)该小儿发生了哪一种睡眼障碍?(2)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3)应怎样预防?【200404】 47.某一3 岁男孩其体重为11 公斤,身高为92 厘米。
问:(1)用粗略的评价方法(按公式推算)评价该儿的身高、体重指标是否正常?(2)影响其体格发育的因素可能有哪些?【200504】 47.某幼儿园准备盖一座新的教学楼,设计的建筑方案如下:为了增加生活用房的面积,走廊净宽度小于生活用房,在幼儿安全疏散和经常出入的通道上,设有台阶。
楼梯在靠墙一侧设幼儿扶手,其高度为0.9 米,栏杆垂直线之间的净距小于0.11 米。
疏散通道中使用了弹簧门。
请指出这样的设计哪些方面符合要求,哪些方面不符合要求,以及应如何加以改进。
【200507】 38.丽丽是一个爱哭闹的女孩子,试问如何用消退法来减少她的哭闹。
【200604】 47.根据幼儿膳食安排原则和制定膳食计划的要求对幼儿一周食谱(如题47 表)进行分析:在所选食物、食物相互搭配和烹调方法等方面哪些符合要求?哪些尚需改进?题47 幼儿一周食谱表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米饭米饭水饺菜饭米饭绿豆芽红烧排骨(猪肉、白菜、胡萝卜、虾皮)(青菜、花生米、香肠丁)肝末烩豆腐炒肉丝炒青菜西红柿蛋汤素炒芹菜青菜汤紫菜虾皮汤海带冬瓜骨头汤【200607】 47.某一新生儿依次出现以下症状:(1)体温低于36,呼吸困难,哭声微弱,皮肤发凉;(2)皮肤变硬,由大腿外侧延及臀部、躯干、上肢及面颊;(3)呼吸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学(卫生学)案例及解析卫生学第九版案例分析预防学(卫生学)案例及解析实习一环境砷污染案例分析【实验目的】根据提供的实际调查资料,熟悉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暴露-效应关系的调查与分析,并能根据提供的资料线索步步深入,能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
【实验原理】环境流行病学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是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是剂量与效应依存性的重要依据,是对暴露剂量和所产生的效应之间的一种定量描述,可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法规及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资料】某市为一南北走向盲状峡谷小盆地,人口12万,市区西北侧有一锡冶炼厂。
常年风向频率以南风为主,下风侧有二个居民区,约13个居民点,该厂以生产精锡为主,主要污染物有铅、砷和氟等。
该厂每年排入环境中的砷大约9.5吨,砷排出量占投入量19%,如以污染面积3km2计算,环境中砷负荷约3.18吨/km2/年。
据当地卫生部门资料介绍,该市曾数次发生急性、亚急性人畜砷中毒事,严重影响了该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试问:1.为了解该市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2.选择调查点?3.如果经过调查得到下文资料,你应该评价该地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实验方法】1.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1.1环境中砷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采集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分别测定其中砷的含量,其测定结果见表1,试问该市是否存在明显的环境砷污染?若有,其污染的途径可能是什么?答:是的,存在明显的环境污染。
途径:可能是通过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的耕作层。
通过表1和续表1的数据来看,在大气、地表水、土壤耕作层的砷含量,污染区A、B都远远大于对照区,至于室内空气、地表水、土壤深层、砷含量、污染区A、B和对照区差别都不大,尤其是地下水和土壤深层,说明污染区的砷污染并非来自土壤深层或大自然本身,而是来自表层的、人为的排放因素。
表1 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中砷的含量调查区大气(μg/m3)室内空气(μg/m3)日均浓度范围日均超标率(%)年均浓度厨房卧室秋秋冬污染区A 0.1~6.8 30.02.33.02.71.2 污染区B 0.0~8.020.01.22.01.0 0.9 对照区 0.0~1.0 0.00.2 0.0 0.0 0.0 续表1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砷含量调查区水源水(mg/L)地下水(mg/L)土壤(μg/g)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污染区A 50.5321.33 0.003 0.002221.4 80.70 污染区B 52.3725.40 0.003 0.002238.0 95.19 对照区 0.07 0.03 0.005 0.00226.4 85.431.2 居民砷摄人量的调查结果在距污染源不同距离的5个居民点和对照区,随机抽取10户作为砷摄入量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逐日连续调查5天,调查其空气、水及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同时采集各种食物、水及空气等样品,分别测定其砷的含量,计算不同途径每个标准人每天平均砷摄入量(见表2)。
请计算居民不同途径砷摄人量对总砷摄人量的贡献率,说明该市环境污染的类型及特点。
答:首先、贡献率=摄入量/总摄入量,所以表中食物、饮水、空气的贡献率计算如表所示。
从计算结果及表中已有的数据来看,两个*P<0.01,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对污染区A来说,食物和空气的贡献率都大于污染区B和对照区,所以其砷摄入量主要是来自食物和空气。
而对污染区B来说,其砷摄入量则主要侧重于由饮水和空气。
分别从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过量造成污染。
表2 居民砷不同途径摄入量(μg/d·标准人) 调查点总摄入量食物饮水空气摄入量贡献率(%)摄入量贡献量(%)摄入量贡献量(%)污染区Aa 526.9** 492.8** 93%10.01%24.1** 5% B 672.3** 612.3** 91% 45.7 7%14.3**2% c 359.5* 346.0 97% 6.32% 7.2**2% 污染区B a285.3259.8 91%13.9** 5%11.6** 4% b 392.6 371.9 95%11.5* 3% 9.2**2% 对照区262.7258.4 98% 4.32% 0.0 0 *与对照比较p<0.05 **与对照比较p<0.011.3人群生物学砷暴露水平的调查研究者调查了污染区及对照区居民的发砷、尿砷平均水平,测定结果见表3,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何采用中位数?请对表4结果作出相应的解释?答:根据表3的数据,污染区居民发砷、尿砷含量>>对照区,所以污染区居民体内砷含量严重超标。
A、B两地已经收到砷污染。
使用中位数是为了反应资料的集中趋势,因为中位数可用于描述任何分布类型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
人体内砷含量的分布,并非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且资料开口(即属偏态分布)所以不能用平均数,只能用中位数。
从表4来看,U=1.78,P>0.05,使用统计学方法U检验,得P>0.05,尚不能排除吸烟是否为砷污染的暴露因素,不能断然的说吸烟一定导致发砷含量增高。
表3 调查区居民发砷、尿砷测定值发砷(μg/g)尿砷(μg/g)调查人数范围中位数调查人数范围中位数污染区A 850 0.00~160.3513.40** 804 0.07~1.65 0.12** 污染区B 3461.18~113.59 7.76** 586 0.01~0.60 0.13** 对照区 351 0.00~18.00 0.98 348 0.00~0.27 0.05 **与对照比较p<0.01 表4 污染区居民吸烟对发砷含量影响暴露指标调查人数发砷超常数发砷超常率 p 吸烟174120 68.97 u=1.78 不吸烟 563 346 61.46 p>0.05 合计737 466 63.23 注:该市发砷正常值为0.69±0.12μg/g2.居民健康效应的调查2.11982~1986年居民死亡原因的回顾性调查结果(表5),请计算二个污染区及对照区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相应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目的提供了什么线索答: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计算如表中所示。
肿瘤在理论上说,无论是污染区还是对照区,应当是老年患者多于青年,但经过我们用标准化法,标化年龄以后,排除了“年龄”对肿瘤死亡率的影响,污染区A、B的年龄调整死亡率仍然远远大于对照区。
所以说明砷污染可能导致青年或老年均患上肿瘤死亡,砷污染是肿瘤的暴露因素。
表5调查区居民死亡率、年龄调整死亡率、肿瘤死亡专率、肿瘤年龄调整死亡专率(1982~1986)调查区人口数总死亡情况肿瘤死亡情况死亡数粗死亡率(‰)期望死亡数年龄调整死亡率(‰)死亡数粗死亡率(1/10万)期望死亡数年龄整死亡率污染区A 9120 37 4.06 40 4.3911120.61 7 76.75 污染区B 97379 558 5.73 559 5.74 52 53.40110112.96 对照区15841 91 5.74 85 5.37 5 31.56 5 31.562.21983~1987年新生儿畸形调查结果(见表6和表7),请对其结果作出解释,下一步应该工作应怎样进行?答:由表6的数据得知,P>0.05尚不能认为砷污染是否为新生儿致畸的暴露因素,需要做统计推断以后才能下结论。
表7虽然有调查数据,但也没有做统计推断,不能盲目下结论,表中有砷接触史的畸形数为2,不能用卡方检验,只能用精确概率法,通过我们的计算,任然是P>0.05,正好与表6的数据交相呼应,所以产母的砷接触史可能是导致新生儿畸形的原因之一。
表6 调查区居民新生儿畸形率(1983~1987)调查区新生儿数畸形数畸形率 P 污染区A14612114.37 p>0.05 污染区B151213.25 p>0.05 对照区2081 4.81 表7 产母砷接触史与畸形儿发生率的关系砷接触史调查人数畸形数畸形率(‰)有 92221.74 无15202113.832.3 产妇及新生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E)微核测定结果(见表8),根据其结果,说明SCE、微核在判断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健康效应方面有何意义?答:根据SCE、微核的数据,砷污染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一定致畸,但由表8得知,其是有致突变的作用的。
表8调查区产妇及新生儿SCE及微核率调查区产妇新生儿SCE 微核(‰)SCE 微核(‰)污染区A 9.47*1.57 9.01**1.46 污染区B 8.931.77** 9.45**1.49 对照区 7.231.45 5.271.32 *与对照比较p<0.05 **与对照比较p<0.012.4 污染区慢性砷中毒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研究者共调查了污染区无职业砷接触史居民4848人,发现慢性砷中毒患者440例。
临床特点多为起病缓、症状轻.患者主要症状头晕(52.27%)、关节痛(17.68%)、腹胀(17.05%)和腹痛(15.91%)等。
主要体征为皮肤病变。
有皮肤角化过度(85.99%)、色素沉着斑(37.50%)、脱色斑(32.95%)和鼻粘膜充血(16.36%)等。
污染区A 和污染区B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分别为8.73%和10.74%。
患者最小年龄12岁,污染区别居住年限最短10年。
3.暴露-效应关系(见表9),计算二个污染区及对照区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相应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目的提供了什么线索?答:污染区调查点a‐m是与污染源不同距离的13个居民区,其中土壤中砷、神摄入量、发砷平均水平是暴露指标,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是效应指标。
其中。
的数据说明由于距污染源距离的远近,患病率不同。
距污染源越近患病率越高,反之亦然。
表9暴露-效应关系分析资料污染区调查点距污染源距离(km)土壤中砷(μg/g)砷摄入量(μg/d·标准人)发砷平均水平(μg/g)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 a1.75 503.8 526.9 7.7617.35 b1.25 960.2 672.3 9.0913.81 c1.75 822.712.8013.67 d1.25 72.1 5.003.68 e2.50 591.6 359.5 5.74 4.62 f 4.40 104.4 4.08 5.01 g2.50146.4 3.56 9.56 h 3.50115.7285.3 3.002.55 i3.25 79.72.17 4.02 j 5.50 32.92.7510.20 k 4.75123.0 4.00 6.17 l 8.00178.6 392.6 4.50 4.40 m 0.75 221.413.4012.00 【实验结果】1.根据表9资料,求出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和距污染源距离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并进行分析,并找出污染源下风侧污染区边缘的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