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术套路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4500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武术作为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武术作为中国古代先民为了生存和自卫而创造的格斗技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实用性,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审美观念以及道德准则,成为一种全面的身心修炼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武术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狩猎和战争。
中国古代武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由个体技能逐渐演化为系统的学科体系。
《易经》、《尚书》、《左传》等古代经典中就有对武术的记载,展现了武术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不同流派和门派,如太极拳、少林功夫、八卦掌等。
每种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念、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
武术与中华传统价值观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艺,更是一种融合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身心修炼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被视为强身健体、培养意志、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品德修养,实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武术强调“以德行之,以身则之”的理念,注重练武者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武术中,尊师重道、团结互助、礼仪廉耻等传统美德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引导人们追求内在的修养和自身的完善。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武术,促进了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语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通过学习和传承武术,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可以在身心修炼中体味到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独特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珍惜武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武术不仅是一种自卫、战斗技巧,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方法。
首先,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武术被视为一种综合性格斗技巧,其训练方法注重心法、意境、精神境界的修炼,融入了道家、儒家、佛家的哲学思想。
因此,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人在追求武艺的同时也在追求人格修养和道德伦理。
其次,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方式。
在中国古代,武术家不仅要有过人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巧,还要注重刻苦修炼、培养品德和修养。
武术家要恪守武德,弘扬忠义、仁爱、礼仪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精神。
另外,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承载着人们对生命、自然、宇宙等命运之道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而武术作为一种自然的身体技能,让人们通过修炼和实践来领悟这些哲学思想。
通过武术的训练,人们可以感悟生命的宝贵、自然的神秘,进而体验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总的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战斗文化,更体现了中国人追求修身养性、强健身体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追求。
通过学习和弘扬武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往和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
只有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武术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武术套路的套路成因

武术套路的套路成因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又被称之为"套路运动"。
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
套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大技术特征。
但武术的核心并不是套路而是体能、少而精的技法及反应的锻炼,将功夫放在套路上,对于真正的武功来说是一种低效率的练功方法。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术套路的套路成因。
武术套路的套路成因武术比赛中的棍术表演对于中国武术套路形成的原因,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认识。
[1] 套路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提到士兵身体素质,增强战斗力;或者是为了表演而加强艺术性的成分。
[2] 套路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手段。
还有人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出发,认为武术套路的产生是出于礼节性的需要。
套路运动产生发展动因要从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套路的套路成因1、人的生理需要是其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
狩猎,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
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
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
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
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
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誉。
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
在战争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
传统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

搏击武术科学【武术文化研究】传统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马云慧(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宝鸡721007)摘要:传统武术套路的产生和流传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是各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需求,不同时代的武术变化,从一个层面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而不同地域特点导致的差异性文化特色造就了传统武术套路的拳种繁多,流派纷呈。
关键词:传统武术套路传统文化时代性地域性特色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1㈣19-_03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养育了传统武术这颗璀璨的明珠。
中闽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再现。
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
传统武术和大多数西洋体育单个项目有很大的不同:内容、结构和运动方式不同,竞技意识和竞技形式不同,文化含蕴和价值取向也不同。
传统武术还有许多体育以外的东西,有很多非西方体育价值系统所能涵纳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传统武术最引人人胜的地方,是其文化精蕴所在。
因而,可以说传统武术是一个以武术套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1武术套路的产生和流传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是各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适应的结果武术不是不变的文化遗迹,如青铜器、古建筑、长城等,而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传统,其中必然蕴含着不同时代所受到的各个层面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包括自身对各种文化现象的选择、保存和创造性的诠释。
这也正是武术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动因。
中国武术发展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文化史,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需求,不同时代的武术变化,从一个层面可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
而套路练习是中国武术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古代,武术套路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攻防技击价值,套路是实战技术的概括和精炼,套路训练是手段。
是过程,而“临敌实用”才是目的。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
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篇1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
民族传统武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武术发生了转型,向着竞技武术方面发展。
横向与纵向的逐渐递进提高,使传统武术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高度上,提升及开阔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前景。
传统武术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和作用功能,使我们对扩散于民间的武术拳种独特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引起关注,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拳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
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独特的身体技能,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首先,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武术的雏形已经开始形成。
在古代,武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战争技能,也是维护国家和家族荣誉的手段之一。
同时,武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被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这种将武术与道德相结合的观念,正是传统文化对武术价值的重视和传承。
其次,中华武术在实践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比如,武术强调以柔克刚、以和为贵的理念,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武术讲究内功修炼,注重意、气、力的统一,反映了道家“内圣外王”的观念;武术强调技击的精准和细致,突显了儒、道文化中的“一心、一意、一体”的境界。
这些价值观念的体现使得武术成为了一种集身体技能、思想修养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此外,中华武术通过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各地的武术流派、招式、器械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同时,武术的表演、比赛和教学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武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沙弥堂功夫武术”项目也是体现了中华武术对世界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
总之,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深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中华武术不仅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更是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武术的学习与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在身心上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希望中华武术能够继续传承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起初是为了自卫和保护家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击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武术逐渐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
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道法自然。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领悟到“拳不离线、气贯长虹”的哲学思想,培养内功修为,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提高自我修养和品德修养。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德养性”等思想相契合,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其次,中华武术传承了中国文化中的礼仪和仁义道德。
武术强调尊师重道、礼貌和谦逊,要求练习者要尊重对手、尊重规章制度,注重仁义和忠信。
武林中盛行“义”字文化,注重忠孝仁爱,强调团结互助和和谐共处。
这与儒家的“仁爱”的思想密切相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相帮助,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此外,中华武术还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价值观。
武术讲究刚柔相济、阴阳平衡,追求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境界。
在武术练习中,人们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提高战斗力,更能够陶冶性情、磨练意志,培养豁达心态,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中庸”、“和谐”、“正气凛然”等传统价值观相契合,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道德、修行和生活方式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艺,更是一种精神信仰和道德标准。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体验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体味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更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从古至今,武术已经与中
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
武术是中国的
传统文化,它融合了技术和精神,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太极、气质和勇敢。
早在战国时期,武术就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武术不仅是军事实践,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诗歌、书法和音乐
中也大量出现。
同时,它还在诸子百家中被广泛引用,如《史记》记
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表达出的
理念。
随着汉朝的兴起,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朝开始崇尚儒家
学说,人们着重“礼乐服武”,武术从军事实践上进入到人们日常生
活中,就形成了“武伦之义”,使武术得到更多的赞扬。
明清时期,由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也
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文化修养方面,明清时期的男士就要做
到“武能全身,书能精神”,这说明了武术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明代
的郭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仅掌握了各种武术技能,而且他的
文章也留下了不少历史财富。
到了清朝,中国武术技艺达到了高度发展,影响日益深远,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朝,武术不仅广泛传播到民间,
而且还作为清朝皇室宫殿中的重要活动,更是得到了皇帝们的赏识和
支持,受到了保护。
这些古老的武术文化至今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至在国际舞
台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为世界文化提供了一抹灿烂的色彩,展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和灵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武术套路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中国武术伴随着功夫电影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从李小龙时代拳拳到肉的截拳道,到成龙喜剧风格的搞笑功夫,再到现在甄子丹的华丽嚣张的技术展示,人们对武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世界也把功夫作为与陶瓷一样的中国代名词。
而真正的武术是讲究套路和章法的,更多的用于表演和展示,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武术的套路分门别类,各有各的门派,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也一起传承和延续下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在受到时代、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影响下,武术套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紧密,多如繁星的种类,呈现了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他们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造就龙的传人。
关键词:武术套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关系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朝一代的崛起与覆灭,都是在一次次的变革和起义中发生。
自从有了兵器就有了战争,但有兵器之前就已经有了冲突,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拳脚之争一定是在武器械斗之前。
但战争只有拳脚似乎不能叫战争,所以从本质上讲,武术绝对不是为了争斗而产生的。
这是一种文明下的产物,武术是我们国家最应该引以为豪的珍宝,武术的起源比拳击要早几千年,可是在鸦片战争时,我们习武当自强,用武术来保卫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侵略,武术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包容和克制。
中华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为其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现代社会武术套路已经被世界所认可,成为一种竞技项目,与奥运会其他竞技单项不同,更注重表演的流畅和衔接,流程的编排和套路的结构也是好坏的标准。
与西方的力量和速度的追求不同,传统武术套路还有其他不可言喻的东西存在其间,在人们欣赏动作的同时也可领略其富含的哲理和人性。
1.武术套路的本身含义和存在意义武术套路从字面的意思上讲,是武术的一套法则或者方式。
其实不然,武术套路在时代的变迁中一齐变化。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明所创造的武术套路可定不同,受到了各自的文化影响比较大。
武术的多样性使得武术的观赏性也更好,不同的门派有着各自特点和招式,有的互相克制,有的相互违背,有的异曲同工,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从不同阶段的武术来看,可以在看到进步时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的变迁过程。
在我国古代,武术套路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技巧思维,亦可攻又可守。
套路是方法,是武术在实践后的概括和精炼,训练的是意志和技巧的磨练过程。
练武之人常常会切磋技艺,不同的流派之间的切磋,同一个流派之间也有高下之分,切磋以点到为止。
虽古语有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中华武术几千年,古今中外从没有记载因为武术切磋致死的,彰显了武术套路的非以伤害对手而存在。
因此给武术套路下定义的话,就是实战中对武功技术进行整理、改良和完善,然后再运用于实战中的反复过程,是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的重要思想。
武术当有了套路才有了延续,人们通过互相接的交流和切磋,认识和理解了中华武术的奥秘,也是文化的融合过程。
2.纵向分析武术套路的产生和流传在古代,人们在面对大自然时一切都未知的,而人类最大的文明就是因为未知产生的崇拜,中国武术许多招式都包含着自然界动物的形和意,如虎、蛇、鹤、鹰、熊、猴等等,在人们捕猎时观察和揣摩后学会了它们的动作,闪、展、腾、拿、滚、翻、踢、打等技能,要比简单的打和拍更具多变数,也更具有杀伤效果。
而在劳作时的习惯动往往也能融入其中,成为一种挡、接、防、截的雏形。
当然早期的人们只是一种生存生活的需要,并没有真正把它当做一项技术,只是有了一种懵懂的概念和认识。
可古代的生存资源有限,渐渐的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开始互相争夺食物,掠夺资源,争斗中掌握这类技巧的人更容易胜利,便产生了最早的武术套路。
在此时,所谓的武术套路只是简单的招式和动作的模仿。
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做武舞的军事技能,还会经常组织训练和比赛。
这时说明武术已经从感性的模仿转变成一种理性的训练,真正的军队也逐步成形。
前人所流传下来的零碎动作被连接起来,加以兵器的配合,武术套路的真面目开始显露。
时至秦汉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建立起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暴政与统治下,军队作为国家机器和保家卫国的臂膀,武功套路也随之突飞猛进,渐渐有了专属名称和叫法:角抵、手搏、相扑、格斗等等。
在那个年月盛行一时,并也有了具体的文字记载和录入。
更有一些被普通百姓和民间艺人所运用,作为谋生手段或者表演用途。
在三国时期常在军中以武会友,进行即兴表演或者展示武将,从而突出己方的军事实力[1]。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鼎盛时期,无论是商业贸易、文化交流,还是地域版图都处于世界之首,只有武力的强盛才能国泰民安,国家昌盛。
在长安二年武举制度的诞生,让武术被提高到了政治人才选拔的重要地位,武举由皇帝亲自赐名,可直接成为皇帝身边的将领。
而此举让兵器加入了武术套路的发展中,各种兵器的展示过程俨然让武术增光添彩,具有相当的跨时代转折意义和影响。
宋代时期,民间武术社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武术艺人走街串巷,普及了武术知识,互相的传授和融合,虽然有些杂乱,但极大地促进了套路在民间的发展,套路从此也不在是一家之言,有了更多的演化方向。
有了之前的铺垫和筛选,武术套路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有了比较集大成者的归属,分类也更为明朗和细化,派别、类系的建立,不同风格的武功套路组成又分化,武术套路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三大功能:军事技术、强健身体和表演技艺。
对于不同的人所学习的方向,切实的满足人们学武的要求。
此刻武功不在是贩夫走卒的防身手段,也不只是街头卖艺的吃饭工具,一大批文人加入了习武的行列中,把武术用哲学和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进行口传心授,彰显武术套路的精神与文化的高端层次。
当时武学高深的大家,在当时社会地位极高,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仰慕。
到了现代化社会,武术套路更多的是在电影和电视上看到,但不表示武术远离我们了,武术套路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
武术套路加入运动竞技受到世界的瞩目,让我们对运动员拿金牌时的自豪肃然起敬。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胜利,成为世界的舞台上一枝独秀。
世界对武术套路的认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表示。
纵观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并非偶然形成,它是和各种时代的文化背景有关,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人的仁义道德、礼教学术决定了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3.横向分析武术套路的变化与传承上面我们是从武术套路在时代变迁中了解其发展的过程,而武术套路因为不同的地域也会造就不同的差异。
正因为我国地域广阔,风土人情差异大,文化差异也就更加明显。
在古代人们的语言交流也不方便,地区间缺乏交流,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道德、思维和生活方式,使得地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
因为所生活地区的环境不同,在平时所总结的武术动作也千差万别,融入了自己地区的文化和习惯。
每一种武术套路都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也惟妙惟肖的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程度。
风格迥异的武术套路,有的如同舞蹈,有的如同野兽,还有的更像是在劳动。
甚至于许多武术套路根据产生的地形不同还进行了分类,如我们从影视作品和小说中常看到的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昆仑派都以山为发源地,虽然没有电影和小说中的那么神,但都是真实存在并仍然传承着。
武术学会也对传统武术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并且按照各自的特征进行地域的划分,大致可以把中国分为:燕赵、中原、齐鲁、吴越、荆楚、闽粤、秦晋、巴蜀、黔贵、西北、关东、西域、西南边疆、赣皖、广西地方、海南地方、港澳、台湾及其他区域武术。
这之间不同门派流系的套路,其练功方法、动作要领、基础功底、技术风格和力量要求都不尽相同[2]。
以地域来总结可以看到:苏杭一带,多出文人墨客,武术套路走轻巧灵便路线;蒙蛮塞外,性格豪迈,武术套路大开大合、腰马兼备;南方沿海多善水战,出其不意。
正所谓南拳北腿,黄河以北地区人高马大,善于用腿,动作幅度大,摆开架势正面迎击,长江以南流行拳和掌的使用,拳法短频快,伴随气的运用,四两拨千斤。
齐鲁地区是在武术套路的门类中占据比较多的,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就包括:螳螂拳、燕青拳、文圣拳、花拳、红拳、长拳、少林拳、关查拳、公落地梅花拳、回马掌、连五掌、八方掌、虎燕掌、八卦掌等等。
从胶东一路向西,至文登、鲁西南、再到临沂、益都和沂水等地,流传地域宽广,表现出了一方水土出一种武功的特色。
这是因为齐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多样,历史悠久,可追溯的根源早,再加上各异的地形地貌环境,对齐鲁地区的武术套路的影响颇深。
齐鲁地区人们性格的豪迈和奔放,不同地方的人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给武术套路更多的实战经验[3]。
4.武术套路的意境文化任何文化的出现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武术套路是文化形成时的一种产物,它也有着自己的文化。
关于武学的词汇有很多如“先礼后兵”,“以德服人”,“武以德彰”,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提出尚武精神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显然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在武术也建立起自己在精神层面上的地位。
就如电影《精武门》来说,陈真和霍元甲在抗击日本人时,武术套路在枪炮面前是多么的无力,但是武术的不屈精神在那个时代唤醒了无数的国人,让中国这只沉睡太久的雄狮渐渐苏醒。
李小龙也曾扮演过陈真,而李小龙也成为了影响世界的武术宗师,他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凭借一副拳头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功夫,日本人称他为武圣,美国人将他与戴安娜、罗斯福其名。
李小龙不仅让全世界认识了自己,更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功夫,了解中国,接触到了中国元素和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历来不浮于表面,而在其中的内涵,追求的是意境和感受,文化大师多为沉重冷静、高深莫测,这与武学理念也是相通的,套路的变化和施展,就在这种背景中逐步形成。
武术套路给军事主张和兵法理念带来的影响是最大的,在传统文化中,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各家学派都追求丰富的精神层面的军事理念,武术套路中的博弈,就是知识和文化的博弈,敌我之间的斗争,蕴含着深层的思考和判断。
每一个招式的出击,每一个动作的衔接,完整的表达过程,才能完成一套精彩的路数。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防代攻,以攻代守,一招一式之间的选择,美如画的辗转腾挪,配合拳风与兵器的声音,让旁观者的佩服之情由心而发,这才是武术套路的真谛。
5.结束语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人们习武更多的是强身健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留,武术已经脱离了其初始的防御和攻击的本质,不再是一种证明强大的手段。
不过传统武术套路仍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使我国独有的一种体育形式,与现代的其他竞技项目不同,更注重文化内涵与系统章法。
在练习武术套路时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理解武术套路所表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