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学生:卢柔柔学号:G*******班级:营销1104老师:***中韩文化差异对比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缤纷,在五千年的风雨中,经历了多次兴衰的过程,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而且在每一次扬弃后象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有了新的内容;韩国的文化也有着其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景。

一、语言文字的差异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受人类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语言使用主体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中都会有所反应,同时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语言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

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或者说通过语言可以透视出民族文化。

(一)在文字方面差异(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

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1.元音(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

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中韩文化对比

中韩文化对比

中韩文化对比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中韩文化对比摘要: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

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

本文从中韩饮食,中韩服饰以及中韩礼仪,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述中韩文化差异。

并对中韩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中韩文化、饮食、服饰、礼仪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

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

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

在韩国作为一个半岛国家,自尊心强,民族凝聚。

中韩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但由于对彼此文化的本质略有不同,所以中韩文化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对比中韩文化。

1)中韩饮食文化对比第一,韩国是‘饭文化’中国是‘菜文化’。

在韩国点菜时,点一个菜(主要汤、全体料理)的话一般免费提供小菜。

但是在中国点菜的时候,没有像韩国那样的免费小菜,要点各种菜。

第二,吃的速度也不一样。

有个研究表明“中国人基本上有慢慢的性质,还有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一般中国人吃的速度较慢”,但是在韩国有一种“快快”文化。

已经快快的文化浸透日常生化,所以吃的速度也很快。

还有吃饭的时候,中国人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但是以前在韩国不喜欢一边吃饭一边说话。

这样以为没有礼貌。

但现在韩国年轻人也喜欢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

第三,韩国和中国都是用筷子但样子不同。

因为在中国常常吃的鱼是比较大,容易剔出鱼刺,所以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圆圆的。

但是在韩国常常吃的鱼刺是又薄又细,所以为了容易剔出鱼刺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尖溜溜,短一点。

第四,现在韩国爱咖啡但中国爱茶。

现在在韩国有很多咖啡厅甚至在城市里中心地方从摸一个咖啡厅到另外咖啡厅不到一百米。

中韩两国文化比较的分析

中韩两国文化比较的分析

中韩两国文化比较的分析中韩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韩两国地理相邻、文化相近,民间交流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国的饮食,礼仪,服装文化既有同又有异。

中韩两国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一、中韩两国饮食文化比较(一)中国饮食文化1、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

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

”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

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2、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

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

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

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二)韩国饮食文化韩国人日常饮食中以大米为主食,韩国人的日常饮食是米饭、泡菜、大酱、辣椒酱、咸菜、八珍菜和大酱汤,并以肉类、豆类、海产品、泡菜、汤等为辅食。

其中,汤和泡菜在日常饮食中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辅食的味道往往因烹调者不同而异,尽管用的可能是同样的原料。

韩国人特别喜欢吃辣椒,辣椒面、辣椒酱是平时不可缺少的调味料。

《中韩文化对比》PPT课件

《中韩文化对比》PPT课件
韩国人使用饭碗也很有讲究, 分男用、女用和儿童用。
韩国人注意节俭,无论是自己 食用还是招待穷人,都尽可能 把饭菜吃光用净。
精选ppt
19
中韩饮食文化对比
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脚的小桌, 宾客地盘腿而坐。
年轻人更会在长辈面前跪坐在 自己的脚底上,绝不能将双腿 伸直,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 貌。
如果遇上房间太小,可以将餐 桌摆在院子里,铺上席子便可 。
精选ppt
24
谢 谢!
精选ppt
25
精选ppt
23
中韩文化对比总结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 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中韩两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在历 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 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两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
3
中韩文化对比
中国人到处是墙,心中有墙, 因此历史上闭关锁国;韩国人 大多是半截墙,因此半遮半掩, 对外来文化欲拒还迎,心态复 杂。
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 象征荣华富贵;韩国人喜欢木 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 不屈不挠,顽强生存。
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 雍容大度;韩国是半岛德行, 自尊心强,心怀“怨恨”。
照搬照抄地拿回去,中国 的文化对新罗国影响十分久 远,新罗也因为吸收了中国
的文化而强大起来因此统一了
朝鲜半岛。
韩国人民早期的兴起和发 展总的说来有一个特点, 即同中国人之间的积极接 触以及有时候也发生的斗 争。从韩国人民形成以种 植稻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开始,他们的文化逐渐与 中国的文化成为一体。
精选ppt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 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 族)、旗袍(满族)、中山装、 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 花鞋、翘头履。 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 (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 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 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 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韩文化差异

中韩文化差异

中韩文化差异:
1、言谈举止
鞠躬是每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做法是相同的,说实话,它已经在每个国家发展了多年。

在日本和韩国,在欢迎对方时微微鞠躬,在更正式的场合下鞠躬更深沉,这被认为是恰当的。

在中国,握手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典型的欢迎,只是一个轻微的头部手势,而不是惯常的鞠躬。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另一种习惯是谈话的音量和语调。

往往你在一公里以外的地方看到和听到中国游客。

在公共场所日本人和韩国人通常会保持非常安静的状态,甚至会把自己的笑声留在原地。

然而,中国人没有保持安静的社会习俗。

你会经常看到中国人咯咯地笑,提高嗓门,这对日本和韩国来说是一个明显的不同。

2、文化时尚
在时尚界,韩国以可爱、时尚的文化而闻名,韩国人比日本人更经常地选择更亮的色调,但与此同时,韩国人在亚洲流行时尚中也占据了相对的地位,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中国,时尚在城市和省级环境中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无论他们在服装和装饰品上都采取了更西方的策略。

3、语言
在语言上,韩语可以以辅音结尾,而不是以“n”结尾。

“他们确实有一个简单的音节和元音框架,就像日语一样。

中国的语言是日语和韩语的起源,似乎是独一无二的。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标准,
但每个单词都有很多相同的元音。

4、文化节日差异
习俗方面,中国的中秋和韩国的仲秋是同一个节日,但韩国人对于吃月饼比较陌生;端午节,在韩国已转化出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容(没有龙舟赛)。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韩文化差异对比摘要:大韩民国历史上受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

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

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的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两国传统文化的保留程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一、中韩语言文字的差异对比(一)语言属系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

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1.元音(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

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3)韩国语“r”和“l”不分,而汉语中区别明显。

3.音节(1)都可以由一个元音单独构成。

(2)都有“辅音+元音”的组合形式。

(3)汉语无复辅音;韩国语有,以复韵尾的形式出现。

(4)韩国语无复合元音;汉语有。

如“买”4.音节构造(1)韩国语属闭音节语言,汉语属于居于开音节语言和与音节语言之间的语言,二者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音节构造闭日语复杂。

(2)汉语和韩语音节可由4个音素组成6.声调(1)汉语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内,即所谓四声。

中韩两国语言文化比较.docx

中韩两国语言文化比较.docx

中韩两国语言文化比较文化的概念非常多,包含很多方面和层次。

其中,语言文化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同属汉字文化圈,拥有相似的文化,又各自形成自己的特色。

本文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对比分析中韩两国语言文化的不同,寻找规律,为学习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语音方面1.汉语拼音字母共有24个元音,23个辅音。

汉语属于孤立语。

有四个声调。

2.韩语拼音文字共有24个字母。

其中元音21个,辅音19个。

韩语的元音可以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

辅音分为松音、送气音和紧音,汉语无此分类。

韩语属于黏着语,语音表现力相当丰富,没有声调。

二、文字方面1.汉语的文字是汉字,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制的,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语的标记系统单一、稳定。

2.韩语的文字是韩文,是朝鲜世宗大王召集文人根据汉语音韵于1443年创制的。

在这之前,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借用中国的汉字。

韩语是表音文字,夹杂少量表意文字(汉字词)。

基本上以韩文为主,但一些正式场合、景点名称仍使用汉字,主要采用繁体汉字。

三、词汇方面汉语的词汇比较稳定,韩语的词汇分为固有词、外来词和汉字词三部分,词汇发展变化比较活跃。

尤其近年来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创造了很多新造词。

另外,韩语中将名词、代词、数量词等具有名词性质的词称作体词;将动词、形容词合称为谓词。

其余的分类方式和汉语相同。

四、语法方面1.语法关系汉语主要靠词序和词来表示语法关系,词序要求严格。

而韩语是靠助词、词尾等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词序的要求不是很严格。

2.句子结构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是定语在前,修饰后面的中心语;状语在前,修饰后面的谓语。

不同点是,汉语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而韩语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

汉语表达的重点在前面,而韩语的句子重点往往在句尾。

3.词形变化汉语没有词形变化。

而韩语的动词、形容词有各种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2024年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范文

《2024年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范文

《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韩两国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两国的大众文化也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国文化的异同及相互影响,以期为中韩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二、中韩大众文化的概述1. 中国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中广泛流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特征。

其中,影视剧、音乐、网络文化等是重要的表现形式。

2. 韩国大众文化韩国大众文化以流行音乐、影视剧、综艺节目等为代表,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时尚感。

韩国大众文化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三、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1. 表现形式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大众文化以影视剧、音乐、网络文化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而韩国大众文化则更加注重音乐、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制作和传播。

此外,中国的大众文化更加强调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扬,而韩国则更加注重现代感和时尚感。

2. 传播方式在传播方式上,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大众文化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

而韩国则通过其强大的娱乐产业和影视剧产业,将大众文化推向全球市场。

3. 文化内涵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在文化内涵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等价值观念,而韩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意识、尊重长辈等传统美德。

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也在两国的大众文化中得到了体现。

四、中韩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随着中韩两国的交流不断深入,两国的文化也相互影响和交融。

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对韩国的大众文化产生了影响,例如中国的传统服饰、书法等在韩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另一方面,韩国的大众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韩流文化的流行让中国年轻人对韩国音乐、影视剧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中韩文化比较课程名称中韩文化比较研究授课教师张国强院系研究生部年级专业 2010级亚非语言文学(韩语)姓名马嘉蔚学号 **********时间2011年10月25日中韩文化比较第一课韩国文化的构成及研究一、中韩文化比较1. 文化的定义在欧洲和美国用culture或是kultur等来表示文化。

这个单词源自自拉丁文,意为耕作,意思是以教育为目的,教育社会需要的人才。

启蒙主义时代以后,人们试图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分科学问中给文化的概念定义。

现在,各分科学问使用的文化定义大概有300种以上,学科领域的不同,中心论点或分析的框架也各不相同。

为了阐释文化这个用语在学科定义上引起混乱的理由,必须研究一下“文化”这一用语的历史。

德国从Herder开始将文化理解为生活或生存。

Herder认为各民族适应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他将各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理解为文化,又将每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用民族精神(Volksseele)来表示。

他为了研究各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收集了各民族的民谣。

在英国对文化(culture)的研究,始自人类学成为一个分科学问后。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人类学学者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爵士(Sir Edward Burnett Tylor)为了形成人类学的一个分科学问,将文化定义为“生活的综合体系”,并分析了各民族的纪行和民族志。

在其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1871)的绪论中将文化规定为:“作为一个社会内共有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依靠人类得到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

”这一定义在50余年里对人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英国学者关心的对象是家庭、亲族或村落生活等社会组织。

相对于社会组织,美国的人类学学者更侧重于研究宗教生活、语言生活或物质生活等方面。

美国的人类学者克罗伯、阿尔弗雷德·路易斯(Kroeber, Alfred Louis )在他的著作《文化的性质The Nature of Culture》(1952)中以“习得行动”为基础,对“内心观念”、“逻辑结构”、“统计造成的物质”、“心理防御机制”等构成文化的164个要素下了定义。

克罗伯认为如果将文化定义为行为的话,文化本身也会成为心理学的对象,所以他下结论说“文化是由具体行为来的抽象,但它本身不是行为。

”美国人类学学者怀特·莱斯利·艾尔文在《文化的概念The Concept of Culture》 (1973)中主张,最后的问题不在于文化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抽象的,而在于如何科学的将其解释清楚。

布鲁克斯(Brooks)(1975)提出广义的文化分为人类生活的全部(everything in human life)以及人类生活中最好的东西(best in human life)两类。

在这里前者就是人们常说的little C,后者则是big C。

亨顿(Hendon)(1980)认为文化分为littleC和bigC,bigC作为高级文化的成果主要与过去相关联,而littleC作为日常生活文化的中心则与现在相关。

以唯物论观点看待历史的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将文化定义为与宗教、道德、法律、艺术、意识形态相似的东西。

他将社会结构分成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上层结构是指以围绕物质生产结成的社会关系为依托而形成的经济结构,下层结构是指与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观念性的东西以及与物质生产相对立的东西。

对于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关系,他认为上层结构是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的存在方式,即下层结构规范上层结构。

概要:今天,在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文化”的定义是“生活样式的总体”,根据这一定义可知文化是指人类谋求集体生活,适应自然,并对自然产生作用而创造的所有事物。

2.韩国文化研究在韩国,对“文化”这一用语最初出现的时期,到目前为止尚无研究事例。

但是“文化”的单纯翻译“culture”出现,作为一个从过去一直沿用来的词语,在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期以前是“文治教化”的意思,由此可以知道文化是“用文德教化百姓”的意思。

在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期,开始正式使用文化的传统意义与新意义。

在日帝强占期使用的文化概念与作为启蒙运动一环,与大部分文明用法一致。

但是,部分将其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生活,即生活的综合体系使用,根据马克思提出的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也意味着文化的形成。

除此之外,也意味着的韩国演歌、或是时尚女孩的发型或服装的流行等大众文化。

1)日帝强占期,主张文化民族主义的初期民俗学者对文化的理解很好的显现出来。

(1)一类是主张为了“朝鲜民族”的未来发展,韩民族过去的文化只有否定性,为了韩民族的未来,而接受西欧民族主义等新的外来文化来改造民族(民族改造论)。

(2)另一类是将韩国过去的文化理解为为了民族的发展,克服殖民地状况的积极手段。

属于民族文化肯定说的知识分子主张为了未来的朝鲜,首先要形成韩民族的整体性,必须要关心韩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民俗。

2)解放后到20世纪60年代,韩国文化研究与其他分科学问一样,都没有显著的研究成果,从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统治下活动的第一代民俗学者那里受教育的学者,对口碑文学或巫俗等持个人关心的学者,以这两类学者为依托在大学里讲课或因个人兴趣进行调查。

当时韩国的文化研究水平仅此而已。

3)在20世纪60年代,因产业化韩国的固有文化断绝而引起部分学界的担忧,所以实施“硬性推进式”经济政策的军事政府,动员民俗学者,并进行全国民俗调查。

4)20世纪70年代以后,维新政权的政策者出于长期维持政权的政治目的,即建立“韩国的民主主义”,必须强调民族文化。

当时的政权强化了对民族文化的保存政策和教育。

5)正式对传统文化的关心与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军事政权以后。

积极反对新军事政权的团体是大学的知识分子。

为反抗美国与军事政府,动员了假面舞与民族大众艺术。

在大学里传授假面舞与民谣,不仅如此,还直接到活动现场,适应劳动者的需要,改变民谣歌词来唱民谣;或适应现实,改变假面舞的登场人物,进行公演。

6)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改变出于政治目的对传统文化的关心。

20世纪90年代文化政府建立后,在世界化与文化战争的巨大潮流中,让韩民族的固有文化产物商品化,搭上了新世界潮流。

另外,地方自治团体,推进本地区固有文化的商品化,甚至开发旅游业,以增加财政收入。

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化、文化战争、地方自治团体和国民的关心,在这一新的时代中,传统文化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心。

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象领域:(1)传统(农业社会、民俗、萨满、佛教、儒教、共同体等)(2)近代(产业社会、殖民主义、工具合理主义等)(3)脱近代(信息化、世界、多元化、文化产业、幻境主义等)韩国文化的研究方法:(1)民俗学研究方法(2)人类学研究方法(3)比较文化研究方法3.韩国文化的研究方法1)民俗学研究方法文化一定是指民俗或风俗。

探索韩国人或韩国文化的“原型”、“密码”、“深层”、“根源”。

大众传媒与网络等媒体快速发展,现在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轻松获得需要的信息,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正确信息,到目前似乎尚不能令人满意。

其理由,首先是对传统文化没有恰当的认识,而且对传统文化没有系统的理解,只是只从表面与部分的层面,只看一部分来解析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一不负责任的接近方式也是一个问题。

必须从系统化与整体性的立场接触传统文化,另外,还必须从民俗学的文化立场来恰当解析传统文化。

如果说从民俗学的立场接触传统文化,是指同时接触过去、现在与未来。

即,民俗学者通过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和普通文献资料,关照过去的传统文化;在现在的立场上,通过持续的现地调查(fieldwork),通过资料提供者与和谐(rapport)的形成,进行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与深层访问,收集、发掘以此得到的民俗资料。

以这些过去与现在的资料为中心,通过现在传承的民俗文化的恰当内容、象征以及民俗学意译,总体分析未来应该怎样继承与传承,这正是在民俗学的立场上接触传统文化。

“民俗学”用语:①英语 folklore (英国、美国、法国等)②德语volkskunde(德国、澳大利亚等)③土俗学(日本、中国、韩国等东洋圈)俚谚学民俗学2)民俗学的两种性质将民俗学的目的放在人类文化的阐释上的英国民俗学(folklore),与将民俗学的目的放在究明民族与民族精神上的德国民俗学(volkskunde)。

(1) folklore(folk 民间 + lore 知识)设立背景: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民俗学研究目的:阐明人类文化即,将民俗学认定为属于人类文化发展初级阶段的原始文化的残存,并且采取考察人类文化的观点,其方法以比较民俗学与心理学为基础。

(2) volkskunde (volk 民族 + skunde 科学)设立背景:以德国为首的各落后国家的民俗学研究目的:阐明民族精神即,民俗作为残存文化或前代文化,把民俗看作是民族的基础文化,对其进行历史的把握,并对其价值进行高度评价。

民俗学是“百姓的习俗”的缩略语,它代表着在文明国家的平民大众之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明的形态。

因此,民俗学是指调查并记录在民间传承的风俗、制度、习惯、信仰、文艺等,并试图把握这一民族情操的学问。

(*与德国、日本的民俗学类似,韩国的民俗学重视对平民百姓的研究、寻找韩民族根基。

韩国的民俗学将韩民族所有领域的固有生活样式作为其研究对象。

)3)民俗学的研究范围:(1)英国的班尼(Burne)(1914)信仰和行为习惯民间故事与民谣,其他口碑传承(2)德国的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1955)民族性德基础民族的表现手段与表现形式民族的信仰、世界观、民间礼仪民族性格百姓的集体结构(3)日本的《日本民俗学大系》(1958—1960)社会和民俗生业和民俗生活和民俗信仰和民俗艺术和娱乐口碑文艺(4)中国的陶立璠《民俗学》(2003)a.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农林牧副渔);交通(运输、通讯);交易b.社会民俗家族、亲族;村落;各种社会职业集团;人生仪式;岁时习俗c.精神民俗①口承语言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②行为传承民俗:民间艺术;民间游戏③精神信仰民俗:巫术;宗教;俗信;禁忌;道德礼仪(5)韩国:李斗贤、张柱根、李光均,《韩国民俗学概说》(2004)农村和家庭生活冠婚丧祭衣食住民间信仰岁时风俗民间艺术口碑文学4)民俗学研究的传统文化的范围与领域民俗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具体举例说明如下:第一,你、我、我们的共同体文化与民俗,在这里基本上包括家庭、亲族与村落共同体;第二,我们在家中的吃、穿,生活,也即衣食住文化;第三,遵守日、月,昼夜的交替规则,创造出的时间与季节的故事,即岁时风俗;第四,在民俗语言传承领域,有知识宝库之称的俗语和充满着俗语、新词、隐喻、象征的扑朔迷离的谜语;第五,生产活动文化与生存民俗,这里包括农具、渔具等物质民俗;第六,拔河、打陀螺、尢茨游戏、踢毽子、放风筝等民俗游戏;第七,民谣也包括在内;第八,日常生活中口头传承的神话、传说、民谭等民间故事;第九,鬼怪信仰,家玉村落里的家神信仰和村落信仰,以及巫俗信仰等各种民间信仰;第十,以假面舞与木偶戏为主的民俗剧;第十一,竹工艺、韩纸工艺、木工艺、菀草工艺等浸透着祖先隐隐生活香气的民俗工艺;、第十二,展示过去生活文化的民俗画——民画;第十三,探究人自生至死实行怎样礼仪的通过仪式;第十四,方向、色彩与十二生肖等民俗象征;第十五,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作用,以及研究文化上的性的性民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