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防艾学习知识培训

合集下载

大学禁毒防艾教案

大学禁毒防艾教案

大学禁毒防艾教案
为了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对大学生禁毒防艾意识的普及,制定本教案。

目的
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掌握防范知识和技能,增强拒绝毒品和预防艾滋病的自护能力,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学内容
1. 毒品危害教育:介绍毒品的种类、危害以及预防方法,强调拒绝毒品的重要性。

2. 艾滋病防范教育: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治疗现状,强调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让大学生认识到毒品和艾滋
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教学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传授防毒
防艾的知识。

2. 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
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评估
1. 考试,测试学生的防毒防艾知识掌握情况。

2. 问卷,了解学生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总结
本教案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禁毒防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于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为实现毒品和艾滋病零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禁毒防艾知识

禁毒防艾知识

禁毒防艾知识(第一篇)一、禁毒知识毒品是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能够引起人体多种生理、心理反应,包括了各种毒瘤。

长期吸食毒品会使身体产生依赖并且危害自身健康,久而久之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禁毒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毒品的分类毒品分为五类:可卡因及其衍生物类、鸦片类、大麻及其类固醇、合成毒品类、神经毒品类。

2. 毒品的危害a. 身体上的危害:长期吸食毒品会对身体产生多种疾病,如间质性肺炎、心脏病、肝炎、肾炎等。

b. 心理上的危害:毒品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使人心态烦躁,神经过度紧张,易怒易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c. 社会上的危害:由于吸毒会使人易产生犯罪行为,因此,毒品也是犯罪的一种原因。

3. 禁毒的重要性禁毒是维护社会和谐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减少犯罪率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宁。

另外,禁毒还能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

二、防艾知识艾滋病病毒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是一种只能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被繁殖、侵染、破坏的病毒。

这种病毒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也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防艾是每个人都需要知晓的重要内容。

1. 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使用共用针具或注射针具、其他方式等等。

2. 预防艾滋病a.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宣传、媒体等各种途径,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和减少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b. 保持健康习惯:适度运动、健康饮食、戒烟限酒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可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c. 安全保护: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措施,以减少性传播的发生;不轻易使用共用针、避免血液接触等也可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3. 重视艾滋病防治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和治疗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政府也应积极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感染。

禁毒及防治艾滋病教育PPT课件

禁毒及防治艾滋病教育PPT课件

个人和社会责任
强调个人在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责任和作用,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相关工作 。
对个人的期望
提高意识与责任感
希望学习者能够深刻认识到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性,增强自我 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积极传播所学知识
鼓励学习者将所学的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提高 整个社会的防范意识。
实际行动参与
期望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禁毒和防治 艾滋病的相关活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谢谢
THANKS
禁毒的方法
01
02
03
04
禁毒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公众 普及毒品危害知识,提高公众
的禁毒意识。
严厉打击毒品犯罪
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毒品 生产、贩卖和吸食等犯罪行为
,遏制毒品蔓延。
戒毒康复
为吸毒人员提供戒毒康复服务 ,帮助他们戒除毒瘾,重返社
会。
社区戒毒
建立社区戒毒机制,对吸毒人 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
艾滋病的危害
身体健康危害
艾滋病是一种致命的性传播疾病,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免疫系 统崩溃,感染各种疾病,甚至死
亡。
心理健康危害
艾滋病患者常常遭受歧视和排斥, 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
社会危害
艾滋病会破坏家庭、社区和国家 的发展,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不
稳定。
毒品与艾滋病的关联
传播途径相似
将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 相结合,提高公众对两者危害
的认识。
共享资源
整合禁毒和防治艾滋病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
联合执法
加强禁毒和防治艾滋病执法部 门的合作,共同打击毒品和艾 滋病相关犯罪。

国际禁毒日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

国际禁毒日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
2024 携手抗艾让爱没有距离
禁毒防艾禁毒艾
国际禁毒日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
目 录
01. 什么是毒品? 04.什么是艾滋病 02.毒品的危害 05.毒品与艾滋病关系 03.如何防范毒品 06.如何预防艾滋病
01
什么是毒品?
什么是毒品?
什么是毒品: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 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 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鸦片,吗啡,大 麻,古柯,杜冷丁,海洛因,可卡因。
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 :身体上承受痛苦, 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上 :心理上产生巨大压力社会上:易受歧视,很难得到关心和照顾
05
毒品与艾滋关系
毒品与艾滋的关系
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温床。因为吸毒者常常 共用针管、针头,为艾滋 病毒经血液传 播提供有利条件。
如何防范艾滋病
如何防范艾滋病
不用未消毒的器具穿耳孔,纹身,美容。注意与艾滋病病 人的接触,给艾滋病病人采血及注射时,注射器应采用一 次性用品,病人的血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应彻底焚烧。 总结与呼吁:相互关爱,共享生命!毒品、艾滋病离我们 都很近。毒品,不仅是全球性的灾难,也是全人类共同的 敌人,它也是传播艾滋病的温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 们要珍惜生命,要正确地认识毒品,认识艾滋病,从自己 摇头丸
什么是毒品?
什么是毒品?
毒品的介绍
毒品的共同特征 :对 该药产生精神依赖及
躯体依赖性
毒品的介绍
断药后产少戒断症 状(即断药后会出现 “脱瘾”症状)。
02
毒品的危害
毒品的危害
吸毒的危害
吸毒的危害
吸毒的危害
03
如何防范毒品

禁毒防艾知识培训PPT幻灯片课件

禁毒防艾知识培训PPT幻灯片课件
25
二、认识艾滋病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目前尚无预 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 病。艾滋病病毒(HIV)通过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 能,造成人们的抵抗力极度低下,最终致全身脏 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
11
常见新型毒品种类及毒性
冰毒:“甲基苯丙胺”,外观纯白色结晶体,中枢兴奋剂, 表现为妄想、好斗、错觉;
摇头丸:致幻型苯丙胺类毒品,表现为活动过度、情感冲 动、性欲亢进、嗜舞等;
K粉:即“氯胺酮”,静脉全麻药,易溶于水,出现幻听、 幻觉、幻视,易让人产生冲动,所以又称“迷奸粉”或 “强奸粉”;
调查显示: 新型毒品吸食者大多年龄在16岁至36岁,对于初
始选择新型毒品的原因,82.4%的人选择了好奇心 的驱使。而目前选择新型毒品的原因,76.5%的人 是为了解除烦恼和寻求快感。
10
为何青少年易沾染新型毒品?
现在的青少年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追求新奇, “酷”、“爽”、“炫”、“劲”、“high”等 词汇反映了他们追求的就是快速的和极端的快感, 新型毒品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由于青少年往往 对新型毒品的危害知之甚少,认为“这又不是海 洛因 ,玩玩而已”。他们认为摇头丸、K粉不是 毒品,属于“娱乐消遣”药品,认为吸食后不上 瘾,对身体危害不大,等上瘾了再后悔也就晚了。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毒品犯罪法律制裁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 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禁毒防艾知识内容

禁毒防艾知识内容

禁毒防艾知识内容
禁毒防艾是指预防和控制毒品和艾滋病传播的工作。

禁毒防艾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毒品知识:包括毒品的种类、外观、成分、滥用方式、危害等,提高人们对毒品的认识和警惕性。

2. 防艾知识:包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3. 法律法规:包括禁毒法律法规、防艾法律法规等,增强人们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

4. 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问题的表现、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

5. 社会支持:包括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社会支持的来源、社会支持的作用等,提高人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和关注。

6. 宣传教育:包括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提高人们对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参与。

7.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等,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重视。

8. 技能培训:包括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内容、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技巧等,提高人们的技能水平和应对能力。

总之,禁毒防艾知识内容广泛而全面,旨在提高人们的禁毒防艾意识和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禁毒防艾小知识3篇

禁毒防艾小知识3篇

禁毒防艾小知识3篇禁毒防艾小知识一、毒品的危害:毒品使人产生严重的药物依赖性,当一个人吸食毒品成瘾后(如海洛因一次使用就能成瘾),一旦中止使用,便会产生一系列身体上的不适,如肌肉疼痛、腹痛、流泪、流涕、焦虑、失眠等。

使吸毒者无法从精神上和身体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

大剂量使用海洛因还会引起呼吸衰竭致死。

由于注射器、针头、溶液、药品的污染,以及共同使用注射器,极容易使使吸毒者感染各种疾病,包括艾滋病病毒。

许多毒品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因此妇女在妊娠期间吸毒可影响胎儿,导致畸形、发育障碍、流产、早产和死胎等现象。

长期吸毒还会使吸毒者沉迷于虚幻的自我体验中而不能自拔。

丧失对人际交往的兴趣,丧失人格,泯灭良心。

他们极容易铤而走险,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危害家庭和社会。

毒品与艾滋病的关系:经研究,吸毒和艾滋病感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资料显示,在女性吸毒者中,87.8%--100%的人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即卖淫),男性吸毒者中,有多个性伴侣者的比例高达81.3%—87.8%。

静脉吸毒过程中的共用注射器和多性伴乱交都成为艾滋病病毒在此人群中迅速传播,并在更大人群中蔓延的原因。

禁毒防艾小知识二、什么是新型毒品?新型毒品是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能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药品。

包括冰毒、摇头丸、k粉等。

冰毒的危害:化学名称叫甲基苯丙胺,是以麻黄素为原料,经提炼合成出来的一种白色细微状结晶物质,其形状与普通冰块相似,故称之为“冰毒”。

“冰毒”最大的特点是第一次使用便会上瘾,被称为“毒品之王”。

它能大量耗尽人的体力和免疫功能,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死亡。

摇头丸的危害:是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中的一种,是由冰毒衍生物及其他化学物质合成的。

具有强烈的中枢兴奋作用。

禁毒防艾小知识

禁毒防艾小知识

禁毒防艾小知识《刑法》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众所周知,毒品危害极大且极易让人上瘾无法自拔。

吸毒的危害吸毒损害本人健康,造成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性病的传播等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爱滋病的感染和传播。

吸毒扭曲人格,自毁前程。

吸毒引发自伤、自残、自杀等行为. 吸毒对家庭成员的精神摧残极大,导致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众叛亲离。

吸毒贻害后代。

吸毒不仅危害自身的健康,还影响人类的生育能力,父母吸毒对胎儿发育和儿童生长将造成严重损害。

一个吸毒人员自己总结败家的四步曲:花光积蓄,卖尽家产,借遍亲友,男盗女娼。

吸毒诱发犯罪,影响社会稳定。

.吸毒会吞噬社会巨额财富、毒害社会风气、影响国民素质。

吸毒的症状吸毒的人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头昏、全身乏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视物不清、焦虑、心烦等症状。

禁毒防艾之防艾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

艾滋病传播具备的三个条件1、HIV感染者存在必须存在HIV的传染源,才有可能发生HIV感染和传播。

有些人担心和怀疑只要有过某些行为,如性行为,就会得艾滋病,即使没有HIV的存在也一样,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有足够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HIV的数量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会导致感染的发生。

例如感染者的血液、精液、乳汁中带有比较多的病毒,只要少量就足以感染别人,接触这些体液感染的危险性比较高。

而唾液、泪液和尿液中病毒含量很少或者没有病毒,因此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家寨小学禁毒防艾知识讲座讲座人:永红讲座时间:讲座地点:学校会议室参加人员:全体教师第一章认识毒品第一节什么是毒品一、毒品的概念(一)毒品一词的由来毒品一词是现代社会用语,据说最早出现在欧洲,是人们在了解了鸦片等麻醉药物的危害之后才开始使用的。

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用语,至今不过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在中国,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使用“毒品”一词,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才流行起来。

清代中期以来,尤其鸦片战争期间,当时只说“禁烟”,鸦片烟与毒的字面联系仅限于“流毒天下,为害巨甚”(林则徐语)及“毒害之烈”层面上,尚未出现“烟毒”连用的情况。

当时的烟,即今日所说的毒品,在法律条文中,无论是《大清刑律》,还是《新刑律》,也只规定“鸦片罪”,未见“毒”的罪名。

将鸦片称为毒的,最早是1904年在福建发起成立的“去毒社”。

民国初期,已有“烟毒”连用见诸报端。

1924年,以“拒毒会”为名的组织出现,并出版《拒毒月刊》。

这时的“毒”或“烟毒”是鸦片的同义语。

新中国成立后,“毒品”一词已在社会上广泛使用,但解放初期的有关法律文件称“鸦片烟毒”,或将“禁烟禁毒”并提,很少单独用“禁毒”。

这里的烟毒专指鸦片类毒品,而没有其它毒品的含义。

虽然我国1979年《刑法》规定了“毒品犯罪”的几种罪名,并且在1982年的解释中已将杜冷丁、咖啡因、安钠咖等包括在内,但正式使用时仍然以“禁绝鸦片烟毒”作为概括词,可见“毒”仍指鸦片类毒品,而未对“毒品”作出一个明确的法律定义。

直到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中才出现法律意义上的毒品定义。

(二)对“毒品“的不同理解与其他社会用语一样,毒品一词的内容和含义,是随着时代、国度、民族、文化及所有者的角度不同而不断变化。

在一般人眼里,毒品是一种可使人身体伤害、精神颓废、病痛死亡以及引发犯罪的毒物。

对于种植者来说,毒品是他们赖于生存的农作物,可用来换取金钱和食物。

在贩毒者看来,毒品就是金钱和利润。

在中国19世纪40年代,毒品就是指鸦片烟,而20世纪50年代之后,海洛因、可卡因逐渐成为毒品概念外延的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基苯丙胺(冰毒)成为毒品家族中的重要成员;90年代后,“摇头丸”、K粉(氯胺酮),迷幼剂等新型毒品开始流行。

在国际社会中,第一个禁毒公约即1912年的《海牙鸦片公约》仅将鸦片视为毒品,1936年的《禁止非法买卖麻醉品公约》才将毒品的范围扩大到其他鸦片制剂;1961年联合国的《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把非法种植罂粟、古柯和大麻列为禁止和惩治的行为。

直到《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又将非法精神药物包括在内;1988年制订了《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可见“毒品”一词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毒品作出不同的理解。

化学家认为毒品是一种由其化学特性而改变现存生物体结构或功能的物质,所强调的是其中的化学成分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影响。

医学家认为毒品是指对所有者产生依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吸毒是一种药物滥用行为。

法学家认为毒品的实质不在药品,而在于其非法性,是一种违禁品,只有经法律明文规定禁止非法使用的药品,才属于毒品。

可见,“毒品”一词具有科学性和法律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这一定义具有法律效力,是区分毒品与非毒品的法律依据。

毒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依赖性、危害性和违法性。

1、依赖性。

分为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两个方面。

生理依赖性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不断地使用某种药物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表现为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需要继续使用该药方能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否则会产生一系列机能紊乱和损害反应(称为戒断症状或撤药反应)。

生理依赖性的产生及其严重程度除了与吸毒者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外,还与所滥用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频度和剂量等有关。

2、危害性。

毒品的泛滥不仅对吸毒者本人,而且对其家庭、社会都产生极大的危害。

3、非法性(违法性)。

我国法律规定,吸食毒品、制造毒品必须受到法律处罚,对走私、贩卖、运输、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非法持有毒品强迫他人吸毒等行为是作为犯罪而予以严惩的。

二、毒品的分类现在国际上对毒品的分类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定,这是因为毒品与药品之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药物滥用因人而异,并且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毒品的种类在不断增加,新品种不断出现。

各国立法、司法机构、政府或医学界,对毒品的依赖性、危害性和非法性持不同的认识和标准,在分类上无法做到完全统一。

我国1990年的《关于禁毒的规定》和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将毒品分为麻醉品和精神药物两类,与国际公约的分类一致。

我国的法律未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酒精、烟草及某些挥发性溶剂认定为毒品。

(一)按法律管制分类1、麻醉药品国际《1967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管制的有128种,我国1996年颁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中规定的有118种。

常见的有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类。

2、精神药物国际《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管制的有99种,我国1996年颁布的《精神药物品种目录》中规定的有119种。

常见的有苯丙胺类、镇静催眼类药物、迷幻剂等。

(二)按来源分类1、天然类毒品主要有鸦片、大麻、古柯等。

2、人工合成类毒品如苯丙胺类、镇静催眼类药物等。

3、半人工合成类毒品主要指经天然品直接加工成毒品,如经鸦片提炼出吗啡,吗啡经与醋酸酐反应制得海洛因。

古柯叶经化学处理后得到可卡因、麻黄碱经化学加工成苯丙胺。

(三)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作用分类1、兴奋剂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作用的药物,如可卡因,苯丙胺等。

2、抑制剂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巴比妥、安定类药。

3、迷幻剂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迷幻作用的药物,如苯环已哌啶(PCP),麦角酰二乙胺(LSD),麦司卡林(仙人球中的一种成分)。

三、我国毒品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毒品问题始于葡萄牙及英国殖民主义向中国贩卖鸦片之时,期间经历了不断蔓延和加剧的过程,中华民族经历了极大的苦难和屈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仅用三年的时间彻底铲除了在中国蔓延了200余年的烟毒瘟疫。

中国“无毒国”的称号保持了30年。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在国际毒潮的侵袭下,尤其是金三角贩毒集团实施毒品北上,建立“中国通道”后毒品问题再度在中国出现。

(一)我国毒品问题的历史1、清朝时期毒情概况在很早以前,人类就发现了罂粟及其制成品鸦片具有药用价值,但都没有认识到它的毒性。

在盛唐时期,含有鸦片的制剂“福寿膏”被作为贡品传入中国,但由于其价格非常昂贵,故鲜为人知。

1578年,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把“阿芙蓉”(即鸦片)作为一种新的药物收入,并说明它是“罂粟花之津液”。

1517年,葡萄牙开始与中国通商。

在葡萄牙商人输入中国的商品中,最大宗的就是鸦片。

英国商人很快就仿效葡萄牙商人,把鸦片走私作为掠夺中国财富,筹集原始资金的最佳手段。

172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把从马德拉斯购入的鸦片运到广州销售,获得丰厚利润,从此一发不可收,全面向中国推销鸦片,从开初的每年数百箱增加到后来每年1000箱,取代了葡萄牙商人,成为向中国走私鸦片最多的贩毒者。

据统计,从1800~1839年的40年间,输入中国的走私鸦片就有63万多箱,使中国流失6亿银元。

大量鸦片的输入毒害了人民的健康,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期间,中国吸食鸦片者在200万人以上,官吏吸食鸦片疏于政务,士兵吸食则使军队失去战斗力。

鸦片战争以后,大约从1842~1905年,伴随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鸦片贸易成了合法化,其结果是国外鸦片进口量继续增长,并刺激了国产鸦片的迅速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末,全国的自产鸦片量已达60万担,是同期进口鸦片的10倍,全国吸食鸦片人数达到2000万人,遍及社会各个阶层。

中华民族也因此蒙上了“东亚病夫”的耻辱称号。

鸦片烟毒的严重泛滥及其造成的巨大危害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基础,而且动摇了执政政府的统治,为挽救清王朝消亡的命运,1901年1月29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开始了晚清政府最后的“十年禁烟”计划,至1911年,国产鸦片减种70%,全国约有上百万吸食鸦片者戒除毒瘾,上万家烟馆被关闭。

2、中华民国政府时期毒情概况从1911~1917年,无论是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还是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时期,在禁烟方面都基本上秉承了清末第二次严禁时期的有关措施。

1917年,经中英会勘后,双方联合宣布了中国境内已全部实现罂粟禁种的消息,并依照条约终结了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历史。

但由于军阀割据混战,中央政府失去控制全国局势的能力。

以致出现了“以毒养军、以军护毒”成为各地普遍现象,导致民国初年几近控制的鸦片烟毒又再度泛滥。

在南京国民政府执政的初期,重拾前人敛财之道,以烟税为财源,重新实行“寓禁于征”的政策,从而致使鸦片烟毒在中国历史上泛滥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据有关文献显示:1929~1933年,中国罂粟种植总面积约为8000万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1%;中国鸦片年产量达6000万公斤,约占全球鸦片总量的5/6。

与此同时,日本等外国帝国主义大肆向中国走私吗啡、海洛因、红丸(主要成份为海洛因、吗啡等)毒品。

中国吸食鸦片及其他毒品的人口约为8000万人,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6.8%。

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烟祸肆虐的巅峰。

3、建国初期禁毒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禁毒运动。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向各行政区人民政府及中央直辖市、各省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

《通令》历数了鸦片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规定了严禁鸦片烟毒及其他毒品的办法:各级政府“应做广泛的禁烟禁毒宣传”:在烟毒较盛的一些地区,当地“应定出限期禁绝办法”;“得设禁烟禁毒委员会”;“禁绝种烟”;在全国范围内禁止“贩运制造及售卖烟土毒品”犯者“从严治罪“。

经两年的努力,至1952年春,从全国范围看,鸦片种植基本禁绝、贩卖与吸食烟毒的现象大大减少,烟毒泛滥不止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但是,一些地区毒品贩卖与吸食的活动还十分严重。

为彻底清除毒品,1952年初,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肃清毒品流行的指示》,禁毒进一步掀起高潮。

1952年以后的一两年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除了吸毒现象。

通过努力,仅仅3年时间,一举扫除了贻害中国200年的烟毒。

在这场禁毒运动中,查实以种植、贩运、销售毒品为业人员369705名,其中51627名被依法处理,800名罪大恶极的罪犯被判处死刑;缴获鸦片类毒品339万两,制毒机械5716套,用于武装贩毒的枪支882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