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工程力学实训课程总结报告

工程力学实训课程总结报告

一、引言工程力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工程结构受力性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学期,我们参加了工程力学实训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对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对本课程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内容概述本次实训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静力学基本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力、力矩、力的分解与合成等基本概念,了解力的平衡条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 材料力学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了解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规律,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3. 结构力学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结构的受力性能,掌握结构稳定性和刚度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

4. 桥梁工程实训: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桥梁的结构形式、受力特点以及设计原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5. 工程绘图实训:通过实际绘图练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图纸的绘制规范和技巧,提高工程图纸的表达能力。

三、实训过程及收获1. 静力学基本实验在静力学基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验装置,验证了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分解与合成等基本理论。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根据受力情况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此外,我们还掌握了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

2. 材料力学实验在材料力学实验中,我们进行了拉伸、压缩、弯曲等实验,了解了材料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力学性能。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掌握了材料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工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3. 结构力学实验在结构力学实验中,我们通过模型实验,了解了结构的受力性能,掌握了结构稳定性和刚度分析的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分析结构的受力状态,如何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刚度,提高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4. 桥梁工程实训在桥梁工程实训中,我们实地考察了桥梁的结构形式、受力特点以及设计原理。

工程力学实训课总结报告

工程力学实训课总结报告

一、引言工程力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工程力学实训课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课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1. 巩固和深化工程力学基本理论;2.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3.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 增强对工程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力学实验:包括拉伸、压缩、剪切、扭转等基本力学性能实验;2. 结构力学实验:包括单跨梁、多跨梁、拱形结构等基本受力分析实验;3. 工程力学综合实验:包括有限元分析、结构优化设计等。

四、实训过程1. 实验准备阶段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对实验设备和仪器进行了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学习和讨论,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2. 实验操作阶段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绘制实验曲线,总结实验规律。

通过对比理论值和实验值,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提高实验技能。

4. 实验报告撰写阶段在实验报告撰写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实训成果1. 巩固和深化了工程力学基本理论,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 掌握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3. 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效率;4. 增强了对工程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问题在本次实训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实验操作不规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工程力学实习报告

工程力学实习报告

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学习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今后书本与实践的结合埋下伏笔。

实习中,将所学知识和实习内容互相验证,并对一些实际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面对困惑向带队老师请教,使我自己对工程力学与机械制造和建筑工程的密切联系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了解专业概况,为后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实习过程:9月4号,我们的实习地点是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学院前面的人工湖和焦作市中华瀚园施工地,在这里通过老师一些生动的描述和贴切的比喻,我对建筑中的一些结构有了清晰地印象和客观地认识。

地基是直接承受建筑物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

基础是将建筑物承受的各种荷载传递到地基上的下部结构!根据埋深不同分浅基础和深基础浅基础一般指基础埋深小于基础宽度或深度不超过5m的基础。

1、独立基础:也叫“单独基础”,最常用的是柱下基础。

2、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是墙下最常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当柱下独立基础不能满足要求时,也可以使用条形基础。

故按上部结构的的形式,可以将条形基础分为:a、“墙下条形基础”;b、“柱下条形基础”;c、“十字交差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若是相邻两柱相连,又称“联合基础”或“双柱联合基础”。

3、筏板基础:按其构造形式可以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

4、箱型基础: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交错的内外隔墙组成。

具有很大的空间刚度和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抗震性能好,且顶板与底板之间的空间可以做地下室。

5、壳体基础:其现阶段主要用于筒形构筑物的基础。

深基础一般指基础埋深大于基础宽度且深度超过5m的基础。

深基础是埋深较大,以下部坚实土层或岩层作为持力层的基础,其作用是把所承受的荷载相对集中地传递到地基的深层,而不像浅基础那样,是通过基础底面把所承受的荷载扩散分布于地基的浅层。

因此,当建筑场地的浅层土质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而又不适宜采用地基处理措施时,就要考虑采用深基础方案了。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合成,掌握测量力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一、实验仪器与设备。

1.力的平衡条件实验装置。

2.力的分解、合成实验装置。

3.测力计。

4.称量砝码。

5.直尺。

6.实验台。

二、实验原理。

1.力的平衡条件。

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上受到的合力为零,即力的合成为零。

这就是力的平衡条件。

2.力的分解、合成。

力的分解是指把一个力分解为若干个力的合力,力的合成是指若干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三、实验内容。

1.力的平衡条件实验。

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测力计分别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验证力的平衡条件。

2.力的分解实验。

用两根绳子悬挂一个物体,分别测量两根绳子所受的拉力,通过力的分解公式计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3.力的合成实验。

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物体,用测力计分别测量物体所受的水平拉力和竖直拉力,通过力的合成公式计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实验步骤。

1.力的平衡条件实验。

(1)在实验台上放置一个物体,并调整其位置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2)用测力计分别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3)记录测量结果,并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力的分解实验。

(1)在实验台上悬挂一个物体,并用两根绳子固定。

(2)分别用测力计测量两根绳子所受的拉力。

(3)根据力的分解公式计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3.力的合成实验。

(1)在实验台上放置一个物体,并用两根绳子施加水平和竖直拉力。

(2)分别用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水平拉力和竖直拉力。

(3)根据力的合成公式计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测量和计算,得出了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吻合,验证了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合成原理的正确性。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了解了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合成,掌握了测量力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一、引言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受力和变形规律的学科,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模型和推导出物体的力学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力学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受力和变形的规律,验证力学理论,并学习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巧。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平衡条件;2. 学习使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问题;3. 掌握测量和计算物体变形的方法;4. 熟悉使用实验仪器和数据处理软件。

三、实验原理1. 力的平衡条件: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2. 力的分解原理: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若干个分力,方便进行力的计算和分析;3. 应变与应力: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变形,应变是单位长度的变化量,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

四、实验内容1. 实验一:力的平衡条件通过在悬挂物上施加不同大小的重物,观察悬挂物的平衡状态,并测量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验证力的平衡条件。

2. 实验二:力的分解原理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测量各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计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验证力的分解原理。

3. 实验三:应变与应力通过在杆上施加不同大小的拉力,测量杆的变形,计算出应变和应力,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当悬挂物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验证了力的平衡条件。

2.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后,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分解前一致,验证了力的分解原理。

3. 实验三的结果表明,杆的变形与施加的拉力成正比,通过计算应变和应力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绘制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反映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原理。

同时,通过测量和计算材料的应变和应力,我们学习到了材料的力学性质。

实验过程中,我们熟悉了使用实验仪器和数据处理软件的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024年工程力学认识实习报告2篇2

2024年工程力学认识实习报告2篇2

2024年工程力学认识实习报告 (2)2024年工程力学认识实习报告 (2)精选2篇(一)报告:2024年工程力学认识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2024年,我在某某大学的工程力学实习中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各种工程和实验项目,对工程力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锻炼了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1. 静力学实验在实习开始时,我们进行了静力学实验,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了使用各种常用工具进行力的测量和应用的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对力的平衡和力的合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可以通过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和分析。

2. 动力学实验在静力学实验之后,我们进行了动力学实验,学习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施加不同力的情况下的加速度,我们了解了质点的牛顿第二定律,并进一步学习了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3. 弹性力学实验在弹性力学实验中,我们研究了不同材料的弹性力学性质。

通过测试不同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我们了解了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参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实验中,我们还研究了材料的断裂和破坏过程,加深了对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的认知。

4. 结构力学实验在结构力学实验中,我们研究了不同结构的受力情况和应力分布。

通过测量不同结构的应变和变形,我们掌握了使用应力分析方法进行结构设计和分析的基本步骤。

实验中,我们还观察了不同结构在受力时的破坏过程,分析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工程力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学会了使用各种常用工具进行力的测量和应用,了解了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掌握了材料的弹性力学性质和结构的力学行为。

这些知识和能力对我的未来学习和工作都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实习,我增加了对工程力学的认识,提高了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应用和拓展这些知识和能力,为工程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工程力学实习报告4篇

关于工程力学实习报告4篇

关于工程力学实习报告4篇工程力学实习报告篇1一、心得体会通过这五天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根本学不到得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不仅懂得了怎样做事而且懂得了很多做人得道理。

我也明白了肩上得重任,看清了人生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得思考,不能太过急躁,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同时也理解了很多事情,为以后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我知道工作是一项热情得事业,并且要有持之以恒的品质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这次难得的认识实习经历,是我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二、成果总结1、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在视频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中,我们明白了一些力学研究中的问题,如:结构部件为什么在某种条件下失效?如何定量精确预报事故发生?等。

机械是机构与机器的合成,我们重点了解构件承载能力的分析,机械振动的计算,机构运动的设计。

承载力学是力学应用的重要方面,在对强度的计算中会运用到计算力学,机构的承载能力与刚度,稳定性,强度。

在对机械振动的计算中我们还运用了机震力,在对机构运动设计中应用了理论力学与机械原理。

2、化学工业中的流体力学在视频化学工业中的流体力学中,我们知道了板式塔中塔板的种类,有无溢流塔板,泡罩塔板,f型塔板,t型塔板等。

填料塔中填料的种类,还有萃取塔,流化床与气液两相流等概念。

3、力学在土木工程中得应用在观看力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中我们知道了在土木建筑中会运用到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知识。

4、力学与现代生活在视频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力学问题造成的重大影响,如86年挑战者号的爆炸知识因为没有考虑到温度对一个小小橡皮圈的影响,还有塔库马悬桥的倒塌,只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形成了卡门涡街。

我们运用伯努里定律设计飞机的机翼,再根据机翼上下面风速差产生压力使飞机飞起来。

航天工程,生命领域,能源领域均是以力学为基础的,我们可以运用流体力学原理解决股市问题,连亚洲金融风暴也可以用连通器原理解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验时间
地点
实验目的
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
实验原理
试样材料及实验装置示意图:
时间/秒
温度/ ℃
应变/με
实验结果
数据结果/热输出曲线
试验结果及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平均热输出系数(10-6/℃
思考题 1、为什么同一性能参数(同一批次)的电阻应变计粘贴在不同的材料上的热输出不相同?2、二臂三线 制接线法与二臂常规接线方法有何不同?主要区别在哪里? 3、某钢结构工程采用电阻应变计试测技术进行检测,当环境温度变化10℃时,请用你的实验结果给出 电阻应变计的虚假输出(热输出)可能是多少。
实验八 开口薄壁梁弯心及应力等测定实验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验时间
地点
实验目的
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
试验方案设计(试验装置草图、电阻应变计接线示意图、电桥输出说明)
数据原始记录(自拟)
实验结果分析
指导教师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13
姓名 实验时间
荷载
弯矩
扭矩
P(N)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
//
剪力
读数
增量
//
//
//
//
平均读数增量×10—6
结果计算 实验结果分析
下面计算实测内力值和理论内力值,并进行比较。
项目
应变
内力实验值
内力理论值
弯矩
扭矩
剪力
指导教师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附测试曲线)
实验名称:金属材料拉伸实验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班

小组成员
报告人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试验机型号、名称: 量 具型号、名称:
三、试件
1) 试件材料:试件①:低碳钢20,试件②:灰口铸铁HT150 2)实验前
实验后
试件原始形状图
试件断后形状图
尺寸 低碳钢 铸铁 尺寸 低碳钢
铸铁
平均直径:
(mm )0d
最小直径:
(m m )1d
横截面积:
)(mm 20A
最小截面积: )(mm 21A
标距长度:
(mm )0L
断后长度:
(m m )1L
注:直径的测量值取4位有效数字,面积计算值取4位有效数字。

成 绩 批阅人
四、 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实验数据
计算结果
试件
屈服 载荷
(kN)
S F 最大 载荷(kN)
b F
弹性 模量 E 屈服极限
(MPa)s σ
强度极限
(MPa)b σ 延伸率
(%)δ
弹性模量
E
截面收缩率
(%)ψ
低碳钢 铸铁
注:1. 数据的有效位数按实验指导书附录的修约规定;
2. 弹性模量()
l A l F E ∆⋅⋅∆=
δ0
(由试验曲线的弹性直线段上确定两点,测出F ∆和)(l ∆δ。

五、 拉伸曲线示意图
六、回答题
1) 参考低碳钢拉伸图,分段回答力与变形的关系以及在实验中反映出的现象。

2) 由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图和试件断口形状及其测试结果,回答二者机械性能有什么不同。

3) 回忆本次实验过程,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七、体会与建议
L
∆O
F
L ∆O F
1. 低碳钢
2. 铸铁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附测试曲线)
实验名称:金属材料压缩实验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班

小组成员
报告人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试验机型号、名称: 量 具型号、名称:
三、 试件
3) 试件材料:试件①:低碳钢(20),试件②:灰口铸铁(HT150) 4) 实验前
实验后
试件原始形状图
试件压缩后形状图
尺寸 低碳钢 铸铁 尺寸 低碳钢
铸铁
平均直径:
(mm )0d
最大直径:
(m m )1d
横截面积:
)(mm 20A
最大截面积: )(mm 21A
标距长度:
(mm )0L
断后长度:
(m m )1L
注:直径的测量值取4位有效数字,面积计算值取4位有效数字。

成 绩 批阅人
六、 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实验数据
计算结果
试件 屈服载荷 (kN)S F 最大载荷 (kN)b F
屈服极限
(MPa)s σ
强度极限
(MPa)b σ
低碳钢 铸铁
注:数据的有效位数按实验指导书附录的修约规定。

七、 压缩曲线示意图
六、回答问题
4) 参考低碳钢与与铸铁的压缩图,分段回答力与变形的关系以及在实验中反映出的现象。

5) 由低碳钢、铸铁的压缩图和试件断口形状及其测试结果,回答二者机械性能有什么不同。

6) 回忆本次实验过程,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七、体会与建议
L
∆O
F
L ∆O F
1. 低碳钢
2. 铸铁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附测试曲线)
实验名称:金属材料扭转实验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班

小组成员
报告人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试验机型号、名称: 量 具型号、名称:
三、 试件尺寸(直径的测量值取4位有效数字)
材 料
标距l 0(mm )
直径d 0(mm )
最小截面 抗扭模量n W (mm 3)
截面I
截面II
截面III
(1)
(2) 平均 (1) (2) 平均 (1) (2) 平均 低碳钢 铸 铁
四、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数据的有效位数按试验指导书附录的修约规定)
材 料 屈服扭矩M s (N·m )
最大扭距M b (N·m )
低碳钢 铸 铁
低碳钢
剪切屈服极限(Mpa )
剪切强度极限(Mpa )
铸 铁
剪切强度极限(Mpa )
成 绩 批阅人
3. 定性绘出ϕ-n M 图及断口形状
图 示
低 碳 钢
铸 铁
ϕ-n M 图
试件断口形状
五、思考题
分析比较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在扭转时变形规律及其破坏特征。

六、体会与建议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矩形梁弯曲正应力实验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班

小组成员
报告人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试验机型号、名称: 量 具型号、名称:
测点 1
2
3
4
5
应变 j 1ε
j 1ε∆
j 2ε
j 2ε∆
j 3ε j 3ε∆ j 4ε j 4ε∆ j 5ε j 5ε∆
第一次加载 F 0= F 1= F 2=
F 3=
F 4=
第二次加载 F 0= F 1= F 2=
F 3= F 4=
()av i in 0εε-
me σ
th σ
相对误差 %
100⨯-th
me th σσσ
成 绩 批阅人
1.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 弯曲正应力的大小是否会受材料弹性系数E的影响?
五、体会与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