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

合集下载

关于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关于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48•关于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探讨 李娴杭州千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赖以居住的建筑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建筑是新时代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有效促进生态建筑的更好发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问题;发展思路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更多的是体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于较为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建筑就要进行详细的规划,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实现人类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当前的生态建筑设计中,对于资源消耗及生态理念都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利于生态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发挥应用,因此,解决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科学规划生态建筑的发展思路是当前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认识对于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的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其中研究出的主要核心理论是生态建筑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及建筑学中的相关理论,将生态据建筑设计相结合,从而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实现建筑设计的资源节约、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的作用。

但是当前在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中,有些人认为对于建筑的生态设计只要增加一些绿化就能够满足生态要求,就是生态建筑,这种理念仅仅停留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表面,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认识,也就导致其难以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将生态建筑的理念很好的融入到建筑设计的理念中,也就难以实现工程建设的生态化发展。

2、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缺乏协调性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性,应当将尽可能多的自然环境元素体现到建筑工程施工中,以更好的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但是,在当前的生态建筑设计中,对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设计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导致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难以充分体现生态原则,致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分离,使建筑物的使用者很难感受到自然环境对其生产与生活的促进作用。

对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

对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

对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摘要:生态建筑,常常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从其本质上说,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指导建筑设计,是建筑像一个有生命的健康的肌体一样,既有自身的良性循环系统,由于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它也是当今可持续思想和生态意识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本文主要针对生态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前言“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 ,原意为“家”和“住所”。

1869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 haokel) 首先将这一概念用于科学的意义,提出了生态学( ecology) 的概念,1960 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 polo soleri) 将生态学( ecology) 和建筑学(architecture) 两次合并为arcology ,创立了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创造生态建筑环境的途径和设计方法。

1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

如健康原则、环境原则、人文原则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节约原则,亦即著名的3r 原则———reduce (质与能量的消耗及效率的高低) 、reuse (重复使用) 、recycle (循环使用及重复使用) 。

强调节约能源,如设计中使能源使用集约化,运用建筑热工原理节约能源,利用高技术营造低能耗的环境,结合气候进行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运用新材料、新构造、新建筑体系,降低建筑内耗能量,合理利用气候和阳光等自然能源因素。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

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论述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论述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论述摘要:本文就如何做好绿色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分析,探讨设计美化生活环境,营造景观空间,不断改善我国人居环境,提升全民幸福感,最终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智能化。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措施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1.1 节约能源在绿色建筑设计中,首先是要遵循节能的原则,这不但能节约能源损耗,又能做到无害化、无污染及其可循环利用。

建筑材料方面,应该尽量采用可以易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如竹制品等。

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确保材料无污染、无辐射。

1.2 生态和谐其次是生态原则。

就是要把人、自然环境、建筑物等因素和谐统一起来。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建筑物周围植被多样化、对水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的绿色建筑设计来实现。

1.3 “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在所有的绿色建筑中,其环境、设备等因素都为人所拥有和使用的,而且人本主义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基层、最根本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在追求节能、生态化时绝对不能以牺牲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等为代价。

1.4 从实际出发,适度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不能盲目的参照某些成功的绿色建筑设计案例,造成成本增加,这有违绿色建筑设计的初衷。

绿色建筑设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程成本,但从建筑物全寿命周期来看,经济效益还是可观的,绝不是以牺牲经济利益来换取“绿色”。

2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2.1 环境绿化设计策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注重环境绿化工作,绿化不仅能创造空间,还能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基于此,在环境绿化设计时,必须注重绿化环境的设计,营建良好的微气候,并把绿化量化标准引入环境绿化设计规范,就周围环境绿化而言,尽量避免硬质铺地,拓宽草坪面积,多种一些高大的乔木,并尽可能的采取渗透性强的生态型铺地,比如利用格状铺地砖铺地在方格中种草等。

就立体绿化而言,就应进行墙面绿化、阳台绿化以及屋顶绿化,并在阳光直射强烈的一面栽种藤状植物,从而避免阳光的直射,降低外墙温度,确保室温平衡。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探讨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探讨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探讨[摘要]:绿色建筑代表着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智慧,其是一个建筑样式,建立在人与自然以及人工创造和地球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

对绿色建筑的倡导和呼应,既是顺应、符合了世界建筑领域的发展潮流,而且也能够对我国的传统建筑精华加以继承,自热的就成为了日后建筑设计的主要趋势。

本文就针对一些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常用准则加以剖析总结,并概略性的阐述这些设计准则如何和建筑形态做到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大家对可持续性发展和绿色建筑设计的认识。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a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627-01前言绿色生态成为了现今人类早已去探索的一个永恒命题。

尤其在今天,工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全世界的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污染种类日趋加重、日渐增多,人类依赖生存的矿物质燃料被大面积开采以及消耗,人类的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环境问题已经对国计民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怎么样在国家支持的良好政策之下,结合当前前沿的科学技术条件,通过合理、优化的生态设计,继而来真正的实现建筑的绿色化已经成为了当代建筑设计者们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1、绿色建筑的定义建筑一个完整的寿命周期是包括了从最开始的规划设计,至随之而后的建筑施工、运行再到最侯的拆除、报废这么一个过程。

除了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阶段之外,建筑的施工、使用到最终拆除等各个阶段都相应存在着资源的输入、能源的使用及各样的废物(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废弃物等)的排放问题。

站在建筑的寿命周期这一角度来看,绿色建筑最基本的原理和设计目的其实是:在建筑的寿命周期之内,最小化的消耗自然资源及能源;降低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之内的污染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构建一个利于健康友舒适以及无害处的室内空间;保持建筑质量化、功能化及性能化与环保化相协调、统一。

因此,绿色建筑的定义就能够被理解为: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之内,通过最大化的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损耗,降低各种废物的产生,从而实现能够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建筑。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与实践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与实践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与实践在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生态建筑作为一种创新的建筑理念和实践方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生态建筑旨在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本文将探讨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以及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以期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1、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是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

这意味着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和运营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例如,通过优化建筑的朝向、形状和窗户布局,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

此外,安装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或地热能系统等可再生能源设备,为建筑提供电力和热能,也是实现能源效率的重要手段。

2、资源节约资源节约包括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减少废弃物等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高效的给排水系统,如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系统,可以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

选择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如再生木材、竹子和环保型混凝土,不仅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还能减少建筑过程中的碳排放。

同时,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并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和回收利用。

3、环境友好生态建筑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在选址时,要避免侵占生态敏感区域,如湿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尘、降噪和污水处理措施,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通过种植绿色植物和建立生态景观,增加建筑周边的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室内环境质量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生态建筑的重要目标。

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充足的自然采光和良好的声学环境,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为此,可以采用环保的装修材料和家具,安装空气净化和通风系统,以及合理设计室内空间布局,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需求。

5、灵活性与适应性由于社会和环境的不断变化,生态建筑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未来的需求。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绿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篇一」1项目概况巴里考克斯在新西兰建造了一座教堂,这座教堂的主要材料为绿色植物。

这是建造者在周游世界,访遍各地教堂之后,得到的灵感。

他决定用树木建造一座“原生态”的教堂,整个教堂设计采用了五种不同种类的树和一个液压树铲建造了一个有生命、会呼吸的房屋,能容纳100个人。

这个教堂建成后将会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与周边的旅游景点共同构成一个树教堂花园,花园将于20xx年10月18日对外开放。

这里的景点有3英亩的公园和一个迷宫。

由军用投物伞建造、液压千斤顶支撑的一个大型遮篷为游客提供了另外的座位区和荫凉地。

另外,这里还可以举办盛大的婚礼,开放后这里将吸引大量的游客。

2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发展概况2.1绿色建筑的内涵绿色建筑一词中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绿化,也不是指建筑表面的颜色,它区别于普通的建筑,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并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在功能上,绿色建筑又可被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同时绿色建筑也是节能建筑的一个方法和手段。

20xx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出台了我国GB/T50378—20xx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对绿色建筑的内涵进行了定义: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及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且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2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从古至今,人类这个社会一直在经历着各种不同的发展,从工业的革命到农业的危机,从起初的力图要征服大自然,到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人和自然之间要和谐的共同发展。

我们现在的发展是建立在破坏大自然的基础上,接下来人类社会想要更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遵循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特点,按照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建造自己的家园。

我们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时发现,建筑行业是一个对生态环境消耗极大的行业,产生的破坏也最大。

其中对环境产生破坏力最大的是在运输建筑材料以及生产这些材料的时候,在建造建筑时,会对基地以及基地周边的水文地质和土壤结构造成很大的破坏。

探讨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探讨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探讨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摘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注重于事先考虑建筑对环境的尊重与适应,考虑如何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更高效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同时营造出更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基于高效使用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满足功能和美观的要求。

本文主要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持续发展1.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需求”和对需要的“限制”。

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建筑是人类改变和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开发行为,建筑行为包含了以不同形式大量消耗、改变和转化自然资源的过程,显然这些行为在各方面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将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的内涵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的定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2.1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全寿命周期主要强调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

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高效、无害的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要有一个全时间段的估算,建筑初期投入可能很便宜,但是运营成本可能会很贵。

例如:选用能效比低的用能设备可能会节省设备的初投资,但日后运行过程能耗的增加会造成运行费的增加,而且对环境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引入全寿命周期的概念,绿色建筑应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在建筑的前期策划过程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探讨

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探讨
第2 6卷 第 4期
河 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V 12 o4 o.6N .
20 0 8年 l J U N LO E E SIU EO R HT C U EA DCVLE GN E IG D c m e 20 2月 O R A F B IN TT T F C I T R N II N IE RN ee b r 0 8 H I A E
的 , 色生 态住 宅是 2 世 纪住 宅的发展 方 向. 绿 1 关键 词 绿 色生 态 ; 宅 ; 康 ; 展 住 健 发 中图号 T2 U
绿 色生 态住 宅又 称 “ 康住 宅 ” 生态 住宅 不 只是绿 化 , 健 . 而且 , 规 划上 看 , 态小 区的 总体 布局 、 从 生 单 体 空 间组合 、 房屋 构造 、 自然能 源 的利用 、 节能 措施 、 化 系统 以及 生 活 服务 配 套 的设 计 , 绿 都必 须 以改善
绿 色 生态 住 宅 的设 计 探 讨
刘 小 明
保定市城 乡建筑设计 院

要 2 世 纪人 类居 住环境 有 着科 学性 、 1 设施 配套 智 能化 、 境 艺术 设 计人 本化 等 多方 面 环 的特点. 住宅, 作为人类居住 生活的物质载体 , 具有居住性、 舒适性、 耐久性、 经济性等基本要 求, 方便 、 舒适 、 谐是 构建 2 和 1世 纪 未 来住 宅 的主 题 , 居 环境 的 可持 续发 展 是 人 们 所 渴 望 人
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 就其设计 的基本要素而言 , 主要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 () 1 规划设计合理 , 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 间光照充足 , 房 通风 良好.
() 2 房屋 围护 结构 要有 较好 的御寒 、 隔热功 能 , 门窗 密封性 能及 隔音 效果 符合 规范 要求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
摘要:加强新时期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
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新时期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进行了研
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生态选址;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 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的根本区别就是建筑生态设计是在常规设
计基础上,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纳入设计与实施的考虑范围之内。
这就导致了建筑生态设计在很多方面与常规建筑设计存在不一样。
2.生态条件下的建筑选址考虑
建筑选址的选择对于以后项目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决定性影响。
选择基址不仅要符合经济标准、而且还要尊重国家和地方各种法律
规范。选址工作要从整体的角度做综合考虑。基于生态条件下的建
筑选址既要将土地使用、建设密度及其环境保护都纳入考虑范围之
内,还需要深入到每一个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细节当中。生态选址
较之于传统意义上的选址,在于它将生态环境作为选址时的重要因
素而考虑。
基于生态条件下的建筑选址中,最主要考虑就是这个位置是否适
合建设,以及建设后是否适合今后的发展。因此,对于分析和评价
基址的各种优缺点就成了生态选址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一阶段,要
分析每个可能的地点,列出其中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各自优势。例
如,在确定适合住宅发展项目的基址时,就应当优先考虑基础设施
和公共交通网络的连接。对于被选基址的资源和能源潜力需要认真
加以评估,尤其是对于水资源的状况和以太阳能、风能为基础的能
源系统的潜力。在基址选择过程中,识别社区的发展对该基址以及
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对生态环
境的研究来解决。这些研究应当是包括土壤侵蚀、植被及其生长地
的保护、水和空气污染以及垃圾处理等。通过对建筑具体选址优缺
点的分析,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避免对周边的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影响或者破坏;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需
要通过修复各方面的生态平衡而有效地改善建筑周边环境。
生态选址及分析是生态建筑活动的首要基本问题。中国传统风水
理论选址的基本原则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我国“天人合
一”朴素哲学思想理论在建筑选址中的具体体现。显然,基于生态
条件下的,建筑基址选择应当针对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气候、地理
特征以及现有各种社会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影响生态选址的因素可
分为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貌、
地质、气候、土塌、水文、生物多样性,社会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现
有的建设和设施、现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以及现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
状况。
3.建筑生态景观设计
对于生态景观设计是建筑环境创造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进行
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把景观看作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
系统的复合体,通过借助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处理,使其在
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满足自然生态的需要,并尽可
能恢复已破坏的生态系统,成为注重生态的景观。
传统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都是环境要素的视觉质量,而“生态景
观设计”是通过兼顾环境视觉质量和生态效果的综合设计。其中的
操作要素与传统景观设计类似,但设计中既要考虑当地水体、气候、
地形、地貌、植物、野生动物等较大范围的环境现状和条件,同时
还需要兼顾场地日照、通风、地形等具体条件和需求。
可以说,建筑景观生态问题的妥善解决,有赖于对景观生态系统
更加深入而系统的科学研究,有赖于更先进和可靠的地理信息系统
和分析技术及其与景观生态规划的结合。(目前景观生态学定量分
析基础上的景观规划还远没有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生态
规划还刚刚开始),更有赖于一种新的生态景观规划与建设理念及
思路的形成,即重视景观的整体个态效应,同时将人类视为影响景
观的重要因素,从整体上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
系,从而最终实现建筑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生态建筑的节能分析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建筑就像有机生命体—样,是需要不断输入
能量并进行能量消耗而得以生存和运行的,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
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建筑从其周围环境中获得能源的能力以及
对能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是体现建筑生态性的重要方向。如何在满足
人们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时,使建筑有效利用能源,将建筑能耗降
至最低,从而不但节约能源同时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
生态建筑所关注和探寻的重要内容。
建筑能耗通过生产能耗、运输能耗及其建造能耗所组成,在各种
能耗中,狭义的建筑能耗一般是指建筑运行能耗。显然在绿色生态
建筑的理念下,对于建筑被使用的全过程中,应当充分而有效地使
用各种能源。其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说,即场地选择及其规划节能、
建筑设计节能及其辅助设备系统的节能。对于建筑外围护结构是建
筑能量消散经过的主要部件,外窗、外墙及其屋面保温隔热和防热
对于实现建筑的热工节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外窗的的热工节能
来讲,有以下一些主要技术措施,即控制各朝向窗墙面积比,提高
窗的气密性,提高窗玻璃、窗扇和窗框的保温隔热能力,用活动装
置保温隔热;窗的日照涉及房间在冬季利用太阳能采暖,而窗的遮
阳和通风是实现房间夏季防热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外墙的热工节
能来讲,在北方寒冷地区,建筑保温尤其重要;在南方炎热地区,
建筑防热尤其重要。外墙保温隔热主要采取外保温隔热、内保温隔
热和单一材料承重保温隔热。而对于外墙的遮阳和通风是南方炎热
地区防热的主要途径之一,各种通风墙或防晒墙可以起到较好的防
热作用,其中利用植被对外墙进行遮阳防热效果最好。对于屋面的
热工节能技术,北方地区寒冷,采取倒置屋面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
种做法;而针对南力地区炎热,在屋顶设置通风间层、使用植被绿
化遮阳、利用屋面蓄水以及被动蒸发冷却,都可达到屋面防热的目
的。充分利用自然光是实现照明节能的关键。除了在建筑设计方案
阶段充分利用各种反光体(包括侧窗反光体和天窗反光体)外.还可
通过采用导光管道的照明技术(包括透镜折射导光通道、内壁反光
导光通道、光导纤维导光管道、通光管导光管道等)。另外从建筑
生态技术的角度,根据设计所采取的技术含量的高低,将生态建筑
分为低技术生态建筑、中间技术生态建筑和高技术生态建筑三类。
在建筑生态设计上通过把概念和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将会收到客
观的生态效果。
5.结语
绿色生态建筑是把建筑物与能源、环保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有
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并创造
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生活空间结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
充分利用绿化这一有利的生态因子,为居民创造出高质量的生活环
境。
参考文献
[1] 刘虹,王凌.生态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j].热带
建筑,2004,2(4):1.
[2] 刘振,迭勇,王少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j].陕西建筑,2008(1 0) :1 6.
[3] 房志勇,等.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
社,1998:132.
[4] 张志远.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初探[j].企业技术开
发,2011,30(17):113~ 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