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了中国长达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和反抗,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历史背景和战争原因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严重分裂和腐败状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西方列强在中国掠夺利益,殖民势力和买办势力把中国推向了危机的边缘。
同时,国民党一党专政,政权腐败,对民众的苛捐杂税使广大人民愤怒。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解放战争的爆发。
二、战略阶段与重要战役解放战争可分为三个主要战略阶段:第一个是游击战争阶段,第二个是运动战阶段,第三个是攻坚战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战略和战术。
在游击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采取游击战的战略,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迅速扩大了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实行扩军、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果。
随着形势的发展,解放军逐渐转入了运动战阶段。
在这个阶段,解放军采取了多次渡江作战的战略,在长江流域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同时,解放军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斗争和建设,为最终战胜敌人做好了准备。
最后一个阶段是攻坚战阶段,也是解放战争的决战阶段。
解放军发动了解放全国的总攻势,成功解放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其中,以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战役,对敌人进行了有力的打击,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解放战争的胜利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高度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并以人民军队为基础,打破了敌人的长期封锁和围剿。
全国人民在解放战争中发扬斗争精神,不断进行政治动员和救国宣传。
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抗战、夺取土地和建立农村根据地,一方面削弱了敌人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积累了解放军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战略决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略决战主要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1948 年 9 月 12 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在战役中,我军首先攻克锦州,切断了国民党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随后,在辽西地区围歼了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并于 11 月 2 日解放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点,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淮海战役于 1948 年 11 月 6 日发起,是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在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地方武装共 60 余万人,与国民党军队约 80 万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经过66 天的艰苦作战,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555 万余人。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平津战役于 1948 年 11 月 29 日发起,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在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 100 多万人,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
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式,我军最终促使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那么,人民解放军能够在解放战争中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英明决策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在战略决战中,党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争形势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例如,在辽沈战役中,党中央果断决定先打锦州,切断敌人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在淮海战役中,制定了“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作战方针;在平津战役中,采取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策略,通过政治争取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4.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 A.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期间 B.进行战略反攻期间 C.三大战役期间 D.渡江战役胜利后
(2002年全国高考题)
5.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开辟的根据地是 A.鄂豫皖 C.豫陕鄂 B.豫皖苏 D.晋冀豫
(2005年江苏高考题)
材料分析
材料1: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 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 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 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 地。
激 励 永 远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 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 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复习提问:
• 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时间、作战方针和战果简表
时间
战略 反攻
1947年 6月底 1948年9月 ─ 11月
作战方针
主攻中原:“三军 配 合、两翼牵制”。 全 国性反攻。
战果
敌军被迫实 行重点防御 解放东北 全境
基本解放长江以 北的华东和中原 地区
战 略 决 战
辽 沈 淮 1948年11月 海 ─ 49年1月 平 1948年11月 津 ─ 49年1月
三.延伸拓展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 据不包括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民主革命纲领和任务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四.点击高考
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2008年四川)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B.实行土地公有制 D.保留富农土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淮海战役 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 震林 参战部队:中原、华东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5万,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巩固后方,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3)平津战役 指挥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东北、华北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2万,解放华北。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万人,国 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 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结构
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一)土地改革 1.背景 2.概况(1)时间(2)总路线(3)土地改革运动 3.意义(1)(2) (二)战略反攻(外线作战):1.概况:时间 过程 2.意义 (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决战的条件 2.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四)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时间 地点 2.内容(1)(2)(3)3.意义 (五)渡江作战:时间、概况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五)渡江作战 1949.4.23.占领南京,国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府垮台。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国民党方面: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二)中国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 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PPT课件 人教版

重点精讲
1.解放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1)抗战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 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2)人民解放战争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必须满足 他们对土地的需求,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需要进行土地 改革。
2.中共为何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 (1)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当时国民党正重点进攻 陕北、山东,兵力分散。 (2)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进攻中原,可直接威胁国 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这 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3)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 略反攻,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的总形势。 (4)大别山是一个老根据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易 于立足。
6.为什么说1949年国民党提出的和谈是一个骗局? (1)从阶级本质上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不会放弃其独 裁专制政策,更不会交出政权。 (2)从结果上看,双方举行了北平谈判,通过了《国 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命题视角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建国大业》受热评
3.战略决战首选东北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全国各大战场中,只有东北战场的兵力对比解放 军占优势。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敌军是撤是守, 举棋不定。 (3)东北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 的物资力量雄厚。 (4)歼灭东北敌军,既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 又可挥师入关,配合其他战场作战。
(2)土地改革总路线: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 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 封建性剥削 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 土地改革总 路线。 (3)土改的意义:使解放区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和 支前,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细节点拨“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中“挖蒋根”, 就是指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 制度。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九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九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考点一、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美国对华基本政策:扶蒋反共。
蒋介石的对内政策: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二、重庆谈判(1949.8.28—10.10)和双十协定——(1) 谈判背景: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蒋介尚未完成内战的准备工作;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高粘度齿轮泵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
(2)《双十协定》的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
(3) 意义: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表明中共的和平诚意;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
三、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争议最激烈的问题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四、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的爆发。
毛泽东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方针: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经过8个月作战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砭、蟠龙镇、羊马河、沙家店等战役)。
考点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条件——可能性: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孤立;③解放区土RYB燃油泵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青年教师优质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青年教师优质课]](https://img.taocdn.com/s3/m/2b5a2bb1c77da26925c5b0a9.png)
国民党军
430万
兵力
375万 365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兵力
280万
195万 130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敌我力量对比表
机动 形 总 军队 兵力 兵力 势 人民 280 优于 主 解放军 万 敌军 动
1948年7月
装 备
大为 改善
后 方
巩 固
士 气
高 昂 低 落
国民党 军队
百色高中历史组
林媛媛
1、解放战争爆发于哪一年?1946夏 2、解放战争第一年敌我双方形势 如何? 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和重点进攻,敌我 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政治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危机四伏,中共领导 的人民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 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 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 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 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刘伯承 邓小平 陈赓 晋冀鲁豫 太岳兵团 谢富治 华东解放 陈毅 军主力 粟裕
三 军 配 合
两 翼 牵 制
西北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三 军 配 合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 蒋介石2 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 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 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 事变。 ——毛泽东
55万多
长江以 北中下 游地区
平 津
52万多
华北 全境
陈长捷等
板书
一、战略反攻(1947、6----1948、9)
二、战略决战(1948、9----1949、1)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党遭到人民的反对,处境孤 立;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使后方巩固。
③经济上: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 个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 ,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 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 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 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 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2.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胜利的原因
(1)战略决战的条件: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历史条件:
可能性: 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 陷入孤立; 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 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阅读课本P59材料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 军,进行战略进攻; 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 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方向:中原地区 (4)时间:1947年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 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 建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斗争经 验,指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政权的道路。这标志我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了 农村。但王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在中国推行 “城市中心”路线,致使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 斗争中严重失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我军造 成的失利再次证明了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照搬别国 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 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 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中心依然放在农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三大战役是在什么形势下发动的? 2、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义?
首战目标的选择
张 家口 北平 天津 锦州
长春
沈阳
淮海战役 碾庄
双 堆集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长春
各个击破
沈阳
锦州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
(1948.11.7 -- 1949.1.10)
海州
商丘
徐州
280 万 365 万 优于 敌军 主 动 被 动
1948年7月
装 备
大为 改善
后 方
巩 固
士 气
高 昂
低 落
不足
略占 危机 优势 四伏
第三节 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
二、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确定 2、战略反攻的展开及其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2、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中原
陈官庄
徐州
华东
碾庄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双堆集
淮海战役 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 地区,歼敌55万多
激 励 永 远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 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 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肢解敌军 各个击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平 1948年11月 津 ─ 49年1月
基本解放 华北全境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
主力打到外线去,交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 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 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 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 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如果不打出去,让 敌人吃我们的小米烧我 们的房子是不行的。”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 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
二、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确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延安
孟良崮
西 安 南京 武汉
二、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确定 2、战略反攻的展开及其意义
陈官庄
碾庄
中间突破 支解敌人
双堆集
蚌埠
张家口
新保安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先打两头
北平
后取中间 瓮中捉鳖
天津
塘沽
分割包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长春
华北
东北
张家口 北平 天津 锦州沈阳1948年9月-11月
平津战役 解放华北全 境歼敌52万多
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 境歼敌47万多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延安
两翼牵制 三军配 合
武汉
孟良崮
西 安 豫陕鄂
豫皖苏
大 别 山
南京
收复延安 西北 彭、贺
解放石家庄 两区连成片 聂 华北
东北 林、罗
解放东北广大 地区使敌孤立
内线
全国性大反攻
中 原 三军 陈谢兵团 (豫陕鄂) 南突
华东 谭震林
胶东战役 改变战局
陈粟主力 (豫皖苏)
外线
武汉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时间、作战方针和战果简表
时间
战略 反攻
1947年 6月底 1948年9月 ─ 11月
作战方针
战果
主攻中原:“三军 敌军被迫实 配合、两翼牵制”。 行重点防御 全国性反攻。
战 略 决 战
辽 沈 淮 海
攻锦打援
解放东 北全境
基本解放长江 以北的华东和 中原地区
1948年11月 ─ 49年1月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时间 :1947年 中共召开全国地会议
复习提问
解放战争第一年主要战场 在哪里?我军是处于战略进攻 还是战略防御?作战方针是什 么?战果如何?打出去是什么 意思?
背景再现 1946年夏,国民党向中原、华东、 陕北、山东等解放区进攻,我军防御, 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运 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粉碎敌人全面进 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力量却在不断壮 大,解放军终于有条件进行战略反攻。
刘邓大军 (大别山)
南京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确定 2、战略反攻的展开及其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战 略 决 战 前 国 民 党 军 五 大 集 团 分 布
.
敌我力量对比表
总 机动 形 军队 兵力 兵力 势 人民 解放军 国民党 军队
1、国民党什么时候把战争引向解放区?
2、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外线作战情况怎样? 3、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内线作战情况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