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防艾学习知识讲座

合集下载

禁毒防艾教育宣传片课件

禁毒防艾教育宣传片课件
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不去非法血站卖血 不共用洗漱用品
夫妻之间相互忠诚,可以减少患性病和艾滋病的危险 使用严格消毒的注射器、使用测验合格的血液 尊重你的性伙伴,一起努力预防艾滋病
我们要关心和帮助艾滋病患者,鼓励他们积极治疗,减少传 播,健康生活
让艾滋病患者的生命重现色彩
No Im如 金,让我们珍惜生命,拒 绝毒品,预防艾滋病。
吸毒后患大,毁己又害他,为了你的家,劝君拒绝它。 日常生活中要有警觉戒备意识,记住!毒友不可交。
毒品有海洛因、大麻、鸦片、摇头丸。 毒品猛如虎,生命贵如金 吸毒一口,掉入虎口
一时吸毒,二日借金,三月偷抢,四年徒刑 一吸心奋,二吸上瘾,三吸丢性命 爱自己,防艾滋 哪怕就吸一点点
艾滋病可通过针头、注射器、手术刀、输液器等传播 吸毒是自作自受,后悔莫及
共用注射器吸毒会传播艾滋病 吸毒者犹如与狼共舞
感染艾滋病的母亲会传病给自己的婴儿 吸毒后患大,毁己又害他,为了你的家,劝君拒
性伙伴越大,绝感它染。的危险越大 日打常喷生嚏活、中咳要嗽有、警握觉手戒、备拥意抱识不,会记传住染!艾毒滋友病不可 公用钱币,一起劳动,一起游泳交、洗浴、公用电话不会传播
共用碗筷、被褥、厕所、蚊虫叮咬不传播 教育孩子不吸烟、不喝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
202X
年终总结
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珍惜生命—禁毒、防艾 新场二小防艾知识学习
目录
CONTENTS
01 毒品有海洛因、大麻、鸦片 、摇头丸
02 毒品猛如虎,生命贵如金 03 吸毒一口,掉入虎口
一时吸毒,二日借金,三月偷抢,四年徒刑 一吸心奋,二吸上瘾,三吸丢性命 哪怕就吸一点点
真后悔,不该吸上这可恨的毒 吸毒是自作自受,后悔莫及 吸毒者犹如与狼共舞

禁毒防艾知识

禁毒防艾知识

禁毒防艾知识(第一篇)一、禁毒知识毒品是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能够引起人体多种生理、心理反应,包括了各种毒瘤。

长期吸食毒品会使身体产生依赖并且危害自身健康,久而久之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禁毒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毒品的分类毒品分为五类:可卡因及其衍生物类、鸦片类、大麻及其类固醇、合成毒品类、神经毒品类。

2. 毒品的危害a. 身体上的危害:长期吸食毒品会对身体产生多种疾病,如间质性肺炎、心脏病、肝炎、肾炎等。

b. 心理上的危害:毒品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使人心态烦躁,神经过度紧张,易怒易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c. 社会上的危害:由于吸毒会使人易产生犯罪行为,因此,毒品也是犯罪的一种原因。

3. 禁毒的重要性禁毒是维护社会和谐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减少犯罪率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宁。

另外,禁毒还能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

二、防艾知识艾滋病病毒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是一种只能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被繁殖、侵染、破坏的病毒。

这种病毒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也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防艾是每个人都需要知晓的重要内容。

1. 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使用共用针具或注射针具、其他方式等等。

2. 预防艾滋病a.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宣传、媒体等各种途径,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和减少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b. 保持健康习惯:适度运动、健康饮食、戒烟限酒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可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c. 安全保护: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措施,以减少性传播的发生;不轻易使用共用针、避免血液接触等也可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3. 重视艾滋病防治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和治疗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政府也应积极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感染。

禁毒及防治艾滋病教育PPT课件

禁毒及防治艾滋病教育PPT课件

个人和社会责任
强调个人在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责任和作用,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相关工作 。
对个人的期望
提高意识与责任感
希望学习者能够深刻认识到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性,增强自我 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积极传播所学知识
鼓励学习者将所学的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提高 整个社会的防范意识。
实际行动参与
期望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禁毒和防治 艾滋病的相关活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谢谢
THANKS
禁毒的方法
01
02
03
04
禁毒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公众 普及毒品危害知识,提高公众
的禁毒意识。
严厉打击毒品犯罪
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毒品 生产、贩卖和吸食等犯罪行为
,遏制毒品蔓延。
戒毒康复
为吸毒人员提供戒毒康复服务 ,帮助他们戒除毒瘾,重返社
会。
社区戒毒
建立社区戒毒机制,对吸毒人 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
艾滋病的危害
身体健康危害
艾滋病是一种致命的性传播疾病,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免疫系 统崩溃,感染各种疾病,甚至死
亡。
心理健康危害
艾滋病患者常常遭受歧视和排斥, 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
社会危害
艾滋病会破坏家庭、社区和国家 的发展,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不
稳定。
毒品与艾滋病的关联
传播途径相似
将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 相结合,提高公众对两者危害
的认识。
共享资源
整合禁毒和防治艾滋病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
联合执法
加强禁毒和防治艾滋病执法部 门的合作,共同打击毒品和艾 滋病相关犯罪。

禁毒防艾知识培训PPT幻灯片课件

禁毒防艾知识培训PPT幻灯片课件
25
二、认识艾滋病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目前尚无预 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 病。艾滋病病毒(HIV)通过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 能,造成人们的抵抗力极度低下,最终致全身脏 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
11
常见新型毒品种类及毒性
冰毒:“甲基苯丙胺”,外观纯白色结晶体,中枢兴奋剂, 表现为妄想、好斗、错觉;
摇头丸:致幻型苯丙胺类毒品,表现为活动过度、情感冲 动、性欲亢进、嗜舞等;
K粉:即“氯胺酮”,静脉全麻药,易溶于水,出现幻听、 幻觉、幻视,易让人产生冲动,所以又称“迷奸粉”或 “强奸粉”;
调查显示: 新型毒品吸食者大多年龄在16岁至36岁,对于初
始选择新型毒品的原因,82.4%的人选择了好奇心 的驱使。而目前选择新型毒品的原因,76.5%的人 是为了解除烦恼和寻求快感。
10
为何青少年易沾染新型毒品?
现在的青少年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追求新奇, “酷”、“爽”、“炫”、“劲”、“high”等 词汇反映了他们追求的就是快速的和极端的快感, 新型毒品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由于青少年往往 对新型毒品的危害知之甚少,认为“这又不是海 洛因 ,玩玩而已”。他们认为摇头丸、K粉不是 毒品,属于“娱乐消遣”药品,认为吸食后不上 瘾,对身体危害不大,等上瘾了再后悔也就晚了。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毒品犯罪法律制裁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 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禁毒防艾的小知识整理学习

禁毒防艾的小知识整理学习

禁毒防艾的小知识整理学习导致吸毒的原因导致吸毒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是:1、好奇心驱使,逐渐发展成瘾;2、思想空虚,寻找刺激;3、不相信吸毒上瘾后戒不了,结果不能自拔;4、因不知情被欺骗、引诱吸毒;5、亲友间的相互影响;6、精神苦闷,情绪低落,以吸毒麻醉自己,解脱苦恼;7、因治疗疾病,长期服用某种产生依赖性的药物而成瘾。

必知的防艾常识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

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预防。

2、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绝大多数感染者要经过5mdash;10年时间才发展成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2mdash;3年内死亡。

3、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性病、艾滋病热线进行咨询。

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8、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没有严格消毒的拔牙和美容器具等,正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

家庭和社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危险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维护社会安定。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禁毒防癌艾滋病预防知识

禁毒防癌艾滋病预防知识

使用毒品
使用成瘾性药物可能性
吸烟
饮酒
降低判断力
危险性行为
吸毒
静脉吸毒
共用注射器
AIDS
携手防艾,让爱没有距离
-禁毒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
主讲人:XXX
时间:202X年
毒品种类及危害
防毒常用的措施:
一是:直接拒绝; 二是:找借口溜走; 三是:提出相反意见或转移话题; 四是:秘密报案(偷偷告诉你依赖的人或拨打报警电话:110); 五是:当毒贩毒友逼你吸毒并威胁你时,要第一时间告诉你的师长。
艾滋病含义及传播途径
艾滋病是什么?
•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简称HIV)侵入人体后 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 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 艾滋病(AIDS)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 简称,即“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
艾滋病含义及传播途径
艾滋病有哪些传播途径?
性途径传播 血液途径传播 母婴途径传播
艾滋病含义及传播途径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
急性感染期
2-12周
感染成功 类感冒症状
拔牙及共用剃须刀等。
艾滋病含义及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感染艾滋病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 产后哺乳可能将艾滋病传染给下一代。
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母亲传给下一代的几率是 15%-50%。
在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其感染几率最低可降到 2%以下。
艾滋病的危害
一旦感染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艾滋病预防

禁毒与艾滋病知识PPT课件

禁毒与艾滋病知识PPT课件

02 艾滋病知识
艾滋病的定义与传播途径
总结词
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定义和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详细描述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身体虚弱,容易感染其他疾病。传播 途径主要是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症状与危害
总结词
了解艾滋病的症状和危包括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影响,如身体损害、心理障碍、违法犯罪等。
详细描述
毒品对个人的危害表现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长期吸毒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丧失, 出现各种疾病症状,如肝炎、肺炎、心脏疾病等。同时,毒品还会导致心理障碍,如焦 虑、抑郁、幻觉等,严重时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此外,毒品还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吸毒者常常面临心理困境,如焦虑、 抑郁等,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提供 心理支持和辅导。
支持与帮助艾滋病患者
尊重与理解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但艾滋病 患者同样是我们的同胞和朋友, 他们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理解。
提供医疗支持
艾滋病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医疗治 疗和支持,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寻求 医疗帮助,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医疗 援助。
详细描述
艾滋病早期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体重 下降、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艾滋病对身体危害极大,可能导致各种 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
总结词
预防和治疗艾滋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详细描述
预防艾滋病主要通过避免高风险行为、使用安全套、不共用注射器等措施。治疗 艾滋病主要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提高免疫功能,减少病 毒传播。及早发现和治疗对控制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禁毒防艾知识讲座1

禁毒防艾知识讲座1

禁毒防艾知识讲座1第一篇:禁毒防艾知识讲座1禁毒防艾知识讲座材料认识毒品一、毒品的概念(一)毒品一词的由来毒品一词是现代社会用语,据说最早出现在欧洲,是人们在了解了鸦片等麻醉药物的危害之后才开始使用的。

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用语,至今不过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在中国,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使用“毒品”一词,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才流行起来。

清代中期以来,尤其鸦片战争期间,当时只说“禁烟”,鸦片烟与毒的字面联系仅限于“流毒天下,为害巨甚”(林则徐语)及“毒害之烈”层面上,尚未出现“烟毒”连用的情况。

当时的烟,即今日所说的毒品,在法律条文中,无论是《大清刑律》,还是《新刑律》,也只规定“鸦片罪”,未见“毒”的罪名。

将鸦片称为毒的,最早是1904年在福建发起成立的“去毒社”。

民国初期,已有“烟毒”连用见诸报端。

1924年,以“拒毒会”为名的组织出现,并出版《拒毒月刊》。

这时的“毒”或“烟毒”是鸦片的同义语。

新中国成立后,“毒品”一词已在社会上广泛使用,但解放初期的有关法律文件称“鸦片烟毒”,或将“禁烟禁毒”并提,很少单独用“禁毒”。

这里的烟毒专指鸦片类毒品,而没有其它毒品的含义。

虽然我国1979年《刑法》规定了“毒品犯罪”的几种罪名,并且在1982年的解释中已将杜冷丁、咖啡因、安钠咖等包括在内,但正式使用时仍然以“禁绝鸦片烟毒”作为概括词,可见“毒”仍指鸦片类毒品,而未对“毒品”作出一个明确的法律定义。

直到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中才出现法律意义上的毒品定义。

(二)对“毒品“的不同理解与其他社会用语一样,毒品一词的内容和含义,是随着时代、国度、民族、文化及所有者的角度不同而不断变化。

在一般人眼里,毒品是一种可使人身体伤害、精神颓废、病痛死亡以及引发犯罪的毒物。

对于种植者来说,毒品是他们赖于生存的农作物,可用来换取金钱和食物。

在贩毒者看来,毒品就是金钱和利润。

在中国19世纪40年代,毒品就是指鸦片烟,而20世纪50年代之后,海洛因、可卡因逐渐成为毒品概念外延的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基苯丙胺(冰毒)成为毒品家族中的重要成员;90年代后,“摇头丸”、K粉(氯胺酮),迷幼剂等新型毒品开始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毒防艾知识讲座西定乡中心小学李进仙第一章认识毒品第一节什么是毒品一、毒品的概念(一)毒品一词的由来毒品一词是现代社会用语,据说最早出现在欧洲,是人们在了解了鸦片等麻醉药物的危害之后才开始使用的。

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用语,至今不过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在中国,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使用“毒品”一词,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才流行起来。

清代中期以来,尤其鸦片战争期间,当时只说“禁烟”,鸦片烟与毒的字面联系仅限于“流毒天下,为害巨甚”(林则徐语)及“毒害之烈”层面上,尚未出现“烟毒”连用的情况。

当时的烟,即今日所说的毒品,在法律条文中,无论是《大清刑律》,还是《新刑律》,也只规定“鸦片罪”,未见“毒”的罪名。

将鸦片称为毒的,最早是1904年在福建发起成立的“去毒社”。

民国初期,已有“烟毒”连用见诸报端。

1924年,以“拒毒会”为名的组织出现,并出版《拒毒月刊》。

这时的“毒”或“烟毒”是鸦片的同义语。

新中国成立后,“毒品”一词已在社会上广泛使用,但解放初期的有关法律文件称“鸦片烟毒”,或将“禁烟禁毒”并提,很少单独用“禁毒”。

这里的烟毒专指鸦片类毒品,而没有其它毒品的含义。

虽然我国1979年《刑法》规定了“毒品犯罪”的几种罪名,并且在1982年的解释中已将杜冷丁、咖啡因、安钠咖等包括在内,但正式使用时仍然以“禁绝鸦片烟毒”作为概括词,可见“毒”仍指鸦片类毒品,而未对“毒品”作出一个明确的法律定义。

直到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中才出现法律意义上的毒品定义。

(二)对“毒品“的不同理解与其他社会用语一样,毒品一词的内容和含义,是随着时代、国度、民族、文化及所有者的角度不同而不断变化。

在一般人眼里,毒品是一种可使人身体伤害、精神颓废、病痛死亡以及引发犯罪的毒物。

对于种植者来说,毒品是他们赖于生存的农作物,可用来换取金钱和食物。

在贩毒者看来,毒品就是金钱和利润。

在中国19世纪40年代,毒品就是指鸦片烟,而20世纪50年代之后,海洛因、可卡因逐渐成为毒品概念外延的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基苯丙胺(冰毒)成为毒品家族中的重要成员;90年代后,“摇头丸”、K粉(氯胺酮),迷幼剂等新型毒品开始流行。

在国际社会中,第一个禁毒公约即1912年的《海牙鸦片公约》仅将鸦片视为毒品,1936年的《禁止非法买卖麻醉品公约》才将毒品的范围扩大到其他鸦片制剂;1961年联合国的《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把非法种植罂粟、古柯和大麻列为禁止和惩治的行为。

直到《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又将非法精神药物包括在内;1988年制订了《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可见“毒品”一词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毒品作出不同的理解。

化学家认为毒品是一种由其化学特性而改变现存生物体结构或功能的物质,所强调的是其中的化学成分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影响。

医学家认为毒品是指对所有者产生依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吸毒是一种药物滥用行为。

法学家认为毒品的实质不在药品,而在于其非法性,是一种违禁品,只有经法律明文规定禁止非法使用的药品,才属于毒品。

可见,“毒品”一词具有科学性和法律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这一定义具有法律效力,是区分毒品与非毒品的法律依据。

毒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依赖性、危害性和违法性。

1、依赖性。

分为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两个方面。

生理依赖性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不断地使用某种药物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表现为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需要继续使用该药方能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否则会产生一系列机能紊乱和损害反应(称为戒断症状或撤药反应)。

生理依赖性的产生及其严重程度除了与吸毒者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外,还与所滥用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频度和剂量等有关。

2、危害性。

毒品的泛滥不仅对吸毒者本人,而且对其家庭、社会都产生极大的危害。

3、非法性(违法性)。

我国法律规定,吸食毒品、制造毒品必须受到法律处罚,对走私、贩卖、运输、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非法持有毒品强迫他人吸毒等行为是作为犯罪而予以严惩的。

二、毒品的分类现在国际上对毒品的分类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定,这是因为毒品与药品之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药物滥用因人而异,并且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毒品的种类在不断增加,新品种不断出现。

各国立法、司法机构、政府或医学界,对毒品的依赖性、危害性和非法性持不同的认识和标准,在分类上无法做到完全统一。

我国1990年的《关于禁毒的规定》和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将毒品分为麻醉品和精神药物两类,与国际公约的分类一致。

我国的法律未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酒精、烟草及某些挥发性溶剂认定为毒品。

(一)按法律管制分类1、麻醉药品国际《1967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管制的有128种,我国1996年颁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中规定的有118种。

常见的有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类。

2、精神药物国际《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管制的有99种,我国1996年颁布的《精神药物品种目录》中规定的有119种。

常见的有苯丙胺类、镇静催眼类药物、迷幻剂等。

(二)按来源分类1、天然类毒品主要有鸦片、大麻、古柯等。

2、人工合成类毒品如苯丙胺类、镇静催眼类药物等。

3、半人工合成类毒品主要指经天然品直接加工成毒品,如经鸦片提炼出吗啡,吗啡经与醋酸酐反应制得海洛因。

古柯叶经化学处理后得到可卡因、麻黄碱经化学加工成苯丙胺。

(三)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作用分类1、兴奋剂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作用的药物,如可卡因,苯丙胺等。

2、抑制剂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巴比妥、安定类药。

3、迷幻剂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迷幻作用的药物,如苯环已哌啶(PCP),麦角酰二乙胺(LSD),麦司卡林(仙人球中的一种成分)。

三、我国毒品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毒品问题始于葡萄牙及英国殖民主义向中国贩卖鸦片之时,期间经历了不断蔓延和加剧的过程,中华民族经历了极大的苦难和屈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仅用三年的时间彻底铲除了在中国蔓延了200余年的烟毒瘟疫。

中国“无毒国”的称号保持了30年。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在国际毒潮的侵袭下,尤其是金三角贩毒集团实施毒品北上,建立“中国通道”后毒品问题再度在中国出现。

(一)我国毒品问题的历史1、清朝时期毒情概况在很早以前,人类就发现了罂粟及其制成品鸦片具有药用价值,但都没有认识到它的毒性。

在盛唐时期,含有鸦片的制剂“福寿膏”被作为贡品传入中国,但由于其价格非常昂贵,故鲜为人知。

1578年,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把“阿芙蓉”(即鸦片)作为一种新的药物收入,并说明它是“罂粟花之津液”。

1517年,葡萄牙开始与中国通商。

在葡萄牙商人输入中国的商品中,最大宗的就是鸦片。

英国商人很快就仿效葡萄牙商人,把鸦片走私作为掠夺中国财富,筹集原始资金的最佳手段。

172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把从马德拉斯购入的鸦片运到广州销售,获得丰厚利润,从此一发不可收,全面向中国推销鸦片,从开初的每年数百箱增加到后来每年1000箱,取代了葡萄牙商人,成为向中国走私鸦片最多的贩毒者。

据统计,从1800~1839年的40年间,输入中国的走私鸦片就有63万多箱,使中国流失6亿银元。

大量鸦片的输入毒害了人民的健康,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期间,中国吸食鸦片者在200万人以上,官吏吸食鸦片疏于政务,士兵吸食则使军队失去战斗力。

鸦片战争以后,大约从1842~1905年,伴随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鸦片贸易成了合法化,其结果是国外鸦片进口量继续增长,并刺激了国产鸦片的迅速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末,全国的自产鸦片量已达60万担,是同期进口鸦片的10倍,全国吸食鸦片人数达到2000万人,遍及社会各个阶层。

中华民族也因此蒙上了“东亚病夫”的耻辱称号。

鸦片烟毒的严重泛滥及其造成的巨大危害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基础,而且动摇了执政政府的统治,为挽救清王朝消亡的命运,1901年1月29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开始了晚清政府最后的“十年禁烟”计划,至1911年,国产鸦片减种70%,全国约有上百万吸食鸦片者戒除毒瘾,上万家烟馆被关闭。

2、中华民国政府时期毒情概况从1911~1917年,无论是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还是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时期,在禁烟方面都基本上秉承了清末第二次严禁时期的有关措施。

1917年,经中英会勘后,双方联合宣布了中国境内已全部实现罂粟禁种的消息,并依照条约终结了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历史。

但由于军阀割据混战,中央政府失去控制全国局势的能力。

以致出现了“以毒养军、以军护毒”成为各地普遍现象,导致民国初年几近控制的鸦片烟毒又再度泛滥。

在南京国民政府执政的初期,重拾前人敛财之道,以烟税为财源,重新实行“寓禁于征”的政策,从而致使鸦片烟毒在中国历史上泛滥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据有关文献显示:1929~1933年,中国罂粟种植总面积约为8000万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1%;中国鸦片年产量达6000万公斤,约占全球鸦片总量的5/6。

与此同时,日本等外国帝国主义大肆向中国走私吗啡、海洛因、红丸(主要成份为海洛因、吗啡等)毒品。

中国吸食鸦片及其他毒品的人口约为8000万人,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6.8%。

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烟祸肆虐的巅峰。

3、建国初期禁毒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禁毒运动。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向各行政区人民政府及中央直辖市、各省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

《通令》历数了鸦片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规定了严禁鸦片烟毒及其他毒品的办法:各级政府“应做广泛的禁烟禁毒宣传”:在烟毒较盛的一些地区,当地“应定出限期禁绝办法”;“得设禁烟禁毒委员会”;“禁绝种烟”;在全国范围内禁止“贩运制造及售卖烟土毒品”犯者“从严治罪“。

经两年的努力,至1952年春,从全国范围看,鸦片种植基本禁绝、贩卖与吸食烟毒的现象大大减少,烟毒泛滥不止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但是,一些地区毒品贩卖与吸食的活动还十分严重。

为彻底清除毒品,1952年初,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肃清毒品流行的指示》,禁毒进一步掀起高潮。

1952年以后的一两年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除了吸毒现象。

通过努力,仅仅3年时间,一举扫除了贻害中国200年的烟毒。

在这场禁毒运动中,查实以种植、贩运、销售毒品为业人员369705名,其中51627名被依法处理,800名罪大恶极的罪犯被判处死刑;缴获鸦片类毒品339万两,制毒机械5716套,用于武装贩毒的枪支882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