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伪实验

合集下载

证实与证伪的科学例子

证实与证伪的科学例子

证实与证伪的科学例子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科学研究中,证实与证伪是两个基本概念。

证实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来支持某个假设或理论的正确性,而证伪则是通过实验证据来否定某个假设或理论的正确性。

科学的核心精神在于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等方法来不断验证和修正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本文将重点讨论证实与证伪的科学例子。

通过具体案例的介绍,我们将深入了解科学研究中验证和推翻理论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于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和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引用一些著名的科学实例来说明证实和证伪的过程。

这些实例将涉及各个科学领域,从物理学和化学到生物学和社会科学。

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例子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原理。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将探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推动科学知识的进步所发挥的作用。

我们将讨论科学方法中的观察、实验、假设和验证等关键步骤,以及科学家们如何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证和反驳来提出新的理论和假设。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所介绍的证实与证伪的科学例子,并对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我们将强调科学研究的基于证据和逻辑的特点,以及科学研究中不断进行实证和反驳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科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展望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讨论,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原理,以及证实与证伪在科学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读者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科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我们将总览证实与证伪的概念在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并介绍本文的章节安排。

正文部分将重点介绍证实和证伪的科学例子。

我们将分别列举一些证实和证伪的实际案例,通过这些例子来说明证实和证伪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电磁学四大基本定律被证伪》

电磁学四大基本定律被证伪》

电磁学四大基本定律被证伪》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电磁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电荷和电流所产生的电磁现象和电磁相互作用。

在电磁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四大基本定律被视为电磁学的重要基石,它们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定律、磁场定律和楞次定律。

这些定律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解释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工具。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研究者开始质疑这些传统的电磁学定律是否仍然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下。

他们通过实验证据和理论推导提出了一些对这些定律的质疑,使得这些定律被认为被证伪或者需要修正。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电磁学四大基本定律的质疑和证伪的观点。

我们将对这些质疑进行逐一剖析,并详细介绍这些观点的由来和实验证据的支持。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定律在特定条件下的适用性,并为未来对电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之,电磁学四大基本定律的证伪是电磁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对这些定律的适用性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并对未来的电磁学发展做出更为准确的预测。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发展的不断推进和进步,以及对传统理论的持续质疑和改进的重要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内容来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对整篇文章的整体了解。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讨论:2.正文:2.1 第一个要点:本节将详细介绍电磁学四大基本定律的定义和原理,并解释其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同时,将列举相关实验和观测结果来支持这些定律的有效性,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2.2 第二个要点:本节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证据,旨在挑战以往对电磁学四大基本定律的认知。

通过引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将探讨现有定律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能解释的现象。

同时,将批判性地分析这些挑战对整个电磁学领域的影响,并评估对以往认知的冲击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实验可以验证或证伪科学假设

实验可以验证或证伪科学假设

实验可以验证或证伪科学假设科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或证伪科学假设的有效工具。

实验通常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步骤,它可以提供有力的证据来支持或推翻某个假设。

通过设计和执行实验,科学家们能够从客观数据和可重复性的结果中得出结论,这样能使科学知识更加准确和可靠。

本文将探讨实验如何验证或证伪科学假设,以及一些实验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首先,为了验证或证伪科学假设,科学家必须设计实验来收集数据。

一个好的实验应该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假设,并且具备一定的控制组和实验组。

控制组是在实验中不接受干预的对照组,而实验组是接受特定操作或处理的组。

这样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得出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还需要定义变量,并使用可靠的实验工具和技术来测量和记录结果。

例如,在物理学中,科学家可能使用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体积或速度。

在生物学实验中,科学家可能观察和记录细胞的生长情况或动物行为的变化。

无论是哪个领域,科学家们都会精确地执行实验过程,并尽可能地排除外部干扰因素,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一旦实验完成,科学家们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验证或证伪他们的科学假设。

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比较,科学家们可以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符合他们的预期和假设,那么他们的科学假设将得到验证,即被认为是真实有效的。

然而,如果实验结果与他们的预期和假设不符,他们的科学假设将被证伪,即被认为是不正确的。

实验验证或证伪科学假设的过程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物理学中,实验是验证物理定律和理论的关键手段。

例如,著名的“双缝实验”验证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揭示了光的本质。

在生物学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生物进化、细胞分裂和生物遗传等领域。

医学研究中的临床实验通过对大量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了新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环境科学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验证或证伪科学假设,实验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新的事实、现象或关系。

二氧化氮空气扩散证伪题

二氧化氮空气扩散证伪题

二氧化氮空气扩散证伪题
在做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实验中,如图:
B瓶中应装二氧化氮气体,原因是空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氮气体,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答案解析
分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
(2)由于空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氮气体,所以一般情况下空气处于二氧化氮气体的上方。

解答解:
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是红棕色的,而且比空气的密度大,空气要处于二氧化氮气体的上方,所以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B;如果把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上面,空瓶子放在下面,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将两个瓶口对在一起,则二氧化氮气体分子会向空气中运动,所以B 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淡,A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说明分子在永不
停息做无规则运动,还可以证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故答案为:二氧化氮气体;空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证伪实验

证伪实验

证伪实验力学证伪实验运动和力1. 小兰同学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如图22所示,一辆小车静止在长木板上,给小车一个水平力F ,小车便沿力F 的方向运动起来;手拿一小木块在空中由静止释放,小木块便在重力的作用下,沿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运动。

于是小兰得出一个结论: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与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方向一致。

请你仅利用如图22所示的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说明小兰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并简要分析小兰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2.手拿小木块向上抛出,小木块抛出后先向上运动,在向上运动过程中,小木块受到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空气阻力也是向下的,所以小木块所受合力向下,而物体却能向上运动,可见小兰认为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与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方向一致是不正确的。

摩擦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军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请你利用已有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军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①实验器材:一端装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带挂钩的木块一个、细线若干、还需补充的是 。

②实验步骤:③实验结论:(1)弹簧测力计 (1分)(2)主要步骤:①调节弹簧测力计使指针指零刻线。

(1分)②将系好细绳的木块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细绳绕过定滑轮,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向上匀速拉动绳端,使木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此时,f 摩=F 拉 在表格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分)③改变拉动木块的速度,重复步骤②,共作出3次。

(1分)(3)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说明小龙的认识是错误的。

(1分)2.晓伟手边有两块体积大小不同的正方体M 1和M 2。

M 1和M 2的材料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也相同。

晓伟用 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先后拉着M 1、M 2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测得弹簧测力计第一次的拉力大于第二次的拉力。

于是得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

化学核心素养中证实与证伪能力的培养以学生除水垢实验为例

化学核心素养中证实与证伪能力的培养以学生除水垢实验为例

化学核心素养中证实与证伪能力的培养以学生除水垢实验为例【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层出不穷的“伪科学”不断地涌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学生亟待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科学地证实和证伪的能力。

本文以“水垢”的概念为基础,引导学生完成“家庭除水垢实验”,提出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醋酸辅以加热的形式,可有效地处理家中热水壶中的水垢,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证实能力。

利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学生可以客观地辨析网上关于“醋酸+小苏打除水垢”的组合,对其效果提出质疑并证伪。

在本次实验探究中,学生可以落实将复分解反应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衔接,提高自身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字】:初中化学;核心素养;除水垢;复分解反应1.开展除水垢实验的背景与目的网络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变得触手可及。

可随之而来的,许多诸如:“身体的pH值为酸性,人体就会致癌!”、“冷冻的鸡蛋放在空气中会冒汗,说明人受凉后体内有湿气!”“小苏打与白醋混合,水壶竟变得如此干净!”等谣言被广泛转发传播。

九年级学生的化学知识尚处于碎片化阶段,这些传言无疑会成为学生在认知科学道路上的绊脚石。

在复分解反应的学习阶段,“小苏打+白醋除水垢”组合恰巧是培养学生证实与证伪能力的良好素材。

初中化学的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中,复分解反应最能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中考化学的重难题型中也出现得最频繁。

以近年的广东中考化学为例,2021年选择题第15题的鉴别除杂、第20题的工业流程,2020年选择题第9题的除杂、第15题的物质转化、20题的工业流程等,都涉及到复分解反应的推导。

所以,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十分重要。

根据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76页中对水垢的描述: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1];上册教科书122页中的“课外实验”中指导学生: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

中考物理--证伪实验

中考物理--证伪实验

中考物理--证伪实验证伪实验1.夏天,将一罐可乐从冰箱中取出后放在桌面上,过一会儿可乐罐得外表面上会出现一些小水珠,李明认为这些小水珠就是从可乐罐中渗出来得,请您自选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李明得观点就是错误得。

要求写出:(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

答案:(1)器材:天平、装有饮料得可乐罐、干布或毛巾(2)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先用天平称出刚取出得可乐罐得质量m1,过一段时间后,用抹布把可乐罐外得水抹去,再用天平称出可乐罐得质量m2,如果m1=m2,则水不就是从罐内渗出得,即李明得观点就是错误得(其它意思表述均可)。

2.小阳在利用吸管喝饮料时认为“饮料就是靠嘴得吸力进入口中得,而不就是靠大气压进入口中得”,而小明认为她得说法就是错误得,为此她准备了如下一些器材:一个装满水(可以饮用)得玻璃瓶,一个可以塞紧瓶口得塞子,塞子上开有两个孔,其中一个孔中插有一支吸管并与塞子压紧。

请您帮助小明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阳得说法就是错误得。

写出实验步骤并加以说明。

答案:用塞子将瓶口塞紧,堵住没有吸管得小孔(不漏气),不能将水吸入口中;再将没有插入吸管得小孔放开,用吸管吸水,能将水吸入口中。

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可知:第一次堵住没有插入吸管得小孔,没有大气压得作用,不能将水吸入口中;第二次放开没有插入吸管得小孔,有大气压得作用,能将水吸入口中;所以小阳得说法就是错误得。

3.小明在家中照镜子发现,离镜子远些得物体得像瞧起来较小,离镜子近些得物体得像瞧起来较大,由此她认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得像得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得距离有关,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

请您利用身边得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刚得结论就是不正确得。

(1)写出您选用得物品或实验器材;(2)简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答案:(1)实验器材:两根完全相同得蜡烛,一块平面薄玻璃板,火柴(2)实验过程与现象:①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将一支蜡烛点燃,固定在平面玻璃前,将另一支未点燃得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使之与点燃蜡烛得像重合;②再使点燃得蜡烛远离玻璃板,仍可使未点燃得蜡烛与点燃蜡烛得像重合,从而证明小刚得说法就是不正确得。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是科学方法中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证伪是指从反面证明一个已有理论或假设是错误的,而证实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或观察结果来支持一个已有理论或假设的正确性。

证伪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思维方式。

科学家们常常用证伪来验证已有理论的正确性。

当一个理论被大量观察结果或实验证据所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就可以确定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证伪的过程常常需要严谨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证伪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排除不正确的理论,从而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科学研究中,证伪与证实是相互依存的。

证实可以为已有理论提供支持,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

而证伪则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排除错误的理论,从而推动科学进步。

证伪与证实的不断交替与迭代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

证伪和证实的过程需要科学家们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有时很难获得确凿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一个理论或假设。

一些新的理论和假设可能无法被证伪或证实,因为目前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无法满足其要求。

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去解决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中考
35.小林用如图18所示的电路研究串联电路特点,闭合开关 伪命题 S后,发现灯L1较亮,灯L2较暗。他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电
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灯L1、灯L2,电流逐渐变小,所以 灯L1较亮,灯L2较暗。小欢认为小林的解释是错误的,她只 利用图18中的器材设计了一个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小 林的解释是错误的。 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在右侧虚线框中,画出小欢所设计 的实验电路图。 (2)根据实验现象简要说明小林的解释是错误的。
1.给满分条件:(1)杯中有水,(2)杯中有空 气,(3)导致水和塑料片脱落。 2.给满分的几种情况: (1)使空气进入杯内, ①孔扎在杯子上任何位置或塑料片上; ②牙签撬缝导致水和塑料片脱落; ③塑料片不盖严,留一小缝; ④在杯子和塑料片间放一夹子,可使空气进入;
⑤塑料片换成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上有孔,水 出,向内凹陷; ⑥在水中加部分胶水,或在杯子边缘涂抹胶水, 但不影响结果; ⑦用注射器在杯子某处扎孔,吸出部分水,然 后使空气自然进入,水和塑料片脱落; ⑧用纱布包塑料片,可使空气进入;
(8)杯中放满水,放正,用手将塑料片取下; (9)在空纸杯边缘涂抹油或水; (10)将装满水的纸杯水平放置,导致塑料片 下落; (11)用注射器向装满水的倒置的杯内打气, 导致塑料片下落; (12)用注射器在杯子某处扎孔,仅吸出部分 水,但不注入空气,塑料片不下落; (13)将装满水的杯子倒置后没入水中做实验;
证伪实验,实际上就是通过实 验证明题目中所给的分析或结论是
错误的。不需要多次测量,但往往 要强调在实验中有对比思想,中考
所占分值为3分。

证伪实验: 限定实验器材或自选身边器材。 表现出与伪命题矛盾的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在这里要突出“对比”的思想。
考察内容: 1.审题能力; 2.控制变量思想; 3.证伪实验基本思路; 4.迁移能力; 5.表达能力。
11中考
35.小丽用伏安法测量标有“2.5V 0.5A”的小灯泡L的电功率, 伪命题 她正确连接如图18所示实物电路后,闭合开关S,发现小灯泡L 不发光。于是她认为:小灯泡L不发光,一定是由于小灯泡L所 在电路断路或小灯泡L短路造成的。经老师检查发现,图 18中电路元件均无故障,且电路连线完好。请你选用图18所示 电路中的元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丽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 画出实验电路图,并简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2.实验错误: (1)杯中无水,抽真空,塑料片不下落; (2)强调将塑料片换玻璃板,在不扎孔的情 况下,靠玻璃片的重力下落; (3)铁片涂油,靠重力下落; (4)用一直径小于杯口的塑料片,置于水中, 漂浮,倒置后塑料片下落; (5)将纸杯装满水,倒置后通过将杯子捏扁, 导致塑料片下落; (6)将装满水的杯子倒置后,用测力计向下 用力将塑料片拉掉,测出最大拉力; (7)将装满水的杯子倒置后,将重物系在塑 料片下,导致塑料片下落;
(2)杯内最初气压等于大气压; ①保持水的质量不变,换大容积纸杯,水和塑 料片脱落; ②加入“适量水”,“适量水”认为“部分 水”; (3)消除大气压; ①将杯子置于真空罩(或自制玻璃箱)内,用 抽气机抽气,水和塑料片脱落; ②吹风机吹塑料片下方(不必遮挡),水和塑 料片脱落;
三、不给分的几种典型案例: 1.实验正确,但完全更换实验器材: (1)用油、酒精、灰等代替水做实验; (2)吞蛋实验; (3)双试管实验; (4)将杯子放到月球上或高山上等空气 稀薄的地方;
评分标准:
• (1)实验电路图1分,只要画出灯泡与滑 动变阻器串联即可,电压表、电流表不作 要求。 • (2)实验步骤及现象2分,只提闭合开关 灯泡不发光不给分。
• 35.实验电路图:(见图2) • 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 按图2连接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 值最大端,闭合开关S,观察到小灯泡L不发光。 •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 路中的电阻逐渐减小,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出现的问题: 阅卷分析
09中考
36.为了探究力能否使玻璃瓶发生形变,小林把玻璃瓶装满水, 然后用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 图20所示.其中,细玻璃管上有刻度,便于观察细玻璃管内水 面的变化.小林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发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 伪命题 了.于是他得出结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表明力使玻璃瓶 发生了形变.小华却认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可能是由于 手挤压玻璃瓶壁时,瓶内水的温度升高所致,因此不能说明力 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要求只利用图20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证明力能使玻璃瓶 发生形变.请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相应的实验现象.
“证伪题” 如: 07年试题 电 路 08年试题 力使物体运动; 10年试题 大气压 11年试题 电 路 只要列举出一种反例,就可以。 “证对题” 如:09年试题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需控制变量,至少对比两次实验, 才能得结论
复习建议:
• (1)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经历实验过 程,发现并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也是提 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过程。做过 的演示实验,深入挖掘 • (2)对学生的答题规范性适时地加以引导, 但重点还是应该落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与基本能力上。
P L
S 图2
学生出现的问题:
• (1)审题不仔细,没有明白题意。 “经老师检查发现,图18中电路元件均无故 障,且电路连线完好” 这句话已经排除了电路故障和连线的问题而 导致的灯泡不亮,因此应该从元件的规格 入手考虑原因。而有些同学设计的电路最 终想证明的确是灯泡短路或灯泡断路等故 障。
• (2)有些同学表达不清,对实验步骤与 实验现象的叙述不够充分 • 例:设计的电路只有电源、开关和灯泡, 闭合开关,灯泡发光,说明小丽的说法 错误。 在这类实验中,要进行对比分析,这样 才能充分说明问题。
L2 L1
S
35题图
器材选取 实验操作 描述现象 分析论证
学生出现的问题:
• • • • • 水流与电流的对比,造成错误的概念 直接利用串联电路电流关系 用实际功率大小去解释 用电压、电阻去解释 添加器材
08中考
伪命题
34.小娅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得出一个结论:物体在力 的作用下运动,如果撤消这个力,物体的运动就会立刻停止 。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娅

图19
评分标准:
(1)用铁钉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孔; (1分) (2)用手指堵住杯底的孔,将纸杯装满水后用塑 料片将杯口盖严,用另一只手按住塑料片将纸杯 倒置,移开按住塑料片的手,观察塑料片和杯子 里的水都不落下来; (1分) (3)放开堵住孔的手,发现塑料片和杯子里的水 都马上落下来。 (1分)
一、秦老师意见:只要想证明不是水粘 住,一概不给分。 二、给分原则:与大气压有关,有水。 不过分关注实验顺序和细节。
P
L
S
- 图18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利用观察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实验 证明某观点是错误的。要证明小丽的观点是错 误的,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也就是说,如 果有“在小灯泡L所在电路没有断路并且小灯泡 L也没有短路时,小灯泡L不发光”这样的实验 现象,就可以说明小丽的观点是错误的。绝大 多数学生对这一点是能够认识到的,出现的主 要问题在于表述的不规范,不能把对比性实验 表述清楚。
四、扣分案例 1.半杯水,倒置,不落; 2.杯换成筒,落; 3.矿泉水瓶,切,拧盖,落; 4.半杯水; 5.用注射器在杯子某处扎孔,吸出部分水,然后 注入空气,水和塑料片脱落; 6.真空,但无真空罩; 7.用注射器在杯子某处扎孔,仅吸出部分水,塑 料片不下落; 8.用两个纸杯做实验,一个纸杯杯口涂胶水,另 一个不涂;用吹风机在杯口处吹风,不涂胶水的 下落;
学生出现的问题:
•有对比试验(自变量力改变),实验现象 正确,但无法判断是否控制变量(温度) •有对比试验,有控制变量,实验现象没描 述清楚(没明确管内水面上升、下降高度 不同) •没有对比试验 •添加器材
学生精彩答题:
1、用手轻轻握住玻璃瓶,直到玻璃管内 的水面不再上升时,观察并记录水柱上升 的高度h1;
14
分析:
1、“为了探究力能否使物体发生形变”— —实验目的 ; 2、“细玻璃管上有刻度,便于观察细玻璃 管内水面的变化”——判断玻璃瓶发生形变 的方法(暗示:可以测得具体的数据); 3、“小林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发现细玻 璃管内水面上升了”——已知条件,不能 作为答案,照抄不可能得分;
4、“小华却认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 可能是由于手挤压玻璃瓶壁时,瓶内水的 温度升高所致,因此不能说明力使玻璃瓶 发生了形变”——提出新变量,原实验结 论不可靠,必须重新进行实验,且需要控 制变量;
伪命题 • (石景山)36.小明在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物体在密度大的液体中受的浮力就大,在密度小的液体中受的浮 力就小。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用实验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知道证明一种解释是错误 的只需要提供一种现象使其无法解释即可。在 本题中,将两个灯泡的位置互换或者将电源的 正负极反转得到的实验现象,用小林的解释都 不行。
L1
L2 S
35题图
评分标准:
35.电路图正确------2分
按照小林的解释,闭合开关S后,电流从电源正极出 发先经过灯L2、灯L1,电流逐渐变小,应该是灯L2 较亮,灯L1较暗。但实验现象仍然是灯L1较亮,灯L2 较暗。这说明小林的解释是错误的。-------1分
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或实验器材。
(2)简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让物体运动起来,然后撤掉施加的力,物体 要继续运动。在本题中,由于条件过于开放, 学生选择的器材和操作方法多种多样。
评分标准:
(1)小车、长木板„„„„„(1分)
(2)用力推着小车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 上运动;„„„„„„„(1分) 撤消推力,小车继续在木板上 运动。„„„„„„„„(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