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
武术与武术影视发展的相互影响-格式修改后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武术影视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而且在电影历史出现了一个新领域———武术电影。
武术影视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影视事业的发展,而且更对中华传统武术推广传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同时,有关武术影视与中华传统武术的研究也逐步受到体育学术界的关注。
因此,将中国武术影视的发展纳入中华武术发展议题中,对中国武术影视的发展现状进行理性评价和客观反思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华传统武术;武术影视;武术发展武术电影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载体,积淀了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
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今,面对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中华传统武术与武术电影的关系并不是实现消融,而是实现互补。
武术与影视虽然分属体育和艺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两者经过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武术影视这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影视类型,从而不仅为我国的影视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促使中华武术运动一次又一次地被掀起传播和发展的高潮。
1 中华武术的自然发展中华武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产生于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几次兴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壮大。
它是东方文化宝库的瑰宝,是炎黄子孙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在狩猎、抵杭猛兽袭击过程中逐渐形成格斗和搏杀的技能,从此武术开始萌芽。
随着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到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所使用的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在后来发展中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的战争频繁发生,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代代传习,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还出现了最早的武术家——蚩尤,蚩尤此时发明出多种兵器,其中一部分经演化传承至今。
到了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
武术电影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武侠电影作为我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我看来,武侠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体现。
通过观看武侠电影,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武术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武侠电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武侠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1. 儒家思想:武侠电影中,主人公往往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品德,他们秉持正义,捍卫道义,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
如《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他坚守正道,以武会友,最终战胜邪恶势力。
2. 道家思想:武侠电影中的主人公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往往追求“道”的境界,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他历经磨难,最终领悟到“道法自然”的道理。
3. 历史文化:武侠电影以我国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如《英雄》中的秦朝,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刺客的故事,反映了秦朝的统一与分裂。
4. 文学艺术:武侠电影中的诗词、对联、书法等元素,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他不仅武功高强,还精通诗词,具有文人气质。
二、武术精神的传承武术精神是武侠电影的核心,它包括忠诚、正义、勇敢、坚韧等品质。
在现代社会,武术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我对武术精神在武侠电影中的传承感悟:1. 忠诚:忠诚是武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坚守信仰,忠诚于国家和民族。
在武侠电影中,主人公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如《黄飞鸿》中的黄飞鸿,他为了保护国家和民族,不惜与外国侵略者战斗到底。
2. 正义:正义是武侠电影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坚守道德底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如《白发魔女传》中的卓一航,他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与邪恶势力展开了一场正义之战。
3. 勇敢:勇敢是武术精神的核心,它要求人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

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一、背景介绍武术文化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自卫技术,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武术文化成为了吸引人们眼球的文化现象,它的价值也愈加凸显。
同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识,传统文化在武术文化中的传承,也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的形态。
因此,武术文化需要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以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1. 道德观念的融合武术文化是一个重视道德的文化,武术中强调的是尊重对手、讲究礼貌、尊崇师长以及强化人的良知。
传统文化也是注重道德教育的文化,不仅注重个体道德建设,还注重社会道德建设。
将武术文化中对道德的要求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融合起来,可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推广道德伦理观念,提升全民精神道德素质。
2. 文化传承的融合武术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技术以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都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
而传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音乐、绘画、戏曲等等。
将武术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相互融合,可以发掘全新的文化内涵,使其影响力得以发扬。
例如:武术电影中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其广泛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社会教育的融合武术文化的价值观对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传统文化也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将两者相互融合,在社会教育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可以帮助推广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例如:将武术训练融入学生的体育素养教育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素质,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融合的难点1. 文化差异,文化矛盾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信仰和价值观等差异,使得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例如:武术文化注重自我实践和自我提高,而传统文化则注重纪律、规范和对先贤传承的尊敬,这两个方面难以平衡。
2. 教学模式不同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不同,也是两者融合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武术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三次高潮

第三次高潮
中国电影的第三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首拍了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开了武术动作片的先声。1982年由河南开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联华电影联合公司摄制的、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这期间,大量的武术动作片题材的影片诞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当》、《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时,武术动作片有了将动作片与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韵。
1958年,香港峨嵋制片公司首先拍摄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之后,台湾地区也出现了武侠电影,如1960年台联影片公司的《七剑十三侠》等。
1973年,中国武术动作片翻开了重要的一页。《猛龙过江》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认的远征欧洲打入世界影坛,并获得成功的武术动作影片。同年的《龙虎争斗》是李小龙与美国好莱坞华纳影业公司合资生产的影片,成为中国第一部与国外电影公司合作的武术动作片。《死亡游戏》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最后一部影片,遗憾的是李小龙并没有拍完这部电影就去世了。
在整个1929年至1931年期间,上海的50余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余部武侠电影,占全部出产影片的60%。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电影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武侠电影第一次高潮的结束。
第二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二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术动作片和言情电影一样,成为支撑香港和台湾电影业的两大支柱。在这期间,涌现了一批代表这个时期武术动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员与导演。如李小龙、洪金宝等及以后的成龙、元氏兄弟等。
浅析影视与武术的关系

浅析影视与武术的关系摘要:我国武术影视影响深远,也是我国电影主要类型之一,武术影视对我国武术影视技术与文化的推广带来了深远的意义与发展。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受众对武术文化了解的主要渠道是武术影视。
武术影视和武术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我国武术影视影响深远,也是我国电影主要类型之一,武术影视对我国武术影视技术与文化的推广带来了深远的意义与发展。
并通过影视媒介高科技新形式的载体作为传播工具的价值,探讨武术与影视的契合与相互依存的价值,为武术的健康发展服务。
关键词:影视武术;观赏武术;影视一、影视武术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武术影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其越来越受到大量的关注与支持,特别是我国在2001 年后,武术影视剧发展迅速,这些都是影视文化与武术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从古至今,关于武术影视的足迹一直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从遥远的古希腊到神圣东方古国都留下了人类进行武术活动的印迹”。
而电影作为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以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针对电影技术的产生,武术文化也随着提升,主要是在世界上的各种影响,例如世界奥运会,就可以看出我国武术是世界强国,也可以从媒体上分析出。
如果说武术境界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那么电影电视则是追求空灵清澈的艺术境界。
武术与影视的结合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今影视发展的一种产物。
影视武术的本质特征一技击什么是武术的本质特征?经过几十年的讨论,武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技击”,简而言之,就是人体格斗的技术。
影视武术作为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质特征理应是技击。
只不过影视武术只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
其中的技击通过特殊技能和技巧加工,比现实武术的技击要夸大化、神秘化和非真实化,主要使观众得以放松、娱乐,使观众得以身心愉悦,从而实现影视武术寓教于乐的社会教化作用。
影视武术的本质特征虽是技击,但其表象是艺术,艺术只是一种思想和灵魂的载体,我们不能用现实的标准去衡量。
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的比较

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的比较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从古至今,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运用方式。
本文从中国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的角度出发,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一、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形成了强烈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
传统武术注重内功修炼,其核心理念为“以柔克刚”、“以内制外”,它主张的不是用武力直接制敌,而是通过对气、力、身法等内在力量的修炼,使人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传统武术的具体形式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剑等等。
传统武术于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健身、保健、治疗等等。
例如,太极拳通过慢慢的动作来保持身体的平衡,缓解压力,提高心肺功能和消除疲劳,而形意拳以矫正姿势、调整呼吸为核心,可以很好地帮助调节身体的机能和治疗某些疾病。
二、现代武术现代武术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它是传统武术的一种运用性、实用性的演变,强调实战化训练,让武术更适合应对现代社会的特点和现实需求。
现代武术的起源是中国军队为提高士兵的实战能力和技能而创造的。
现代武术不仅提高了人的攻击和防御能力,更注重技巧和速度的提高,包括散手、搏击、跆拳道、空手道和自由搏击等多种形式,其中,搏击和自由搏击已经成为现代武术的代表性形式之一,其比赛形式和规则也更加成熟和公正。
三、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的比较从宗旨和理念上来看,传统武术注重内功修炼和协调身心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而现代武术更强调的是技能和实战能力。
传统武术注重的是道德、文化和精神修养,传递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更注重人的身体和内在素质的提高,而现代武术更侧重于竞技化,比赛和观赏性。
从技术上来讲,传统武术采用缓慢的动作来强化身体素质和内在实力,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而现代武术则注重力量的发挥、技巧和攻击性的练习,深受年轻群体的追捧。
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

仿生 拟态 ,这是参
考 综合各 种 动物 的动作 、意识 以及 自然生 态学 所形 成 ,不仅 实用还 增加 了武术 的观 赏性 。电影 自然通
(3 )武 术在 电影 中的经 济地位 武术本 身 是十分 华丽 的 ,即使 没 有很 多特 技 ,也能 将影 片 的力 度体 现 出来 。】 入 同样 的资金 来 -投 渲染 效果 ,武术 电影 比单 纯的动 作片更 有效 果 。武术 明星独具 的特质 减少 了特 技和 替身 的运 用 ,使 影
扭 曲的各 方 面原 因 ,并提 出建议 。
关键词:武术 ;电影 ;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 :G 5 8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3—75 ( 0 8 1 0 2 0 09 20 )0 — 10— 5
一
、
前言 :
GN F O G U,即华语 中 “ 功夫 ” 一词 的译 音 ,又称传统 武术 或 国术 。对 于外 界 ,武术 展现通 常分 为 竞 技和表 演 ,尤 其武术套 路部分 主要作 为 表演 出现 ,这 与 电影似乎 不谋 而合 ,从 此 电影历史 出现 了一 ,
个 更 为广 阔诱人 的空 间 。 ( ) 电影 为武术提 供 了 良好 的视 觉效果 2 武 术 中融人 了美学 的理 念 ,电影 从不 同的角 度把武 术之美 展 现 出来 。通过不 同 的拍 摄 角度使 武打
动 作更 清晰 。电影 中如梦如 画的布 景 更 加 衬托 武 术 的美 感 ,使人 们 对 武 术 产生 一 种 神 秘 而 美好 的 向 往 。剧 中的武侠人 物 的穿着 多以鲜艳 色调 为 主 ,轻盈 飘 逸 的感 觉往 往使 武术 电影 生 气十 足 。
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导言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武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一些路径选择来推动其传承。
一、现实困境1.1 教练队伍短缺武术训练需要专业的教练来指导学生,然而,目前教练队伍相对短缺。
一方面,许多有武术技能的长者并没有传授给后代,导致人才断层;另一方面,缺乏对武术文化的重视,相对较少的人选择从事武术教练这一职业。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教练队伍的短缺。
1.2 建制化传承困难传统的武术文化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制化的传承成为必要。
然而,由于武术的特殊性,其中包含的技术和精神境界并不容易通过一套固定的教材来完全传达。
如何在建制化的传承中保留武术的核心价值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商业化趋势影响随着商业化的发展,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
商业化的趋势使得一些武馆追求经济利益而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武术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这种商业化的倾向不仅影响了武术的传承,还有可能导致武术技艺的质量下降。
1.4 现代生活方式变化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异,人们追求快速方便的消费体验,对于长时间的武术训练缺乏兴趣。
这种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武术文化传承面临着挑战,很多人选择放弃武术的修炼。
二、路径选择2.1 加强师资培养为了解决教练队伍短缺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武术教练的培养。
政府可以加大对武术教练的培训力度,鼓励有武术技能的人员从事教练工作。
同时,可以建立专业的武术教育学院,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课程,提高教练队伍的专业素质。
2.2 深化文化传承传统的武术文化注重实战技能和道德修养的并重,这一精神需要在传承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扬。
可以通过加强对武术文化的研究,整理出一套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保留核心的技术和精神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1期总第2 6卷(总第9 6期)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IJIE UNIVERSITY NO. 1, 2008Vo.l 26GeneralNo. 96收稿日期:2007-10-12作者简介:邢星(1982—),女,贵州毕节人,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武术教学理论与训练。
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邢星(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武术与电影的结合为武术的推广开辟了新的空间,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对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武术电影武打设计的对比,分析了现今的武术电影对中国传统武术扭曲的各方面原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武术;电影;负面影响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 (2008) 01-0120-05一、前言:GONGFU,即华语中“功夫”一词的译音,又称传统武术或国术。
对于外界,武术展现通常分为竞技和表演,尤其武术套路部分主要作为表演出现,这与电影似乎不谋而合,从此电影历史出现了一个新领域———武术电影。
如果说,电影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媒介,相应地,武术也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和不同以往的武术形式。
两者相辅相成。
从80年代《少林寺》的上映把武术电影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世界各地对武术的认识全面提升。
但武术电影发展到现在,剧中的武打设计大量地被电脑特技所取代,在追求视觉效果同时,却忽略了武术的实质。
本文从武术与电影的相互作用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武打设计的对比,探讨现今武术电影对推进武术所存在的问题,为以后以媒体传播武术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和思路。
二、武术与电影的关系武术与电影结合的原因(1)武术的文化背景武术的发展从奴隶制就开始了,可谓历史悠久。
它不但是一种搏击术,而且还是一种哲学文化形态。
它溶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学、《易经》、五行学说。
这些思想创造改变了武术,随着武术的每招每式通过电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展现了武术本质的同时,也展现了神秘悠久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武术沿着这种传统的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和谐及其与社会统一的道路,提倡修身养性,谦虚礼让,刚直不阿,除强扶弱。
这些独特的思想,使武术的发展和研究充满数的可能性,作为媒介的电影加强了其表现空间。
(2)武术的美学体现武术是一种艺术。
它把古典美学中的“道”、“气”、“象”、“意”、“味”、“妙”、“神”、“形”、“韵”、“趣”融入武术表现形式中,成为中国武术审美特征的范畴,给电影带来特有的意境和节奏。
武术源于民间,它的历史也和各种各样的演义和传说相关联,使其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
这·120·魅力以电影表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对艺术的诠释。
武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仿生拟态,这是参考综合各种动物的动作、意识以及自然生态学所形成,不仅实用还增加了武术的观赏性。
电影自然通过这种环节,以不同风格的武术打斗,让影片更具美感。
( 3)武术在电影中的经济地位武术本身是十分华丽的,即使没有很多特技,也能将影片的力度体现出来。
[1]投入同样的资金来渲染效果,武术电影比单纯的动作片更有效果。
武术明星独具的特质减少了特技和替身的运用,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武术拥有众多爱好者,武术与电影结合成为武术产业发展的一个渠道,拓宽了电影市场,武术明显也成为电影票房的一个保证。
电影对武术发展的影响(1)电影为武术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媒体是推广新事物最有效的手段。
从30年代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80年代初风摩全国的《少林寺》, 90年代的《黄飞鸿系列》,和新世纪得大奖的《卧虎藏龙》。
这类与武术结合的电影影响颇大。
世界各地人民通过电影认识中国武术并爱上了中国功夫。
《少林寺》上映后,引发全国尚武的风气,一时间大批武校在民间兴起,不少武术运动员也在电影中担任角色,电影给武术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诱人的空间。
(2)电影为武术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效果武术中融入了美学的理念,电影从不同的角度把武术之美展现出来。
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使武打动作更清晰。
电影中如梦如画的布景更加衬托武术的美感,使人们对武术产生一种神秘而美好的向往。
剧中的武侠人物的穿着多以鲜艳色调为主,轻盈飘逸的感觉往往使武术电影生气十足。
三、各时期武术电影武打设计的对比武术是一门艺术。
它的动静、刚柔、闪展、开合、轻重等,各种矛盾其高度和极限的“对立”动作给人以深刻的矛盾美感。
它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使武术具有造型美的特点。
而这一切必须通过身体的运动变化来实现。
所以在武术电影中,武打的设计是影片的核心髓,也是该影片成败的关键。
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武打设计呈现了不同的侧重点。
1、80年代———以真打实斗为主80年代初,《少林寺》集聚了全国武术冠军。
李连杰的刀、枪、棍,于海的螳螂拳,陈惠的长剑等在影片中体现出来。
李连杰的枪由步行突然拔地腾空的弓步扎枪,而后落地接枪旋风脚接坐盘一系列动作形成枪扎一条线。
练刀时,持刀离地,腾空飞脚,紧接着旋风脚落地,劈叉扎刀。
动作勇猛刚劲。
在小虎偷看武僧习武这场戏中,设计了集体练少林棍法到各类兵刃和徒手对打的演练,是一场少林功夫的展现,显示少林武艺的浩繁。
在宗师傅对觉远的教武过程中,由个人盘招进而和悟空做伴操练对打、对拆实战技能,体现出少林习武的层次和步骤。
在觉远护送李世民这场戏中,觉远运用背穿枪的绝妙招姿,抛枪戳杀逃跑的王将。
这场打斗主要以少林棍、梢子棍、三节棍,迎战持有各种兵刃的王部兵将,展现群战中运用各种有效棍法。
也掺进悟空的猴棍和色空的醉棍,填充各具特色的武艺风趣。
《少林寺》的打斗,都是经过编排组合,形成演练技巧,并不和临阵打杀的实战技术完全相同,但区别于武术中的对练套路,它源于技击,在表演手法上又高于技击。
《少林寺》在武打设计中,每一步都以打斗是否逼真入理为基准。
2、90年代———强调表演性、娱乐性的杂耍式功夫突出的代表作就是《黄飞鸿》系列。
其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艺术造诣,曲折的剧情,也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只是把武术美学表现得更加完美化。
《黄飞鸿》系列从“地面打斗”走向了“空中打斗”。
上窜下跳增强了武打设计的立体感,如在《黄飞鸿狮王争霸》中梯子上的打斗,黄飞鸿轻轻跳起来用金鸡独立式落在梯子上。
黄飞鸿与九宫真人坛上坛下的打斗集硬朗的动作与富有创意的设计相结合,充分展示李连杰和熊欣欣的真实本领。
影片末尾将打斗推向极致。
李连杰和甄子丹首聚一·121·,将中华功夫之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
开始时,两人比棍术,上下,左右,前后,腾空落地。
纳兰元沭来势凶猛,招招致命,黄飞鸿潇洒飘逸,势势精准,这在影片中不但体现武功也体现意境。
最后纳兰元沭使出流云飞袖式的布棍,柔如流水,坚如铁石,缠身绕打,极具动感与美感;黄飞鸿以巧躲闪,以智取胜。
这些武打设计使人们感受到了武术十二形的起如猿,落如鹊,还有轻重缓急之分。
再次,借用随手可拿的物品当成武器成为剧中一个看点。
如李连杰手持很长的竹竿与赵文卓打斗的场面,是把枪术中的拦、拿、扎在长竹竿上应用出来,突出武术器械取材的灵活性。
这一时期,武术电影强化了武术的表演性和娱乐性。
3、二十一世纪初———电脑特技无主流的华丽场面2001年73届奥斯卡奖评奖中,《卧虎藏龙》得到10个奖项提名,再一次使中国武术电影亮相全球影坛。
《卧虎藏龙》为中国武术电影的武打设计传递了新的信息———特技与舞蹈化结合。
影片整体气氛显得质朴而悠远,如梦如幻。
影片中改变了一出招就有猛烈火花的“奇功招术”,常以实枪实剑,短兵相见的武术打法。
片中使用大量传统吊钢丝及现代电脑科技电影后期制作手法,营造华丽飘逸、令人眩目的轻工效果。
周润发与章子怡穿梭在竹林中对打的戏,设计两人在细细的枝头上对剑,两人施展轻功,飞跃于竹林上下,而且在飞跃时完全没有运劲跳跃的紧张感,都是张开手,象鸟一样轻轻飞起来。
最后决战于竹林树梢上,而在对剑时的动作则像击剑动作。
两大高手脚下踩着富有弹性的竹子,将竹子化为一道弧线,配以绿色作为背景,画面相当美丽,可称为优美的“舞蹈般打斗”。
最近一部武侠片《七剑》提出将“真功夫”示人,扬弃了程小东式飘逸灵动的写意风格,或许是对吊钢丝飞来飞去违反地球引力的一种“反动”。
洪拳宗师刘价良的硬马硬桥,董玮和熊欣欣在近身搏击和飞身腾越上作了强调,增加了打斗的真实感和紧张度。
而电影是以展示剑文化为主体。
黎明教杨采尼用剑一戏中,杨的剑是用劈、砍、刺力量型动作,甚至借用执棍方法执剑。
陆毅拿着剑以抡棍的方式攻击对手。
辛龙子的竞星剑似两把匕首,均与以往“舞动”为主的执剑方式大相径庭。
此外在武打设计中还在道具上下功夫。
利用尘土飞扬,大炮轰击制造场面效果。
而且镜头切换很快,看不清剑的运动轨迹。
在对刺时,都是一方左右进攻劈砍,一方后退左右架挡。
四、现代武术电影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负面影响1、特技效果对实际武术的误解近期的武术电影着重于特技场面,如飞檐走壁下的刀光剑影,踏水而过的飞跃轻功,每一次的拍摄效果都超过前部影片。
这些都被设定为武术电影中必要存在的场面,而这些已成为注重效果而忽视武术真实性的一个盲点,这导致影视剧的武术形象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
他给人造成了误解,认为武术应当如此,最起码也应该和这些差不多,实际上差别甚远。
就象《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之类的,美丽绚烂的画面像仙境,飞来飞去的打斗犹如神话。
所以,一些外国武术爱好者在学中国武术时刚练一下就觉得失望,他们所看到的中国武术是华丽多采的,可以上天,亦可入地,非要学轻功,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解。
武术本质有三点,强身、防身和修身养性。
而影视武术通过夸张的手法,仅突出防身,攻击的一面。
而导演为了利益,大势利用媒体宣传,眩目的特技和精美的画面成为影片最大的卖点,这是武术本身的“伪化”,神化了武术的特异功能和妖术鬼技,动则腾飞万丈,入地千尺,或者弄个名称都吓人的“化骨绵掌”之类。
表面上增强了愉悦性,其实是饮鸠止渴,到头来南辕北辙。
待观众对特技效果产生视觉疲惫时,也是对武术的一点技能本身怀疑,厌倦。
武术电影在让世界了解中国功夫时,也加深了对中国功夫的误解,极大歪曲了中国传统武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2、动作设计舞蹈化,特技使用频繁化《卧虎藏龙》的武打设计已不像《黄飞鸿》有武术动作的真实感,行云流水不夸张,飘洒而不张扬,张弛有度,反而是过于夸张,追求效果,武术动作舞蹈化,有点哗众取宠了。
如果说《卧虎藏龙》曾经是舞蹈般的打斗,那么现在已退化成《英雄》,《十面埋伏》之类的全盘舞蹈化,已完全丧·122·力度,打斗变成爱抚,棒喝变成呻吟。
武术最大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技击,《十面埋伏》中的那些伴舞的演员,折臂90度,提着一把大刀跳盾牌舞实在违背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