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14)

一、选择题常考重难点1.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五大历史剧《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单刀会》《渑池会》。
2. 元杂剧剧本由折、楔子和题目、正名组成,其主体部分是折和楔子,元杂剧以折为单位3. 郑廷玉以其讽刺喜剧《看钱奴》在元初剧坛和中国戏曲史上享有盛誉。
4. 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5.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白朴的代表作。
6. 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与花李郎等合撰)、《西华山陈挎高卧》。
马致远以神仙道化剧著称,他的神仙道化剧,以劝人出家归隐、寻找脱离红尘的世外仙境为主旨。
《西华山陈抟高卧》,是元代神仙道化剧的代表作之一。
7. 郑廷玉,今存杂剧5种:《看钱奴》、《忍字记》、《金凤钗》、《后庭花》、《疏者下船》。
8. 郑光祖,《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
9. 乔吉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并列,号称“元曲六大家”。
10. 《东堂老》是秦简夫杂剧的代表作。
11. 王实甫:由金入元,擅长写儿女风情戏,创作杂剧14种,仅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12. 李好古《张生煮海》:演述书生与龙女的婚恋故事,现实的虚幻,具有神仙道化剧的出世倾向。
13. 王和卿作品风格“滑稽挑达”。
二、名词解释常考重难点14.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三、简答论述常考重难点15.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古代文学史重点

古代文学史重点一. 名词解释(只需要把概念理清)1.赋(叙述白描法)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有通篇用赋的佳作,如,《国风》中的《豳风•七月》、《王风•君子于役》、《邶风•静女》等,都是出色的所谓“赋体诗”。
2.比(比喻象征法)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
如《魏风•硕鼠》、等。
第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
如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第三,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
“中心如醉”、“中心如噎(yē)”(《王风•黍离》)3.兴(发端联想法)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种,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第二种,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
如《周南•关雎》,以睢鸟的和鸣引起下文男女求偶的联想。
《周南•桃夭》开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两句,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初嫁少女容光焕发的艳美。
第三种,起协调韵律的作用。
如:“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慄(lì)。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秦风•黄鸟》节选。
4.风风即音乐曲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15国风共160篇。
5.雅雅:正,是宫廷正乐,用于典礼。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6.颂是宗庙祭祀时唱的赞歌,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
7.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 楚辞作为一种诗体,又称为“骚体”,是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汉代一些文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这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所有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4)

一、选择题常考重难点1. 清代戏剧创作:清杂剧1300余种,传奇千余种。
传奇高于杂剧,清初传奇高于清中后期传奇。
2. 清初戏剧三派: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其戏作有较强的市民色彩;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以李渔代表的娱乐派,讲求游戏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
3. 吴伟业、尤侗等“文人派”戏剧的一般特点:他们的作品借历史故事抒发身世之苦或故国之思,意境上接近诗歌,曲词雅致,抒情性增强,但不利于演出,是“案头之曲”。
4. 《闲情偶寄》是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李渔撰。
5. 李玉及其戏剧创作:苏州派代表剧作家,有传奇33种,今存18种。
最为著名的是号称“一人永占”的《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入清后,李玉与叶时章、毕魏、朱素臣共同创作了《清忠谱》。
6. 孔尚任字聘之,别号岸堂,康熙三十八年(1699),孔尚任完成《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感”。
7. 唐英,著有《古柏堂传奇》17种。
8. 蒋士铨,乾隆时期最负盛名的剧曲家,今存《藏园九种曲》,以颂扬纲常伦理为主。
9. 李渔的戏剧创作《笠翁传奇十种》剧目《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
李渔不仅是重要的剧作家(娱乐派),而且是重要的戏剧理论家。
10. 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11. 洪昇有《稗畦集》、《续集》、《啸月楼集》,传奇有《长生殿》,杂剧有《四婵娟》。
12. 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戏剧流派被称为“文人派”。
二、名词解释常考重难点13. 才子佳人小说明末至清代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但又有特殊的狭义所指。
情节上有固定的程序: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拔乱离散,及第团圆。
创作倾向上主张存情去欲。
代表作为《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14. 才学小说清代中期以来,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出现许多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神话:2.《诗经》:3.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以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名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张汤传》中即已提到它,可能至迟汉初就有了。
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4.诸子散文:6.骚体赋:所谓骚体赋,是指产生于汉初,后代仍有继作,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并以赋名篇而以抒情为主的作品。
其代表作家作品是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
7.《史记》的“互见法”:在《留侯世家》中还有这样的话:“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阳事中”,其他多篇也常常有这样的话。
这就是前人指出过的“互见法”。
一方面为了避免重复,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地利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
8.乐府:汉代从武帝时开始设立了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收集歌辞。
后来又把配合着“俗乐”(产生于民间的音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即主要从各地收集来的民歌,统称为“乐府诗”,简称为“乐府”。
8.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载于萧统的《昭明文选》或简称《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共有十九首,故名。
9.建安七子:10.左思风力:11.永明体:三、简答题1.神话的产生:2.《诗经》中的赋比兴、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类内容;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内的诗歌,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赋、比、兴则是指《诗经》所用的创作原则与方法;3.诸子散文的产生历程、发展阶段: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1.“士”阶层的产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5)

一、选择题常考重难点1. 明代剧作家徐渭可以说是把女扮男装题材引入书面叙事的始作俑者。
2. 《天花雨》首先是一部具有浓郁政治色彩的作品。
3. 《再生缘》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陈端生。
4. 《再生缘》本事续接《玉钏缘》,写谢玉辉、郑如昭和陈素贞转世之后的姻缘故事,故名之为“再生缘”。
5. 《再生缘》通过孟丽君的逃婚、髙中、入赘、拒认、团圆,逐层写出孟丽君性格的发展,塑造了一个才高气傲、聪慧机敏、敢于叛逆最后无奈屈从的女状元形象。
6. 清代弹词创作: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近三百年中,作为韵文体长篇小说的弹词,有近五十多种。
如《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等。
7. 清代弹词的题材分类:儿女英雄类为主,也有偏重于儿女类、杂糅神仙类两种变化的类型。
8. 陈端生著有《绘影阁诗集》(失传),弹词小说《再生缘》(一至十七卷)。
9. 清代弹词发展的三个时期:早期(明末清初到嘉庆年间):《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等;中期(道光初年至同治末年):《笔生花》、《榴花梦》、《金鱼缘》、《群英传》、《子虚记》、《九仙枕》等;晚期(光绪至清末民初):《凤双飞》、《双鱼佩》、《精卫石》等。
二、简答论述常考重难点10. 弹词及其渊源、得名和基本特点。
弹词: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
起源于宋代陶真和元明的词话。
得名于其伴奏乐器琵琶、三弦。
特点:韵散相间,以七字韵文为主,主要流行于我国江南一带,故又称为南词。
清代弹词的两种不同面貌。
原始体,活跃于民间艺人的口头;书面体,闺秀们对这种文体情有独钟。
11. 清代弹词的女性文学特征。
1、弹词小说的女性作者往往喜欢在作品中表白自己写作时的心境和状态。
2、广泛地、深刻地反映清代妇女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女性的不幸命运,是弹词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3、女小说家们正是基于对现实生活中女性命运的省察,不满女性被规定的“雌伏”状态,在发出“不平则鸣”声音的同时,把妇女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作品中,构建女性想象的文学世界。
古代文学复习重点

【重点复习题目及类型】一.名词解释1.花间词派2.沉郁顿挫3. 新乐府运动4. 唐传奇5. 晚唐小品文6. 话本7. 大历十才子8、张王乐府9、郊寒岛瘦10、三吏三别11、古文运动12、变文13、俗讲14、三十六体15、韩孟诗派16、元白诗派花间词派:“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而得名。
赵崇祚编选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
十八位词人中温庭筠、皇甫松生活于晚唐,未入五代。
孙光宪仕于荆南,和凝仕于后晋,其余皆仕于西蜀。
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此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和“花间词派”。
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
词的内容主要写闺阁情事、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歌舞宴乐之事。
其风格浓艳香软,词藻华丽。
沉郁顿挫:“沉郁顿挫”见于杜甫的《进雕赋表》,后人用它来形容杜甫的主要艺术风格。
沉郁,是就思想内容而言,指意境的开阔壮大,感情的深沉苍凉;顿挫,是就表达方式而言,指语言、韵律的曲折有力,即起伏跌宕。
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所提出的,是指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这场运动是在作家群体的共同理论追求和创作实践下所发起的,以批判现实为宗旨,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旨归。
晚唐小品文:在古文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晚唐小品却异军突起,大放光彩。
这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
晚唐小品有三个基本特点:篇幅短小精悍,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情感炽烈,生气贯注。
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传奇”之名,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发展到后来,传奇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
古文运动:古文的概念是韩愈首先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骈文而言,指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论语》、《孟子》、《荀子》墨:《墨子》道:《老子》《庄子》法:《韩非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开创了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义》《春秋》《论语》:20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成书在春秋之际,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其所记载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孔子重视文学的政治和教化作用,主X“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孟子:“亚圣”,他主X“王道”“仁政”统一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反对“杀人盈野”的兼并战争。
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
主X诛灭残民以逞的暴君,对君主绝对权威表示否定。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但是他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
《孟子》:七篇记载孟子的言行和学说,是孟子及其门徒共同完成的,在体制上仍属于语录体。
其散文具有如下特点:1.长于辩论,其文观点鲜明,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有纵横家和雄辩家的气概,《孟子》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2.在论辩中常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小故事阐明事理3.气势浩然,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4.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
它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诗经》: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汉代始称《诗经》。
共有诗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订成书。
2.《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即为音乐曲调,包括十五国风。
来自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歌谣;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31篇,西周)、小雅(74篇,东周),大多是宫廷宴飨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个部分3.《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XX和宴飨中的乐歌等4.汉初传授的《诗经》的共有4家,也就是4个学派:齐(齐之辕固生)、鲁(鲁之申培)、韩(燕之韩婴)。
毛(赵之毛亨、毛苌)。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X玄为毛诗作笺,为官方承认。
《诗经》作品分类:1.祭祖颂歌和周部族的史诗2.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3反映社会矛盾的怨刺诗4.关于战争和徭役的诗歌5.关于婚姻和恋爱的诗歌6.反映社会习俗、礼节、宴会、祭祀的诗歌《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1.《诗经》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它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的发展方向2.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概括出食物的特征3.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书法4.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间杂二至八言不等“六义”:赋:即铺陈直叙,基本表现手法,可叙事描写,可议论抒情比:即比方,借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即触物兴词风:即音乐曲调,包括十五国风雅:即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为我国两千年来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深广的基础汉代写赋作家及代表作:1.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2.枚乘《七发》3.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合称《天子游猎赋》,“赋之圣”4.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5.班固:《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汉赋四大家:班固、司马相如、扬雄、X衡X衡和赵壹是抒情言志小赋阶段的代表作家《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帝时代约三千年的史诗,共130卷,52万字。
全书由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50)五种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史记》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思想内容:1.表现司马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3.继承孟子“民贵君轻”思想,重视下层人命的力量4.充分肯定反抗强暴的草莽英雄5.表现卓越的民族观,认为我国境内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兄弟总之,《史记》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勇敢无畏的批判精神和“不虚美、不隐恶”的XX态度艺术成就:1. 《史记》的人物刻画:一是通过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二是铺写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突显人物三是多角度的人物心理描写四是善于用对比烘托描写人物2. 《史记》的语言成就:一是言简意丰二是精于修辞,文气充沛三是骈散结合,整饬而自然的语言形式四是常常引用民谣,是语言更丰富生动3.高超的叙事艺术和强烈的抒情性地位和影响:《史记》为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X。
《史记》对小说戏剧的影响更是巨大,其行文技巧与文章结构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汉乐府民歌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艰难和痛苦2.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劳动人民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3.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同时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严正抗议4.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的愿望艺术特色:1.叙事性特征:a.常常截取生活的横截面,选择人物生活中最感人的事件进行描写,使汉乐府民歌常能以小题材来表现大的时代主题b.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头有尾2.善于刻画人物形象:a.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b.善于采用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c.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3.语言朴素,形式多样建安七子(魏晋):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X 桢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竹林七贤(魏晋):嵇康、阮籍、山涛、向秀、X 伶、阮咸、王戎三X :X 载、X 协、X 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陆机、潘岳并称“潘陆”,是西晋诗坛的代表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陶渊明最突出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任真无所先”,“真”是陶诗平淡自然风格的灵魂,其诗歌的艺术特点概括为两点:一是情、景、理的统一,冲淡与理趣相结合。
二是平淡与纯美的统一,恬静之中有寄托。
蕴藉深厚的田园诗,寄托深远的咏怀诗名词解释:1.春秋笔法:作者的思想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的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单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而且常常是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3.永明体:即所谓新体诗,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声律的协调和对偶的公整,因为这种诗体产生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
4.盛唐气象: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士人多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势,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反映在诗歌上就形成了盛唐气象。
5.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使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6.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积极真诚的人生态度。
7.建安风骨:①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②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简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X 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
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
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
《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X和论诗的最高准则。
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
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
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
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参考答案: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
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
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背诵: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⑴,与君生别离⑵。
相去万余里⑶,各在天一涯⑷;道路阻且长⑸,会面安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