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过后,为什么是困顿的西方而不是富强的东方主宰世界

合集下载

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与文艺复兴

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与文艺复兴

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与文艺复兴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与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中两个重要的时期。

这两个时期各自代表了欧洲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个是社会衰退与文化低迷的时期,另一个则是文化复兴与社会进步的时期。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两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始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和民族大迁徙的时期,大约持续了5至10世纪。

在政治上,罗马帝国的崩溃导致了政权的分散和割据,欧洲陷入了长期的战争和混乱。

社会结构方面,封建制度的确立使得贵族阶层获得了巨大的权力,而农民与低层次的社会阶层则生活在严重的剥削和贫困之中。

在经济领域,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经济活动,而城市的发展相对较为有限,商品交换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也相对较慢。

二、文艺复兴的光芒文艺复兴是指在14至17世纪期间欧洲发生的一系列文化运动和思想复兴。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研究与借鉴成为主要趋势,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逐渐流行。

在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始兴起,君主集权成为国家治理的主要形式。

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中产阶级的崛起和贵族集团的衰落使得社会不再那么分化,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加。

经济上,商业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贸易活动蓬勃兴起,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三、黑暗时代对欧洲的影响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对欧洲社会、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政治的分裂和割据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导致了持续的战争和混乱,人民生活在恐惧中。

其次,封建制度的确立使得社会的分化更加明显,贵族阶层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和低层次社会阶层的剥夺和贫困。

此外,由于城市发展相对有限,商业和经济活动相对较弱,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受到了阻碍。

四、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复兴,对欧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首先,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加速了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挣扎

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挣扎

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挣扎中世纪黑暗时期是指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15世纪。

这一时期的欧洲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而人们在这个黑暗时代中奋力挣扎,试图寻找希望和出路。

1. 社会政治的困扰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欧洲社会政治体系混乱,主要由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构成。

贵族们掌握了大部分的权力和资源,下层人民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中。

这种社会体制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动荡,人们挣扎在权力的漩涡中,渴望寻求独立和自由。

2. 经济发展的滞后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农业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农民们受限于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生存困难重重。

同时,贵族们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压制,使得经济发展受阻,人们艰难地在贫困中挣扎,渴望着经济繁荣和丰富。

3. 文化知识的匮乏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水平落后,知识普及度较低。

大部分人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文化水平较低。

同时,由于教会统治,宗教信仰占据主导地位,大众对科学、艺术和哲学知识了解较少。

人们在文化的贫瘠土壤中挣扎,渴望拥有知识和智慧的启迪。

4. 宗教信仰的矛盾与纷争中世纪黑暗时代,宗教信仰占据了欧洲社会的核心地位。

天主教会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但宗教信仰也成为人们挣扎的焦点。

一方面,宗教信仰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寄托和安慰;另一方面,宗教的腐败、虚伪和压迫,也让人们面临着信仰与理性的冲突。

人们在对宗教的思考中挣扎,寻求一种新的信仰方式。

5. 挣扎与希望尽管中世纪黑暗时代给欧洲社会带来了许多困扰和挑战,但人们并没有放弃挣扎和追求希望。

在贵族与教会的统治下,一些勇敢的人开始追求改革和革新。

他们试图通过农业技术的改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的普及和宗教的改革,改变社会的现状,寻求更美好的未来。

总结:中世纪黑暗时代是欧洲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但人们没有放弃希望和挣扎。

他们面对社会政治的困扰、经济发展的滞后、文化知识的匮乏和宗教信仰的矛盾与纷争,在黑暗中寻求光明,为后来的改革和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比较

中世纪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比较

中世纪西方社会与中国产生差异的原因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1000多年,中国已经经历了有东晋到明朝的发展。

漫长的历史,成就了无数个政权,无论是大还是小,这些政权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在西方正呈现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一面。

封建制度的行成、发展、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主线。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在西欧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都追求统一。

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望。

自唐宋以来便具有的非世袭官僚制、财产均分制、士农工商身份的不固定等特质,它起到了相互扶助和宗族内“保险共同体”的作用,明清的宗族制度就是在这些特质的背景下构成的具有典型性的一种制度;而儒教中的政治、经济思想,即大同的“公”思想和土地所有制的“均平”思想都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中国典型的制度和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一直呈现着一种一元化的发展特点。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结构已明显与中国古代社会不同.中国多搞一元化,中世纪西欧则呈现明显的二元化倾向:政治上是等级领主制,小国林立,没有统一的大帝国,当各民族国家形成时,又有议会与王权的对立;经济上是城市自治体与领主庄园的对立;社会上则是政教分离,并实行阶级世袭和家庭的长子继承制。

在同一时期,两种不同的社会,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为什么呢?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

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

而在中国,普遍都奉行“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

并且中国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君能共垂否?为臣能极谏否?父慈子孝,夫义妻柔,知其所止,乃於至善”这种说法使众者按其名而行其事,大家各司其职,不应越位。

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

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

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是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起,到文艺复兴(14世纪末至16世纪)前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政治混乱、经济衰退、文化停滞的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倒退和黑暗的时代。

本文将对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进行探讨。

一、政治混乱与社会动荡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面临着许多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

罗马帝国的瓦解导致了政治权力的分散,各个地区形成了许多小小的封建领主,时常发生战争和领土争夺。

政治腐败和内战不断,社会秩序崩溃,人民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

二、经济衰退与农业危机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经济衰退十分显著。

罗马帝国的崩溃带来了许多经济问题。

降低的生产力导致了农业危机,人们面临着长期的粮食短缺和高昂的物价。

农民生活困苦,城市经济凋敝,贸易受阻,致使整个欧洲经济陷入低迷。

三、文化停滞与教育衰退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文化水平显著停滞。

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大部分贵族和教士不再担任教育和文化的角色,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受到了限制。

教育水平下降,人们的知识面变窄,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阻碍,整个社会处于文化的荒漠状态。

四、宗教暴力与普遍迷信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宗教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宗教信仰常常导致了宗教暴力和压迫。

十字军东征和宗教宣传的残酷手段,使得欧洲社会充斥着恐惧和迷信。

不少人盲目追随宗教领袖的教条,扼杀了人们的思维和创新力量。

五、黑暗时代的结束与文艺复兴的兴起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并非是永恒的。

14世纪末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为欧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人们开始注重人文主义思想,追求知识和美学,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迅猛发展。

这个时期成为了黑暗时代的终结,为现代欧洲的奠基立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文化停滞的时期。

然而,历史的进程是复杂多变的,黑暗时代也为欧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催生了文艺复兴的光芒照耀整个欧洲大陆。

对于中世纪时期东西方的一些看法

对于中世纪时期东西方的一些看法

对于中世纪时期东西方的一些看法中世纪,人类文明与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上古进入到近古的过渡时期。

关于中世纪这段时期到底如何定义,其实版本很多,但是最普遍的说法是以公元476年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遭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中世纪的开端。

而以公元1453年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作为中世纪的结束。

同时,这一年也是法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年,因此也有人以百年战争的结束标示着中古时代的结束。

在这时期,西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着蛮族入侵的大破坏、黑死病蔓延的疫情与数世纪的纷乱战争,也有引领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查理曼大帝,拜占庭帝国的古典文化复兴运动等文明曙光的重新开启。

许多的战争因为领土纠纷或王位继承而发生,如:特勒堡战役、英法百年战争、玫瑰战争等;但是更惨烈的则是藉由宗教名义所发生的十字军东征,这个从1096年一直到1270年横亘欧亚战场的悲惨战火,虽然中间曾经孕育了一些英雄人物像是伊斯兰世界的努尔丁、萨拉丁与英国的狮心王理查一世等,然而这场东西方战火所造成的历史伤痕却是难以弥补的。

也让璀璨的伊斯兰文明遭到了极大的创伤。

然而欧洲却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逐渐走出了封建的混乱,而迎向文艺复兴时期这个全新的阶段,更为日后欧洲的启蒙思潮、大航海地理探险等活动立下了根基。

在东亚地区,中世纪的开端还是位处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秩序重建,相似于古罗马的崩溃,中国汉朝的崩溃带来了将近四百年的纷乱,但民族的融合与文明的重整却缔造了新一波的隋唐盛世,中国在隋唐时期建立了诗歌、品茗与绘画的文艺国度,并在稍后的宋代将精神文明的层次达于巅峰。

而更东方的朝鲜半岛与日本也同样在这一时期迎来了新罗王朝的盛世与平安时代的繁荣。

作为亚洲文明交流腹地的中亚地区,佛教文明与摩尼教文明同样也在此一时期达于鼎盛,伊斯兰文明的种子也在此一时期慢慢进入到这个区域。

相较于西欧的混乱,中国与环东亚地区的文明盛世与阿拉伯帝国的全盛时期就像巨大的文化火炬一般照亮整个亚洲,然而黑暗的欧洲大陆却只有少数承继古罗马文明时代的地区在风中燃烧的零星火光。

论近代东方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

论近代东方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

论近代东方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摘要:本来的世界东方傲视西方,其实力让西方可望而不可即,但从十六世纪起到十九世纪末,西方逐渐走上崛起的道路,而曾经的霸主--东方诸国却开始走向衰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的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关键词:东方衰落、西方崛起、政治因素、经济制度、思想因素、地理位置、宗教因素一、政治制度的不同的影响:中世纪后,西方民族国家开始兴起,与此同时,专制君主也开始逐渐掌权并渴望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增强本国的力量,于是竞争的各国把眼光放在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以及海上霸权的争夺上,因而这些西方的民族君主国在相互竞争中反而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强大。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也随之成长壮大,并在以后君主专制被资产阶级推翻后,为西方崛起提供持续且更加有力的动力。

而此时的东方诸国,无论是中国的明清还是穆斯林世界,依然在封建道路上缓慢前行,政治上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

穆斯林三大帝国的统治者们也都不再像当初帝国缔造者们那样积极进取、励精图治了,他们都走向了腐败堕落,国运日薄西山已是不言而喻。

东方强大的统治权力有力地巩固了传统的经济制度和结构,却阻碍了新的更有活力的经济力量的成长。

二、经济制度的不同的影响:在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国普遍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鼓励工业品出口。

尤其是在地理大发现以及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贸易关系扩大,欧洲经济适应国际贸易的程度开始远远超过东方诸较为自给自足的帝国经济,他们利用与东方国家开展贸易和殖民掠夺来获得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西方的崛起奠定了物质条件。

而此时的东方封建国家实行的是“重农轻商”的政策,打击工商业发展,与西方相比,专制主义的中央政权不但不需要资产阶级的支持,反而固守农本经济,摧残工商业。

无论是中国还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工商业者都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商品经济的发展受阻。

三、思想因素的影响:从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对比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对比

•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 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 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 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 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 (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 “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 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 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历史
• 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 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 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撒克逊等王 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 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 长。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 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 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 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 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 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 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 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疆域就 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课题名称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与中国封建社会的 对比
• 组别:
4 朱艳华 朱丹丹
• 指导老师: 冯丽芬
组 长: 课题组成员:
张煜婕
张煜婕 杨梦晴 史冬冬 王琳琳 刘思雪 郭 强 陈 浩 岳子皓
主导学科: 相关学科:

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与文艺复兴

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与文艺复兴

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与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上,中世纪常被形容为黑暗时代,而文艺复兴则被视为一段灿烂的时期。

这两个时期代表了欧洲历史上的两个极端,它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与文艺复兴,并分析它们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1. 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欧洲中世纪通常指的是从5世纪末罗马帝国崩溃到15世纪末文艺复兴开始的时期。

这个时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1 经济衰退在中世纪,欧洲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衰退。

封建主义的经济制度导致了生产力的低下和农业的落后,造成了经济的停滞和社会的贫困。

领主剥削农民,加重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1.2 政治动荡中世纪欧洲政治的特点是分散和混乱。

小封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享有绝对的权力,他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争斗。

这种政治动荡使得中央集权无法建立,公共事务无法得到有效管理,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黑暗。

1.3 文化匮乏中世纪欧洲文化发展缓慢,知识的传播受限。

大多数文化活动集中在宗教领域,教会对知识的垄断使得宗教教义成为唯一的道德准则,限制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这种文化上的匮乏使得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探索精神受到压抑。

2. 文艺复兴的兴起文艺复兴是指在15世纪意大利兴起并逐渐蔓延至整个欧洲的一场文化运动。

它象征着对古典文化的追求和对人文主义的重视。

文艺复兴的兴起是对中世纪黑暗时代的一种反叛与革新。

2.1 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古代的文化进行重新研究和评价。

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能力。

人文主义者提倡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和尊严,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和认识世界。

2.2 古典文化的回归文艺复兴时期,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兴趣急剧增加。

人们开始阅读古典文献,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并试图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文艺复兴艺术追求模仿古代艺术的形式和思想,强调对人体的准确描绘和艺术表现力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过后,为什么是困顿的西方而不是富强的东方主宰世界中国史学家习惯把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定为18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这种划分显然是不科学的,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应该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起点。

正是哥伦布、麦哲仑等航海家的“地理大发现”,世界各孤立地区的文明才开始才全球范围互相影响;人类文明史才开始真正地全球化。

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史学家最为困惑的问题是:为什么是西方而不是东方主宰世界?因为近代史开始时,西方的困顿和东方的富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东方万年不倒翁的中华帝国,在西人眼中无异神话中的天堂。

那时威尼斯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在西欧家喻户晓,他笔下的中华帝国地大物博,国泰民安,臣民身居大厦,衣着锦绣,地面生长着名花异卉和丁香、八角、肉桂、豆蔻等西方上流社会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高级调味品;地下则遍布黄金百银等西人梦寐以求的贵金属……十二世纪英国编年史家威廉说的一段话清楚地表述了***世界的自卑情绪,当时的***世界仅限于西欧。

“世界的划分是不公平的。

在世界的三大部分中,我们的敌人将亚洲占为他们的世袭家园。

亚洲乃世界之一部分;我们的祖先认为它相当于其他两部分之和,是正确的。

从前,我们的宗教就是在这里伸展出它的分支;除两人外所有的使徒也都是在这里死去。

但现在,亚洲一些地区如果还有***徒活着的话,他们是靠务农勉强维持生活,他们向自己的敌人纳贡,并默默地渴望、期待着我们去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自由。

世界的第二部分非洲也是如此,我们的敌人已用武力占据了它200多年;这对***世界是一个更大的威胁,因为非洲从前曾供养过这些犹如最有心计的精灵一般的人们,他们的所作所为将使这一停滞不前的时代象拉丁语生存得那么长久地不受***《圣经》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世界剩余的地区——欧洲。

我们***徒仅居住在欧洲的一部分地区里,因为,有谁愿意将***徒的名声给予那些住在遥远的海岛上,仿佛鲸鱼似的在冰海中谋生的野蛮人呢?世界的这一小部分虽属于我们,但现在也被迫接受了好战的突厥人和萨拉森人:他们已占据西班牙和巴利阿里群岛达300年之久,并期望着吞没其他地区……”这些自卑怯懦的、中世纪的欧洲人是多么不同于他们那自信勇武的、敢作敢为的后代啊!他们的后代从被围困的半岛出发,赢得对外洋航线的控制,由被围攻者成为围攻者,从而决定了直到现在的世界历史的主要趋向。

三百年后,当英国远征军(海军陆战队)第一次踏上充满神圣华贵色彩的中华帝国时,竟然被看到的景象惊呆了。

他们看到的不是传说中的那个英明体面的国度,而是一个近乎白痴般的民族。

两千五百名远征军进入国土比英国大五十倍,拥有四亿人口的“天朝大国”,就象在自家的庭院散步一样,如入无人之境。

当远征军和中国军团进行第一次大决战时,中国军团司令杨芳发现英国舰队在舰身动荡之中发炮仍能准确地命中目标,认为那是一种妖术;于是在广州城搜集大量的猪羊狗血和粪便等臭烘烘的污秽之物,命令每个临战的士兵揣上一盆,迎着对方射来的炮弹泼出去……英军果然停止了射击,一个个吃惊地张大了嘴巴,看稀奇的热情远远压过战斗的热情。

他们发现自己在同一群白痴或神经不正常的军队作战。

中国和西欧位于欧亚大陆的两端,地理位置有不少共同之处,中世纪时期中国的文明程度比西欧要高出很多,中国给西欧输出了不少文明成果,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就是中国传给他们的。

至于丝稠和瓷器等奢侈品,西方的上流人士几千年来都仰仗中国的供给。

相比之下,中国几乎没有从西欧进口任何东西。

近代史开始后,按理应该是东方的中国而不是西欧对世界施加更大的影响。

可实际情形恰好相反;不是中国也不是比中国落后但比西方先进的***世界,而是最为落后的西欧主宰了今天已知的世界。

这一出人意外的结局提出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起这一重大作用的是西欧人?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阿拉伯人或中国人将世界各大洲联系在一起,成为近代世界的主人?中国人也许会说:西欧的地理位置帮了他们的忙。

西欧离美洲较之中国离美洲要近好几倍,正是和美洲距离较近的缘故,使西欧人率先发现并控制了新大陆,并利用新大陆的丰富资源来状大自己,从而使世界力量的天平发生了有利于西欧的倾斜。

西欧有了强有力的“外援”,才能在近代史时期后来居上。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西欧人和中国人居住的地理位置调换一下,让中国人住在西欧,中国人能否比西欧人率先发现美洲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因为中国人就算居住的地理位置变了,社会制度也不会相应改变,在西欧和在东亚一样照旧闭关锁国,政府一样禁止中国人制造远洋船只,禁止中国人擅自走出国门;不可能允许中国的探险家(如果有的话)进行远洋探险;更不可能象西班牙国王伊萨贝尔一样用自己的财产资助哥伦布进行命运不可知的冒险航行。

就算碰上了空前的好运气,季风把某支船队吹到了美洲(撞上如此好运的概率几乎等于零),意外地发现了新大陆,中国政府能否发利用发现的成果,象西欧人一样控制美洲,利用美洲的资源状大自己的力量,回答也应该是否定的,南洋的中国人命运就是最好的见证。

中国人早在十一世纪就自发移居南洋(西欧所渴望的香料原产地;西欧人早期进行远洋探险,向外扩张的原动机就是获取香料并控制香料贸易);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后移居的规模更大。

中国人在南洋辛勤拓植,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逐步主宰了南洋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

当西班牙人成了菲律宾的主人时,马尼拉的西班牙人从来也没有中国人那样多。

1603年,马尼拉的中国人高达两万人,西班牙人则只有中国人一半的数目。

主人的数量少于“外人”,主人的不快是可以想象的。

为了消除这种不快,西班牙人无端对马尼拉手无寸铁的中国人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对中国人实施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

在本国(菲律宾当时属于西班牙的一部分)无端屠杀外国平民并非只有西班牙一家,受害的对象也并非中国一家,十九世纪末的的清政府也曾利用义和团的暴民屠杀居住在中国的所有外国人,但外国政府的反应迅速而激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组成著名的“八国联军”去拯救处在危险中的本国侨民,并对清帝国实施惩罚战争。

中国政府对类似事件的反应正好与西欧相反:当西班牙人对马尼拉中国人实施大屠杀时,远在北京的中国皇帝大叫杀得好,并宣称海外子孙是中华帝国的叛逆,不受中国政府的保护。

当时中国离菲律宾的距离比西班牙离菲律宾要近好几倍,中国当时的综合国力也不在西班牙之下,如实施武力干预应该能够阻止西班牙人的暴行;就算不采取实质性行动也应在外交辞令上象征性地抗议一下,最起码也不能作西班牙的帮凶。

西班牙人在中国政府的“鼓励”下,把对中国人的大屠杀作为一项国策;中国人每超过一定的数目就把大屠杀继续一次,类似的大屠杀前后一共进行了三次,几十万无辜的中国平民痛哭无告,象剥光了衣服的弃儿一样任人宰割。

假设中国人发现了美洲,政府是不可能进行有组织地殖民的。

中国人自发移居过去,其命运肯定不会比南洋的中国人更好。

世界近代史出人意料的发展趋向:是困顿的西方而不是富强的东方成了近代世界的主宰。

这是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要阐述的几点也许是造成这一反常结果的主要原因。

一、***的扩张主义欧洲走上征服世界的旅程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欧洲***的扩张主义来解释。

与流行东方的佛教、儒教和***教完全不同,主宰西欧的***浸透了普济主义、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和好战精神。

从一开始起,***就强调四海一家,宣称自己是世界宗教;积极传教一直是***会的主要特点。

而且,为了使异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会总是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

***世界的好战也是对东方在较早几个时期里频频入侵欧洲的一种反应。

欧洲是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落后、人口稀少,早先常遭到野蛮的、信异教的印欧人、日耳曼人、匈奴人、马扎尔人和阿拉伯人的蹂躏。

早期的欧洲为抵抗形形色色的入侵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到了中世纪末期,西欧在创伤中逐步恢复了元气,实力有了实质性的增长。

为了较为长久地摆脱被征服的恶梦,西欧对外部的敌对势力(现存的或潜在的)采取进攻态势,发动了先发制人的反征服战争。

中世纪后期一连串的“十字军东征”就是西欧企图向外扩张,化被动为主动的早期尝试。

十字军东征虽然失败了,但伊比利亚半岛的“十字军”却成功地把穆斯林入侵者逐出了西欧,拔掉了穆斯林帝国侵犯西欧的桥头堡。

西北的十字军“条顿骑士团”则成攻地用利剑将***传播到普鲁士和波罗的海诸国家。

因此,欧洲的海外扩张在某种意义上是***十字军远征的继续。

早期的探险者及其支持者之所以要东征,除了想到达传说中神话般的国度——印度和中国谋取黄金和香料外;部分也是出于传播***的动机。

自13世纪马可.波罗东游以来,欧洲人已知道亚欧大陆的东端有一些敏华富庶的大国;还知道这些国家不属于穆斯林。

欧洲人希望这些国家能同***徒联合起来,从东、西两方大举夹攻穆斯林世界。

促使欧洲人开始海外冒险事业的动机很多,为上帝服务和寻求黄金可能是其中最强烈的动机。

达.伽马抵达卡利库达时,曾向当地惊讶不己的印度人解释说,他来这里是为了寻找***徒和香料。

同样,征服者伯纳尔.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和他的同伴去美洲大陆,“是为了象所有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和发财致富。

”因此,西欧的传教士总是紧跟在远征军之后,积极向被征服的地区居民传播***。

他们的传教士身份也因此一再地被扭曲;中国人就一再地把他们看成是侵略者的“间谍”。

***的好战性和努力改变异端信仰的精神显然是欧亚其他宗教所缺乏的。

诚然,穆斯林用刀剑征服了地国海周边的辽阔地区;在这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好战的;但总的来说,他们对自己臣民的宗教信仰漠然置之。

通常情况下,他们更感兴趣的不是自己的臣民是否信奉***教,而是向自己纳贡了没有。

穆斯林缺乏***徒那种必须将异教徒的灵魂从地狱中拯救出来的压倒一切的热情。

同样,佛教为印度以外地区所接受,与其说是因为僧人尽心竭力地从事传教活动,不如说是由于爱好和平的旅行者和移民使印度文化逐渐传播开来的缘故。

彿教的传播不是倚仗武力,而是凭借其教义和仪式的吸引力。

中国是一个功利主义的民族,国人的宗教感情也许是世界上最最淡漠的,因此对各种形式的宗教也是最最宽容的。

早期去中国的***传教士对他们在那里所遇见的宗教上互相容忍的态度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

1326年,佩鲁贾的安德鲁主教曾这样写道:“实际上,在这幅员广大的帝国,普天之下所有的人,包括每个民族、每个教派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信念自由自在地生活;因为他们持有这样一种看法,或者更确切地说,持有这样一种错误观点:人人都能够在他自己的宗教中得到灵魂的拯救。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可自由地、毫无阻碍地传经讲道。

”***传教士对中国人允许他们自由地传播福音这一点又惊又喜;同时又对***教在中国西部自由传播耿耿于怀。

和***的扩张和好战精神不同,在中国流行的儒教和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忍让和知足常乐的精神的教义中随处可见……正是***义中的扩张主义和好战精神,使西方的基督徒率先踏上了征服世界的旅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