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实验报告
力学桥梁振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桥梁振动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2. 通过实验,验证桥梁振动的理论公式,如固有频率、振型等。
3. 掌握桥梁振动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4. 分析桥梁在不同载荷和结构参数下的振动特性。
二、实验原理桥梁振动是指桥梁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根据振动形式,桥梁振动可分为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本实验主要研究桥梁的自由振动。
桥梁的自由振动可以由以下公式描述:\[ m\frac{d^2x}{dt^2} + c\frac{dx}{dt} + kx = 0 \]其中,\( m \) 为桥梁的质量,\( x \) 为桥梁的位移,\( t \) 为时间,\( c \) 为阻尼系数,\( k \) 为桥梁的刚度。
桥梁的固有频率 \( \omega_n \)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omega_n = \sqrt{\frac{k}{m}} \]三、实验设备和仪器1. 桥梁振动实验台2. 力传感器3. 数据采集器4. 激振器5. 激光测距仪6. 振动传感器7. 计算机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桥梁振动实验台安装好,连接好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激振器、激光测距仪和振动传感器。
2. 调整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调整桥梁的初始状态,如初始位移、初始速度等。
3. 激发振动:使用激振器激发桥梁振动,同时记录力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的数据。
4. 采集数据:使用数据采集器实时采集力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的数据,并存储到计算机中。
5.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如滤波、计算固有频率、振型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固有频率的测定: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桥梁的固有频率,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2. 振型的测定:通过实验数据,绘制桥梁的振型图,分析桥梁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模式。
3.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桥梁在不同载荷和结构参数下的振动特性,如桥面质量、阻尼系数、刚度等。
六、结论1. 通过实验,验证了桥梁振动的理论公式,并计算出桥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设计力学综合实验报告

设计力学综合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和要求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力学的综合实验,掌握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实验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要求如下:1. 了解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并灵活运用实验仪器和设备;3. 能够设计并完成相应的试验方案;4. 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我们将进行两个实验任务,分别是弯曲实验和悬挂实验。
弯曲实验在弯曲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一根长而细的杆,通过加力和测量变形来计算弹性模量和截面惯性矩。
实验步骤如下:1. 使用螺旋弹簧将杆固定在水平台架上,并在杆两端分别放置两个测量距离的测量尺;2. 在杆的中间位置用螺钉固定一个称重砝码,由此施加一个向下的力,观察杆的弯曲变形,并在测量尺上记录变形量;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弹性模量和截面惯性矩。
悬挂实验在悬挂实验中,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测量绳线的断裂强度,并验证杨氏弹性模量和杆的固有频率。
实验步骤如下:1. 首先测量绳线的长度和直径,并计算出截面积;2. 将绳线固定在水平方向的支架上,并在其下方放置一个容器用来接住断裂的绳线;3. 逐渐增加施加在绳线上的重力,直到绳线断裂,记录下重力的大小;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绳线的断裂强度,并验证杨氏弹性模量和杆的固有频率。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弹性模量、截面惯性矩和绳线的断裂强度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杆的弯曲应力和绳线的应力等参数。
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非常接近,证明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的准确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实验原理,并且通过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到了合理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实验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差和改进的地方。
通过本次实验的综合设计和操作,我们对于力学的理解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总结设计力学综合实验是我们学习力学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力学中的概念和原理。
力学拉伸实验报告实验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力学行为,观察材料的弹性、屈服、强化、颈缩和断裂等物理现象。
2. 测定材料的拉伸强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
3. 掌握万能试验机的使用方法及拉伸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其内部微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力学行为。
根据胡克定律,当材料处于弹性阶段时,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
当应力达到某一值时,材料开始发生屈服,此时应力不再增加,应变迅速增大。
随着应力的进一步增大,材料进入强化阶段,应力逐渐增加,应变增长速度减慢。
当应力达到最大值时,材料发生颈缩现象,此时材料横截面积迅速减小,应变增长速度加快。
最终,材料在某一应力下发生断裂。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万能试验机:用于对材料进行拉伸试验,可自动记录应力与应变数据。
2. 拉伸试样:采用低碳钢圆棒,规格为直径10mm,长度100mm。
3. 游标卡尺:用于测量拉伸试样的尺寸。
4. 电子天平:用于测量拉伸试样的质量。
四、实验步骤1. 将拉伸试样清洗干净,用游标卡尺测量其直径和长度,并记录数据。
2. 将拉伸试样安装在万能试验机的夹具中,调整夹具间距,确保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均匀受力。
3. 打开万能试验机电源,设置拉伸速度和最大载荷,启动试验机。
4. 观察拉伸过程中试样的变形和破坏现象,记录试样断裂时的载荷。
5. 关闭试验机电源,取出试样,用游标卡尺测量试样断裂后的长度,计算伸长率。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拉伸试样直径:10.00mm2. 拉伸试样长度:100.00mm3. 拉伸试样质量:20.00g4. 拉伸试样断裂载荷:1000N5. 拉伸试样断裂后长度:95.00mm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材料力学性能指标如下:1. 抗拉强度(σt):1000N / (π × (10mm)^2 / 4) = 784.62MPa2. 屈服强度(σs):600N / (π × (10mm)^2 / 4) = 471.40MPa3. 伸长率(δ):(95.00mm - 100.00mm) / 100.00m m × 100% = -5%六、实验分析1. 本实验中,低碳钢试样在拉伸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弹性、屈服、强化、颈缩和断裂等物理现象,符合材料力学理论。
力学实验报告 河海

力学实验报告河海
《力学实验报告河海》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河流力学的研究,探讨水流对河道形态的影响,并分析水流
对土壤侵蚀和河床变迁的作用。
实验原理:
水流对河道形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流的流速、流量和水流的作用力来实现的。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决定了水流的冲刷能力,而水流的作用力则会对河道的土壤
侵蚀和河床的变迁产生影响。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水槽、模拟土壤样品、测量工具等。
2. 在水槽中模拟河道形态,并放置模拟土壤样品。
3. 调节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并记录下水流对模拟土壤样品的冲刷情况。
4. 观察水流对河床的变迁情况,并记录下河床的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发现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对土壤侵蚀和河床变迁有着
明显的影响。
较大的流速和流量会导致土壤的快速侵蚀,同时也会加剧河床的
变迁,使河道形态发生改变。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发现,水流对河道形态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
考虑水流的流速、流量和作用力等因素。
在实际工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河流
情况来合理调节水流,以保护河道形态的稳定和减少土壤侵蚀,从而实现河流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本实验通过对河流力学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水流对河道形态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河流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河流资源,促进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力学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 理解质量、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掌握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其数学表达式为:F=ma。
三、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小车3. 滑轮4. 细线5. 铅块6. 水平桌面7. 秒表8. 米尺9.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铅块,铅块挂在滑轮的另一端。
2.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铅块的重力G,记录数据。
3. 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米尺测量小车与滑轮之间的距离L,记录数据。
4. 在小车的一端连接弹簧测力计,用米尺测量弹簧测力计与小车之间的距离D,记录数据。
5. 在小车的一端连接细线,另一端连接铅块,调整铅块的质量m,使小车能够顺利运动。
6. 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距离L所需的时间t,记录数据。
7. 改变铅块的质量m,重复步骤5和6,共进行5次实验。
五、数据处理1. 计算每次实验中铅块的重力G与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之间的关系。
2. 计算每次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a。
3. 计算每次实验中小车的质量m与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发现铅块的重力G与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成正比,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2. 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发现小车的质量m与加速度a成反比,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3.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了解了质量、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安静,以免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 在测量距离和力时,尽量保证精度,减小误差。
3. 在调整铅块质量时,注意观察小车运动情况,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初中力学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力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力学物理实验,加深学生对力学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实验原理1.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方程,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进而推导出重力加速度。
2.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通过给定的实验仪器,测得物体所受的力和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成立。
实验仪器和材料1.包含计时功能的数字计时器2.轨道实验器3.不同质量的物体4.尺子5.弹簧测力计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实验1:重力加速度的测定1.在实验仪器的轨道上设置测量起点和落点,测定其距离为h。
2.选择一个实验物体,并从轨道的起点下落,计时器开始计时。
3.当物体到达轨道的落点时,立即停止计时器,并记录下计时器所示的时间t。
4.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方程ℎ=gt 22,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
实验2: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1.将轨道实验器倾斜固定,使得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2.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放在轨道上,并使其沿斜面下滑。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力F和加速度a。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1:重力加速度的测定根据实验数据处理,得到的重力加速度g为9.8 m/s²,与理论值相符,验证了重力加速度的准确性。
实验2: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经过实验测量分析,得到不同质量物体所受的力F与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为F与a成正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成立。
实验结论通过初中力学物理实验的实践操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结果与理论值相符,验证了重力加速度的准确性。
2. 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物体所受的力与其加速度成正比。
实验心得通过参与力学物理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还深入理解了重力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
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这为我们将来在其他实验中积累宝贵经验。
工程力学实验拉伸与压缩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拉伸与压缩实验报告一、引言在工程力学实验中,拉伸与压缩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材料在拉伸与压缩过程中的力学性质进行测试与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强度、刚度等特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拉伸与压缩实验,探究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分析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等相关问题。
二、实验设备与方法2.1 实验设备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的设备主要有: - 拉伸试验机 - 压缩试验机 - 拉伸与压缩试验样品2.2 实验方法1.拉伸实验方法:–准备拉伸试验样品。
–将试样夹入拉伸试验机,并进行初始调节。
–增加载荷,开始进行拉伸实验。
–记录载荷和伸长量,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等性能指标。
2.压缩实验方法:–准备压缩试验样品。
–将试样夹入压缩试验机,并进行初始调节。
–增加载荷,开始进行压缩实验。
–记录载荷和压缩量,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性能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3.1 拉伸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拉伸实验中,我们对不同材料进行了拉伸测试并记录了载荷和伸长量的数据。
通过计算这些数据,我们得到了对应的应力和应变值,并绘制了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曲线的形状,我们可以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
3.2 压缩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压缩实验中,我们对不同材料进行了压缩测试并记录了载荷和压缩量的数据。
通过计算这些数据,我们得到了对应的应力和应变值,并绘制了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曲线的形状,我们可以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
四、结论通过本次拉伸与压缩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材料在拉伸与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特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强度和刚度,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可以反映材料的刚度。
2. 在拉伸过程中,材料会表现出一定的塑性变形,这可以通过应力-应变曲线的非线性段来观察。
3. 拉伸实验中断裂点的载荷值可以反映材料的抗拉强度。
中学物理力学的实验报告

中学物理力学的实验报告拉伸实验是测定材料在常温静载下机械性能的最根本和重要的实验之一。
这不仅因为拉伸实验简便易行,便于分析,且测试技术较为成熟。
更重要的是,工程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的强度、塑形和弹性模量等机械指标,大多数是以拉伸实验为主要依据。
实验目的〔二级标题左起空两格,四号黑体,题后为句号〕1、验证胡可定律,测定低碳钢的E。
2、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屈服应力Rel和抗拉强度Rm。
3、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塑性性能指标: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4、测定灰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抗拉强度Rm5、绘制低碳钢和灰铸铁拉伸图,比较低碳钢与灰铸铁在拉伸树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式。
实验设备和仪器万能试验机、游标卡尺,引伸仪实验试样实验原理按我国目前执行的国家GB/T 228—20xx标准——《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的规定,在室温10℃~35℃的范围内进行试验。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夹头中,固定引伸仪,然后开动试验机,使试样受到缓慢增加的拉力〔应根据材料性能和试验目确实定拉伸速度〕,直到拉断为止,并利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装置绘出材料的拉伸图〔图2-2所示〕。
应当指出,试验机自动绘图装置绘出的拉伸变形ΔL主要是整个试样〔不只是标距局部〕的伸长,还包括机器的弹性变形和试样在夹头中的滑动等因素。
由于试样开始受力时,头部在夹头内的滑动较大,故绘出的拉伸图最初一段是曲线。
1.低碳钢〔典型的塑性材料〕当拉力较小时,试样伸长量与力成正比增加,保持直线关系,拉力超过FP后拉伸曲线将由直变曲。
保持直线关系的最大拉力就是材料比例极限的力值FP。
在FP的上方附近有一点是Fc,假设拉力小于Fc而卸载时,卸载后试样立刻恢复原状,假设拉力大于Fc后再卸载,那么试件只能局部恢复,保存的剩余变形即为塑性变形,因而Fc是代表材料弹性极限的力值。
当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试验机的示力指针〔主动针〕开始摆动或停止不动,拉伸图上出现锯齿状或平台,这说明此时试样所受的拉力几乎不变但变形却在继续,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屈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实验报告
篇一:工程力学实验(全) 工程力学实验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目录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试验实验三复合材料拉伸实验实验四金属扭转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实验五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及测试桥路变换实验实验六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实验七叠(组)合梁弯曲的应力分析实验实验八弯扭组合变形的主应力测定实验九偏心拉伸实验实验十偏心压缩实验实验十二金属轴件的高低周拉、扭疲劳演示实验实验十三冲击实验实验十四压杆稳定实验实验十五组合压杆的稳定性分析实验实验十六光弹性实验实验十七单转子动力学实验实验十八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实验 1 2 6 9 12 16 19 23 32 37 41 45 47 49 53 59 62 65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和仪器三、实验数据及处理引伸仪标距l =mm 实验前 2低碳钢弹性模量测定 E? 实验后 ?F?l = (?l)?A 屈服载荷和强度极限载荷 3载荷―变形曲线(F―Δl曲线)及结果四、问题讨论(1)比较低碳钢与铸铁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2)试从不同的断口特征说明金属的两种基本破坏形式。
4篇二: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工程力学实验报告自动化12级实验班
1-1 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一、试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强度性能指标:上屈服强度ReH,下屈服强度ReL和抗拉强度Rm 。
2.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塑性性能指标:断后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
3.测定铸铁的抗拉强度Rm。
4.观察、比较低碳钢(Q235 钢)和铸铁的拉伸过程及破坏现象,并比较其机械性能。
5.学习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二、设备和仪器 1.试验机(见附录)。
2.电子引伸计。
3.游标卡尺。
三、试样 (a) (b) 图1-1 试样拉伸实验是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
为使实验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必须对试样、试验机及实验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我国国标GB/T228-2002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中规定对金属拉伸试样通常采用圆形和板状两种试样,如图(1-1)所示。
它们均由夹持、过渡和平行三部分组成。
夹持部分应适合于试验机夹头的夹持。
过渡部分的圆孤应与平行部分光滑地联接,以保证试样
破坏时断口在平行部分。
平行部分中测量伸长用的长度称为标距。
受力前的标距称为原始标距,记作l0,通常在其两端划细线标志。
国标GB/T228-2002中,对试样形状、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均有明确规定。
四、实验原理低碳钢(Q235 钢)拉伸实验(图解方法)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头中,引伸计装卡在试样上,启动试验机对试样加载,试验机将自动绘制出载荷位移曲线(F-ΔL曲线),如图(1-2)。
观察试样的受力、变形直至破坏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低碳钢拉伸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局部变形阶段)。
屈服阶段反映在F-ΔL曲线图上为一水平波动线。
上屈服力FeH是试样发生屈服而载荷首次下降前的最大载荷。
下屈服力FeL是试样在屈服期间去除初始瞬时效应(载荷第一次急剧下降)后波动最低点所对应的载荷。
最大力Rm是试样在屈服阶段之后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相应的强度指标由以下公式计算:上屈服强度ReH :ReH? FeH (1-1) S0 下屈服强度ReL:ReL? FeL (1-2 ) S0 Fm (1-3)S0 抗拉强度Rm: Rm? 在强化阶段任一时刻卸载、再加载,可以观察加载、御载规律和冷作硬化现象。
在Fm以前,变形是均匀的。
从Fm开始,产生局部伸长和颈缩,由于颈缩,使颈缩处截面减小,致使载荷随之下降,最后断裂。
断口呈杯锥形。
测量断后的标距部分长度Lu和颈缩处最小直径du,按以下两式计算其主要塑性指标:断后伸长率A : A? Lu?L0 ?100% L0 (1-4)式中L0为试样原始标距长度(名义尺寸50mm)。
由于试样的塑性变形集中在缩颈处并向两边逐渐减小,因此断口位置不同,标距部分的塑性伸长也不同。
若断口在试样中部,发生严重塑性变形的缩颈段全部在标距长度内,标距长度就有较大的塑性伸长量;若断口距标距端很近,则发生严重塑性变形的缩颈段只有一部分在标距长度内,另一部分在标距长度外,因此,标距长度的塑性伸长量就小。
这说明断口位置对测得的伸长率有影响,为此应用所谓移位法测定断后标距长度l1。
试验前将试样标距分成十等分。
若断口到邻近标距端距离大于l03,则可直接测量标距两端点间的距离。
若断口到邻近标距端距离小于或等于l03,则应用所谓移位法(亦称为补偿法)测定:在长段上从断口O点起取长度基本上等于短段格数的一段得B点,再由B点起取等于长段所余格数(偶数)之半得C点(见图1-8(a));或取所余格数(奇数)减1与加1之半得C与C1点(见图1-8(b));移位后的L1分别为:AO+OB+2BC或者AO+OB+BC+BC1 。
测量时,两段在断口处应紧密对
接,尽量使两段轴线在一直线上。
若断口处形成缝隙,此缝隙应计入L1内。
断面收缩率Z:Z? S0?Su ?100% S0 (1-5)式中S0和Su分别是原始横截面积和断后最小横截面积。
铸铁拉伸铸铁拉伸时没有屈服阶段,拉伸曲线微微弯曲,在变形很小的情况下即断裂(见图1-3),断口为平端口。
因此对铸铁只能测得其抗拉强度Rm,即:Rm? Fm (1-6) S0 铸铁的抗拉强度远低于低碳钢的抗拉强度。
五、实验结果处理 1.原始记录参考表1-2和表1-3填写。
表1-2 原始尺寸图1-3铸铁拉伸表1-3 断后尺寸 2.数据处理低碳钢据Fm值和F-△L 图计算力轴每毫米代表的力值m,从F-△L图上找出FeH和FeL点的位置,量出它们至△L轴的垂直距离heH和heL,从而计算出FeH和FeL值(即mheH和mheL),然后按公式(1-1)~(1-3)计算上屈服强度ReH、下屈服强度ReL和抗拉强度Rm,按公式(1-4)和(1-5)计算断后伸长率A 和断面收缩率Z 。
解:由图可知FeH=30.11kN, FeL=27.17kN, Fm=43.99kN 铸铁 heH=4.586mm, heL=5.261mm ReH=378.4MPa, ReL=341.5MPa,Rm=553.9MPa A=28.62%, Z=65.70% 据记录的最大拉力Fm,按公式(1-6)计算抗拉强度Rm。
解:由图可知 Fm=12.25kN Rm=159.3MPa 六、思考题 1.低碳钢试样拉伸断裂时的载荷比最大力Fm小,如按公式R? F 计算断裂时的应力,S0 则计算得到的应力会比抗拉强度Rm小。
为什么“应力减小后”试样反而断裂? 4.铸铁试样拉伸,断口为何是平截面?为何断口位置大多在根部? 5.做低碳钢拉伸实验时为什么要用引伸计,又为什么在试样拉断前要取下引伸计,为什么此时可以取下引伸计?七、实验报告要求包括实验目的,设备名称、型号,实验记录(列表表示)与实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
画出试样断裂后形状示意图(可画在数据记录和处理栏内),试验机自动绘制的F-ΔL图附于实验报告内。
附注:实验步骤篇三:力学实验报告三角支撑梁的测试实验报告 ________学院 ________系 ______专业 ______班实验日期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同组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及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度______________ με,三角支撑梁实验装置编号 ________________ 三、试件尺寸及相关数据应变片灵敏系数k=_____________电阻值R=_____________ 弹性模量E=_____________ 四、实验原理五、实验数据与整理AB段轴力FAB=____________ AB段最大弯矩MB=____________ 六、结论、设想和建议超静
定组合结构的测试实验报告 ________学院 ________系 ______专业 ______班实验日期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同组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及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度______________ με,超静定梁实验装置编号________________ 三、试件尺寸及相关数据应变片灵敏系数k=_____________ 电阻值R=_____________ 弹性模量E=_____________四、实验数据与整理 CD杆的直径:d=________mm CD杆的直径:d=________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