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九大流派(研究材料)
学中医必须熟知的九大学派,一文看懂!

学中医必须熟知的九大学派,一文看懂!在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而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中医学派知多少?快跟小编理一理。
一、医经学派(一)校勘诸家1.全元起(南北朝,生卒年不详)。
校注《素问》,名《内经训解》,宋代后散失。
现可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见到少数《训解》的内容。
2.林亿(宋,生卒年不详)。
《新校正》,保存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
(二)注释诸家1.王冰(唐,约710-804)。
注《素问》,名《素问十问》,现亡佚。
现今所见,为宋·林亿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吴崑(明,1551-1620),安徽歙县人。
注《素问》,名《内经吴注》。
3.马莳(明,约15-16世纪),字仲化,自号玄台子,浙江绍兴人。
注《素问》,名《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灵枢》,名《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简称《发微》。
后者对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4.张志聪(明,1644-1722),字隐庵,浙江杭州人。
与侣山堂诸人共注《素问》、《灵枢》,名《素问集注》、《灵枢集注》。
简称《集注》,水平较高,且贴近临床实际。
(三)分类研究诸家1.杨上善(隋唐,生卒年不详)。
把《素问》、《灵枢》的两个81篇全部拆散,分做19大类,名《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
现存本缺损较严重。
2.滑寿(元,约1304-1386),字伯仁,祖籍河南襄城,迁定浙江余姚。
删减《素问》,分为12类,名《读素问钞》。
因内容不太完整,故局限性较大。
3.张介宾(明1563-1640),号景岳,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绍兴。
把《素问》、《灵枢》分为12大类,著成《类经》。
4.李中梓(明1588-1655),号念莪,上海浦东人。
精选《素问》、《灵枢》(14万余字)分为8类,著成《内经知要》,不到2万字,概括性较强,适于初学《内经》者。
中医学流派划分

中医学流派划分中医学渊源流长,学习并掌握学术流派划分对学习中医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高屋建瓴地全览中医学全貌,然后有侧重点地各个击破,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至于迷失方向。
一、按地域划分流派1、齐派(含齐鲁医学):指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晋地形成的医学流派,其诊治特点主要以内服方药为主,学术思想主要以《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为主。
张仲景是其杰出传人,他在医疗实践中集其大成,而著《<伊尹汤液经>论广》,即今世《伤寒杂病论》底本,由晋王叔和分三次编篡而成,为理法方药奠万世之基。
2、秦派(含长安医学):为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以外治法为主的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主,特别以《素问》为据,针对人体脏腑经络施治,含针灸、导引、内证、按摩、刮痧、拔罐、热敷、火疗、冰疗等等。
3、河间流派:指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创立的医学流派。
他针对《局方》滥用辛燥,与朱肱大开言辩,以“六气皆可化火”为论点创立了寒凉学说。
其传人受其启迪和影响,张子和创攻邪学派、朱丹溪创滋阴学派,多学合流,形成明清而后时方兴起的医学局面。
创立易水流派的张元素亦受其影响,因而无悔居'金元四大家'之首。
4、易水流派:是指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的易水流派。
其学术思想以脏腑辨证为主,因其脏腑定位接近于现代解剖,易与“科学”接轨,故当今官方教材仍以此为辨证核心。
传人有李杲、张景岳,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分别创立补脾胃学说之补土学派和三焦气化学说之温阳学派。
5、新安医学:是指明代由汪机创立的盛行于皖南新安江流域的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集合了传统医学之大成,并快速与九华山佛教、齐云山道教、不疏园朴学融通,有著名医家1000多位,传世著作800多种。
新安医学是新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安文化又稳居中华三大显学(新安文化、敦煌文化、藏文化)之首。
不能忘却的是,今世之疫苗即是明代泾县民间家传秘方痘苗,由波斯商人盗(购)至欧洲,经优化后反哺中华,随着近现代传染病学的兴起而走向全球共享时代。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多个学派学说。
这些学说各有特点,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成中医大各家学说的重点进行整理。
一、黄帝内经学派黄帝内经学派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和阐述。
该学派主张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
其中重要的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二、张仲景医学派张仲景医学派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其学说注重疾病的辨证施治。
该学派强调病因病机的辨析,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派核心学说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寒热虚实辨证等。
三、孙思邈医学派孙思邈医学派以《千金方》为代表,该学派注重治疗药物的运用和方剂的研究。
孙思邈强调养生和预防,提出“上工下农,下工上草”的治疗原则,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重要学说包括:方剂学说、药物运用学说、养生学说等。
四、杨氏医学派杨氏医学派以杨继洲为代表,强调“形训”即形态诊断。
该学派注重观察患者的体态特征、脉象、舌象等,通过形态诊断来判断疾病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核心学说包括:形态诊断学说、形态辨证学说等。
五、四气学派四气学派是由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创立,其学说结合自然气候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四季气象的变化来辨证施治。
核心学说包括:四时辨证、四气运用等。
六、昆仑派昆仑派是中国中医学史上的一支代表派别,以金匮派为代表,强调运用养生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核心学说包括:养生学说、四时调摄等。
七、扁鹊学派扁鹊学派以扁鹊为代表,强调整体观察,重视运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学说主张以针灸为主,配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疾病。
综上所述,成中医大各家学说在中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的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中互相渗透、相互补充,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手段。
中医养生的流派

中医养生的流派中医养生数千年的发展演生了众多的流派,流派之间各有其侧重的学术思想。
各种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中医养生数千年的发展演生了众多的流派,流派之间各有其侧重的学术思想。
各种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动形学派动形学派主张用适度的运动来舒展形体,活动筋骨肌肉,从而达到养生、保全生命的目的。
动形养生的观点最早见于《子华子》、《吕氏春秋》二书,《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指出人体气血津液只有运行通畅,其生理机能才能正常,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尽得天年。
《黄帝内经》很好地汲取了这一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了动形养生能疏畅气血、和调五脏、通达六脆、舒缓筋骨、调节精神。
《内经》还提出了;“导引”“按蹻”的具体动形的养生方法。
继之,历代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养生方法上的探索,如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姿势创“五禽戏、动形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重视,如各种健身操等,无疑是人们对这一理论反躬践履的具体体现。
2.静神学派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
最早提出静养精神的是道家始祖老子,如《老子》中提到“至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静养“思想,如《庄子》言“夫恬淡寂寞,虚无无力,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侵袭,故德全而神不匮。
……淡而无为,动而无行,此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素问》则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聚精可以全神,静神可以使真气内守,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平。
精神的静躁,与人体气、血、神的盛衰及人寿命长短密切相关。
神静则气、血、神充盛,人体健康长寿;神躁则气、血、神衰败,人体体弱短寿。
另外,佛教坐禅养生方法也是以静神为主。
3.调气学派调气学派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而不散,以保持人体的健康长寿。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养生导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
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
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食养学派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
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
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
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
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注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流派类型

中医流派类型
中医流派是指在中医学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和学派性质的一系列学术体系和医疗实践方法。
根据历史发展和学术特点,中医流派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黄帝流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注重阴阳五行学说,强调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和调和。
2. 仲景流派:以《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代表,注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强调辨证施治。
3. 神农流派:以神农尝百草、草木灵验为代表,注重草药的运用和治疗实践。
4. 丹溪流派:以《丹溪心法》为代表,注重临床经验总结和医案的积累。
5. 江湖流派:以民间医师和医书记载为代表,注重实践经验和方剂运用。
6. 名医流派:以明清时期的名医和医书为代表,如杨中华流派、吴鞠通流派等,有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7. 学院流派:以现代中医学院和研究机构为代表,注重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具有较为系统和综合的学术体系。
每个流派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同的
特点和侧重点。
这些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的养生派别有哪些

当今的养生派别有哪些养生说有许多派别,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实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食疗派。
不管荤的,素的,一古脑儿往肚子里塞。
鸡、鸭、鱼、肉,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全单照收。
还有的迷上吃狗肉、蛇胆、猴脑,穿山甲、果子狸--绝对相信吃什么补什么--吃脑子补脑子,吃腰子补肾,吃猪肝补肝。
还有的奉行素食养生,顿顿吃素,天天吃素,年年吃素,豆腐,南瓜,山芋,芹菜、蒿子--清汤寡水,绿来绿去,吃得面黄肌瘦,人如细草,还扬言自己可以长命百岁。
二是保健派。
这是靠补品养生,见到什么神医大师就崇拜什么,见到宣传什么就相信什么,见到什么补品就大吃什么。
蜂胶、阿胶、人参、燕窝、鹿茸、人造蛋白、深海鱼油、蜂王浆、西洋参、多维片、善存片、胎盘素--应有尽有,多多益善。
岂不知好身体不是补出来的。
吃得越多,肠胃负担越重。
结果是越补越糟。
三是运动派。
不错,生命在于运动,但过分的运动反而给器官带来的伤害。
这个养生派,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步,做操,上午还要打球,午后玩健身器材,全天大汗淋漓,累得气喘吁吁。
这一派的理论是运动越多,热量消耗越大,新陈代谢就越快。
然而,他们不明白,不合理的运动,会起一种相反的作用,不但病不能消除,长寿也是枉然。
四是理论派。
又叫科学派,就是依照书上的养生法,亦步亦趋,按图索骥。
对养生专家的话,千依百顺,全盘接收,做起来决不越雷池一步。
家中的养身书一大堆,出一本买一本,奉若神明。
然而却不知有些所谓专家、神医,大都是江湖骗子,信口雌黄,草菅人命。
这种养生法,就像用秤称中药一样,一钱不多,一钱不少,吃药的时间,分秒不差。
他们只唯书,不唯己,到头来,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养生,养生,一生空谈。
第五是草根派。
他们自有一套民间的养生法,什么该吃,什么不吃,何时该动,何时该静,都有定法。
更相信所谓祖传秘方,捧为至宝,还要到处宣扬,以民间的方式以口相传。
他们根本不听书本和电视上的那一套,只相信自已,连健身操也是自已编的,冬季进补膏,也是自己配置,自己煎熬。
中医养生的九大流派

中医养生的九大流派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如顺应学派、养性学派、动形学派、静神学派、温补学派、培元学派、调气学派、药饵学派及食养学派等。
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
从本期开始,本版将分3次介绍这些养生流派的起源、理论和特点等。
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
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欲望。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
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
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
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
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
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
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
”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欲望,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
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
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
”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
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
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
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
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 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
《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
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
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
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
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
《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
”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
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
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
”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
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
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
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
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
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
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
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
《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
《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
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
所忌最是怒。
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
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
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
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
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
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
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
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注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如顺应学派、养性学派、动形学派、静神学派、温补学派、培元学派、调气学派、药饵学派及食养学派等。
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
从本期开始,本版将分3次介绍这些养生流派的起源、理论和特点等。
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
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欲望。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