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红河哈尼族形成的地理基础-最新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有哈尼、彝、苗、瑶、傣、回、拉祜、布依、壮、汉十个世居民族和尚未识别族称的芒人。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治州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这里是天然的民族博物馆,迷人的文化大观园,红河哈尼梯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魅力的民族文化景观。

一、红河哈尼梯田简介河哈尼梯田是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人民在一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文字史料记载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并留下了“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认命题”的著名诗篇。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 万亩梯田,集中连片最大的达上万亩,其中以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麻栗寨梯田,勐品梯田、牛角寨梯田最为著名。

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蒸腾,满谷的云雾漂浮不定,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被誉为高原大海,空中水库。

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 多米的高山之巅,近万亩的梯田宛如一片波海,泛着粼粼波光,景色十分壮观。

镶嵌在陡坡上的梯田,远看如天落碧波,侧看以天梯凌空,俯瞰似大地版图,气势磅礴,秀丽多姿,独具风韵,美妙绝伦,把山梁深谷组成一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

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共同构筑的良性农业生态是哈尼等各族人民利用当地特殊地理气候,变自然生态农业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和“自然冲肥”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保证每块梯田都得到充分的肥料和水量供给。

中国地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篇)

中国地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篇)

中国地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篇)云南省地图中国地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简称“红河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与昆明市、曲靖市、文山州、玉溪市、普洱市相连;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848公里。

红河州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文献名邦石屏,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

红河州是云南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是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总面积329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450万。

下辖4个县级市: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弥勒市;6个县:建水县、石屏县、绿春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3个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

红河州人民政府驻蒙自市。

红河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分为山脉、岩溶高原、盆地(坝子)、河谷4部分。

红河大裂谷把境内陆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哀牢山余脉,山高谷深坡陡,地形错综复杂;北部为岩溶高原区,山脉、河流、盆地相间排列,地势较为平缓,喀斯特地貌尤为突出。

该州气候属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明显。

境内河流属珠江、红河两大流域。

红河流域主要河流有红河、李仙江、藤条江、南溪河、牛孔江、盘龙江等;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泸江、甸溪河、曲江等。

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2种,如苏铁、金花茶等;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2种,如长臂猿、金钱豹、绿孔雀等。

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锡、铅、锌、镍、金、银、石膏、霞石正长岩、水泥用灰岩等。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图红河州主要景点有:1、蒙自市:红河州博物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陈列室、蒙自南湖公园、查尼皮、缘狮洞、新天地步行街、尼苏小镇、蒙自烈士陵园、周家旧宅、新安所古建筑群、万亩石榴园、法国租借旧址、法国花园、碧色寨火车站、绿翠潭、蒙自老海关陈列室、红河州体育馆、蒙自玉皇阁、蒙自小西湖;2、弥勒市:湖泉生态园、弥勒市东风韵景区、可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可邑小镇)、弥勒锦屏山风景区、太平湖森林小镇景区、弥勒白龙沟风景名胜区、红河卷烟厂、张冲故居、云南红酒庄、熊庆来故居、虹溪石牌坊、金子洞坡崖画、绿崖庙、弥阳文昌宫、庆来公园、红万老寨(红万村);3、个旧市: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丫沙底温泉、尼格蓝色温泉、合田民俗村、戈贾森林公园、大屯海、龙园水上娱乐中心、金湖文化广场、老阴山、宝丰隆中西合璧式建筑、宝华公园、个旧云庙(个旧市博物馆)、鸡街火车站、冲子坡古矿遗址、蔓耗绿水河热带雨林度假区;4、开远市:开远凤凰生态公园、开远南洞、滇越铁路、开远大黑山、云窝寺、大庄清真寺、灵芝湖森林公园、开远幸福大草原、泸江公园、振东果园、开远长虹桥、归圣寺、西龙潭三教殿、开元发电厂旧址、红河七孔桥、开远腊玛古猿化石产地、九天阁、马街文庙;5、元阳县:元阳观音山、箐口梯田、老虎嘴梯田(阿勐控梯田)、螺蛳田(牛街)、多依树梯田、普高老寨、元阳哈尼梯田、龙树坝梯田、倮马点梯田、爱春景区、箐口哈尼民族民俗村、胜村乡、元阳牛角寨景区、新街镇(老县城)、哈播村、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6、石屏县: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石屏焕文公园、郑营村、来鹤亭、石屏文庙、石屏袁嘉谷故居、文献楼、石屏古州衙、石屏生态杨梅园、企鹤楼、石屏火车站、洄澜桥阁、龙大田故里、胡桥、石屏陈氏宗祠、秀山寺、准提阁、石屏善觉寺、海朝寺碑;7、建水县:建水燕子洞、建水文庙、建水朱家花园、团山民居、建水学政考棚、纳楼长官司署、建水古城、绵羊冲水利风景区、建水古城小火车、建水文笔塔、朝阳楼、朱德旧居陈列室、建水张家花园、滇南大观园、小桂湖(洗马塘)、金临安茶苑、建水风景名胜区、建水福东寺、建水玉皇阁及崇文塔;8、红河县:哈尼梯田、撒马坝梯田、迤萨古镇、阿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普春村、桂东梯田、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作夫民族特色村、浦玛村、大羊街乡哈尼村、红河马帮古城、他撒梯田、俄垤水库梯田、杨柳梯田、甲寅文星阁、个碧石铁路公司旧址、赤瑞湖、甲寅乡他撒十二龙泉;9、金平县:营盘山抗日工事、金平县烈士陵园、拉灯旅游景观瀑布群、勐拉温泉、马鞍底蝴蝶展览馆(马鞍底蝴蝶谷)、金水河口岸、西隆山自然保护区、金平乐善桥、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含标水岩村)、迁城所摩崖、普洱民居、勐桥万亩蕉林、普洱温泉、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10、泸西县: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城子古村、泸西花海、吾者温泉风景区、泸西阿拉湖、泸西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杨梅山、泸西万寿寺三佛殿、钟秀山公园、泸西文庙、九溪山、紫薇公园;11、屏边县:屏边大围山国家公园、珍珠洞、莲花洞石窟、白河温泉、屏边烈士陵园、滇越铁路五家寨人字桥、玉屏大榕树、石洞村溶洞、灵宝禅寺、阿季伍火山口;12、河口县:河口南溪河漂流、花鱼洞国家森林公园、孤山洞遗址、古炮台遗址、河口烈士陵园、河口邮政局旧址、河口海关旧址、戈浩避暑山庄、河口对讯督办公署旧址、中越铁路大桥、河口口岸;13、绿春县:东仰风情园、黄连山、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绿春县博物馆、禹门寺、腊姑和铜株德玛梯田景区、苏铁自然保护区、二甫边境美丽云海、李仙江、阿罗欧滨景区。

历史趣闻红河哈尼族的梯田有啥历史?有啥特点

历史趣闻红河哈尼族的梯田有啥历史?有啥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红河哈尼族的梯田有啥历史?有啥特点
导语:红河哈尼梯田是红河南岸哀牢山脉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
红河哈尼梯田是红河南岸哀牢山脉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开垦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它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的典范。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仅汉文字史料记载就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国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其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其中集中连片的达上万亩,从山脚到山顶级数高达3000多级。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用水的独特方式,对森林的深刻崇拜,以及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服饰、歌舞。

文学均以梯田为核心,处处体现着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特点。

哈尼族与其它各民族平等相等,和睦共处,这种人与人和睦相亲的特点,也是红河哈尼梯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河哈尼梯田是中国梯田的杰出代表,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

它呈现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是中外任何梯田都无可比拟的;它所蕴含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在现代工业文明进程日益加快和信息时代到来
生活常识分享。

《红河讲座》课件

《红河讲座》课件

旅游服务与设施
总结词
可持续旅游发展
详细描述
红河的旅游服务与设施注重可持续旅游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促进旅游业与环 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
绿色的旅游环境。
05
红河的民族与民俗
民族构成与分布
彝族
主要分布在红河州的建水、石 屏、弥勒等地,人口数量也较 多。
红河地区在古代时期宋等朝代的统治。
近代时期
现代时期
近代时期,红河地区经历了外来侵略和殖 民统治,但当地人民始终保持着反抗和斗 争的精神。
现代时期,红河地区经历了政治、经济和 社会变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繁 荣的地区。
气候特点
红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四季分明,温差较大。
春季温暖潮湿,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 燥。
红河地区的气候受地形影响较 大,上游地区气候较为寒冷潮 湿,而下游地区则较为温暖干 燥。
02
红河的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
古代时期
红河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考古发现表明,这里的人类文明可以追 溯到新石器时代。
河。
红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 南方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和
交通枢纽。
地形地貌
红河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红河上游地区主要为峡谷地貌,水流湍急;中下游地区主要为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 ,地势较为平坦。
红河流域内还有许多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等水资源,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产 和生活用水。
生态环境现状
森林覆盖率
红河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高,但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

哈尼族

哈尼族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

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

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

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

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

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

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

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

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

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1、分布: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2、族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

3、语言: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彼此差异很大,故不能互相通话。

4、文字: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5、历史: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

唐初,哈尼族开始从乌蛮中逐渐分化,哀牢山、无量山广大地区的哈尼族被称为“和泥”。

南诏崛起后,各地哈尼族直接隶属于南诏,与滇东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统称为37部蛮。

6、宗教信仰: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7、艺术: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乐器有俄比、三弦、四弦、把乌、响篾等。

【白鹇舞】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

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

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把乌】把乌是哈尼族独有的乐器,金竹制成,状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远缠绵。

近年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8、风俗: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各类风俗仪式中的哈尼民歌也非常丰富。

比如用于丧葬仪式中的“迷煞维”,是在为死者洗澡更衣之后,由妇女们围在周围边哭边唱,而属于婚礼歌的“然米比”又包括送嫁歌和哭嫁歌,都是连哭带唱、哭唱交替的形式。

9、生产生活:哈尼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其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的传统教育
• 家庭教育,长辈传授知识 • 口头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哈尼族传统教育的特点
• 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 注重实践,培养生活技能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及其发展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
• 政府举办学校,普及教育 • 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发展
哈尼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 教育水平提高,文盲率降低 •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提高
哈尼族的适应策略
• 适应陡峭地形,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 适应湿润气候,发展水稻种植 • 适应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生活水平
哈03尼族的经济生活方式与
产业发展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及其特点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
• 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旱作作物 • 精耕细作,梯田耕作技术独特
哈尼族农业的特点
• 水稻品种丰富,适应性强 • 梯田耕作,保水保肥,提高产量
哈尼族的饮食
• 以大米为主食,擅长烹 饪梯田鱼、哈尼糯米饭等 • 喜食酸辣,注重调料的 运用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及其变迁
哈尼族的社会变迁
• 封建制度时期,哈尼族社会等级森严 •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
• 以家族为单位,实行家族长制 • 家族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其建议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
• 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 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
对哈尼族发展的建议
• 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 社会参与,保护民族文化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3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
• 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茶文化等传承至今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1]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1]

1995年,法国人类学 家欧也纳博士来元 阳观览元阳老虎嘴 梯田,面对脚下万 亩梯田,欧也纳博 士激动不已,久久 不肯离去,他称赞: “哈尼族的梯田是 真正的大地艺术, 是真正的大地雕塑, 而哈尼族就是真正 的大地艺术家!”
每年十月年的时候,还要举行一个有着千年 历史的民族传统盛会——哈尼长街古宴。 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占87.8%,是全国哈尼 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这里每年都举办的长 街宴被称为“天下第一宴”、“世界最长的宴席”, 届时来自海内外上万名游客都会参加。绿春 哈尼长街宴于2008年以3050桌全长4000米 被上海吉尼斯认证为"世界最长的宴席"。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 他们勤劳勇敢,善于 开垦梯田。有十月年 (扎勒特节)、六月 年(苦扎扎)等节日。 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 分哈雅、碧卡、豪白3 种方言,各方言中又 包含若干种土语。哈 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 族的文字,1957年创 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 础的拼音文字。
民俗民居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
“绿春县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被评为云南 2008年度民族团结盛会”
2008年云南省,评选出 “十大民族团结盛 会”哈尼长街宴就是其中一个 这是一个哈尼人民的盛会,但它更是全国各 族人民共同参与和欢庆的节日。这是各民族 相聚一堂,载歌载舞,让彼此更熟知与关注 的节日,是一个和谐与美好的日子。 长街宴以魔披敲击的神鼓而开始,哈尼人的 音乐中鼓占有重要角色
哈尼服饰
由于哈尼族有十多个支系,哈尼族历史上没 有形成全民族统一的服饰,因此在服装上在 呈现出了支系服饰的差异性
哈尼族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能够免除灾难。 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辅以红色,金色,粉色 等颜色,并配有银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红河哈尼族形成的地理基础
一、哈尼族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
(一)人口基础的奠定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哈尼族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期间经历了两次区域性人口过剩期:①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哈尼族先民迁至安宁河流域及大渡河流域,高出生高死亡的人口生产有力地促使哈尼先民结合成社会集群,从事群居生产生活,哈尼族人口增多壮大了族群,也增加了对生存环境和区域环境容量的需求,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与当地部落联盟发生冲突。

②迁居今天滇池地区,哈尼族先民凭借尤为精好的耕作技艺使哈尼族人口得以快速膨胀,滇池成为人口稠密区。

为争夺资源,在滇池地区哈尼族与当地氏族部落发生过大规模械斗,遭遇灭族的危机,人口锐减,最后分多路迁居至滇南哀牢山区。

初到哀牢山时,哀牢山脚被当地土著民族所耕种,只能迁徙驻扎在半山腰,此次定居奠定了哈尼族稳定的生存环境。

人口缓慢恢复发展,劳动力日益增多。

(二)农耕技艺的巩固与发展
哈尼先祖―古羌族,长期游牧于青藏高原,游牧至青海西宁后,开始由游牧生活进入种植玉米、小麦、青稞等农作物为主的游耕生产生活类型。

此时,哈尼族农耕萌芽产生,在这里哈尼族先民学会了简单粗放的耕作技术。

秦献公时期秦朝大举进犯邻
族,迫使哈尼先民流迁至川西北高原与青海南部高原桦合之纵谷地区。

随后沿沟谷进入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流域等地区,开始定居农耕生活。

西汉时,居住于这里的哈尼族先民已经开始种水稻。

并对田和地,以及种植规律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定居农耕生活使哈尼族积累了一些早期水稻种植经验,从安宁河流域进入洱海湖滨,昆明坝等地区后,优越的农耕资源和气候条件,极有益于农业生产。

且这些地区为较早开发的地域,有农耕氏族部落居住,哈尼族祖先的迁入,学习坝区成熟的生产经验,提高和改进了原有的农耕技术。

(三)兼收并蓄的水稻作物基础
云南是世界上公认的亚洲栽培稻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的
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优异资源的富集地区,尤其是滇西南地区。

其稻种的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和民族的多样性息息相关,并与哈尼族善制梯田栽培稻谷有一定联系。

哈尼族长期迁徙,累积保存了大量传统稻作品种,进入哀牢山定居后丰富了当地稻作品种多样性。

云南省农科院徐福荣调查分析发现,云南有滇西南、滇南、滇东南稻作品种多样性分布中心。

滇东南稻作中心的形成与哈尼族迁徙有关系。

二、地理环境对哈尼族先民迁徙的影响
云南地理位置正处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终年温暖,滇中地区更以“四季如春”的气候著称。

远古时期,云南的气候更优于现在,为人类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云南新石器时期人类的
活动分布遗迹与水资源关系密切,多为相伴随或重叠出现。

云南丰富的水系分布,为人类在生活地域上的扩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说明云南既适合于人类产生,又适合于人类生存和扩散。

河谷多成为民族迁徙的天然通道,由北而南的迁徙流动,有利于哈尼族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

哀牢山横贯南北把云南分为东、西两大高原区,在山谷间夹杂着诸多的山间平地―盆地,有河湖相依,为农业开发创造了条件,而在广大的山区,原始的畜牧业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东部地区坝子分布密度上多于西部,这种分布特点就容易形成东部定居农耕生产区,西部则易成为游牧经济区,这就是民族分布情况的地理环境形成原因。

三、哈尼族形成的现代地理基础
(一)哀牢山自然环境对哈尼族的影响
滇南哀牢山是云岭山脉的南延分支部分,与红河相伴从西北向东南绵延千里横贯云南,成为滇东高原和滇西横断山纵谷地带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

哈尼族聚居于该线哀牢山南端,此地区红河支流众多,地貌切割发育显著,山势高大雄伟,地貌复杂多样,此类地形地貌在“万邦时代”及其前后历史时期,成为具有原始经济活动和原始文化活动多样性的各个人类类群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最直接的地理基础。

(二)哀牢山自然环境与哈尼梯田的关系
哀牢山和红河处于滇东和滇西两大高原地貌类型的中间地带,这一地区兼具滇西山高谷深,垂直纵比降大,滇东高原边缘
破碎的特征,同时受西南印度洋季风、东南太平洋季风交错影响,体现出云南区域性特征明显的热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立体气候。

哀牢山“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民谚生动注解了哀牢山典型的立体气候。

这一气候特点决定了哈尼族“梯田―村寨―森林―河流”的生态景观分布格局。

在区域小循环内,山脚河水和田水以蒸发―凝聚―降水,贮藏于山顶的森林,汇为溪流,循环往复于山谷间。

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天然灌溉条件。

哈尼族利用这一优势,开渠引水,自上而下的灌溉层层梯田。

最后回流于江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哀牢山土壤类型多样,粘性较强,以黄壤、红壤,深棕色森林土为主,为垦筑梯田及水稻种植创造了土壤条件。

(三)文化环境对哈尼族族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共同的语言形成必须有产生的需求和条件。

共同语言形成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极大关系,地形条件和处所决定着人群间相互交流的困难与否。

哈尼族居住于半山腰,过着孤立的自己自足的生活。

这种生活状态决定了其与他族的语言文化交流贫乏。

落后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自然环境的敬仰和感恩,使得哈尼族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形成了人土相依的经济关系。

崇尚农耕的社会风尚,在山区开荒拓地、开沟引水,逐级修筑梯田。

把一座座巍峨的高山修筑为层层相叠,绵延不绝的良田,把山区改造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家园。

四、结语
哈尼族是以北方古羌族后裔为主体不断流迁至云南哀牢山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在与从东部迁来的汉族融汇形成的哈尼族主体民族。

在长期迁徙中哈尼族由游牧生活转为定居农耕,最后定居于哀牢山进行山区农耕种植。

迁徙过程中凭借着哈尼族的勤劳智慧借鉴、学习、完善了稻作农耕技术,随着社会的稳定,哈尼族在哀牢山因地制宜的开发出了世界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