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

合集下载

语文初中教材第五册第五十章教学方案

语文初中教材第五册第五十章教学方案

语文初中教材第五册第五十章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第五十章《诗歌的艺术特点》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定义,了解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2. 掌握诗歌的基本艺术特点,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3.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感情表达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鉴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能够从诗歌中感知社会、生活和人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可通过播放经典诗歌的朗诵或演唱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2. 感悟诗歌(15分钟)让学生自由阅读一首他们喜欢的诗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并引导他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理解诗歌(20分钟)通过对课本中范文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差异,以及诗歌的基本艺术特点,如节奏、韵律、对仗等。

4. 鉴赏诗歌(30分钟)选择几首优秀的现代或古代诗歌,由学生轮流朗读,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呈现的意境,并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修辞手法等,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5. 创作诗歌(25分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利用所学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6. 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堂课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1. 视频播放设备;2. 选自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十章的范文;3. 优秀诗歌选集。

五、教学评估1.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口头评价,包括对诗歌的理解、鉴赏和创作;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诗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写评语。

六、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并邀请专业诗人或作家到校进行讲座和指导。

初中语文教案(精选5篇)

初中语文教案(精选5篇)

初中语文教案(精选5篇)初中语文教案(篇1)【导学目标】1.体会文本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伟大。

3.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之处。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选择,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

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

回眸20XX,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有关“眼睛”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点缀(zhuì)漫步(màn)迟钝(dùn)闲暇(xiá)凸现(tū)拍摄(shè)蔚蓝(wèi)合拢(lǒnɡ)(2)词义迟钝:指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敏。

闲暇: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

指意外碰见。

心有灵犀: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2.作者名片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3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篇一: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3.培养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文章主题、人物情感进行深度剖析,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4.塑造人文素养:通过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关爱他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素养;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料、预习课文,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和文章的表达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怀念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主题内化:学生可能难以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形成深刻的人生感悟。
-语言表达:如何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举例解释:针对情感深度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体验作者的心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内涵。在修辞手法识别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句,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修辞手法的效果,并指导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尝试运用。至于主题内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将文章主题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深刻感悟的目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提供一定的词汇和句型支持,帮助学生克服表达困难。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中表达情感的基本方法。散文通过具体的描绘和细腻的叙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秋天的怀念》是作者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情怀念,也是对生命态度的反思。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以及这种怀念如何影响作者的生活态度。

初中语文教案(最新8篇)

初中语文教案(最新8篇)

教案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教案(最新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1.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5.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6.谈感悟: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悟?7.布置作业:期中考试在即,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咱班某位同学贪玩,无心学习。

初中语文的教案模板(通用12篇)

初中语文的教案模板(通用12篇)

初中语文的教案初中语文的教案模板(通用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的教案篇1教材分析《卖油翁》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

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掌握较熟,老师基本能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翻译,老师只需强调重点字词即可,不用逐字逐句翻译。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2、掌握重要实词“善”、“矜”、“睨”、“颔”、“忿”“尝”等的含义。

积累文言虚词“而”、“以”、“之”等。

过程与方法1、体会作者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译课文,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孰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加以苦练。

2、培养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导入新课:1、道具:(因为找不到铜钱)一个小瓶子,口与铜钱,的方孔大小差不多、一个水瓢、一瓢水。

2、一名学生上台,把瓢里的水倒进小瓶子。

3、师:要求其他同学观察他倒的水有没有洒出来(有),谁能把他滴水不漏的倒入瓶子?4、引入课题《卖油翁》5、解题:卖油翁,卖油的老头,没有具体的名字。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优秀5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优秀5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优秀5篇初中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读带思,以思促读的方法分析课文。

(2)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本文蕴含的浓浓亲情。

二、教学重点:诱发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以读带思,以思促读的阅读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本文蕴含的浓浓亲情。

四、教学设想:运用诱思导读法,启发学生集思广益,合作探究问题的兴趣,以“点”带“面”层层深入地分析本文主旨,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鹰隼试翼篇同学们,童年的时光里都有许多美好的回忆:难忘的朋友,难忘的游戏,难忘的玩具。

打开你记忆的窗口,给大家讲述一个你小时候做过的游戏或是玩过的玩具。

导入课题,并板书。

初露锋芒篇(1)知识积累谁愿意毛逐自荐给大家读一遍21页注释①,让我们一起了解本文作者鲁迅先生,在今后我们将学到他更多的文章,将逐步认识这位作家个性化的语言、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人格,下面我们比一比,看谁记住这个注释最快、最准确。

努力吧,相信自己,你就是最优秀的!(2)诱思导读第一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运用工具书掌握它们的读音和含义。

A组学生练习题: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秃蟹憔悴诀别嫌恶B组学生练习题: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惊惶傲然虐杀宽恕苦心孤旨留给大家5分钟,同桌之间看谁掌握的最准确,最牢固。

设计目的:让学生运用工具书,注重掌握和积累词语,为朗读、分析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第二步:请同学们细细研读课文,开启你智慧的大门,集思广益,合作探讨下列几个问题。

教师在学生讨论间适当点拔,参与学生讨论。

(1)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鲁迅先生内心感情的词语。

(2)从文中找出作者描写风筝的语句。

(3)第一段中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学会景物描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

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1、出示课题:《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

板书:月夜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

板书:星天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板书:爱但也爱7、朗读总起句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板书:(从前)家乡庭院(三年前)南京菜园(如今)海上舱面9、学习第一段:(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10、学习第二段:(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教学计划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培养目标: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培养: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三、教材分析: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

四、教材重点: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材难点: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六、教学进度表。

周内容课时数1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和经验》《谈骨气》 52 《想和做》《哨子》《灰姑娘的时钟》53 第一单元作文检测44 《怀疑与学问》《发问的精神》 45 《论求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6 《事物的正确答案一止一个》第二单元作文检测 57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 68 《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 49 《诗词五首》第五单元作文检测 610 复习中考1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短文两篇》 512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 413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第三单元作文检测 514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615 《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 416 《不朽的失眠》第四单元作文检测 517 《<孟子>二章》《岳阳楼记》 618 《越巫》《<世说新语>三则》 419 《诗词五首》第六单元作文检测 520 复习检测21 复习期考22 期考1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江泽民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2、理解有关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概括性非常强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阅读《议论文的阅读》2、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1、《议论文的阅读》2、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教学过程:一、复习:学生阅读《议论文的阅读》,完成下面问题。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2、论点是作者对,是议论文的。

3、论据是,有和两种基本形式。

4、论证是和,是和之间的。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论证方式常见的有、、三种。

5、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6、议论文的语言主要特点是、。

二、引入新课:学习《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揭示课题,简介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节选部分。

《讲话》全文共四个部分。

本文是第一部分。

此次讲话具有重大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前提下提出的,是党建工作的新目标,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建的伟大纲领。

在世纪之交,为中国的改革道路指明了方向。

《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三、讲授新课:导读,整体感知。

1、课文开头指出:人民总是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

按照作者的观点,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表现中国人民最终找到的真理是什么?2、课文中写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是哪些自然段?用双竖线划分出两个层次。

3、课文中精炼地概括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基本经验的是第自然段,这一段总领下文第至自然段,其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有哪些?取得了哪些基本经验?二、引入新课:重点讲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三、讲授新课:(一)阅读第七自然段。

1、解释词语。

峥嵘逶迤磅礴雄浑积贫积弱2、本段话运用什么事实证明了什么论点?3、本段话主要运用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最后一句的“这”指代什么?本句中的“最基本最重要”能否删除?为什么?◎练习中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语言特点的知识。

(二)了解全文结构,掌握议论文的结构知识。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五、布置作业:掌握词语。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江泽民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指什么?二、引入新课: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三、讲授新课:(一)阅读课文倒数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血肉联系”比喻什么?4、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什么?(二)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五、布置作业:阅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在选文相应的括号内填入下列词语。

崭露头脚焕然一新截然不同应运而生2、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3、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4、选文中加点的字“此”指什么?5、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冲破”改为“冲过”好不好?为什么?6、后一段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参考答案:1、崭露头脚、应运而生、截然不同、焕然一新。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3、对比论证。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不好。

“冲破”指难关上的某一段被突破,突出了革命力量的势不可挡;“冲过”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意思。

6、对比论证。

2 谈骨气吴晗教学要求:1、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2、议论文中的记叙。

3、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难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通读全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复习:论据的类型。

论证方法。

二、引入新课:揭示新课,解释题目。

题目揭示了议论的范围内容。

作者是吴晗,历史学家。

三、讲授新课:(一)简介时代背景。

(教学用书P8)(二)学生主朗读全文,完成练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2、本文的结构是什么?3、文中引用孟子的话对“骨气”的含义作了阐释,这句话是哪一句?4、概括本文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

◎练习考查了论点、结构、表达方式等内容。

板书: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五、布置作业:理解“阅读提示”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复述三个小故事。

二、引入新课:这节课主要分析课文内容,重点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三、讲授新课:(一)学习第一部分。

1、开头提出论点,其作用是什么?2、引用孟子的话起什么作用?3、“我们中国人”中“我们”或“中国人”能否删掉?为什么?(二)学习么二部分。

1、文天祥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2、穷人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3、写出穷人事例的六要素。

4、闻一多的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5、“的高度赞扬了他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6、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练习主要考查了议论文的记叙的运用的知识和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三题。

3 想和做胡绳教学要求:1、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理解本文的结构。

3、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议论文的论点的提出方式。

二、引入新课:解释题目。

并列短语,强调了想和做的关系。

三、讲授新课:(一)释词:滔滔不绝埋头苦干投机取巧劳而无力(二)初读课文:1、给课文分段,写出提纲。

2、课文第1段(A详写B略写)了只会,而不会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第2段(A详写B略写)了只会,而不会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

3、课文中区别“人”与“牛马”的不同的关键词语是:人会,牛马只会;其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叫。

4、文章第段归纳了中心论点,是。

5、文中有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这句话是。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是。

二、引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在第1段中,如果只保留“空想”这个词而把“凭空”一词和“空话”中的“空”删支,行不行?为什么?□这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脱离了实践的想只能是凭空的,说话自然也是空话。

2、埋头苦干不动脑筋的做法为什么不值得赞美?3、学游泳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举例子说明道理?4、挑选几名虽用功但成绩不好的学生谈体会。

找出文中的照应文字。

5、说说文章的分析议论的重点。

6、本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四、小结本节课内容: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二、三题。

6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教学目的:1、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掌握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论证的方法与层次结构。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了解作者简历与论题的关系。

题目是用一个并列短语作标题,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难道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的精神吗?作者的简历。

2、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根据议论文的结构划分: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填写表格。

中心论点:1、怀疑是——(1)对于传说,(论证)分论点:(2)不论对于——。

(论证)2、怀疑是——(论证)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

二、讲解课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2、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道理、引证、比喻、对比。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和道理论证。

)3、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