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程标准]一.《标准》内容(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标准》分析1.鸦片战争后,首先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X,继而产生了兴办近代企业以与西方抗衡的洋务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变法在晚清历次变革中最具思想价值,是课标要求学习的重点知识,学习的关键是要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启蒙作用。

2.进入民国之后,有识之士在探索国家富强之路的同时,洞悉旧的思想观念仍在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力图使国人思想再度解放。

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提倡某某与科学,主X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新伦理代替旧伦理,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巨大影响。

3.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乘十月革命的东风,向国内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渐传播,最终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们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最终使得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本专题阐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在对专题内容的学习中,应熟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间的关系,了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同时要探讨思想解放潮流这一重大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课前练习]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主X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侮,“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总结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总结 人民版必修3

本课结束
高分策略指导 ——推理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推理型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 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 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 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 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 用。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解题规范 一明考点:近代中国思பைடு நூலகம்解放的潮流 二抓关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 想也” 三析选项: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
A项
排除
年杂志》,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例题 (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 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 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 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3)第三阶段: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 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 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4)第四阶段: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 到“走自己的路”,即从“城市中心道路”到“农村包围城市”。 特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实际相结合。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知识整合讲义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知识整合讲义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对应学生用书P037一、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重要阶段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再到思想文化学习的三个重要阶段,这些阶段性特征的生成,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整个世界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过程中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的必然结果。

三个阶段之间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贯穿始终的主线是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代表指导思想特点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器物(西方物质文明)林则徐、魏源;洋务派“中体西用”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学习的表层阶段,并未触动封建制度和旧文化的根基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政治制度(西方政治文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文化,既包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也包括无产阶级思想文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前期是民主与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阶段,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前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各个派别的比较派别背景阶级属性主张结果评价抵抗派鸦片战争失败,先进的中国人被惊醒由在鸦片战争中主张抵抗的官僚组成,属于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但未实践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由一些有实力的中央及地方“中学为体,西学为创办近代工业、海军、新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一中国内忧外患官员组成,属于地主阶级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式学堂,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维新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由一些开明绅士和爱国知识分子组成,属于资产阶级变法维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1898年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最终失败维新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革命派《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主要由中小资产阶级组成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平均地权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激进派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由一些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组成,属于资产阶级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道德民主、科学的观念得到弘扬,后期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其仍具有局限性非选择题之内容、措施类设问的解题技巧设问类型具体史实型纵向专题型设问呈现考查某一具体历史事物的内容,如某一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某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等等考查某一阶段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或者该阶段具体历史事物的呈现形式答题模板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

高考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

高考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课程标准和省考要求二、教材知识整合1、新思想的萌发(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本着“救亡图存”的目的,抛弃“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开始睁眼看世界。

于是,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目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富国强兵、抵御御侮之道,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林则徐: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

②将收集的外国资料编写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1842年),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重点在军事技术)。

(3)意义①“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②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中国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③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2)内容①内涵: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

②开展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将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主要内容有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开设新式学堂、创建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等四个方面。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评价①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之争,仍局限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

②冲击了传统的保守思想,客观上为西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

③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行不通。

3、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①背景:外国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不足。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致力于器物层面的学习▲睁眼看世界1、原因:(1)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根本原因)(2)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3)林、魏等人的个人经历2、概况:(1)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主动了解外国情况、收集西方国家信息)。

所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是当时第一部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抵抗西方侵略3、影响:(1)积极性: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同时也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局限性:但它没有引起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共鸣,也没能付诸实践(了解)▲洋务运动(了解)(二)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致力于制度层面的学习▲维新变法1、原因:(1)政治上,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3)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和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2、代表人物和思想特点(1)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和传播西方学说(原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减少变法阻力)(2)梁启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唯一出路(3)谭嗣同:大胆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4)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传播西方的进化论思想3、影响:(1)维新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怀。

(2)维新变法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康梁等人积极传播君主立宪、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西方进步观念,在社会上了思想启蒙作用,同时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笔记参考必修一(三)民国成立以来,致力于思想文化层面的学习▲新文化运动1、原因:(1)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华民国名存实亡(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发展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3)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过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3、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4、代表人物和成就(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1917年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通俗的新文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2)李大钊: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批判尊孔复古和复辟帝制逆流;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3)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积极推广白话文;(4)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5)蔡元培: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宏观概要通史概要:近代世界潮流:现代化。

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观念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抗争史和探索史)。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主干知识:一个方向:面向西方一个主题:救亡图存三个阶段:学技术(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六大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抗战派学技术(一)背景、1、政治:鸦战前清朝国势衰落,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开始出现民族危机)2、观念:读书人多埋首经书,远离现实,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3、直接原因:鸦片战战的惊醒(三千年的巨变)(二)代表及其主要思想1、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早面向西方)1)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各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提纲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提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认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改革”、“制度改革”、“思想文化改革”三个阶段,学习的道路也经由英国——日本——美国——俄国的演变,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考点解读】一、“师夷长技”的主张(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1.背景: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侵略扩张⑵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⑶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代表人物:⑴林则徐:①地位: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②活动:他注重收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在派人打探西方国家情报的同时,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等书籍相继问世。

这些书籍对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⑵魏源:①活动:编写《海国图志》(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②思想: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的侵略)③意义: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评价:林则徐和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其核心主张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局限性是没有付诸于实践,影响也仅局限于部分知识分子中间。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

(内忧:阶级矛盾激化,如太平天国运动;外患:民族矛盾激化,如两次鸦片战争)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3.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伦理道德纲常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取西方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求富国强兵,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详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详解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专题主干知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一个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两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俄国学习。

三个阶段:器物技艺(经济)→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三个层次的依次递进。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具体过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器物)农民阶级:《资政新篇》(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科学(思想文化)向俄国学习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文化)二、专题知识详解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张和贡献:P50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P53(1)兴起背景:①北洋军阀为复辟抵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③新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使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兴起过程:①标志:《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的创办);②代表人物及各自独特贡献: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胡适:提倡新文学尤其白话文,反对旧文学鲁迅:写作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礼教③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④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运动中心(活动基地):北京大学4.概述(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P54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即文学革命)。

其中: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民主指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人权思想;旧道德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或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指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的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文学革命包括普及白话文,提倡写实文学、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等5.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P55(1)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科学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新文化运动;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中所起的作用;
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革
命时期,以毛泽东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
想,指导了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中国人民
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核心的中国共产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出现许多新
变化、新问题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
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整合】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
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
《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借经学、孔子,否(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维新思潮
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
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的失败
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1、社会因素: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

2、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C、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社会的作用:
a、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b、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文化;主张兴民权倡西学,促进人民觉醒,是近代
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1)、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
B、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时间:1905—1907年阵地:《新民丛报》(维新派)——《民报》(革命派)★、内容: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准备,壮大了革命的阵营,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C、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同:(目的)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
★、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直接原因)
2、兴起与概况:
★、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其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前期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注:A、“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B、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C、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提出“须言之有物”
等文学改良八项主张;鲁迅出色的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
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

D、新文化运动后期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因为辛亥革命及其之后反对北洋军阀的失
败,使人们渐渐认识到单纯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已难以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
的任务;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
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
4、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

(性质)
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前期最大的功绩)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同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某些提法存
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的肯定的片面性。

(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