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新增长理论
资本论选读第3讲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
3.3 稳态均衡 (1)人均产出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增速递减 (2)人均储蓄与人均产出相同趋势 (3)资本存量增加, k t 成正比例增加 (4)人均储蓄线与折旧线终将相交,交点表 明了这样的一个状态:
s f (k ) kt 时 kt 0 , 新增资本会推
结论:只要市场机制是完美的,经济依靠自 身力量就可以实现均衡增长,均衡点位于 动产出增长
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
(17)
i s f (k )
(18)式代入(17)式,有:
(18)
kt s f (k ) kt 或 s f (k ) kt kt
(19)
简单的结论:投资(储蓄)被用于两方面:弥补资本损耗和形成新的资本积累——好像与经 济增长无关??
第 4 页
动态经济学
2.2 哈罗德模型 2.2.1 模型假定 (1)全社会中生产一种产品,可用于生产和消费 (2)K、L 的投入比例不变,K、Y 的比例也不变: v (3)规模报酬不变 (4)资本没有折旧: K t 1 K t K t (5)不考虑人口增长 2.2.2 模型推导 令s
K K Y Y
m cv
m/v c 1 v
上式分子分母同除以 v ,得:
可以看出:若剥削率不变( m / v ,马克思的假定) ,资本积累使得资本有机构成上升,从而 利润率下降,资本积累失去动力——资本主义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1.2 再生产理论 1.2.1 简单再生产 公式:Ⅰ(v+m)=Ⅱc 扩展: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1.2.2 扩大再生产 (1)Ⅰ(c+v+m)>Ⅰc+Ⅱc→Ⅰ(v+m)>Ⅱc——第一部类、第二部类扣除生产消耗后还可以购 买更多的生产资料进行扩大再生产 (2)用 m/x 表示资本家个人消费, Ⅱ(c+v+m)>Ⅰ(v+ m/x)+Ⅱ(v+ m/x)——第二部类的产品满足工人和资本家消费后还可追加 生活资料 结论:为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需要将剥削到的剩余价值分割:一部分用作追加不变资本, 一部分用作追加可变资本,还有一部分用作资本家消费即 m=△c+△v+m/x 从而: 公式:I(v+△v+m/x)=II(c+△c) 扩展: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 +m/x)+Ⅱ(v+△v +m/x) 1.3 经济危机 再生产的条件不能被满足时,比如资本家可以扩大再生产而工人无力消费,发生经济危机。
新增长理论

3.研究与开发 研究与开发(R&D)——技术变 研究与开发 技术变 迁 引入了人力资本后, 引入了人力资本后,对广义概念的资
本来说,递减要素报酬并不适用。 本来说,递减要素报酬并不适用。这意味 即使不考虑技术进步, 着,即使不考虑技术进步,长期人均增长 也是可能的。 也是可能的。 但是,另一种观念则认为,仅仅依靠 但是,另一种观念则认为, 资本(包含了人力资源的广义概念)积累, 资本(包含了人力资源的广义概念)积累, 不足以支持长期经济增长。 不足以支持长期经济增长。因为积累最终 必然会遭遇报酬率的降低。 必然会遭遇报酬率的降低。这种观念使我 们不得不求助于技术进步来避免长期种的 要素报酬递减。 要素报酬递减。
不足
首先,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 首先,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 并不总是成正比的。 其次,教育、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进 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 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 时“利润”。 再次,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水平仅 仅是其众多因素之一,而且相当多的时候也不是决定性因 素。 最后,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 问题,容易冲击、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正是因为这些缺 陷,当许多国家发现教育投资并没有像人力资本理论所预 言的那样带来丰厚利润的时候,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言的那样带来丰厚利润的时候,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削减教育投入,人力资本理论也有所势衰。
2.人力资本 2.人力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 capital)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 人力资本( 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 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 人力资本价格模型积累 亦称“非物力资本” 资本价格模型积累, 人力资本价格模型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 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 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 收益, 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 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ch3新增长理论PPT教学课件

控制了初始人均收入水平后,有更多的人 力资本的国家增长的更快。
以上两种预测得到了Barro实证分析的支持
如何度量人力资本?
成人识字率
小学和中学入学率
职业培训程度
研究型大学是否存在
2020/12/11
7
打开Solow模型中技术进步的“黑箱”
技术进步如何产生的?
技术创新:企业投入资源进行研发产生的知识进 步。R&D支出、引入新生产方法和新产品
第三章 新增长理论
2020/12/11
1
对Solow模型的扩展
储蓄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2020/12/11
2
生产函数为
假设: 人口增长率为零 k 表示物质资本;h表示人力资本
2020/12/11
3
物质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积累
q为投资于人力资本倾向,s 表示为储蓄率
2020/12/11
4
人均收入、人均资本的增长率:
outpu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rat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a)
2020/12/11
12
亚洲四小虎经济增长的核算,1966-1990 (年均增长率%)
国家或地区/时期 产出 资本比重 劳动比重 TFP
中国香港(1960- 7.3
3
1961)
gL = 4%, and gY = 5%, then the growth rate of
output is fully explained by the growth rates of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if ½ = = 1-, gK = 6%, gL =
5.新增长理论概述

灵导致在个体决策时,私人企业无法获得外部性产生的收益,因而激励程 度较差。 一 知识外溢和资本报酬不变 阿罗(1962)、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均发现,正的外部性能消除 资本收益递减,例如干中学(learning–by-doing)现象。同样,知识的 创造有时也可以看作企业物资资本投资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企业 在增加投资的同时也学会如何更有效率的生产。为分析这种外部性,我们 假设: 第一, 对 于 一 个 企 业 i 而 言 , 其 生 产 函 数 为 新 古 典 模 型 :
在 AK 模型中,我们并没有引入市场失灵的因素。因此,从社会角度和 私人较多看,资本的边际产品都是 A,资本的收益完全被私人企业内部化, 分权经济与集权经济的结果是一样的,稳态中的增长率也是一样的,故 AK 模型中的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性。 AK 模型的一个预言是经济不收敛,因为经济长期则故障率取决于基本 的行为参数。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可能并不能一定高于发达国家, 即使对于背景十分近似的国家,AK 模型也并不意味着条件收敛。 第三节 外部性 在本节中,我们开始引入第一种市场失灵的因素——外部性 (externality) 。同时,仍然保留新古典的完全竞争假设。不管外部性是 正的还是负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市场机制无法参与其中。市场机制的失
MU (c(t ))e t MU (c(t t ))e rt e (t t )
(2) 假设消费 c(t)的增长率为 ,则 c(t t ) c(t )e
t
代入(2) ,结合边
际效用的表达式,可以得到家庭的消费型为例最优化的规则: 1 ( )
t 效用现值
的增加,那么,理性的家庭就会选择减少时刻 t 的消费,将减少的消费转 移到时刻 t t ,通过这种消费转移,家庭中的效用现值增加。反之,当 前者大于后者时刻,家庭会把时刻 t t 的消费转移到时刻 t 以增加总效用 现值。家庭的这种理性行为最终实现任意时点上一单位的产品消费所带来 的效用现值都相同。因此,家庭的最优选择将使得下列等式成立:
新增长理论

y AK模型 sAk
将生产函数转化 为人均形式(两 边同时除以L): y=Ak y取决于k的变化 △k=i-δk =sy-δk =sAk-δk △y/y= △k/k=sA-δ
内生增长理 论认为,资 δk 本K也包括知 识。因此, 资本的边际 收益不变, k 0 经济实现长 期增长。 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 和投资会引起经济的长期 增长。
17
五、知识积累模型中的内生储蓄
在前几节中,储蓄率为外生。本节用拉姆齐模型分析消费 和储蓄的内生决定。 假设:只有一个内生要素,该要素的边际报酬不变,无人 口增长(每个家庭只有一个成员)。采用干中学模型。
家 庭 的 最 优 选 择
U e t
0
C (t )1 dt 1
C (t ) r (t ) C (t )
gA
gA
劳动力中参与研发的人员的比例上升 将会引起知识增长率更快的增长。 当θ>1时知识增长率的相位图
8
情形3:θ=1
当θ=1时,现有知识生产足够的新知识, 使得新知识的生产与知识存量成比例增加。 知识增长率及其变化率简化为: 当人口增长率为正时, 知识增长率为正并且随 时间而增长。
g A (t ) BaL L(t ) g A (t ) ngA (t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gA
当人口增长率等于零时, 无论初始情况如何,知 识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 即经济总会表现为稳定 增长。在这种情形下, 知识、产出与单位工人 产出的增长率都等于 gA*=BaLγLγ。
gA
当θ=1时知识增长率的相位图
9
三、一般情形
现在模型中包括两个内生变量:A和K。因此,需要分析它们的动态变化。 将生产函数代入资本积累的公式,并变 化得到资本增长率的微分方程: 根据知识的变化公式可以得到知识增 长率的微分方程:
新增长理论共3篇

新增长理论共3篇新增长理论1新增长理论: discovering the continuous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科技进步、资源配置,还与政治、文化、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背后的机制,我们需要不断拓宽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在这个背景下,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逐渐成为继经典增长理论和总量经济学之后的第三个主要经济理论分支。
所谓新增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aul Romer)和卡斯(Robert Lucas)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强调,经济增长并不仅仅依赖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还包括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在新增长理论中,人类知识被视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被不断积累、扩散,从而驱动经济的增长。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新增长理论呢?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经济学中,无法很好地解释一些现象,比如科技进步和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而新增长理论弥补了这些空白。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一国经济的增长不仅依赖于合适的投资支出,更重要的是创新和技术提高,因为这种增长是基于新现象和新思路出现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提升人类知识水平,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能源,从而推动一个经济体的可持续增长。
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知识产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保护知识产权,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它的企业可以在其他国家推广其技术,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更高的收益。
而如果知识不受保护,企业和个人就没有动力去创新,也没有必要去分享实施新想法。
这将导致一个国家的经济慢慢萎缩,其人民的生活水平会逐渐下滑。
此外,新增长理论还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意味着,一种经济活动可能对其他活动产生非直接的贡献或者负面影响。
例如,知识在扩散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新的技术发明和应用这些新技术。
新增长理论

第3章新增长理论正如我们在第四章中所指出的,在索洛于1956年发表的经典文章之后,增长经济学经历了将近20年的繁荣,但却在上世纪60年代末沉寂下来。
究其原因,大概可以说是索洛模型的中心结论是让人失望的:在缺乏连续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人均增长将最终停止。
但是,从实证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所观察到的经验事实。
因此,增长经济学需要注入新的理论活力才能有后续的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入了又一次的繁荣。
在P. 罗默(1986)发表2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都显著地改善了其在整个经济学中的地位。
现在,经济增长既是整个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和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时候,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短期的经济波动,无论是在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的文章中,还是在各种级别的经济学教材中,关于经济增长的内容扮演的都只是次要的角色。
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是今天我们称之为内生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这一领域的两篇奠基性文章,尽管他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分别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
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这一古老的生产要素被赋予了新的解释,从而克服掉了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这一导致了索洛模型的中心结论的关键性假定,进而长期的人均经济增长可以内生地实现。
但是,这一类型的内生增长模型并不需要真正的内生技术进步,经济的长期正增长来源于知识在生产者之间的扩散或者人力资本所带来的外部效应或替代效应。
众所周知,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非竞争性。
因此,要想实现知识的连续进步的话,就必须赋予知识的发明者一定的垄断权利作为激励,即其在知识的使用方面应当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就要求研究增长的经济学家们突破传统的完全竞争框架来为知识或技术进步在生产中的作用建模。
真正地将知识的这种特征引入增长理论的研究始于罗默(1987,1990)以及Aghion和Howitt(1992),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新(内生)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耿强)

1000 2000 2500 2500 2250 2000 1875 1875 1937.5 2000 2031.25 2031.25 2015.625
乘数—加速数理论
• 基本思想:模型描述了乘数和加速数交互 作用导致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投资影响 了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 入和消费又影响了投资(加速数作用)。 • 经济中,投资、收入和消费的相互影响、 相互调节,通过加速数和乘数,靠经济本 身的力量自行调节,会自发形成经济周期。 政府的适当干预,可以改变或者缓和经济 波动。
• • • • • • • 推导 —— (1)现期收入Yt 由现期消费Ct 和现期投资It 决定,即 Yt = Ct + It ; (2)现期消费Ct 由上期收入决定,即 Ct = b· Yt-1 ; (3)现期投资It 由自发性投资I0 与诱致性投资Ii 决定, 即It=I0+Ii ; (4)诱致投资Ii 由加速数v以及本期消费与上期的差 (Ct - Ct-1)决定,即Ii = v(Ct - Ct-1); 将(2)(3)(4)式代入(1)式则有: Yt = b· Yt-1 +I0+ v(Ct - Ct-1) 如果v、b、I0已知,则可以根据上式推算出各期的收入, 从而说明乘数、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并解释经济周期 产生的原因。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 500 500 250 0 -125 -125 -62.5 0 31.25 31.25 15.625 0
1000 1500 1500 1250 1000 875 875 937.5 1000 1031.25 1031.25 1015.625 1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知识产品的属性
(1)知识的多样性。知识的含义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高度 抽象的理论知识,到实用性的应用知识,知识产品种类繁多。 (2)知识的非竞争性。知识是非竞争性的(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 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或者说增加一个人 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多一个消费者的消费不会影响生产成本 的增加)。可见,知识具有公共产品(public good)的属性。
续表3-1 研发经费和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二)知识创造的机理与模式
企业通过研究开发获得的“产品”是多种多样的,包括 新思路、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战略、新产品、新设计、 新技术(包括管理技术)等,些丰富多彩的“产品”统称为知识 (knowledge),研究开发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活动,也即知识的创
(3)技术开发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技术开发(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是指把应用研究取得的新知识和
新成果转化为实物或实用技术的活动。技术开发所取得的成果,称为发明 (inventory)。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利润空间是技术开发主要影响因素。
表3-1 研发经费和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研究开发的一种正的外部效应。
商业窃取效应(business-stealing effect)是指新技术的引进使得原技
术显得逊色而失去吸引力,从而对原技术拥有者造成不利影响。商业 窃取效应是研究开发的负外部效应,表明研发活动对社会也有着不良 影响。 研究开发效应(R&D effect:)是指新知识因不能被这种知识的创造 者所控制而被其他研究开发者用于其他知识的创造活动之中,从而创 造出了更新的知识。研发效应是研究开发的又一种正的外部效应。 (3)人才管理机制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重视知识与人才的人才机 制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重视知识和人才,不断改善人才的工 作环境和待遇,鼓励和支持人才从事知识创新与生产创造活动,就能 尽可能地避免寻租现象的发生,知识就会得到不断创造和积累,经济
发投资。
二、AK模型:资本积累模型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假定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的点。从理 论上讲,如果私人投资具有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的话,整个经济的生产 函数就可以克服边际收益递减现象,甚至完全表现出收益递增。
从上式可以看出,产出增长率和资本的增长率都是储蓄率的增 函数。 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储蓄率提高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 长效应。而在AK模型中,只要提高储蓄率,就有增长效应。即使 经济中不存在任何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也足以保证经济沿着一条平 衡增长路径增长。
三、研究开发模型
经济资源用于两种用途:一是用于研究开发,二是用于产 品生产。按照要素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的边际收益相等的原 则,企业把资本和劳动在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之间进行配置。 用表示全社会用于研究开发的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简称为 研发资本比例)
(一)模型的设计
同索洛模型一样,这里也涉及四种经济变量:产出Y、资本K、劳 动L和知识A。用Y(t)、K(t)、L(t)、A(t)分别表示经济在时刻t的产品总额、 资本总额、劳动总额和知识总额,都是存量。现有知识A(t)在产品生产 部门和研究开发部门之间共享,既全部用于提高生产劳动效率,又全部 用于新知识的创造。 1.关于产品生产的假设
其中v为非负常数。有时候,为了强调知识生产是指知识创造,便把A直
接解释为研发部门创造的新知识。
(2)知识创造的经济利益激励
企业进行研发投资,就是要把资源向研发部门配置,这实际上是要 素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的流动。如果要素在生产部门的收益率比 在研发部门大,那么要素就要流向生产部门;相反,如果要素在研发部 门的收益率比在生产部门大,那么要素就要流向研发部门。
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的目的是处理自然现象或实验,寻求新的科
学知识,如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根据爱因斯坦的看法,基础研 究有三大特点。第一,提出新问题。第二,深入思考。第三,大胆设想。
基于此,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是要求研究
者具有创新能力,即具有好奇心、创造性和想像力。二是要求研究者对
因而也就会得到迅速发展。
3.边干边学的知识创造
知识生产的第二种模式是边干边学(1earning by doing),其含义是
说,在人们从事商品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且不可避免地会遇
到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生产过程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相应的改进建 议或进行实际的改进。边干边学的知识创造不需要企业进行专门的研
影响和决定企业研发活动的因素有两种:一是研究开发的收益性:
是指研究开发创造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等,以 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研发收益性越高,企业从研究开发中受到的激
励就越大,企业也就越愿意进行研发投资。二是研究开发的专用性:是
指研究结果可以为谁所用,谁能从该项研发中获益。 (1)基础研究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因此,基础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
外部性,社会效益大,私人效益小。基础科学的外部性使得基 础科学研究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长期资助。 第三,知识生产的规模报酬。一般产品的生产具有边际产 出递减的特点,但知识生产边际产出是递减还是递增是不确定 的。这是知识生产区别于产品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
造活动。
对于企业来讲,知识的创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企业进行专门
的研发投资以创造知识,这种类型的知识创造可看成是企业通过研究开
发部门来生产知识。另一种是企业不进行专门的研发投资,而是鼓励员 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和创造知识,这种类型的知识积累与创造被
称为是边干边学(1earning by doing)。
2.关于知识生产的假设
3.关于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的假设
假定经济中的储蓄率s是常数,折旧率设为0,则有:
(二)经济的运行
劳动人口的变化情况是已知的,其余变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资本和
知识增长率的变化。因此,只需要考察资本和知识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1. 资本的进化规律 将式(3-3-2)生产函数代入式(3-3-7)资本积累表达式中,可以获得:
第三讲 新增长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M.Romer)、卢卡斯(R.E.Lucas) 等。新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 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一、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与知识创造的机理 (一)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
现代经济社会中,大多数技术进步的出现都要归功于企业的研究 开发活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为R&D)。
基础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三是要求研究者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研 究经验。
基础研究主要是脑力劳动,基础研究不考虑短期经济收益。基础研
究不需要保密,相互讨论有好处。
(2)应用研究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的目的是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 开辟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途径,探索为了达到具体目标应采取的新方法。 应用研究特点:第一,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第二,在围绕 特定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第三,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强, 专用性强,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范围有限。
知识的非竞争性表明,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不能完全由竞争性市场力
量来决定。要么把知识以高于其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要么推动知识发
展的动力就不是市场力量。 从排他性上看,各种不同知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排他性。如果一种
知识是完全非排他的,那么这种知识的创造就缺乏私人利益激励,如果
一种知识具有排他性时,知识创造者具有了限制其他人使用这种知识的 权力,从而可以通过一个正的价格来把这种知识的使用权销售给其他人, 从中获得知识创造活动的收益报酬。专利法就是一种保护知识产权的法 律,它保护了知识创造者独家享用这种知识的权利,排除了其他人对这 种知识的自由使用。
(1)知识生产函数的确定
第一,现有知识水平在确定知识生产函数中的作用。新知识以现 有知识为基础,是现有知识的延伸、发展和综合,同时又成为后继知 识的基础。知识创新,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科学研究方 法来发现原有知识中所没有的知识。一般而言,现有知识水平越高, 知识生产函数曲线位置越高。
第二,基础科学研究在确定知识生产函数中的作用。基础 研究的动机不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个人收益,而是在为人
AK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下述关于增长的结论; (1)AK模型所描述的经济可以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保持 长期的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2)AK模型中的长期人均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等,
较高的储蓄率或较低的人口增长率会导致较高的长期增长率。
(3)以A表示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长期增长率。 (4)AK模型并不预言任何的绝对趋同或条件趋同。
2.研发部门的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研究开发部门来创知识,这
需要企业进行专门的研发投资;另一种是以边干边学的方式创造
知识。 知识的创造指发现新知识,也即知识存量的增加。研发部门
要创造知识,就需要企业进行相应的研发投资,即需要向研发部
门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本和劳动。因此,可把企业的知识存量A看 成投入到研发部门的资本K与劳动L的函数:
1.研究开发的动力、特点与保护
(1)企业研发的动力与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研究开 发活动完全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是企业在利益动力驱使下的自 觉行动。企业进行研发投资的理由,为了提高预期利润。
企业的研发活动的内涵,从是狭义的理解,包括新产品开发、市场
开拓与开发、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实现效率更高的企业组织。 从更广的意义上讲,企业的研发活动是一种创造和把握市场机会和
2. 知识的进化规律
由知识增长增长率的表达式(3-3-6)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