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以下是一个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课题为“正态分布密度曲线”:
一、教学过程
1. 回顾总体密度曲线
- 回顾人教A版教材必修3“统计学”中处理100户居民用水量数据的步骤与方法。
- 展示总体密度曲线的特征、意义与性质。
- 形状特征: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的曲线(钟形曲线)。
- 意义:反映了连续型随机变量在各个取值范围内的概率(每个小矩形的面积)。
- 性质:
- 非负性:曲线位于x轴的上方。
- 定值性:曲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为1,即概率之和为1。
2. 模拟高尔顿板试验
- 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两个参数分别对正态曲线图象的影响。
- 以球槽的编号为横坐标,以小球落在各个球槽内的频率值为纵坐标,可以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 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这个频率直方图的形状会越来越像一条钟形曲线。
二、设计意图
1. 利用信息技术准确且多样的展示图像,使学生在直观且形象的图形观察中,更好地总结出总体密度曲线和正态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2. 借助几何画板软件操作简便,对图形的变换与构造,动画效果,追踪轨迹,数形结合等功能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的特征和意义。
3. 通过信息技术使知识直观化,让学生体会变换过程,通过观察图形变换,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较教材上观察固定图形要更自然、生动。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
【课题研究方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课题研究方案1、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的总称,是与信息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相关的技术。
本文所指信息技术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教师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教育资源网络平台等。
高中数学教学:人教A版的高中数学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教与学。
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多媒体教学”已实现了广泛化与常态化。
有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APP辅助教学模式”等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师数量占被调研总人数的35%左右,这说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热点有一定的积极关注度,许多教师能够将教学实践、教育前沿理念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实践。
各种技术和教学内容融合的方式和深入程度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对不同的技术应用情况也有差异,并在应用评价和应用效果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仍处于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当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课题组所处的是农村校,学生是全市中下水平的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关注度都有欠缺,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倦学怠学的情况。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度渗透到各个领域和行业。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方案主要应用于高中数学课程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数学公式的输入和输出2.数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3.数学知识的交流和分享二、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方案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法”。
同时,采用网络教学这种新的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上参与到课程中来,用网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1. 布置任务:老师在班级群或者在线教室上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上搜索到相关的数学公式,同时还需要收集一些数学数据。
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流,探讨相互之前的学习成果。
2.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收集到相关数学公式和数据后,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制定一些高质量的报告,可以是ppt或者是word文档等。
3. 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在此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成果,并且进行一些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效果1. 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 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佳便捷的学习方式。
3.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沟通性。
4.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
五、适用范围本教学设计方案主要适用于中学数学教学,特别适用于高中数学课程。
同时,该教学设计方案也适用于其他具有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如物理、化学等。
六、教学环境该教学设计方案需要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包括网络空间、网络设备和网络教学平台。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的融合教学策略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的融合教学策略发布时间:2022-10-30T17:34:18.035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0月下作者:许杏军[导读]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科学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展现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知识点探索学习中培养良好数学逻辑思维,为开展深度性、系统性学习活动铺平道路。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有效融合,对于体现高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理念,发挥现代化教学优势具有良好的说服力,使高中生的数学思想意识逐步养成,在探究数学习题、解答实际问题中具有自主性能力。
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意义、作用、原则、策略,为高中生备战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许杏军湖北省天门中学 431700【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科学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展现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知识点探索学习中培养良好数学逻辑思维,为开展深度性、系统性学习活动铺平道路。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有效融合,对于体现高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理念,发挥现代化教学优势具有良好的说服力,使高中生的数学思想意识逐步养成,在探究数学习题、解答实际问题中具有自主性能力。
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意义、作用、原则、策略,为高中生备战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10-033-01一、信息技术融合,提高学生兴趣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效开展创新性教学引导工作,促使学生在有规律、有原则的条件下,积极开展课程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技能与水平,为增强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做好铺垫工作。
因此,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效融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性、多元性、创新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数学探索中,发现数学、感知数学,提升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新形式、前沿性的学习模式,建构良好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整体水平。
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学)

【设计意图】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中共有 a1、d、n、 {an } 、Sn 五个基本元素,如果 已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其余两个,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方程(组)思想.
(四)反馈调控
练习 1 : 等差数列{an}中,a1= - 4, a8= -18, n=8,求公差 d
及前 n 项和 Sn.
练习 2 :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 10 项和是 310,前 20 项的和是 1220,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理解数列求和的概念; (2)探索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3)了解倒序相加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推导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使学生认识 到等差数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 (2)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 (2)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反思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回顾小结
用心 爱心 耐心 -6-
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分组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成课堂 小结,实现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再次深化.教师引导做最终总结: 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体会倒序相加法,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
Sn = n(a1 + an ) n(n - 1) = na1 + d; 2 2
【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展示高斯,简单对高斯介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用心 爱心 耐心 -3-
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2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 情景○ 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 100 层.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学篇誗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吉建兵随着教育体系的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是必要的。
大部分教师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摸索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充分结合,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推动各个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也给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强高中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
数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高中数学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充分结合,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对提高高中数学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一)创新教学方法因为我国高中数学教育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缺少创新性,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育充分结合,可以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知识点过程中,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只能展现几何体的平面图,无法做到立体展现,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教师能更直观地展现空间几何体,让学生对空间几何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给学生创造一个灵活、多样的教学环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将知识点整合到一起,保证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点(一)确定教育目标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教案高中数学

信息技术教案高中数学
课时安排:1课时
适用对象:高中数学课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2.掌握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
2.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
3.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作用。
2.介绍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并举例说明。
3.学生分组,配备计算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练习。
4.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合作学习。
5.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
1.计算机或平板电脑
2.信息技术软件
3.教学投影仪
评价方法: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动手操作的能力等。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
扩展阅读:
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
2.建议学生多参加数学竞赛或活动,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以上是本堂信息技术教学的大致架构,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教学工作中的需要。
浅析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浅析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作者:马安山来源:《中小学电教》2014年第01期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信息化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发展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被引入到教育领域中,现代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基于信息时代发展背景,在分析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素的同时,研究和探讨了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策略,旨在探究出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和评价依据,为新课改大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40-04一、前言教学,是一种传知的高级心智活动,这种活动有着自己的规律性,所以,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我们需要去体验、研究这种规律性,对于数学教学尤其是这样。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和学习过程,并且基于丰富教学资源的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是指教师在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而且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习者的特征,把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和所授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最优化。
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依据学习目标,运用系统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学习资源,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学习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创设学习程序的过程。
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观点可概括为: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锻炼数学逻辑思维并且学会自主学习。
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和体会所学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南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教学设计
1 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角度的知识
2 学生对于弧度还是一个陌生和难以理解的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3学生仅仅有角度是60进位的基础
情感分析
学生对于弧度制还是有亲切感的。
教学目标1学生要记住弧度的概念2学生应该理解弧度的概念和及其简单的应用
3让学生理解角度和弧度是可以换算的并且熟练掌握角度和弧度直接的换算关系
4学生只要知道了弧度制的意思就可以了,应用公式求弧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弧度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度量角制度,二者虽单位不同但却
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在弧度制下角的加、减运算可以像十进制一样进行,而不需要进行角度制与十进制之间的互化化简了六十进制给角的加、减运算带来的诸多不便体现了弧度制的简捷美,通过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引入弧度制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1、学生:通过上网,书籍或其他的途径查找,阅读收集整理有关弧度制的资料、文字、图片、背景知识
2、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看看新课程标准,上网搜集一些资料,然后自制教学课件。
然后用几何画板软件做出一个几何画板的课件。
通过几何画板可以是学生体会到如何用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来探讨实际中的未知问题,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数学推导能力3,让学生知道弧度制的概念,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应用。
让学生记住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
1用几何画板来探究弧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用几何画板软件来找出弧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180lnr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角度和弧度之间的换算关系360°=2
rad
3 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弧度制的概念
4 推倒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是=lr
1证明同样的圆心角下,所对的弧长和半径之比是常数
2 在我们学过的量中
还有那些量可以有不同的度量方法1 运用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来探讨这两个开放性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