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提分策略 专题07 遗传中致死问题的归类剖析学案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专题07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热点难点突破

2019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专题07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热点难点突破

专题07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1体细胞中各种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B.F1自交时,套袋以减少外源花粉的干扰C.F1自交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D.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亲本为纯合子解析:F1体细胞中各种基因表达的机会不相等,显性基因能表达,隐性基因不能表达,A错误;F1杂交时需套袋,自交时无需套袋,B错误;F1自交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保证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正反交结果相同,不能说明亲本为纯合子,如Aa×aa,正反交结果也相同,D错误。

答案:C2.如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图中8号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是( )A.11/8 B.4/9C.5/6 D.3/5答案:D3.如图所示为鸡(ZW型性别决定)羽毛颜色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对性状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B.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C.亲、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相同D.亲、子代芦花公鸡的基因型相同解析:雄性芦花鸡与雌性芦花鸡杂交,后代雄性都是芦花鸡,雌性中芦花鸡∶非芦花鸡=1∶1,说明存在性别差异,属于伴性遗传,A正确;雄性芦花鸡与雌性芦花鸡杂交,后代出现非芦花,发生性状分离,说明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B正确;亲、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相同,都是Z B W,C正确;亲代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 B Z b,子代芦花公鸡的基因型Z B Z B或Z B Z b,D错误。

答案:D4.某植物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抗病和易染病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现以红花抗病和白花易感病植株为亲本杂交,F1均为红花抗病,F1自交产生F2,拔除F2中的全部白花易感病植株,让剩余的植株自交产生F3,F3中的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A.1/2 B.1/3C.3/8 D.1/6解析:红花抗病和白花易感病植株为亲本杂交,F1均为红花抗病,说明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抗病对易感病为显性,亲本为AABB和aabb,F1为AaBb,F1自交F2为AABB∶2AABb∶AAbb∶2AaBB∶4AaBb∶2Aabb∶aaBB∶2aaBb∶aabb。

遗传题中的致死问题例解

遗传题中的致死问题例解

---------------------------------------------------------------最新资料推荐------------------------------------------------------遗传题中的致死问题例解高三生物复习资料遗传题中的“致死”问题例解一、胚胎致死(一)、致死情况与性别有关。

一般后代雌雄比例不是 1:1,通常不会出现只有一种性别的情况。

例 1(2011 年福建卷 5)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ZW,♂ZZ)。

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

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 的胚胎不能存活)。

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A.雌:雄=1:1 ) B. 雌:雄=1:2 C. 雌:雄=3:1 D 雌:雄=4:1跟踪练习:1、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 F1 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 2: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 2: 1, 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作出的合理解释是( A、该突变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C、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 B、该突变基因为 X 染色体隐性基因 D、该突变基因使得雄性个体致死)(二)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这种致死情况与性别无关,后代雌雄个体数为 1:1,一般常见的是显性纯合致死。

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2:1;1/ 13两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6:3:2:1。

例 2(2011 年福建卷 27)已知桃树中,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 H、h 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 HH 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2019年生物高考解析遗传学题型

2019年生物高考解析遗传学题型

2019年生物高考解析遗传学题型本文将对2019年生物高考中涉及遗传学题型进行解析,并对每道题目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遗传学相关知识。

题目一:某实验室进行了一项关于果蝇遗传的实验,假设纯合子雄性果蝇的Y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A和一个基因B,而纯合子雌性果蝇的X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A。

实验中发现,如果一只雄性果蝇的Y染色体上有基因A,则其后代中大约25%为表型正常的雌性果蝇,其余为表型正常的雄性果蝇。

请分析该基因的遗传方式,并解释实验结果。

解析: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雄性果蝇的Y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A和一个基因B,而雌性果蝇的X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A。

这意味着,基因B在雌性果蝇中不存在。

2. 如果一只雄性果蝇的Y染色体上有基因A,则其后代中大约25%为表型正常的雌性果蝇,其余为表型正常的雄性果蝇。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推断该基因的遗传方式为X-连锁显性。

基因A位于性染色体上,并且表现为显性表型。

由于雌性果蝇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只需要一个基因A就能表现该特征。

而雄性果蝇有两个性染色体,所以需要两个基因A才能表现该特征。

在实验中,如果一只雄性果蝇的Y染色体上有基因A,则其后代中约25%为表型正常的雌性果蝇,其余为表型正常的雄性果蝇。

这是因为雌性果蝇只需要一个基因A就能表现该特征,而雄性果蝇需要两个基因A才能表现该特征。

所以,在后代中有25%的几率产生表型正常的雌性果蝇。

题目二:某种植物的花瓣颜色遗传有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其中一对基因呈现不完全显性关系,纯黄色花状为re1re1,紫色花状为re2re2,红色为不完全显性形状Re1Re1或Re1re1与Re2Re2或Re2re2。

根据自然观察杂交实验的结果,统计如下:纯黄色250株,纯紫色250株,红色650株,请解答下面的问题:(1)计算对该基因一对中每个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

(2)柱状图表示这两对等位基因在该群体中的基因频率。

高考生物遗传致死之归类解析

高考生物遗传致死之归类解析

高考生物遗传致死之归类解析作者:封其毅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2年第10期高考中遗传致死现象多样,本文拟从解析不同致死类型的例题中悟出解题的一般思路。

遗传部分的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来高考理综必考的内容。

为了考查学生应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命题者常常会添加一些特殊背景,使题型新颖独特,致死类现象就属其中之一。

根据不同的标准,致死类型可划分为多种:如根据致死的来源可分为染色体致死、基因致死;根据致死的对象可以分为配子致死、合子(胚胎)致死;根据基因致死的程度可以分为不完全致死和完全致死;根据致死基因的位置可以分为X染色体致死、常染色体致死;根据致死基因的性质可以分为显性致死和隐性致死等。

一、染色体致死1. 配子致死。

【例1】(2011年江苏高考)32.玉米非糯性基因(W)对糯性基因(w)是显性,黄胚乳基因(Y)对白胚乳基因(y)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

W—和w—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W和w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

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

请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基因型分别为WW、Ww、ww、WW—、W—w、ww—6种玉米植株,通过测交可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写出测交亲本组合的基因型:。

(2)以基因型为Ww—个体作母本,基因型为W—w个体作父本,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3)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产生可育雄配子的类型及其比例为。

(4)现进行正、反交实验,正交:WwYy(♀)×W—wYy(♂),反交:W—wYy(♀)×WwYy(♂),则正交、反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分别为、。

解析:(1)题干要求用测交验证,则亲本一方应为隐性纯合体ww(不选ww—,因为其产生w、w—两种配子),另一方为杂合体W—w(不选Ww,因为要研究染色体缺失对配子的影响)。

重点高中生物关于遗传致死的专题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关于遗传致死的专题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关于遗传致死的专题总结————————————————————————————————作者:————————————————————————————————日期:关于遗传致死问题的专题总结郑瑞斌一、配子致死(gametic lethal):致死在配子期发挥作用而致死。

这可能是由于配子中的致死基因(或其它致死基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的异常变化(缺失或增加,形成单体、三体的个体,产生缺体的配子)所致.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是由于致死基因的作用:配子在形成合子,即生命体的第一个细胞,之前就由于配子致死基因的作用而死掉了,那么这种可致死的基因如何遗传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一种解释是,配子致死基因只在无性生殖和营养繁殖中的个体里出现并传代。

然而事实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也有配子致死基因的存在。

所以,这种致死基因可能仅对于某种(比如雄)配子有致死效应,而另一种配子无影响。

这样既有配子致死基因的存在,此基因又可以遗传。

配子致死遗传是指在配子期发挥而致死。

这可能是由于配子中的致死基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的异常变化(缺失或增加,形成单体、三体的个休,产生缺体的配子)所致。

这种致死基因可能仅对于某种(比如雄)配子有致死效应,而对另一种配子无影响,此基因又可以遗传。

简单地讲就是,受精前卵子或精子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死亡的现象,是造成不育性的原因之一。

本文结合近两年高考遗传题对致死问题进行部分汇总分析。

某基因使配子致死:某些致死基因可使雄配子死亡,从而使后代只出现某一性别的子代,所以后代出现单一性别的问题,考虑是“雄配子致死“的问题。

近几年高考题中有关配子致死习题例析1、常染色体上的雄配子致死例1.(2011年北京卷30)(16分)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存在朱砂眼()a和和褐色眼()b基因,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

aa个体的褐色素合成受到了抑制,bb个体的朱砂色素合成受到抑制。

正需果蝇复眼的暗红色是这两种色素叠加的结果。

高考生物总复习遗传中的致死问题剖析

高考生物总复习遗传中的致死问题剖析

总结归纳1
在杂交实验中,有时观察到后代分离比与预期值有一定的“ 偏差”,要么比例总数减少,要么总数未变,但比例有变, 前者往往与“致死”有关,后者往往与“不完全显性”有关。 解答“致死”计算问题时,首先要依据题意结合特殊表现型 的比例判断是哪种致死类型,然后依遗传规律解答。 特别要分清以下两种情况:①对于配子致死类试题,要先写 出亲本产生的配子,剔除致死配子后再进行统计计算; ②如果是合子致死类试题,要先根据亲本产生的配子写出合 子,剔除致死合子后再进行统计计算。 针对“不完全显性”现象,解题时只要依据分离定律,并注 意AA、Aa所对应的表现型不同即可。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 的比例为__________。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 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 ,F1中 灰体果蝇8 400只,黑檀体果蝇1 600只。F1中e的基因 频率为__________,Ee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 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__________。
方法一:取该果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其染色体结 构。若染色体结构正常,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 的;反之,可能是由缺失引起的。 方法二:选该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 (1)若杂交子代中雌果蝇数与雄果蝇数比例为 1:1 ,则这只白眼雌果 蝇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2)若杂交子代中雌果蝇数与雄果蝇数比例为 2:1 ,这只白眼雌果蝇 的出现是由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测交子代 AaBb∶Aabb∶aa Bb∶aabb= 1∶1∶1∶1
2
隐性纯合致 死(自交情况 )
自交子代出现9∶3∶3(双隐性致死);自交子代出现 9∶1(单隐性致死)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07 遗传中致死问题的归类剖析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07 遗传中致死问题的归类剖析

题型07 遗传中致死问题的归类剖析1.致死基因的归类(1)隐性致死与显性致死隐性致死是指隐性基因在纯合情况下具有致死效应,显性致死是指显性基因具有致死效应,它包括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

若为显性纯合致死,则显性性状一定为杂合子,显性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显∶隐=2∶1。

(2)配子致死与合子致死根据在生物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时期所发生的致死效应,致死现象可以分为配子致死和合子致死。

配子致死是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期发挥作用而具有致死效应;合子致死是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期或成体阶段发挥作用而具有致死效应。

(3)常染色体基因致死和性染色体基因致死根据致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可以把致死现象分为常染色体基因致死和性染色体基因致死。

(4)基因突变致死和染色体缺失致死从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上分析,致死现象可分为基因突变致死和染色体缺失致死。

2.遗传致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虽然致死现象中的子代性状比与正常状态的分离比不同,但解此类题时照样要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若是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用分离定律解题;若是两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题;若是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需要考虑伴性遗传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致死个体对正常比例的影响,即转化好表现型比例。

3.某些致死基因或基因型导致性状的分离比改变设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显性纯合致死AA、BB致死⎩⎪⎨⎪⎧自交后代:AaBb∶Aabb∶aaBb∶aabb=4∶2∶2∶1,其余基因型个体致死测交后代:AaBb∶Aabb∶aaBb∶aabb=1∶1∶1∶1(2)隐性纯合致死⎩⎪⎨⎪⎧双隐性致死:自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9∶3∶3单隐性致死:自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9∶1一、选择题1.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

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

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由交配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

备战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专题07遗传中致死问题的归类剖析学案

备战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专题07遗传中致死问题的归类剖析学案

专题07 遗传中致死问题的归类剖析1.致死基因的归类(1)隐性致死与显性致死隐性致死是指隐性基因在纯合情况下具有致死效应,显性致死是指显性基因具有致死效应,它包括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

若为显性纯合致死,则显性性状一定为杂合子,显性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显∶隐=2∶1。

(2)配子致死与合子致死根据在生物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时期所发生的致死效应,致死现象可以分为配子致死和合子致死。

配子致死是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期发挥作用而具有致死效应;合子致死是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期或成体阶段发挥作用而具有致死效应。

(3)常染色体基因致死和性染色体基因致死根据致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可以把致死现象分为常染色体基因致死和性染色体基因致死。

(4)基因突变致死和染色体缺失致死从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上分析,致死现象可分为基因突变致死和染色体缺失致死。

2.遗传致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虽然致死现象中的子代性状比与正常状态的分离比不同,但解此类题时照样要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若是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用分离定律解题;若是两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题;若是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需要考虑伴性遗传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致死个体对正常比例的影响,即转化好表现型比例。

3.某些致死基因或基因型导致性状的分离比改变设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 ,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显性纯合致死、BB 致死⎩⎪⎨⎪⎧ 自交后代:AaBb ∶Aabb ∶aaBb ∶aabb =4∶2∶2∶1,其余基因型个体致死测交后代:AaBb ∶Aabb ∶aaBb ∶aabb =1∶1∶1∶1(2)隐性纯合致死⎩⎪⎨⎪⎧ 双隐性致死:自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9∶3∶3单隐性致死:自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9∶11.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

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

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由交配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7 遗传中致死问题的归类剖析1.致死基因的归类(1)隐性致死与显性致死隐性致死是指隐性基因在纯合情况下具有致死效应,显性致死是指显性基因具有致死效应,它包括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

若为显性纯合致死,则显性性状一定为杂合子,显性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显∶隐=2∶1。

(2)配子致死与合子致死根据在生物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时期所发生的致死效应,致死现象可以分为配子致死和合子致死。

配子致死是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期发挥作用而具有致死效应;合子致死是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期或成体阶段发挥作用而具有致死效应。

(3)常染色体基因致死和性染色体基因致死根据致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可以把致死现象分为常染色体基因致死和性染色体基因致死。

(4)基因突变致死和染色体缺失致死从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上分析,致死现象可分为基因突变致死和染色体缺失致死。

2.遗传致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虽然致死现象中的子代性状比与正常状态的分离比不同,但解此类题时照样要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若是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用分离定律解题;若是两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题;若是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需要考虑伴性遗传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致死个体对正常比例的影响,即转化好表现型比例。

3.某些致死基因或基因型导致性状的分离比改变设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 ,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显性纯合致死、BB 致死⎩⎪⎨⎪⎧ 自交后代:AaBb ∶Aabb ∶aaBb ∶aabb =4∶2∶2∶1,其余基因型个体致死测交后代:AaBb ∶Aabb ∶aaBb ∶aabb =1∶1∶1∶12(2)隐性纯合致死⎩⎪⎨⎪⎧ 双隐性致死:自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9∶3∶3单隐性致死:自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9∶11.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

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

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由交配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

由此推断正确的是A .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B .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C .自由交配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D .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答案】D2.一杂合子(Dd)植株自交时,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A .1∶1∶1B .4∶4∶1C .2∶3∶1D .1∶2∶1【答案】C【解析】隐性配子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说明雄配子中D 、d 的比例是2∶1,而雌配子中D 、d 的比例为1∶1,所以用棋盘法即可求得:DD ∶Dd ∶dd =2∶(1+2)∶1.结果见表。

3.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F1中A.白眼雄果蝇占1/2B.红眼雌果蝇占1/4C.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4D.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答案】C【解析】由题可知,红眼和白眼在性染色体上,X B X b和X B 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X B X B∶X B X b∶X B Y∶X b Y=1∶1∶1∶1,亲本中均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因此后代中缺失一条的占1/2,缺失两条的和染色体正常的均占1/4,缺失两条的不能存活,因此后代正常染色体的占1/3,缺失一条染色体的占2/3.因此后代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占1/2,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3/4×1/3=1/4,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2/3=1/6,因此答案为C。

4.辣椒抗病(B)对不抗病(b)为显性,基因型为BB的个体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正常花粉。

现将基因型为Bb的辣椒植株自由交配两代获得F2,F2中抗病与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A.3∶1 B.2∶1C.3∶2 D.1∶1【答案】B【解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辣椒抗病的基因型为BB、Bb,不抗病基因型为bb,且基因型为BB的花粉败育,但是母本可育。

根据题意分析,将基因型为Bb的辣椒植株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一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bb=1∶2∶1;子一代自由交配,由于BB的花粉败育,则母本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其比例B∶b=1∶1,父本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其比例B∶b=1∶2,则子二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bb=(1/2×1/3)∶(1/2×1/3+1/2×2/3)∶(1/2×2/3)=1∶3∶2,因此子二代中抗病与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2∶1,故选B。

5.某科研小组利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圆眼、长翅为显性性状3B.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让F1中的棒眼长翅雄果蝇与圆眼残翅雌果蝇交配,子代中出现棒眼雌果蝇的概率为2/3D.雌性子代中可能存在与性别有关的致死现象C【答案】6.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

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

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

据此可推测:雌蝇中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答案】D【解析】由题意“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可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G、g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题意“子一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且双亲的表现型不同”可推知: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 G X g和X g Y;再结合题意“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使”,可进一步推测:雌蝇中G基因纯合时致死。

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7.某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的一条染色体上基因发生突变,使野生型植株变成了突变型,突变会导致某种配子存活率降低,某同学利用该突变型植株和某野生型植株进行了如下几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4A.自交前无需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B.突变型为显性性状,野生型为隐性性状C.含有突变基因的雌配子有50%是不育的D.丙组实验F1突变型基因的频率为1/6【答案】C8.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的个体(aa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A.5/8 B.3/5C.1/4 D.3/4【答案】B【解析】在自由交配的情况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由Aabb∶AAbb=1∶1可得,A的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为1/4。

故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的平方,为9/16,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的平方,为1/16,Aa的基因型频率为6/16。

因基因型为aa的个体在胚胎期死亡,所以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所占比例是9/16÷(9/16+6/16)=3/5。

9.某二倍体植物有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两对相对性状,且均各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有一高茎红5花亲本,其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5∶3∶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出现5∶3∶3∶1的原因是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植株(合子)致死现象C.出现5∶3∶3∶1的原因是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配子致死现象D.自交后代中高茎红花均为杂合子【答案】B【解析】设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

一高茎红花亲本自交后代出现4种类型,则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又因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5∶3∶3∶1说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理论上该高茎红花亲本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而实际上却为5∶3∶3∶1,若将5∶3∶3∶1拆开来分析,则有高茎∶矮茎=2∶1,红花∶白花=2∶1,说明在后代中不存在AA和BB个体,进而推知:出现5∶3∶3∶1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B错误,C正确;综上分析可推知:在自交后代中,高茎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均为杂合子,D正确。

10.一种鹰的羽毛有条纹和非条纹、黄色和绿色的差异,已知决定颜色的显性基因纯合子不能存活。

图中显示了鹰羽毛的杂交遗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①绿色对黄色完全显性②绿色对黄色不完全显性③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完全连锁④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子一代的绿色非条纹个体自交后代中既有绿色又有黄色,说明绿色为显性性状,但子代中绿色6个体与黄色个体的比例为(6+2)∶(3+1)=2∶1,说明绿色个体中存在显性纯合致死效应,①正确、②错误;绿色非条纹个体自交后代出现绿色非条纹、黄色非条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等四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6∶3∶2∶1,说明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③错误、④正确。

11.某植物有白花和红花两种性状,由等位基因R/r、I/i控制,已知基因R控制红色素的合成,基因I会抑制基因R的表达。

某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红花=5∶1;再让F1中的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2∶1。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基因R/r与I/i独立遗传B.基因R纯合的个体会致死C.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D.亲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Ii【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红花的基因型为R_ii,白花的基因型为R_I_、rrI_、rrii。

某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红花=5∶1,后代红花R_ii占1/6=2/3×1/4,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白花的基因型为RrIi,且RR基因纯合致死,BD 正确;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II、RrIi、rrII、rrIi、rrii,C错误。

12.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死(注:NN、X n X n、X N Y等均视为纯合子)。

有人用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1果蝇共185只,其中雄蝇63只。

(1)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种。

(2)若F1雌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_________,F1雌蝇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