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2019年南通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9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届南通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现代诗人虽然受西方文学潮流影响颇深,但从未传统意象的作用。
不过,与古代诗人比较起来,他们习惯于选用的甚至是怪诞的意象,以表达现代人、富有个性的心理感受。
A. 歧视别出心裁标新立异B. 忽视别有洞天标新立异C. 忽视别出心裁异乎寻常D. 歧视别有洞天异乎寻常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我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模糊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模糊。
①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
②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已不可辨识。
③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西侧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
④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
⑤映入眼帘的一尊石塑近似昨夜梦境,底座镌刻的《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⑥由此想到,柳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坍圮散落。
A. ④①⑤③②⑥B. ④⑤③①②⑥C. ⑤③①②⑥④D. ⑤⑥①②③④3.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他人身上。
我们要在自己生命的土壤中扎根,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
一个人如果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内在的空虚,一旦起了风浪,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
A. 要为漫长的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B. 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主尤其重要。
2018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2018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四模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诞生于西方的歌剧传入中国在其生根生长的过程中面临着[“”]的困境。
编剧在对作品进行本土化[ ]时,既尊重汉语四声规律,依字行腔,又追求抒情性和音乐性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得作品[ ]地展现了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
A.橘生淮北则为枳改造淋漓尽致B.东方不亮西方亮创造淋漓尽致C.东方不亮西方亮改造酣畅淋漓D.橘生淮北则为枳创造酣畅淋漓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你想毕业后自主创业,我定当鼎力相助。
B.小区停电了,只能走楼梯,让你在此恭候多时,实在过意不去。
C.刚才李老对顺风车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请大家继续发表意见。
D.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期盼大家批评指正。
3.(★★)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对年龄往往有特殊称谓,如幼年称“垂髫”,五十岁称“知命”,百岁称“期颐”。
B.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常用“臣”“窃”“私”“鄙人”“在下”“竖子”等词语表示谦逊。
C.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称“乞身”,也可称“致仕”“乞骸骨”。
D.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除称“中国”外,还有许多别称,如“九州”“神州”“赤县”“华夏”等。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那高大绵延的群山深处,不时会有一口口泉眼将自己饱含眷念的深情吐[露],[ ],[ ],[ ],[ ],[ ]。
看到这秀美而又壮丽的景色,谁都会陶醉其中。
①一条条飞跃的俊龙②化作一条条小溪从山石上一跃而下③在山间勾勒出一弯弯绚丽的鸿弧④深情地去拥抱下面的山岩⑤形成一片片清秀的瀑布A.②①⑤③④B.②⑤①④③C.⑤②①③④D.⑤②①④③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小溪山下来,青烟林未起B.钟声寒野迥,桥影小溪清C.门前溪一发,我作五湖看D.飞瀑挂晴霓,山门对小溪二、文言文阅读(19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2019年南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9年南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上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南通市2018-2019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2018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把诗歌、绘画、书法、篆刻完美____起来,一幅传统的文人画才算完备。
诗、书、画、印____又互相映衬,令人回味无穷。
从唐宋开始,这种创作特色为画家和欣赏者所普遍接受,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当代水墨写意画正是与传统文人画____的。
A.结合相辅相成一以贯之B.融合各得其所一以贯之C.结合各得其所一脉相承D.融合相辅相成一脉相承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住建部将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步伐,推进国有租赁企业建设的进程,充分发挥对市场的引领和调控B.中国当前正从生产低端、廉价产品的加工厂向为世界提供先进、优质装备的重要基地升级,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正在悄然提高C.电影《芳华》不仅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还在专业影评人票选的《2017年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中被获评“年度最受关注影片”D.高校应及时收集、发布国际组织的招聘信息,通过项目推介、组建社团等方式,为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提供相关服务3.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条条大路通罗马B.巾幗不让须眉C.当家才知柴米贵D.初生牛犊不怕虎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美感作为感觉,是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
不能超脱的诗人,总是执著于某一些特殊的对象。
他们的心灵固结在美感上,()。
(),(),()。
(),()。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执著于某些特殊的对象了。
①他们不能成为美感的主人②他们的美感又固结在这些特殊的对象上③美感就失去寄托④反而让美感受对象的役使⑤心灵就会遭受致命的打击⑥一旦丧失这些对象A.②⑥③⑤①④B.②③⑥④①⑤C.⑤②①④⑥③D.⑤①④②③⑥5.下列语句描写的内容与使用场合对应正确的一组是()①音乐室:阳春白雪虽然和寡,流水高山但觅知音②科技馆:究古今往事之踪迹,昭人类社会之兴衰【阅览室】③书画室:心驰山水一窗闲情,笔走龙蛇满室墨香。
2019届南通高三语文一模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九)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C中国现代诗人虽然受西方文学潮流影响颇深,但从未传统意象的作用。
不过,与古代诗人比较起来,他们习惯于选用的甚至是怪诞的意象,以表达现代人、富有个性的心理感受。
A. 歧视别出心裁标新立异B. 忽视别有洞天标新立异C. 忽视别出心裁异乎寻常D. 歧视别有洞天异乎寻常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我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模糊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模糊。
①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
②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已不可辨识。
③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西侧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
④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
⑤映入眼帘的一尊石塑近似昨夜梦境,底座镌刻的《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⑥由此想到,柳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坍圮散落。
A. ④①⑤③②⑥B. ④⑤③①②⑥C. ⑤③①②⑥④D. ⑤⑥①②③④3.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B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他人身上。
我们要在自己生命的土壤中扎根,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
一个人如果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内在的空虚,一旦起了风浪,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
A. 要为漫长的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B. 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主尤其重要。
C. 经历挫折而立于不败之地最可贵。
D. 坚定的人生方向能助人到达彼岸。
4. 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右图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D )A.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B. 独上层城倚危槛,柳营春尽马嘶闲。
C.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江苏省南通市2018年高考语文考前前六套卷(卷五)+Word版含答案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五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其实它就是与人的灵魂律动_________的心理状态。
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等等,都是一种令人_____________的高节奏___________。
至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的学生们,表象是在埋头读书,实为一种苦海心理的挣扎。
A.体戚相关心跳目眩律动B.息息相关心跳目眩躁动C.休戚相关目眩神迷躁动D.息息相关目眩神迷律动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手法的是(3分)A.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B.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兖龙浮。
"C.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D.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3.下面是南京莫愁湖畔胜棋楼前一副对联。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烟雨湖山六朝梦,_________,________,仔细思量,__________,__________。
英雄儿女一枰棋,_________,________,如何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胜固欣然②我始欲愁③败亦可喜④人言为信⑤风吹皱一池春水⑥浪淘尽千古英雄A.④②⑤/①③⑥ B.①④⑥/②③⑤C.③②⑤/①④⑥ D.④①⑥/③②⑤4.下列是给一位老人的生日祝辞,其中运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A.室有芝兰春自韵,人如松柏岁常新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5.下列古代诗句与文段蕴含的意境情感最不符合的是(3分)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中,常见这样一脸沧桑的面孔,操着夹杂粤语或闽南话的英语,却是华人的容颜。
他们来到这里,为的不过是买中国人爱吃的蔬菜,或者到餐馆吃一顿中餐。
其实胃口比乡音,比容颜,还要难以更改。
无论走到哪里,味蕾连接的胃口,永远牵动着人心深处最动人最温暖也最牢固的那一点。
【南通七市】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石。
两者有诸多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理念和激情________的结果。
它们是________、密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只是两者在呈现方式上________。
A. 催化一脉相承各有千秋B. 催生相辅相成各有千秋C. 催生一脉相承平分秋色D. 催化相辅相成平分秋色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中国思想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形:不仅仅是避世的道家,就是貌似与道家严重对立、注重事功的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样的情形中,人格的审美理想严重偏离道德的伦理理想,这种偏离使得道家超凡脱俗的个人修行和儒家至大至刚的“兼济天下苍生”都蜕变为“明哲保身”的犬儒哲学。
①这类人被视为高洁之士②而忧天下之患者反被视为俗人③往往被嘲讽与讥笑④也极为推崇避世风流、个人逍遥⑤他们的行为也往往被歪曲A. ①④②③⑤B. ②④③⑤①C. ④①②③⑤D. ④②③⑤①3. 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李清照故居的一组是(3分)()①千秋绝唱消魂句一卷高歌漱玉词②东南形胜填词去岸柳月残煮酒来③锦书难托钗头凤青渡再遇蝶恋花④闺中苏辛传孤本词里红瘦咏海棠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4. 下列选项中,对图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2018年幸福社区图书馆图书借阅情况A. 该社区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更喜欢借阅实用性强的图书。
B. 该社区的居民对图书馆的科学普及类图书不太感兴趣。
C. 该社区的居民喜欢借阅休闲娱乐方面的图书。
D. 该社区女性居民图书借阅量超过了男性居民借阅量。
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综合练习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
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
”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
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
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
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
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
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
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
“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
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
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
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
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
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
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
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
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
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
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
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
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
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
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
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
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
(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
B .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
C .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
D .‚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2.第三段中‚惊人的‘巧合’‛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分)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金箍棒的‚箍‛B .定海神针的‚定‛C .金箍棒的演变D .金箍棒的原型材料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
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
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的神态。
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
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
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
“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
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
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海”其实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
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
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
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大小不同,作用一。
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
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含致:辟邪..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
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B.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
C.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
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5.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旦: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一旦‛,意思相同。
B.嗒然若丧:‚丧‛读‚sānɡ‛,意思是死丧。
C.辟邪:‚辟‛与‚辟谣‛的‚辟‛读音和意思都相同。
D.左右逢源:贬义词,形容办事圆滑,在文中属误用。
6.‚材料二‛中的‚猢狲没棒弄‛是歇后语的前半句,下列是其后半句的一项是(2分)A.坐不住B.空欢喜C.没得耍了D.坐立不安材料三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
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
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
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
于是他巧妙地设臵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
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臵,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
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
“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B.‚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
C.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
D.‚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8.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
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
”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
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
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
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
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
”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
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
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
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
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
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①例:有能则举.之A.一举.成名B.举.一反三C.举.国同庆D.唯才是举.②例:事则不与.A.患难与.共B.与.人为善C.欲取先与.D.与.时俱进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且乙:而B.甲:则乙:而C.甲:且乙:则D.甲:则乙:则文意的一项是(3分)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