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课件

05
心理语言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挑战
文化差异对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如何克服这些差异,建立跨文 化的心理语言学理论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和认知方式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研 究中,需要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构 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理解语言与思 维、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语言障 碍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 础。
研究意义
有助于提高语言教育的质量,促进跨 文化交流,为语言障碍的干预和治疗 提供指导。
研究历史与发展
研究历史
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 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早期研究 主要关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系统 的理论体系。
语言障碍治疗
1 2
语言障碍评估
心理语言学对语言障碍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进行研 究,为语言障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治疗方法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发针对不同语 言障碍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3
康复训练
心理语言学在语言障碍康复训练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提高康复 效果。
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
自然语言处理
01
心理语言学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为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
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机器翻译质量评估
02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机器翻译的质量进行评
估和改进,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人机交互
03
心理语言学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有助于设计更符合人类语
心里语言学

首先,在语言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利奥颇尔德(Leopold,1948)提出的“日记和家长报告”为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重要的途径。利奥颇尔德通过对其女儿希尔得嘉德(Hildegarde)在英语和德语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观察认为,观察和 研究儿童日记的语言发展有助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有效研究。但后来贝茨(Bares,1991)却认为更有效的途径是家长对其子女语 言表现的观察。因此,儿童日记和家长报告就成了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一大途径。除此之外,观察数据、采访和实验也是研究 语言发展的重要方法。第二,言语感知发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家长的语言输出和儿童语言学习的关系;(2)儿童早 期言语感知;(3)语言特化。第三,儿童语言词汇研究包括:咿呀学语、单词学习、双词学习、语法联接、词语和词义联接。在 这方面,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得”、“使用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词语与语义的连接”3个方面。第四 ,句子学习和理解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单词和短语向简单句的过渡过程;(2)语法在造句方面所起的作用;(3)句子的形 成 和 理 解 策 略 ; (4) 简 单 句 向 复 杂 句 的 过 渡 以 及 对 较 为 复 杂 语 句 的 理 解 和 使 用 。 第 五 , 在 语 言 交 际 用 途 的 研 究 方 面 , 贝 茨 (Bates,1976)和韩礼德(Halliday,1975)提出的“语用学功能”、奈尔森(Nelson,1973)提出的“指涉和表达功能”成为研究语言功 用的主要理论基础。特别是韩礼德提出的7种语言功能,不但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经典,同时也为心理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理 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考线索。第六,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式为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 但就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而论,以斯金纳和布龙费尔德“刺激—反应”或“强化”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以乔姆斯基 “天生论”为代表的“遗传”或“传递”理论构成了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两大分支。此外,以皮亚杰(Piaget)和布鲁纳 (Bruner)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由贝茨(Bates)和麦克威尼(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模型”和由波特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 ”代表了儿童语言习得模型研究的主体内容。由此可见,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心灵主义的“内在”理论,交互作 用理论的“认知”、“信息处理”和“社会交互作用”理论构成了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 重要基础。
心理语言学

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集中讨论的话题,其研究包括:(1)言语感知;(2)词汇提取;(3)句子加工;(4) 语篇理解。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
首先,“言语感知”牵涉到“言语感知的研究手段”、“言语感知的条件”、“言语信号的产生和语音的声 学特征”、“元音和辅音的听辨”、“连续性的语音听辨”、“书面语言的感知”和“言语感知模型”共7个方面 的研究。语言感知的研究手段最早是用达得立(H.Dudley,1939)发明的“声音记录仪”(vocoder)记录和分析语 言的输出信息的。后来,制造“声音记录仪”的原理又促使“声音摄谱仪”(soundspectrogram)的出现和发展。 这是按照声音频率的分布,专门用来分析语言信号的“二战”期间的生成物。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受声学语 音学和发音语音学的影响,又出现了“电子肌动记录仪”(electromyography)和“电子记波 仪”(electrokymography),分别用来记录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电压变化和说话时口、鼻腔的气流变化。当然, 最新的研究手段当属“摄影摄像技术”(cineradiography),人们用该技术记录发音的动态变化。在语言感知条 件的研究方面,“语境”是影响言语感知最为重要的条件。语言信号产生方面的研究,大都与“声学特征”、 “元音和辅音的听辨”相关。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研究,是一项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音素”听辨研究。语 言感知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书面语言理解”的研究。这牵涉到“视觉感应”、“字母辨认”、“词意确定”以 及“信息记忆”和“信息组织”等方面的探索。当然,语言感知研究最为重要的领域当属“言语感知模型”的研 究。
研究方法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多地方借鉴了心理学的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测量知 识、能力、态度和个性的倾向。心理语言学对其所研究的对象,如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所提出的 种种理论都必须经过系统的自然观察(naturalobservation)或实验方法(experimentalmethods)的验证,才能 判明其是否有效。
心理学与语言学概述

02
心理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语言障碍的心理分析
语言障碍的心理分析
语言障碍是指个体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遇到的困难, 心理分析可以帮助理解这些障碍的成因,如心理创伤、 认知障碍等。
心理治疗方法
针对语言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 疗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提高语 言表达能力。
语言与人格心理学
人格特质与语言
01
探讨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如何使用语言,以及语言使用如何反映
人格特质。
语言与自我概念
02
研究语言如何塑造和反映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自我概念如何
影响语言使用。
语言与人际关系
03
研究语言在建立、维持和改变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人际关
系如何影响语言使用。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
心理学与语言学概述
目录
•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 心理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 语言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领域 •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未来发展 Nhomakorabea01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探 01 讨语言理解和产生过程中大脑和心理机制的作用。
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感知、记忆、组织和检索 02 等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
和理解。
心理语言学还研究语言障碍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 03 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受到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
响。
社会心理学与语言学
0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个体在社会环境中 的心理过程的学科。
02 社会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语言 学领域,它研究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使用、变化 和发展,以及语言对社会的影响。
心理语言学

▪ 自冯特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对大脑和语言之间的 关系发生了深厚兴趣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人 类学家。
▪ 早在20世纪初,人类学家勃斯(Franz Boas,1858~1942)就预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 究很可能会促使一门新的学科的建立。受冯特的 影响,勃斯把研究的重心从人类行为转移到文化 现象的心理学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心理学描述板等 的研究方面。到了1938年,他出版了《原始人的 心质》(The Mind of Primitive Man),为20世纪 30年代末、40年代初“心理的语言 学”(psychological linguistics)、“心理语言 学”(psycholinguisties)和“语言心理 学”(linguistic psychology)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继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 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1957年,斯 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 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尽管斯金纳的 《言语行为》后来受到了乔姆斯基的批判,但行 为主义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条件反射” 等的心理学理论不但影响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 究,而且也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提供了部分的理论根据。
因此,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言语 的产生、言语的理解以及儿童的语言获得问题。
▪ 心理语言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与心理学 和语言学研究既有重叠和交叉,又有其独到研究 领域的新学科,是一门综合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 重点探索人类心智本质和结构的科学。
▪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基本上可归源于心理学之父 ——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的研究。1879年,冯特在莱比 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并 从事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1874年,他出版了 《生理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一书,探究了人类的 心质结构和意识。在冯特晚年的探索中,他很重 视语言问题的研究,发表过很多与语言心理学相 关的文章和著作。无论是后来的格式塔心理学还 是现在的心理语言学,其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受到 了冯特研究的影响。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心理语言学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目标是研究语言使用与思维、情感、个体差异等心理过程的关系。
随着语言和心理学的发展,心理语言学也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在,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心理语言学也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结合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阐述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方向及其意义。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心理语言学从20世纪初就开始发展,但是其真正迅速发展起来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
当时,Chomsky的生成语法和语音学理论与心理学的认知心理学相结合,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繁荣发展。
此后,心理语言学开始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如:词汇和句子处理、语言习得和发展、语言认知、言语障碍等。
心理语言学的出现促进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很多颇有影响力的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语言学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注意。
实证心理语言学成为了心理语言学的主流方法,这种方法用实验和统计技术研究语言和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语言学兴起的原因是它能够提供关于语言加工的清晰细致的信息,同时还能帮助心理学和言语病理学等学科研究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未来展望虽然心理语言学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研究。
未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 深层语意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心理语言学研究集中于词汇和句子的处理。
而对于句子中的深层意义,很少有系统性的研究。
未来,心理语言学将更多地关注语言的深层语意和语义加工。
2. 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是未来心理语言学的重点之一。
这种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以探讨跨语言和文化的语言处理的机制和神经基础。
这种研究可以深入地探讨人类原有的语言和认知机制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3. 语言治疗、干预和教育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治疗、干预和教育能够改善言语障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可以为语言治疗、干预和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
第十二讲 心理语言学

主要的实验技术和手段包括(余林等, 1999): 移动视窗(moving window)技术:通过计算机逐词或多词呈现的方式进行,被试通过按键使 计算机屏幕逐词或多词呈现实验材料,阅读的速度由被试的按键速度所决定,因而又称自定 步速的阅读。被试按键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下他在各词上的停留时间,以此作为阅读时间来 研究被试在阅读加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加工困难。 跨通道启动(cross-model priming)技术:一般是通过耳机听觉呈现刺激材料,然后在句子不 同位置由计算机屏幕呈现启动词,并让被试对启动词进行词汇判断或命名,视觉启动词的呈 现位置和时间由计算机精确控制,并由其记录下被试对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以此来 研究探测词受到句子加工中语义和句法关系制约的情况。 眼动技术(eye-movement technique):此技术通过专门的眼动仪(eye tracker)来追踪被试在 屏幕上的注视点,实验材料由计算机呈现,并通过眼动仪与计算机的连接记录被试在句中各 词上的停留时间和回扫、眼跳等资料,通过分析被试在各种控制条件下行为反应上的差异来 了解被试的即时加工过程,此种方法接近于自然条件下的阅读状况。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通过计算机收集和处理大脑加工句子信息时的脑 电活动的方法,直接探测人在阅读过程中所引起的脑电变化,以此获得人在加工不同控制条 件下句子时的脑电模式来推测句子加工的时间进程。在句子加工中发现了两种相对稳定的脑 电波N400与P600。前者是指句中关键词呈现400毫秒后所记录到的一个负的脑电波,它与词 汇的语义 (特别是主题限制)有关;后者是指在关键词呈现600毫秒后记录到的一个正的脑电 波,研究认为它与句子的句法有关。
poeppel2004一些言语知觉范式现象范畴知觉选择性适应任务mcgurk效应听觉pa视觉ka知觉taduplex知觉范畴知觉物理刺激连续变化对应的知觉表现出范畴性变化材料最小的语音范畴对比听觉词汇识别spokenwordrecognition视觉词汇识别visualwordrecognition听觉词汇识别cohort模型marlsenwilson1987第一个阶段对输入信息进行听觉语音分析激活一群可供选择的单词即初始词群第二阶段当语音信息继续仍然符合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增加而不符合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下降直到选中群中的一个词最后把选中的词整合到当前语义和句法情境中
心理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美国的学者们在1952年成立了语 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又 出版了《心理语言学: 理论和研究 问题概述》。 这标志着心理语言
学的正式诞生。
1、美国第一代的心理语言学家是在行为主义 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下 进行研究的。奥斯古德指出,语言在刺激和 反应之间能起传递作用,例如一说“狼来 了”,大家就警觉起来。但是狼真的来了人 们才怕,如果虚报过几次,即使再说“狼来 了”,人们也不怕了,可见词语和事实的作 用并不完全相同。米勒把信息论运用于语言 研究,发现词在话语中出现有一定的频率,可 用概率来表示。但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单 靠信息论还是说明不了。
定义 主要研究对象 基本发展概况 基本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价值发展前景 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定义: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 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 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 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 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
它是语言学和心理学跨学科研究的一门 边缘性学科。《应用语言学概论》— 于根元主编
3、现在学者们认识到,心理语言学研 究不能局限于验证某一语法模式是否 正确,而应建立自己的独立体系,于是 出现了第三代心理语言学家。他们不 赞成对言语过程作抽象的分析,而强 调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实验,借以探测 思维和交际的过程。
四、研究方法:
主要是用实验和自然观察来探讨语言行为的规律。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了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 较一致的、特定的行为表现: 字词学习: 9-12个月——第一个指示词; 意义表达: 大约在18-24个月,儿童开始将词组合在一起,出现双词话语, 如,“要饼干”等; 电报体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保留了正常句子中与意义表达关 系密切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而省略掉了那些虽 然有重要的句法作用,但不是意义表达所必须的词,如介词、冠 词、助动词和量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语言学》课程纲要
授课人:邹申
课程描述
本课程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主要介绍心理语言学研究领域,心理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第二模块着重讲解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心理过程。
第三模块侧重介绍语言习得研究成果以及语言习得研究方法等。
课程主要目的:使学生了解心理语言学研究范畴、近年来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相关理论及模型、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
授课方法
《心理语言学》采取授课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周两个课时,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课程授课主要为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
课程内容
–Themes in psycholinguistics
–Linguistic knowledge
–Psycholinguistic processes
–Language comprehension
–Language produc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Growth areas in psycholinguistics
考核方式
选修《心理语言学》课程的学生必须出席每周的课程,平时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讨论,平时课堂表现约占总成绩的10%。
学期作业分为两个部分,1)每位学生阅读一篇二语习得研究文章并撰写约500字的评论,占总成绩40%;2)每位学生根据授课教师所给的题目,撰写一篇约1000字的论文,占总成绩的50%。
论文必须符合科研论文写作规范。
选用教材
Carroll, Davi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3rd ed.)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目
Aitchison, Jean. The Articulate Mammal: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4th ed.)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uarterly)
Goodluck, Helen. Language Acquisi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arley, Trevor.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2nd ed.) Psychology Press, 2001. Hoey, M. Lexical Priming.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5.
Larsen-Freeman, D. & M.H. Long.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Shaughnessy, John J.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6th ed.)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Singleton, D. 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
Steinberg, Danny D. & Natalia V. Sciarini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培生教育出版集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