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影造型
电视摄影造型与编辑

摄影造型的镜头取舍
运动镜头的表意功能 表现空间,充分调动镜头表现力。 表现情感,视觉化的主观情绪表达。 表现关系,提供视觉逻辑的陈述。
电视摄影需要坚持的一般规范
• 镜头的内容呈现有了相对固定的景别 意义。
大远景的情绪渲染功能
远景的起承转合功能
大全景的概述功能
并非万能镜头的全景
中景的关系叙事功能
近景的神态刻画功能
特写就是细节!
影像叙事需要坚持的一般规范
• 镜头的内容表达具有了镜头三观的模 式化风格。
两极镜头调度的尝试
影像传播中的意识形态编码
• 注重画面的拍摄与编辑带来的信息传 播编码。 • 注重采访中的人际传播方式。
强化叙事与悬念设计的影像化
• 改变文字叙事的传统思路,创造影 像化的叙事表达。 • 改变情景再现的审美性,创造当下 影像对历史的诠释。 • 特写是一种修辞,省略和积累都能 够创造悬念。
悬念设计的影像化
电视摄影造型与编辑
——需要了解的视觉逻辑
镜头的技术指标
• 关于虚实 • 景深:画面纵深空间的清晰范围。 • 影响景深的因素:焦距、光圈、物 距 • 景深的表达:主观的镜头调度和客 观的纵深运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技术表达的三个层次
• 内容层次,取之道,维护主题的集 中;舍之道,避免干扰性的信息。 • 内容层次,镜头悬念的设置,重视 故事陈述的方式,而不是故事本身。 • 情绪层次,积极的情绪表达,区别 景深与景别的差异。 • 技巧层次,创造视觉效果和节奏控 制。
高清善于逐格
高清强调用光
摄影造型元素的创新
• 高清摄影的“景观”特性来自于对镜 头的不同认识。
电视摄影造型教程课后答案

电视摄影造型教程课后答案第一章习题1、什么是电视画面?答:电视画面是指由电子摄录系统拍摄和制作的,由电视屏幕显现的图像。
就电视摄影而言,电视画面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片段,又称电视镜头。
电视画面具有时、空两个层面上的意义。
一、电视画面在电视节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答:地位: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摄像机成果的体现。
作用:电视画面是电视片结构、连接的载体和主干,它既是表现的内容,同时也是表现的形式。
虽然有的电视片的内部结构的主要线索可能是语言和文字,但都必须依附和构架在电视画面基础之上,在与画面的对位中完成连接、结构整体以表现主题的目的。
二、怎样认识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答:1)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电视画面在现今技术基础和物质材料的限定下,无论采用多机位拍摄,怎样用多信息渠道传送,仍需呈现在一个明显的边缘的平面上,一种立式横向的矩形框架结构的电视屏幕上。
因此屏幕显示、平面造型、框架结构这三个方面构成电视画面特定的空间形态和特性。
2)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1.单向性。
电视画面的空间表现是三向度的(高、宽、深),而时间表现却只有一个向度(向一个方向运动)。
电视画面传递视觉信息可以在三个方向上多层次、多元化地展开,而电视画面通过时间形成视觉信息传递的完整造型却只能是单向的,如同客观现实世界中时间只是不断向前运动而从不倒退一样。
2.连续性。
电视画面以每秒25帧的静态画幅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变换画面内容,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现象使画面更真实地描绘运动。
客观事物运动的连续性要求电视画面记录表现的连续性。
因此,电视画面的造型过程中不是跳跃的、无序的,而是连续的、有秩序的。
画面在空间上对造型元素的经营,是通过在平面框架内不同位置的安排来体现的,而画面在时间上的造型表现,是通过画幅先后排列的秩序安排来体现的,并由此形成了电视画面语言传情表意的内在规律。
影视画面构图基础

二、影视艺术造型及其个性化特点
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种,影视艺术造型和其 他的造型艺术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以各自特 有的技术、艺术造型表现手段“描绘”对象 的外貌形态、立体结构、表面质地、色彩阶 调及空间构成。
影视艺术的造型,综合和借鉴了其他各种 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的 造型语汇,用以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形象 地揭示主题,塑造人物,表述创作者的社会意 识形态。
5.运动处理 影视画面造型离不开运动,离不开对运动的表现和阐
释。影视摄影造型中对运动的处理包含两个层面意思: 表现被摄对象的运动,在运动中表现对象。一方面是指 描绘被摄对象的空间运动、空间位置及其空间关系,以 及由此产生的速度和节奏韵律。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摄 影机的运动来表现被摄对象,也就是运动摄影。
二、影视画面的技术基础
电影的视觉形象就是以胶片上的负像或正像作为物质基础的色彩以及动作的记录和还原上,更接近于现实本身。
电视画面则通过摄像机的光学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聚焦在摄像 机的光电转换装置上,以每秒数百至千余行的速度进行扫描,形成光 点,横向排列形成矩形的凶平面。通过光电转换,将图像信号转换成 电子信号的形式输出,记录在录像磁带亡。在播放时.进行逆向转换 ,将电子信号还原为光信号,扫描在电视屏幕上,形成影像。
三、影视摄影的分类
从银幕的画幅形式区分,摄影类型有普通银幕(常规 银幕)摄影、遮幅宽银幕摄影、变形镜头宽银幕摄影、 宽胶片摄影、环型银幕摄影、球幕摄影等。
电视与摄影画面造型差异

电视与摄影画面造型差异
电视画面造型特点:
电视画面是一个动态的造型展示,介于它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最小组成单位,所以必须保证每一个画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电视画面一般分为静态和动态,静态的电视画面与摄影的造型差异不大,都是强调光的运用和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展现。
至于动态的画面则是突破了固定的画面的局限,延伸了画面空间,同时动态画面,分为机动和物动,机动摄影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一个画面中得到不同景别、视角的变化,同时在运动中光线、色彩也在不断地变化,使得电视画面再现现实方面,得到更加逼真的感受。
摄影画面造型特点:
摄影画面是一个静态的造型展示,它非常强调静态画面的布局其中还包括画面光线以及色彩的搭配调节运用,介于摄像机与摄影机在具体造型的区别,它们在光圈、感光度、焦距、景深方面的调节使用存在差异,所以成像后的画面会有明显的不同。
实训体会:
经过两次的实训,我比较直观的接触了摄像设备,也对它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专业操作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疏,在接下来的学习实践中还有待于熟练。
电视摄影第2章电视画面造型三要素---拍摄高度

透视的变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业核心课程
电视摄影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二节 电视摄影拍摄高度
一、定义
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高度,即通常
所说的平拍、仰拍和俯拍。
俯拍
平拍 仰拍
第二节 电视摄影拍摄高度
在拍摄距离、拍摄方向不变的条件下,拍摄点的高 度不同,画面中的主体、陪体和环境背景的关系也会 有很大的改变,可导致画面水平线的变化、前后景物 可见度的摄高度的划分
3.仰角度拍摄(仰拍) 是摄像机低于被摄主体向上进行的拍摄。 (镜头低于被摄对象,从而产生从下往上,由低
向高的仰视效果)
第二节 电视摄影拍摄高度
仰角度拍摄的画面作用: (1)有利于表现高大垂直的景物;
第二节 电视摄影拍摄高度
仰角度拍摄的画面作用: (2)仰角度拍摄常出现以天空或某种特定物体为背景的画面,从 而达到净化背景、突出主体的目的;
第二节 电视摄影拍摄高度
俯角度拍摄的画面作用: (2)有利于介绍规模、数量、层次,从而表现盛大的场面,如集 合、游行、阅兵等;
第二节 电视摄影拍摄高度
俯角度拍摄的画面作用: (3)表现人物活动时,有利于展示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相互方位 和人物活动的趋向等。
第二节 电视摄影拍摄高度
俯角度拍摄的画面作用: (4)俯拍人物时,对象易显得低矮、萎缩,画面带有贬低、蔑视 的意味。
平角度拍摄(图示)
平角度拍摄(图示)
第二节 电视摄影拍摄高度
二.拍摄高度的划分
2.俯角度拍摄(俯拍) 是一种自上往下、由高向低的俯视效果。 (主要用于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
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
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
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
事长兼秘书长。原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处长。2001 年被中国广电协会评选为“全国
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6 年被中国广电协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称号。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
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
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资料来源育明教育官网: 考博考试信息、辅导课程可咨询育明教育考博分校
资料来源:
考博就找育明教育考博分校
电视系,后留校任教。在校任教期间,曾调中国中央电视台工作三年,参加新闻、
新闻专题及纪录片等各类电视节目的拍摄与制作。前负责组建“北京市示范广播
电视与新媒体实验室”,培养指导“2008 年奥运会公用信号制作”的摄像师。讲
授的主要课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影造型》,《摄影造型》。
徐舫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视文化研究所
所长。是中国电视经济节目、中国电视法制节目、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评委,并
担任过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评委。 出版过《电视解说词写作》、《文学与电视》
资料来源:
考博就找育明教育考博分校
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
拍摄技法与技巧

2024/7/11 | 4
电影、电视的景别
2024/7/11 | 5
电影、电视的景别
•
2024/7/11 | 6
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 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 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 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 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 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 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
深感。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 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2024/7/11 | 15
• 内景: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 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 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 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 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影视画面造型中的光影_色彩和构图

影视画面造型中的光影、色彩和构图周 伶影视画面造型是创作者审美经验、审美意识的视觉形态化,是各种视觉造型因素如光影、色彩、构图等按照一定的意图组合成凝聚着审美情感的画面形象的艺术整体。
光与影,是指在画面上映出来的不同明暗变化的色调。
光是流动的,是一种不定现象,它不时变换着自身的强度和角度。
光是一切艺术都要触及、表现、探索的对象。
它给影片增添透明度,隐含着张力和动感。
灯光有深度,有风格,有品质,光是一种“化妆”。
光是画面造型的重要元素, 以明暗分布来暗示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纵深空间感。
“画格中每一样可见的东西都必须从光的角度来加以考虑。
对整个场面必须使用纵深照明。
因此,照明主要是创造一系列无止境的光的平面——从一个人走进画格后的第一层直到画格里可见的最远的空间界限的层面”。
①电影《黄土地》中的光线处理,就以“柔和”为主。
外景多用早晨和傍晚的自然光效,拍出土地的浑厚感和温暖感。
对光的巧妙处理可以含蓄地展现时代。
电影大师威利斯在拍摄《教父》时有意用了不同的打光来区分不同的时代。
比如在过去时的戏中,光就打得较平,以表现旧时代的陈腐、昏暗。
而在拍现代的戏时,就恢复正常的打光方法。
威利斯说,“我们做了很多时代的考据与设计,想把不同年代的场景分开来,而仍维持整部电影的连贯性。
……在处理旧时代的戏时,摄影结构便完全不同于其他的部分。
光圈打开,微弱的散光,加上打光的技巧,将不同的年代区分开来,但仍可以连贯,成为完整的电影”。
由光线产生的影子在影视作品中常用来交待剧中的时间,如早、晚的影子较长,而中午的影子短。
拍摄一间屋子的内景,上午光影应该在西墙上,中午在地面上,而下午影子则挪到了东墙,通过光影的变化可以交待剧中时间的变化,这就是视觉语言。
光影还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明暗对比来表现情绪与气氛,揭示含义。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用光影塑造出了一种平稳的美感。
在许多镜头里,都可以看到,画面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是黑暗的,只有一个光源照亮了一小块地方,而人物就在这小块的亮处活动,或站,或坐,或从黑暗中走来,又走进黑暗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甩
• 急速的摇 • 表达时空快速的转换 • 模拟甩镜头:固定画面+7祯甩镜头+ 固定画面
转
• 写意镜头 • 在专题中用于表现突发事件对主人公的打击,或者无法接 受突如其来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的“天旋地转”。 • 用围绕主人公的仰拍旋转镜头,可以表现主人公对未来的 憧憬,对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的积极态度
经验:如果要想使自己的拍摄的作品视角独特, 建议尝试用大仰或大俯的视角去拍摄。
画面的色调
• 暖色:红橙黄等色彩或色彩组合
• 冷色:青绿紫等颜色的色彩搭配
摄影中冷暖色的呈现调取决于白平衡
• 冷色调:宁静、清凉、高雅、凄惨、冷酷、 • 暖色调:温馨、和煦、热情、幸福、豪放、血腥
固定镜头的特点和拍摄
为逆摇:情节冲突、反面人物、追溯、回忆,从左向右为顺摇:情绪 和情节的正常表达)
5、在表现情绪时,要合理运用顺摇和逆摇。(从右向左 6、不要顺摇逆摇连续使用
移
又称作移动镜头。摄像机借助于任何运载工具或人体, 作各种形式的运动。
特点:具有多视点、多角度、多景别、多构图、多信息等 特点;对空间表现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画面在运动中展 示 了现实的立体空间
实性
• 影视创作中,给观众营造联想空间
高
平Leabharlann 俯 仰度拍拍 拍
平
拍
平角度拍摄的画面使观众有一种熟悉感
和亲切感,被摄体不会产生变形
• 绝大多数的新闻、纪实拍摄都是平拍
• 平拍是一种不带观点的真实记录
• 主体的高度决定摄像机的高度
俯
拍
地面景物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示,给人 一种深远广阔的感觉,能够充分展示地面 大场面的壮观和气势
用途:可用于表现人物的主观线和纪实现场 的跟拍,能很好的表现出真实感和现场感
跟
移的其中一种运动方式,摄像机跟 随被摄的人或物一起移动
特点:生活事实在前,拍摄在后,具有很强的纪实性
注意:镜头的运动要力求平稳,均匀, 构图准确,焦点准确,运动速度得当
跟拍的注意事项
• 摄像机距离跟随的主体不能远,要有伴随同行的视觉感受 • 要合理运用镜头焦距,不能大广角也不能大变焦。
推 拉 摇 移 跟 甩 移焦
推
大景别向小景别的过渡
作用:突出主体,突出细节
急推:可以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具有
震惊、醒目和强调的作用
注意:焦点的准确性和落幅的画面平衡
推的幅度不宜过大过慢,要与片子情绪吻合 主体位置匹配(大小景别主体位置相同)
拉
小景别向大景别的过渡
作用:对环境空间或氛围进行展示,纵 向转场,从局部到整体造型的表现手法 可以用于片子的开头或结尾
摇
机位不动,焦距不变,镜头运动呈现动态 的构图效果。如同人转动头部追随运动物 体或环视的运动效果
作用:展示空间,交代联系,表现主观事件,用于 时空转换
注意:1、要有起幅和落幅;
2、摇的幅度不宜过大; 3、拍摄重点在落幅上,落幅要准确;
4、不要逆向摇拍与画面运动相反的景物(如流水、汽 车、生产线)
• • • • 总长110秒 34个画面 其中中近景别28个 平均每个画面3.24秒 运动画面3个 占总画面9%
5、特写
人物头部、身体 局部,或其他被摄 对象的局部
多用于表现人物的情绪、
神态
特写是画面细节 描写的最佳景别
一般在情节高潮 时使用
焦 点!!
表现被摄体的
质感是特写的重要任务
方 向 正面 侧面 背面
移焦
• 轴线不变、焦距不变,焦点变动 • 给人在视觉上产生新鲜感
电视画面造型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张洪亮
画面造型三要素 景 别 方 向 高 度
景 别
画面的表现范围
大远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人 物 景 别
远景
裙摆原则
1、远 景
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 环境规模和气氛,远景画面重在渲染 气氛,抒发情感.《黄土地》
2、全
景
• 全景用来表现 场景的全貌或人物全身
4、近景
拍到人物胸部或以上, 下巴以下。近景着重表现 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 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之间的语言交 流;情绪和神情(近取 其
神),交流感强。
• 近景拍摄注意事项: 画面焦点清晰; 人物表情极富特点; 画面力求最简。
电视是中、近景的艺术
央视2套2010年7月23日新闻片段
正面
表现被摄主体的正面特征
正面拍摄人物:有利于被摄主体和人物的交流,容 易产生交流感和亲切感
注:1、正面拍摄是记者、主持向观众介绍情况常用 的拍摄方向;2、专题片中过多的用正面镜头,容易 产生压抑感
正面拍摄建筑物:可以突出建筑物的结构,给人一 种庄重的气氛
侧面
能使被摄体的横向线条变成斜向线条, 斜向线条能使画面产生动感与活力,有 助于画面造型的表现
用于开幕式,大型演出 ,人多的集市等 场景
• 特点:地面景物、人物纵向距离被 拉开,画面元素充实、饱满
仰
拍
可以将地平线结构在画框边缘或画框之 外,可以净化背景,突出主体 仰角度拍摄人物显得高大、挺拔; 女士的身体显得修长
• 仰拍可以夸张高度
• 影视创作 中,表现 英勇、雄 伟、高大、 伟岸等形 象
固定镜头:
摄像机机位不动 镜头轴线不动 焦点不动状态下拍摄的画面 固定镜头的特点:
给观众提供一个稳定的视点,满 足观众仔细看清一个具体或细小 的物体的视觉要求。
固定镜头拍摄注意事项
一、镜头成组:一个场景或主体用三个以上的镜头来表现
二、同一主体不同景别的画面,主体位置一定要相同
• 三、不同主体或相对主体的拍摄,主体应在画面相反的位置
表现场景:表现被摄体 相互联系的空间关系
表现人物:交代人物所 处的环境特点 人物四肢 动作的完整性
• 全景拍摄难在前景背景的选择
3、中景
• 画框下边卡在膝盖 以上成为中景画面。 中景重点在于表现人 物的上身动作。
采访用中景时
将记者和环境同时结构在一幅画 面中,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和现场 感;记者不要放在中央
• 四、对同一主体,改变拍摄方向和高度时,景别要有变化, 避免同景相接 • 五、注意抓取人物的动作变化过程 • 六、用固定镜头拍摄人物之间交流或介绍关系的,要严格 遵守轴线规律,保证叙事时空的连贯统一 • 七、没有三角架的情况,不要使用长焦距镜头调拍主体, 要接近物体拍摄.
运动镜头的特点和拍摄
有助于表现人物在运动中的动作姿态和形体变化; 对于人与人,人与物的动作交流也具有较好的表 现效果
• 人物拍摄,最佳角度:正面侧30——60度
背面
专题和纪录片拍摄中,可以使观众获得与被 摄体同一视线方向,同一视觉空间,能使观 众有一种伴随同行,身临其境的主观视觉感 受,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具有很强的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