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管理吗

合集下载

管理的定义是什么

管理的定义是什么

管理的定义是什么如果说管理难,也许真的很难;倘若说管理简单,其实也真的简单。

管理是什么呢?太多理论课程都有关于它的解释。

也就是一个单位内部人与资源的结合,去完成目标,共同工作的过程。

因此管理的过程很重要。

每个人对管理都有自己的认识,但也未必真正理解它。

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管理的定义,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是一种决策,不仅对过程,也对应着结果。

管理所要求的正确决策,就是要下属明白是最重要的。

一些人说,好的下属应该有悟性,懂得思考,揣摩,领会。

这三个词,说明了人们对管理的认识的误区。

也恰恰证明,你的指令不清,下属不懂如何恰当执行。

难道非要下属去悟,去揣摩吗?即使这样执行了,估计对应的结果也打不到标准。

管理是管事还是管人好的管理,是靠清晰的指令的,正如每个岗位对应着清晰的职责一样。

只有上下级都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尤其是核心职责,有清晰统一的认识,这样的管理才是有效的。

可是,很多公司做不到这一点。

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一些公司老板认为部分员工不符合岗位要求,跟不上公司发展,需要培训;员工也认为老板恰恰是公司发展的障碍。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大家都自己的岗位没有达成共识。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大家会发现好的企业管理往往都很简单,比如海尔,通用等,都只有清晰的一句话来表达公司的核心理念,简单实用,变成大家的常识。

太多的管理理论只是知识,未必都能形成管理的智慧,虽然笔者,也比较愚钝,决没有吹嘘的意思)管理是以结果为评价导向的,不是以对错。

一定要追根揪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

而我们民族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

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甚至倒闭,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自己辩护,你必须承担责任。

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为什么效率总是达不到要求,甚至很低。

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判断对错。

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今天我召集大家开一个中层管理人员的会议,就公司当前的管理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观点:题目是:《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这句话出自于《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

基本意思就是:管理的知只是明白、知晓,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但知如果不落实为行为,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管理的行,是对于管理事件的行为、动作,就是会产生管理结果的言和行。

而管理行为本身既是实践的活动,也是以结果为衡量对象的行动。

所以,管理的知是管理的行的必要前提,是为行服务的。

管理的行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而且这个目标是实际结果的量化体现,是企业经营管理成果的最终体现。

因此说,管理的本质在于行,起于知。

由此可见每个管理者能够清晰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工作,该怎么做才能做好达到公司的要求(总目标)是何等重要。

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例一、为了使大家能够明晰公司的工作目标专门组织了周一的例会;但是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营情况来看,效果差强人意;汇报工作避重就轻,牵强应付,不发言怕考核,发言又不知说什么。

例二、公司开会,议而难决,决而难行,往往是会散,人散,事散;决定做了一大堆,执行只有一点点;工作目标没有体系化,没有形成金字塔形往下贯彻,落实,更没有跟进考核;计划制定松松垮垮,计划执行嘻嘻哈哈,结果如何难以预料;因此,就出现了定计划、谈汇报时如同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过程的执行跟进好似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例三、公司制定的各类规定制度一大堆,貌似管理规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际上执行效果又怎样呢?按祖传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凡事种种表明我们的管理者,先要在知晓管理上补补课;打好基础,才能在管理的行上做文章,出成绩。

第一、连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没搞明白,怎么去管别人。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管理应该是管人理事;而事由人生,也由人解;所以,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管理技能水平,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才能在华溢公司的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新生代员工,你真懂他们吗——陈春花、彭剑锋、穆胜对谈实录

新生代员工,你真懂他们吗——陈春花、彭剑锋、穆胜对谈实录

圆桌论坛人力资源新生代员工,你真懂他们吗——陈春花、彭剑锋、穆胜对谈实录插图:123R F新生代员工的人性并没变当下,大量90后、00后新生代员工开始涌入职场,他们个性十足,对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构成了挑战。

三位老师长期专注于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从你们的观察来看,新生代员工有哪些特点?相比以往时代的员工,哪些变了,哪些没变?整体而言,新生代员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新物种”?陈春花(以下简称“陈”):每个时代都有新生代员工,并且他们都有各自的独特性。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90后、00后作为新生代员工,其个性特征更为明显,我称之为“强个体”。

首先,今天的个体有着非常高的自我效能感。

有人说现在的新生代没有那么强的使命感,没有那么能吃苦。

我说你说得不对,只要是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他们会比你更能吃苦,更有责任感,更加努力。

这就是他们的特点——“懂即自我”(以对某领域的深刻见解和成果来定义自我)。

他们又十分现实,比谁都清楚哪些关键资源会影响自己的管理是权变的结果,对于不同的管理对象,应该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X 理论、Y 理论、Z 理论等对人性善恶的简单划分,构成了传统的管理学底层。

但随着90后、00后大量进入职场,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受到巨大挑战。

腾讯员工因加班怒怼领导、茶颜悦色工作群内员工老板针锋相对……“新新人类”主张个性,反对权威,反感约束……他们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传统的人性假设。

人性需求的变化呼唤着组织管理模式的改变。

那么,新生代员工的人性需求到底有哪些?相比以往时代的员工,哪些需求变了,哪些没变?面对新生代员工变化的人性需求,是否存在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在探索新的组织模式上,企业是否找到了正途?企业追求效能,员工主张个性,该如何调和这对矛盾?《商业评论》特邀国内知名组织管理学者陈春花教授、彭剑锋教授和穆胜博士聚首论道,分享他们对于上述问题的独到见解。

圆桌论坛成功。

他们也不盲从权威。

曾有学生问我问题,两天后他又对我说:我想了两天,又查了很多资料,对你那天的回答,我并不完全认同。

有哪些自我管理技能

有哪些自我管理技能

有哪些自我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分别有心态管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学习管理和行动管理,我们需要边学习边检验才能验证自己是否学会了这五种自我管理技能。

有哪些自我管理技能?一、心态管理心态管理(Mentality Management)就是让自己的积极心态(俗称上帝/佛祖)成为自己的主导,让自己的消极心态(俗称魔鬼)通过一个不损害他人的方式疏通掉,或者通过“修身律己”而变小。

心态管理十二心态。

其方法是可以设立一张具有鼓舞和宣泄功能的工作记录表,内容除了正常的工作记录以外,还要在明显的地方写上鼓动人心的话。

那么该如何做心态管理呢主要通过探讨缓解压力方面。

1、设立一张具有鼓舞和宣泄功能的工作记录表,内容除了正常的工作记录以外,还要在明显的地方写上鼓动人心的话。

比如:公司因你而骄傲!你是最棒的!绝不放弃,永不言败!等具有激励内容的口号。

另外,在记录主要工作内容时还要明确写出,自己一天工作下来所发生的问题和收获。

不要小看了这部分内容,它会使填表人对一天的工作进行理智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多数人都能对失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降低压力感,使大家觉得工作起来更轻松。

2、一周举行一至两次的日志互换讨论会,参与人员按偶数分组,最好四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内容除了日常工作经验所得,还要讨论每个人在态度上和认识上是否正确,哪些是积极可借鉴的,哪些是消极,应该剔除的。

并于每个月末公布态度最端正讨论小组,并和员工的绩效或者提成挂钩。

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如果工作态度端正,企业就会予以奖励。

3、互帮互助奖的设立。

在每次进行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都要记录,并给予参与讨论和积极出主意,提意见的同事打分。

此项结果可明令公布,是作为提升管理者的重要依据。

因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使自己所在的团队变得更好。

4、月底时,每个销售团队根据自己日志的情况,进行心态调整专题演讲会。

好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锻炼了销售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是让人们当众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很容易使大家更坚定自己好的行为和好的想法,使每个人都变成了演讲人的监督者。

管理的常识读书心得(通用17篇)

管理的常识读书心得(通用17篇)

管理的常识读书心得(通用17篇)管理的常识读书心得篇1公司发了本《管理的常识》给经理人。

读此书,以第二种方式。

自己对管理这个话题有自己见解。

虽然通过项目实施灌输给客户,能让客户接受。

但依然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以改善(谈不上完善)。

《管理的常识》包括了7个主题,第一个是“什么是管理”。

本文的心得,针对这个主题。

管理到底是管人还是管事?作者的答案是: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她以海尔售后管理为例,海尔的星级服务就是“三个一”(一双拖鞋、一块抹布、一张地毯) 可能有人对此有异议,觉得管理者如果管事,会沉浸在琐事中。

我认可作者的观点,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管理既不是管人,也不是管事,而是管“人做事的方式”。

海尔的“三个一”,就是售后做事的方式。

之所以有些管理着被琐事所累,因为他们管的不是“做事的方式”,而是“做事的后果”或“具体事务”。

作者谈到管理对绩效负责,非常认同。

我们很多项目团队,做得很累,但是没有客户认可的成果出来。

项目迟迟无法关闭。

我对这类项目的项目经理非常不满。

做的东西客户不认可;客户不认可,项目无法推进;项目无法推进,公司无法收款。

你不要说自己有多辛苦。

宁可你偷懒在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也胜过天天泡客户现场,蹭客户的午饭,占客户的网络带宽。

世上最可怕的是勤奋的笨蛋,而且他的勤奋只在体力上,脑袋还是懒得很。

作者谈到选材,在“德”和“材”之间的取舍。

德才兼备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作者对于这二者的取舍,观点比较矛盾。

一方面,说“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另一方面,谈到在招聘人员时,首先考虑品德,提拔人员时,也需要首先考量他的品德。

以此观点,我感觉作者是让才干的人去做事,好处却都让给了有品德的人。

怪不得中国人都喜欢披“德”的外衣,原来“德”能带来实惠。

我对于人的衡量,“才干”和“品德”是工作的输入物,而我们管理关注的是“绩效”,绩效是输出物。

输出物“绩效”才是我们真正关注的。

管理者应该懂的驭人之术(管理技巧)

管理者应该懂的驭人之术(管理技巧)

管理者应该懂的驭人之术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离不开掌舵手,任何一个集体也不能没有优秀的管理者。

《西游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徒弟三人保护师傅唐僧去西天取经。

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能七十二般变化、降妖除魔、冲锋陷阵;猪八戒虽然贪吃贪睡,但打起仗来也能上天入海,助猴哥一臂之力;沙僧憨厚老实、任劳任怨,把大家的行李挑到西天;唐僧最舒服,不仅一路上有马骑、有饭吃,而且妖魔挡道也不用其动一根指头,自有徒儿们奋勇上阵。

那么,在他们4个当中,谁最重要呢?唐僧,唐玄奘。

这是因为唐僧心里清楚地知道,他去西天的目的是要取回真经普渡众生。

他知道为什么要去西天,他知道他为什么做,他知道他要什么;而3个徒弟,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西天,他们只是知道保护好唐僧就行,至于为什么要保护好唐僧,他们不用去考虑,他们知道的是怎样做,并且把它做好。

所以,无论路程多么艰险、无论多少妖魔挡道、无论多少鬼怪想吃其肉,唐僧都毫无畏惧,奋勇前进。

最后,唐僧不仅取回了真经,而且还使曾经被称为妖精的3个徒弟,最终功德圆满而成佛。

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善于运用各种技巧激励员工完成预定的目标。

那么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将军不抢士兵的活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是士兵的事,而将军的任务是统兵布阵,指挥作战,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作为将军是不用亲自操起刀去和敌人拼命的。

今天的管理者就如同一个坐在帐篷里运筹谋划的将军,下属则好比是上阵冲杀的士兵,管理者事必躬亲的话就好比统帅跑出军营跨上战马披起盔甲代替自己的士兵去上阵冲杀。

所以,管理者要像将军一样运筹帷幄,统筹全局,而不是抢着干士兵的活。

松下幸之助也曾说过,一位称职的管理者应该“只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做部属该做的事”。

有效地授权,就是你该做的几件大事之一。

前人的这套说法今天仍有意义,凡有上级与下级、用人者与被用者关系存在的地方,就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的工作就是抓纲举目,抓紧大事:制定军事战略方针,作战计划是军事统帅的大事;企业的发展规模,产品的品质种类、发展远景是企业的大事。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这八个字很重要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这八个字很重要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这八个字很重要导语: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如何做好管理?本文与大家探讨。

但经常还是会有很多人问,为什么我做业务时成绩很好,但做了管理者,反而拿不到结果?”很多公司,在提拔管理层时,都会习惯性优先考虑团队中优秀的业务骨干,尤其是那些能力很强的“明星员工”。

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当然是对优秀人才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能够复制成功经验,赋能团队,创造更大的价值。

但往往很多时候,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当“明星员工”升任管理者时,经常会出现:他无法胜任新工作,无法延续之前的好成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本质是这类管理者,还没有转变过去的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管理,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理解人性,理顺事情”。

何为理解人性?何为理顺事情?我们展开来讲讲。

理解人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理解人性,是管理的起点。

我先给你讲个故事,帮助你更好地去理解人性。

二战期间,美国军事统帅巴顿在一份报告中,发现某空军部队,牺牲的盟军战士中,竟有一半是降落伞失灵摔死的。

巴顿大为光火,叫下面的人赶紧查办此事。

下属也很无奈,他已经找过厂家无数次了,厂家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

下属也将沟通的情况,如实告诉了他。

巴顿听到反馈后,更加生气,于是就让下面的人,把这位厂长找过来。

他让厂长做了一件事,就是背着降落伞包,从高空中跳下去。

并且还告诉厂长,将会不定期抽伞包,让厂长跳。

最后的结果,就是再也没有出现降落伞失灵的事故。

这个故事,我们从中能知道什么?很多时候,事的背后,往往都是人的问题。

人性如此,厂长自己不用跳,既没有生命危险,又不用承担惩罚,所以他不放在心上。

一旦厂长重视了,降落伞的安全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管理最难的不是人,而是人性。

懂人性,你才能驾驭人性,去凝聚人心,激发人的潜力。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几张面孔”。

就像佛家说的那样,众生都有所谓的“贪、嗔、痴”三毒。

管理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管理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管理心得体会(精选12篇)管理心得体会(精选12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管理心得体会(精选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管理心得体会1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成本效率管理的科学。

虽然康老师安慰门外汉的我不必完全懂,了解关系和观念即可。

但是让老师欣慰的是在修完后,经济学的书已经看得懂,也可以知道在谈些什么,也可以从中学习成长。

对于经济学的书都会随手拾来阅读,深得乐趣。

2、涵盖范围很大,凡举如个体经济学,总体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的总体整合性的科学。

内容包括需求和供给理论,生产经济学,成本分析,四种竞争市场区隔,订价策略,国际经贸,策略性思考与决策。

观念上包括;边际与平均值,存量与流量。

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管理经济学为经营决策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这些经营决策关注于既影响日常决策,也影响长期计划决策的经济力,是微观经济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沟通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它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其理论主要是围绕需求、生产、成本、市场等几个因素提出的。

管理心得体会2对于本周的企业经营实战模拟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清晰地、直观地了解到一个企业是如何运营的,同样的初始资金,因为后来不同的决策,可能是盈利颇多,也可能是血本无归,甚至破产。

但更多的还是关于自己岗位(即财务部门)的认知,在一个企业中,财务部门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掌控着一个公司的经济,更能影响一个公司的正常运转。

从课程中以及后来从资料中我了解到财务部门有四大职责,即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成本控制、内部控制。

我想核算是财务部门的基础,资金是财务部门的核心职能,成本控制其实就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方面。

资金和成本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资金的地方,有会有成本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真的懂管理吗?
常有人说懂管理,我认为很多人只是年纪大,见过的事多,说起管理来,一套一套的,但真实情况是一点也不懂管理。

在我看来,懂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判断力,二是执行力。

判断力是个很笼统的说法,是指作为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力,比如判断某个产品是否有市场、判断某个市场策略是否有成功的可能、判断某个产品/某个人的真实成本从而加以成本控制、判断哪些KPI指标适合/哪些不适合等等。

执行力很明确,严格按计划做,很多时候计划的很好,做的时候还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不按计划的来;有个公司成立了一个技术委员会,计划的很好,公司所有产品都要上会讨论,但技术委员会一次会都没开过。

高层管理者应该同时具备判断力和执行力,其中判断力尤为重要;中层管理者大多不具备判断力,那么执行力就显得很重要。

现在不少企业管理者并不懂管理,尽管他的企业赚钱,但那是时事造的英雄,他找到一个赚钱的产品,换句话说,如果加强管理,利润会更高;我们常听到二次创业的说法,说的就是这样的人,曾经赚过钱,后来……..赔了。

如果管理得当,即使产品不赚钱了,也有能力及时撤退,转行干别的,不至于赔。

执行力有时候也会流于形式,比如每周的例会,表面上是执行力强的表现,但是,有事没事开会时间一样,事多事少开会时间一样,重要不重要的事汇报时间一样,会上没结论,会后没调整、没跟进,开了跟没开一样;正确的例会,不应该是各部门一起来开,不牵涉部门间协调的事,就各部门单独开,否则一个部门讲,其他部门就没兴趣听,浪费时间,次数多了,会就开疲了;会上讨论要解决的事,需要确定负责人和解决时间,会下要有专人跟进,否则会就白开了。

总之,例会千万不能老生常谈,谈多了,人就疲了,一件事最多讨论两次必须解决,两次解决不了就放弃。

管理是个及能侃的概念,多数能侃的人都不是管理高手,懂管理的人大多长期潜心钻研,很多时间花在侃山上的人,也就是侃侃山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