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元明清时期建筑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建筑

明清时期建筑

顶部为精致的藻井,以蟠龙 作为装饰。位于轴线上的宝座和 后面的屏风金漆雕龙,置于高台 上象征皇帝至高无上。宝座周围 象征太平的“象驮宝瓶”,象征皇 帝贤明。象征延年益寿的“仙鹤” 以及焚香用的香炉等。太和殿前 幅设有前廊,进深一间,是内外 空间的过渡。前廊外有一个平台, 向南突出,丹陛之上陈列着18座 铜鼎和一对铜龟铜鹤。鼎为国家 重器,庄严而神圣。鼎为18座, 与柱数为72根一样,均合崇“九” 的寓意。
谢谢欣赏
小组成员:魏昌森 刘家磊 陈杰 陈红春
清代彩画的特点: (一)色彩反差大,因而具有华美 艳丽的特点。清代彩画往住直接 用原色,故常常结人以大红大绿 的感觉。但总体并无不和谐之感, 主要是因为采取几个有效的办法: 一是退晕,使色阶变化有层次, 不突然;二是使用黑白色,因为 黑白色是中性色,能与任何颜色 协调共处;三是使用金色。金色 属光泽色,能反射周围的颜色。 (二)图案纹饰多样,善于在不同 的部位使用不同的图案,尤其喜 欢使用有寓意的吉样图案。 (三)形制严密,有明确的等级明 确的规定。不同等级彩画在内容、 格式、设色上有不同的要求。
雕饰
雕饰用于外檐者多,用于内檐者较少。 在室内,砖雕、石雕主要用于神坛的须弥座和柱础。明清石雕柱 础式样丰富,远远超出宋《营造法式》的规定。 明清木雕题材多样,技法纯熟,在室内已经成为分隔空间、文化 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木雕技法与石雕相似,也有线刻、阳活(浮雕)、 大挖(透雕)等多种。 室内木雕主要用于隔扇、罩和梁柱上。隔扇的木雕多在裙板和绦 环板。隔心上的长、圆卡子花也属于木雕件。藻井是木雕与斗拱、木 作的结合,雕刻题材多为龙云等。
广式家具
广式家具指广州为中心的广东家具。其广式家具的基本特征,用料粗大,充裕; 讲究材种一致,即一种广式家具,或用紫檀,或用红木,绝不参杂其他木材;装饰 纹样丰富,除传统祥纹外,还使用一些西方纹样;常使用镶嵌工艺。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建筑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建筑

第二节 都城和宫殿
庐帐与“斡耳朵” 一 庐帐与“斡耳朵”
“吾家嫁吾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 吾家嫁吾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吾家嫁吾兮天一方 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西汉细君公主) 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西汉细君公主) 行国” 其居穹庐, “行国”——“其居穹庐,无城壁栋宇,迁就水草 其居穹庐 无城壁栋宇, 无常” 鲁不鲁克东行记》威廉) 无常” (《鲁不鲁克东行记》威廉) 元代皇帝用作宫殿的毡帐称为“斡耳朵” 元代皇帝用作宫殿的毡帐称为“斡耳朵”
二 和林与开平
三 元大都
在中都东北以琼花岛一带金代离宫为中心,建新城。 在中都东北以琼花岛一带金代离宫为中心,建新城。 1267年开始建设 1272年建成 元大都。 年开始建设, 年建成, 1267年开始建设,1272年建成,元大都。 大都设计人,刘秉忠,阿拉伯人,黑迭儿。 大都设计人,刘秉忠,阿拉伯人,黑迭儿。设计水 系人,郭守敬。 系人,郭守敬。
四 大都宫殿苑囿
第三节 宗教建筑
一 佛寺道观
永乐宫 宫主体为三进院落, 宫主体为三进院落,狭长的基地上顺次置 宫门,无极门和三清(又称无极)、纯阳、重 宫门,无极门和三清(又称无极)、纯阳、 )、纯阳 阳三殿。庭院只有院墙,没有周庑和配殿。 阳三殿。庭院只有院墙,没有周庑和配殿。
北京妙应寺白塔 51m,设计者, 高51m,设计者,阿尼哥 下段三层基座,平面多角折角十字,上二层为须弥座, 下段三层基座,平面多角折角十字,上二层为须弥座, 在束腰部各折角处刻出角柱。 在束腰部各折角处刻出角柱。 中层塔身,平面圆形,实心, 中层塔身,平面圆形,实心,肩部圆转而下以斜线内 身下比例颇大的覆莲座及线道数层。 收,身下比例颇大的覆莲座及线道数层。 上段在塔身上折角亚字形须弥座。 上段在塔身上折角亚字形须弥座。座上巨大的实心相 轮十三层, 十三天” 塔顶青铜制宝盖, 5m高铜喇嘛 轮十三层,“十三天”,塔顶青铜制宝盖,置5m高铜喇嘛 宝盖周边垂流苏状镂空铜片和铜铃。 塔,宝盖周边垂流苏状镂空铜片和铜铃。 塔顶为铜制,其余为石心砖表,外涂石灰,光洁如玉。 塔顶为铜制,其余为石心砖表,外涂石灰,光洁如玉。 又称“玉塔” 又称“玉塔” 。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建筑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建筑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0 月23日 星期五 1时28 分27秒0 1:28:27 23 October 2020
一 北京天坛
沿革 天坛在都城南郊,明清每年举行三次祭祀。 正月上辛日,祈年殿,祈谷坛,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
丰登。 四月吉日,圜丘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 冬至,圜丘举行告祭礼,禀告天帝五谷业已丰登。 天坛最重要的建筑物,祈年殿,圜丘坛。 地坛,都城北郊,夏至日奉祀,方形,故又名“方丘”
或“方泽坛” 日坛,东郊,月坛,西郊,方形,于春分,秋分日祭祀。
四 清代陵墓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0.2320. 10.23Fr iday, October 23, 2020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1:2 8:2701: 28:2701 :2810/ 23/2020 1:28:27 AM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0.2 301:28: 2701:2 8Oct-20 23-Oct-20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1:28:2 701:28: 2701:2 8Friday , October 2,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0.2 320.10. 2301:2 8:2701: 28:27October 23, 2020
方院之北封闭小方院,内皇乾殿。
天坛艺术主题及表现手法
运用象征和联想的手法来隐喻主题。 大量运用阳数(奇数)。 台面围绕一块圆石(天心石,太极石) 九圈铺石,每圈奇数,九,十八,二十七……八十一 三层台面,每层四向出陛,各九级 最高一层台面直径九丈,“一九”,中间十五丈“三五”, 最下,二十一丈“三七”

8、元 明 清时期建筑特色

8、元 明 清时期建筑特色

太和门前金水桥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 总平面 太和殿为故宫主体建筑,
康熙年间曾重建两次,
重檐庑殿顶,设黄色琉 璃瓦,屋角设10只走兽。
俗称“金銮殿,奉天殿,皇极殿。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 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 制。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
成祖 朱棣 墓
北京昌平明长陵
宝顶
明长陵总平

明楼
琉璃牌坊 祾ling恩殿
祾恩门
陵门(正红门)
北京昌平明长陵祾恩殿
清代
清代是少数满族贵族对各族广大人民的统治,
清初采取了某些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的措施。乾隆
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达到了清代的极盛期。建 筑上大体因袭明代传统。
第一、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建于明永乐十八(1420)年,1928年辟为中山公园。坛内
置五色土,坛为方形,上层5方丈,下层5丈三,高五尺,四 面设台阶四步;上层按五行方位置五色土:中间黄色,东方 青色,西方白色,南方红色,北方黑色. (以五色土建成的 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种颜色的土壤,寓含
了全中国的疆土,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
2)太庙: 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
祖先的地方,位于紫禁城
墙御道东侧,与西侧的社 稷坛形成“左祖右社”的 对称格局。始建于明永乐 十八(1420)年,明嘉靖二十
四(1544)年重建保存至
今;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 化宫。
平面图
太庙
3)社稷坛: 位于宫城前右(西)侧;用以祭祀社稷。历史上太社、 太稷分设,唯明清合并。
四、坛庙建筑
1)天坛: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北京东南郊;明万历

第八章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八章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明:37坊,百万人口;城西北郊为园林。 清:百多万人口;西北郊以建成皇家园林。
三、宫殿建筑:
(一)元: 宫城大内之后为延春阁,北海之西为兴
圣宫(太后)与隆福宫(太子),结合 园林建成工字形殿。
(二).明清宫殿:——北京故宫
占地72万多平方米,房屋九千多间,建筑面 积约十五万平方米。
宫墙高10米多,四面辟门,四角设角楼;墙 外环着52米宽的护城河;
4、 环丘
三重白石圆台,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 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建;
内外二院外方内圆,四面棂星门,丘接天宇,尽 用九、五之数。
三层坛,上层径九丈,高五尺七寸;中层径 十五丈,高五尺二寸;底层径二十一丈,高五尺; 都是一、三、五、七、九阳数。四出台阶各九级。
[坛面]石块,皆取九数叠加环砌。
太庙的建筑群共有三重 围墙,均为黄琉璃瓦 顶红墙身。
在第一重和第二重围墙 之间是浓郁古老的柏 树,清幽宁静的环境 使人产生沉静严肃的 感觉。
在第一道围墙的西边原有三座门: 最南边的称为太庙街门,共5间,通向天安门里; 中间的称为太庙右门,也叫神厨门,共三间,通向端门里; 最北边的称为太庙西北门,通向午门外的阙左门。 三座门都是坐东朝西。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公元1271—1840年)
一、社会背景:
元朝:1271~1368年 明朝:1368~1644年 清朝:1636~1911年
建筑方面:
元代 1、城市建设:元大都、军事城堡、手
工业、商业繁荣的地方城市 2、产生了较复杂的结构形式(水磨
作坊) 3、宗教建筑发展:佛教、道教祠祀
附:金都 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 南京 开封(汴京)
(三).元大都——元朝的首都: 1267年由刘秉忠以大宁离宫为中心进行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27张)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27张)
宗教建筑
• 明代佛寺总平面追求完美的轴线对称与深邃的空间层次,如原来 的山门演化为前有金刚殿,后有天王殿,成了两进建筑;中轴线 上佛殿增至二进或三进,如明南京天界寺有正佛殿、三圣殿、毗 卢殿,三殿前后对应;山门内左右对称配置钟楼与鼓楼,佛殿前 左右对称配置观音殿和轮藏殿等,都是明代佛寺布局的新特点。
明代建筑特点
• 明代的地方建筑也空前繁荣,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 筑普遍兴盛,其中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福建诸省最为突出,直到今天,这些地区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 明朝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 。
• 主要有:第一,砖的生产技术改进,产量增加,各地建筑普遍使 用砖墙,府县城墙也普遍用砖贴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墙为主的 状况。此外,还创造了一种用刨子加工成各种线脚作为建筑装修 的工艺,称之为“砖细”,通常用作门窗框、墙壁贴面等。与之 同时,砖雕也有很大发展。。
• 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 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 很高的水平。
•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 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这一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 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较多。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27页)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27页)
建筑简介
• 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 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寺庙建筑传统单一的程式 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北京雍和 宫和承德兴建的一批藏传佛教寺庙为代表。
• 清代晚期,中国还出现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 象。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27页)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27页)
建筑简介
• 清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中原得以休养生息,在 康熙、乾隆时期形成了一个经济复兴小高潮,史 称“康乾盛世”。国家积累了财力可以进行更大 规模的建设,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宏伟的离宫、 园林及宗教建筑,至今仍为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 实例。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清代建筑的影响
清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后世的建 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宫殿、园林、寺庙等 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装饰繁复
元代建筑注重细节装饰,常采 用雕刻、彩绘等工艺,使建筑 外观华丽繁复。
建筑群布局
元代建筑群布局强调中轴线对 称,主从有序,体现封建礼制

元代建筑代表作品
01
02
03
北京故宫
元朝时期,北京故宫作为 皇家宫殿,是元代建筑的 杰出代表。
山西永乐宫
位于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 元代道教建筑的重要遗存, 其壁画艺术价值极高。
03
清代建筑
清代建筑风格与特点
继承与发扬
建筑类型多样
清代建筑在继承前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 不断发扬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 格。
清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宫殿、园林 、寺庙、民居等,满足了不同阶层和功能 的需求。
建筑布局严谨
装饰精美
清代建筑布局严谨,注重中轴线对称,追 求建筑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民族交融
元代建筑多元融合的特点促进了不同 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 建筑的内涵。
02
明代建筑
明代建筑风格与特点
结构严谨
明代建筑在结构上严谨,注重建筑的 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多采用木结构和 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
装饰精美
明代建筑注重装饰,常采用雕刻、彩 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华丽精美。
建筑群布局规整
清代建筑装饰精美,采用木雕、石雕、砖 雕等多种工艺,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
清代建筑代表作品
故宫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 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 构古建筑群,展现了清代建筑的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中外室内设计史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和宫城组成的巨大城市,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按照街巷制度新规划的都城。城内 由11条大街划分为若干矩形街区,除了皇城与大型衙署等 占地外,其余街区内均横向布置胡同,胡同两端直通大街 ,各街区虽有名称,但不设坊墙。宫城位于大城南半部, 宫城外围以皇城,皇城东侧多设衙署,西侧布置寺观。大 城北半部在南北中轴线上建钟楼和鼓楼,是全城的商贸中 心。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二、宫殿和庙宇
元大都大明殿复原图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二、宫殿和庙宇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二、宫殿和庙宇
太和殿内部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二、宫殿和庙宇
天坛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 所。祈年殿是天坛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一座镏金 宝顶、蓝瓦红柱的三层重檐圆形大殿。其内部金碧辉煌 的彩绘和殿内的柱子极具象征意义:内围的4根“龙井柱” 象征一年四季;中围的12根“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 外围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 共24根,象征24节气。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三、民居
北京四合院
天井式民居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四、园林
圆明园有“万园之园”的美誉, 在建筑形式上兼容中西特色。清漪 园为颐和园的前身,再修时改名颐 和园。它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 利用天然地形修建了精美的亭园, 展现了超高的造园水平。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四、园林
圆明园复原图
颐和园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四、园林
明清的私家园林是适应官僚、文化、商 贾的需要而繁荣起来的。与皇家苑囿不同, 其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石、理水、栽 植和修改亭馆、廊轩取得“小中见大”的效 果。明清园林中,以苏州和扬州园林的名声 最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曲阜孔庙

• 明,陵地两处,南京钟山之阳,孝陵,昌平天寿山下, “明十三陵” 。 • 清,入关前,三处陵墓,建于明代晚期。辽宁新宾永陵 ,努尔哈赤祖先,沈阳福陵,沈阳昭陵,北陵。入关后, 两组陵墓,河北遵化,东陵,易县,西陵。 • 明代陵墓,圆形土堆(“宝顶”),宝顶前串有一系列 院落,纵轴线的纵深构图。宝顶前一座院子:上宫。前面 :下宫,每日奉祭。 • 明陵恢复在陵前神道两侧树立石像生的形制,设神道。 圆形宝顶,宝顶前建“方城明楼” • 明十三陵,群陵成团的布置方式。以成祖长陵为中心, 其他各陵成弧形,共用神道。 • 清关内东陵,西陵,从陵制本身到群陵成团的规则方式 都大致沿袭了明代,除了一条对着最早一陵的主要神道之 外,各陵单独建造神道。

• 两重围墙,东南,西南,方角,西北,东北,圆角。 • 内重围墙向东偏移,轴线东移200m。 • 西面二门,偏北一门为正门,正门内东西大道南侧, 神乐署牺牲所,墙内西门路南为斋宫,斋宫外两道围墙 两道护沟。 • 纵轴线:圜丘,皇穹宇,丹陛桥,祈年殿,皇乾殿 。

• 圜丘,三层白石圆台,每层台四向都有踏道,台 沿护以白石栏杆,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内外墙四正 面都有三座白石棂星门,墙身红色,青色琉璃瓦。 • 皇穹宇,圆殿,座落在直径63m的圆形院落后部 ,殿前左右各一配殿,圆殿建在白石圆台基上,单檐 攒尖顶,蓝色琉璃瓦,鎏金宝顶,殿内圆形藻井富丽 。 • 成贞门后,南北大道“丹陛桥”,宽30m,长达 40m,高出地面4m,砖石铺砌。

•石栏板
•上层每面栏板 十八块 四面 七十二块
•下层
27
108
•下层
45
180
•总数,三百六十块,周天360度。

•祈年殿,与农业节历有关, • 十二根外檐柱支持下檐,一天12个时辰 • 十二根内檐柱支持中檐,一年12个月辰 • 24节气 • 最内四根“龙金柱”支持上檐,象征四季 • 28星宿, • 上层八根童柱,36根柱,三十六天罡。 • 殿高九丈九,天数之极 • 殿顶周长三十丈。代表一月的三十天。

• 明初,在南京天地合祭,典礼在大祀殿内举行。 • 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起初合祭,今祈年 殿位置为方形大祀殿。 • 嘉靖九年(1530),天地分祭,露祭,大祀殿正南建 圜丘,祭天。原大祀殿改建为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改名大 享,降为祈求丰年之所,形式与现存祈年殿略同,三檐颜 色不一,上檐青,中檐黄,下檐绿。在都城北,东,西郊 分建地,日,月三坛。天坛之西,山川坛,清乾隆时重建 天坛圜丘。 • 乾陵十七年(1752),改大享殿为祈年殿,三檐一律 作青色。光绪十六年(1890)循旧制重建。

•三 明代陵墓
•十三陵 • 最北中央山麓下建明成祖长陵,长陵之南6km, 两座东西对峙的孤立小山岗,东蟒山,西虎峪,相对 如阙,之间大红门,门内神道。 • 陵区前导6.6km神道,以石牌坊为起点→大红门 ,碑亭,望柱,18对石像生和一组棂星门。整个陵区 共同的惟一神道。

•长陵 • 前后三进院围以高墙 • 陵门,砖建,三孔券,单层,单檐歇山顶。 • 第一进,东侧重檐歇山顶碑亭,院内东西原有神厨, 神库各五间均不存。 • 第二进,入口裬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 山顶,裬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殿 下三层石台。 • 第三进,内红门,院内轴线上二柱门,坊北石桌,称 五供桌,后为方城明楼。 • 明楼,砖墙木檐重檐歇山顶。 • 楼后直径约250m的宝顶。
第八章元明清时期建筑
2020年7月26日星期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北京天坛
•沿革 • 天坛在都城南郊,明清每年举行三次祭祀。 • 正月上辛日,祈年殿,祈谷坛,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 谷丰登。 • 四月吉日,圜丘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 • 冬至,圜丘举行告祭礼,禀告天帝五谷业已丰登。 • 天坛最重要的建筑物,祈年殿,圜丘坛。 • 地坛,都城北郊,夏至日奉祀,方形,故又名“方丘 ”或“方泽坛” • 日坛,东郊,月坛,西郊,方形,于春分,秋分日祭 祀。

• 祈年门,门内四周院墙围成方院,中轴线上祈年 殿,殿南左右有配殿。 • 祈年殿座落在总高约6m的三层白石圆台上,石 台下层直径90m,圆殿直径24m,三重檐攒尖顶, 连台总高38m。殿内极精美的圆形藻井。 • 方院之北封闭小方院,内皇乾殿。

•天坛艺术主题及表现手法
•运用象征和联想的手法来隐喻主题。 •大量运用阳数(奇数)。 •台面围绕一块圆石(天心石,太极石) •九圈铺石,每圈奇数,九,十八,二十七……八十一 •三层台面,每层四向出陛,各九级 •最高一层台面直径九丈,“一九”,中间十五丈“三五” ,最下,二十一丈“三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