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

合集下载

逍遥游节选教案:情感表达与文学创作的方法

逍遥游节选教案:情感表达与文学创作的方法

注:本文是由的,只供参考。

逍遥游,是唐代文学家渊明的一篇散文名篇。

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的角度,探讨逍遥游的教学案例。

一、情感表达1.1 情感主题逍遥游的主题是“游”,但不是游泳、游乐园那种游,而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游,是一种解放精神的游。

陶渊明通过文字表达他对束缚约束的厌倦,对自由的向往。

这种反叛的情感,在文学中被称为浪漫主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但在逍遥游中也有体现。

1.2 情感表达手法情感表达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逍遥游中,作者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游走的旅途,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前者或卧或起,或安或移;后者或水中或泥中,或高或下,或左或右”,表现出对旅行和自由的向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现出对人生经历和自由人生的追求。

陶渊明的情感表达广泛采用意象和联想的手法,这是文学作品的常见技巧。

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意象和回忆自身的经历,从而感同身受,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文学创作2.1 文学技术逍遥游采用的散文体裁,为中国文学史上体裁的开拓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所能写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散文的创作需要具备的技术是文字表达。

陶渊明的文字表达方式清新自然,简洁达意,即使是用诗般的语言质朴又意味深长。

这种技巧是文学中常用的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妙。

2.2 叙事策略逍遥游所采取的叙事策略,同样是文学作品中需要突出的一点。

例如,作者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山水、日月星辰,达到了景物与人物相得益彰的效果。

同时,在描写逍遥游的旅途中,作者故意使用了一些短语,如“或卧或起,或安或移;或水中或泥中,或高或下,或左或右”,通过不断的反复强调,达到了情感和文学效果的双重效果。

2.3 艺术感受文学作品中,艺术感受是关键之一。

陶渊明在逍遥游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富有艺术性。

例如“陆行不辍”的气韵,“怀弱齿”的比喻,这些语言的优美度和显著性,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高度。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逍遥游2篇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逍遥游2篇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逍遥游高三语文教案范文:逍遥游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逍遥游—李白教学内容:诗歌鉴赏与语言表达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背景和创作特点;2. 掌握《逍遥游》的基本情节和意境;3. 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4.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分析《逍遥游》的意境和表现手法;2. 学会从文本中把握诗歌的主题;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李白的创作特点;2. 细读和解读《逍遥游》。

教学准备:1. 李白的相关资料;2. 课文《逍遥游》;3. PowerPoint 或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黑板上展示李白的肖像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他作品的探究欲望。

Step 2 导入(5分钟)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逍遥游》,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意境。

Step 3 分析《逍遥游》(15分钟)教师按章节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并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诗歌的主题。

章节分析示范:1. 开篇描绘逍遥游的场景,以喻达到出尘脱俗的境界;2. 接下来描绘七十二个石洞,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随心所欲的生活;3. 描绘了七十二峰峦,表现了作者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艰难险阻的胜利;4. 最后以描绘玉洞、琼室和蓬莱三仙岛,展示了诗人向往仙境的心理和对远方的向往。

Step 4 学生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逍遥游》的主题,鼓励学生展开思维,提出合理的观点,并给予正面鼓励和指导。

Step 5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语言表达,例如以假设的方式,写一篇自己逍遥游的文章。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细读课文《逍遥游》,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分析《逍遥游》,学生对李白的创作特点和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语言表达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篇一【课题与教材】课题:《逍遥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一、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

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

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

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PPT提示读音:鲲(kūn)鹏抟(tuaacute;n) 齐谐(xieacute;)坳(agrave;o)堂迁徙(xǐ)北冥(miacute;nɡ)夭阏(egrave;)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agrave;n) 舂(chōnɡ)米晦朔(shuograve;)泠(liacute;nɡ)然蓬蒿(hāo) 翱(aacute;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agrave;)之北知(zhigrave;)效一官决(xuegrave;)起而飞数数(shuograve;)然蟪(huigrave;)蜩(tiaacute;o)(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三)评点(时间:3-5分钟)(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附:1、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2、虚词、实词(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9)是鸟也(是:这)(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14)适百里(适:往)(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3、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4、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感知课文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的原因及“无己”、“无功”、“无名”的现实意义;能一分为二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梳理材料和观点,理清思路,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评论庄子的逍遥观,并思考“三无”在现实社会的意义。

一、导入解题1、导语设计: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著名学者南怀瑾2、庄子,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选择出世,有客观原因,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1)战国乱世。

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

同时代的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教案:逍遥游教学目标:1. 了解《逍遥游》的内容和作者的背景;2. 探讨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主题;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逍遥游》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态度和情感;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诠释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2. 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境界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过诗歌《逍遥游》?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梳理出前面所提及的相关内容。

二、阅读(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人读诗,一人解读。

2. 学生交流,共同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文本分析(1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理解诗的主题(10分钟)1. 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主题?你如何理解他的境界和情感?2. 学生交流讨论,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拓展应用(20分钟)1. 学生自由创作:请你们根据自己对诗人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类似《逍遥游》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并写下你的感悟和理解。

2. 下节课前,请准备一首你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在课堂上背诵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对《逍遥游》的内容和意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隐喻,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创作诗歌,提升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整堂课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初中逍遥游教案

初中逍遥游教案

初中逍遥游教案教学设想:《逍遥游》是道家经典之一,它阐述了庄子关于自由、逍遥的思想。

本课的教学设想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思想内涵,感受其独特的文言文风格,并通过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庄子运用寓言故事和丰富想象阐述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开头激趣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2.介绍庄子及《逍遥游》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一书,其中的《逍遥游》是其中的重要篇章。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画出不懂的句子。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解析“逍遥游”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思想。

2.分析庄子运用寓言故事和丰富想象阐述道理的方法。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庄子思想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引导学生回顾庄子运用寓言故事和丰富想象阐述道理的方法。

二、深入学习1.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庄子的思想内涵。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练习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庄子思想的感悟。

逍遥游(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与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通过阅读课文,对文章的主题和大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和大意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配课文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课文。

3.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和大意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二章:词语解释与翻译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教学内容:1. 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进行翻译练习。

教学步骤:1. 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

2. 提供翻译练习,让学生进行实践。

3. 纠正学生的翻译错误,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三章:文本分析与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次的思想。

教学步骤:1. 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关注重要细节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次的的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第四章: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逍遥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

2. 对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进行分析。

教学步骤:1. 介绍《逍遥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对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五章: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内容:1. 进行拓展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示范教案(逍遥游)

示范教案(逍遥游)

示范教案(逍遥游)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逍遥游》是道家经典《庄子》中的名篇,讲述了逍遥游的故事,展现了庄子超凡脱俗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通过学习本章,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创作背景,领会庄子的哲学思想。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逍遥游》的创作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能够概括庄子的人物形象和哲学观点。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庄子在文中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庄子超凡脱俗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难点1.3.1 教学重点《逍遥游》的基本内容,庄子的人物形象和哲学观点。

1.3.2 教学难点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文章概述介绍《逍遥游》的故事情节,概括庄子的人物形象和哲学观点。

2.2 文本分析2.2.1 分析庄子在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庄子关于逍遥游的论述,分析其哲学思想。

2.2.2 探讨庄子观点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庄子的观点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三章:庄子哲学思想解析3.1 庄子哲学思想概述介绍庄子的哲学思想,包括逍遥游、无为而治等。

3.2 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3.2.1 逍遥游的含义解释逍遥游的概念,阐述其在日本道德修养和人生观方面的意义。

3.2.2 无为而治的内涵讲解无为而治的理念,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实践与应用4.1 道德修养4.2 人生观启示4.2.1 分析庄子的人生观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庄子的人生观。

4.2.2 人生观的现实意义讨论庄子人生观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章节总结回顾本章内容,总结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5.2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庄子》其他篇目,加深对道家哲学的理解。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道家文化与《逍遥游》6.1 道家文化简介介绍道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主要思想,包括道、德、无、无为等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教案《逍遥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

《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 。

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逍遥”主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具体内涵。

二、整体感知《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七自然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三、诵读课文1.听录音,教师强调字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

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⑴“大鹏怒飞”:读出气势和力量。

⑵“蜩与学鸠”:读出其渺小。

⑶“大年小年”:读出鲜明的对比。

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鷃的鄙视。

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四、师生质疑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

2.教师以第一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⑶蜩与学鸠不能远飞,是因为什么?(枪榆枋而止)◆小结:作者在这一部分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五、指导探究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分析、理解第一段(第一至四自然段)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作者对鲲鹏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第五、六自然段)1.这一段可分几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

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

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

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

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

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

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

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

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

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一自然段的重复。

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层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明确: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

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

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鷃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小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

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第七自然段)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鷃之类)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

可谓想象奇特。

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

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

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

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中。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情性,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板书设计:逍遥游庄子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辩:(自然界)(1)小知不及大知(2)小年不及大年——补充验证前文(3)汤之问棘(4)斥鷃之语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