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普通话朗读技巧
普通话考试朗读训练技巧

普通话考试朗读训练技巧普通话考试朗读训练技巧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的普通话考试朗读训练技巧,希望可以为您的学习带来帮助!朗读技巧要通过一些训练可以使我们逐渐掌握汉语语法规律,培养敏感的语感,还可以使声带、发音、语气、语调、语势等得到全面锻炼,相声情并茂的境界攀登。
但是要注意在训练过程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
第一步是初步训练(基础)。
可以选用百字左右的文章作为朗读的素材。
要求是: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不添字,丢字,不读错字,不颠倒字,按标点符号以及语法停顿要求进行恰当的停顿。
第二是过渡训练。
可以选用二、三百字的文章朗读。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过渡到通顺流畅,且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几种句子的不同语气、语调。
第三步是巩固训练。
可以选用五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重点练习朗读技巧,并结合听范读巩固前两步的训练成果。
要求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能进一步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句中的轻重缓急,且依据文章的思想内容,恰当而自然地带者感情去朗读。
第四步是综合技巧练习。
可以选用八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
将分项训练中得到的各种技巧综合运用到朗读中去。
要求语言流畅,语气连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通过上述这四步的练习,朗读的`水平就会层次性的提高,可以在普通话测试中获得比较满意的成效。
但是需要朋友们注意:在学习时,不要泛泛而读。
今天这一篇,明天读那一篇,这样是事倍功半。
所以要有学习的专注性,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普通话考试的朗读技巧与练习

普通话考试的朗读技巧与练习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熟练程度的口语考试。
其中,朗读部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想在这一部分取得好成绩,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一、朗读的基本要求首先,读音要准确。
这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要注意声母、韵母、声调的正确发音,避免读错字、别字。
其次,做到语流顺畅。
朗读时不能磕磕绊绊,要连贯、流畅,语速适中,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再者,要注意语调。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合理运用语调的升降变化,增强朗读的表现力。
最后,要注意停顿。
恰当的停顿可以让句子的意思更加清晰,也有助于表达情感。
二、朗读技巧1、重音重音是指在朗读中需要突出强调的词语或音节。
通过重音,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语句的意思和情感。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
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的,一般来说,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往往需要重读。
例如,“他昨天去了北京。
”这句话中,“他”“昨天”“北京”通常要重读。
逻辑重音则是根据上下文和表达的逻辑重点来确定的。
比如,“他不是故意的。
”如果要强调“不是”,那么“不是”就要重读。
感情重音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感情而重读某些词语。
比如,在表达愤怒时重读“可恶”,表达喜悦时重读“太棒了”。
2、停连停连是指朗读中的停顿和连接。
恰当的停连可以让朗读更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一般来说,在标点符号处需要有适当的停顿,如逗号、句号、分号等。
但有时候,为了表达特定的意思,也可以在没有标点的地方停顿。
例如,“为了实现梦想,他日夜拼搏。
”如果想要强调“日夜拼搏”,可以在“梦想”后面停顿一下。
另外,在列举事物时,每个事物之间也需要有短暂的停顿。
3、语气语气是朗读中表达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语气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疑问等。
例如,用欢快的语气朗读“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用悲伤的语气朗读“他默默地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
《普通话考试与教师口语技能》第三章 普通话朗读技巧

4.曲折调。 曲折调一般用于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 的感情,它所强调和突出的音节,不像其它 句调多表现在句末,而是根据需要,出现在 句子不同的位置上。时常用来表现幽默、讽 刺、含蓄、夸张、惊讶、双关等复杂的情绪。 朗读时语调升降间隔,有起伏感。 (1)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2)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3)你说呀,你倒是说话呀。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 声语言,把无声的文字符号转变为有声语 言的一种语言表达的再创作活动。 朗读的要求:1、理解作品。2、熟读作品。 3、把握作品的基调。
第三章 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朗读技巧训练
朗读技巧是指在作品的朗读过程中运用声 音的变化来表情达意的技能,它是朗读成 功的关键。没有技巧的朗读,只能算是以 声带字的简单过程,不能完全表达作品的 内蕴,让人听后索然无味,达不到感染人、 教育人和愉悦人的目的。所以,朗读除了 语音标准、语句流畅外,更侧重于技巧的 训练。 朗读的技巧:语调、停连、重音、语速。
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平调,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
二、停 连(停顿)
停连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停顿”和 “连接”。停连是口语表达的歇息与延伸 ,非 语气中断。处理好朗读中的停连,可以帮助我 们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使语义表达更准确,而且也便于朗读者及时调 节气息。停连不仅是作品内容表达的需要,也 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求。 停连主要有语法停连、逻辑停连、情感停 连三种类型。 停连运用的基本原则:标点符号是参考; 语法关系是基础;情感表达是根本。
普通话朗读技巧

一、停顿的技巧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
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二、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一)一致关系书面语中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朗读的停顿必须服从标点符号,多数情况下,书面语中有点号的地方同朗读时的需要有停顿的地方是一致的。
一般地说,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些;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它的停顿有时相当于句号,有时相当于分号,有时只相当于逗号。
如: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了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段中凡是有标点的地方,朗读时都必须停顿,而且要根据不同的点号,实行长短不同的停顿。
(二)不一致关系有时,书面语的标点同朗读中的停顿也常常有并一致的地方。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没有标点却要停顿。
如:被你从你的公馆门口/一脚踢开的/那个讨钱的老太婆//现在怎么样了?(马克·吐温《竞选州长》)朗读这句话时,必须在“老太婆“后作一停顿,才能将语意比较明晰地传达给听众。
如果一口气念下去,中间不作停顿,则必然混沌一片,模糊不清。
再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2、句中有标点,却不停顿。
试看下面一段话:桌子放在堂屋中央,系长桌帏,她还记得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基本功基础教程3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基本功基础教程3语流音变读准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也就是说读准每一个音节,是学好普通话语音的最基础的要求。
但是,光做到这一步,还不能自然的说话和朗读。
因为说话和朗读时,不是孤立地把一个个音节发出来,而是把音节组成词或句子连续的说出来,在连续的语流中,由于音节之间的相互影响,有的音节会产生语音的变化,这种语音变化就叫做音变。
要把话说的自然、流畅,必须注意这种音变现象。
音变包括变调。
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变读。
(一)变调由于临近音节声调的影响,有的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变调。
变调多数是由于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
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以下几种:上声的变调1、上声在上声前面,前一个上声变得近乎阳平。
如:领导勇敢理想美好场景如果连念的上声字不止两个,则根据词语含义适当分组按语音停顿情况来变。
如:展览馆洗脸水龙骨酒管理组好领导厂党委小水手很勇敢永远友好选举厂长买点水果2、上声的非上声前面变成半上,即由214变为21如:阴:首都北京展开老师阳:祖国语言改革古文去:解放法定准确朗诵3、上声字处在词组或句子的末尾,有两种读法:落重音(被强调)时读原调,不落重音时读半上。
如:“我想喝口水”,句尾的“水”是重音,读原调。
“我想喝白开水”,句尾的“水”是非重音,变读半上。
“像小草那样平凡”,词组“像小草”末尾的“草”是重音,读原调。
“这片草真绿”,“草”不是重音,读成半上。
4、“一”、“不”的变调(1)“一”“不”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一”念阴平,“不”念去声。
例如:“一、二、三十一第一统一唯一不偏不你信不?”(2)在去声前一律变阳平。
例如:一定一切一件一度一致不断不看不爱不在不对(3)在非去声前,“一”变去声,“不”不变,仍读去声。
例如:阴:一天一生一周一斤不酸不真不花不吃阳:一年一人一直一毛不同不回不圆不白上:一两一手一体一组不好不买不走不止(4)夹在中间变轻声。
普通话考试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普通话考试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
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
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
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
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
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
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
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
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
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
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
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
1985年。
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上、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间、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
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
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
普通话朗读基本技巧窍门

普通话朗读基本技巧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
大部分测试者在此项失分相对较多,如果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相信会对大家有帮助并取得好的成绩!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
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
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
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
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
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
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
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
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
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
2016年普通话水平考试考点串讲第三章(2)

第⼆节朗读的技巧 ⼀、⼼理感受技巧的运⽤ 朗读是通过有声语⾔向听者传达⽂章思想感情的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理因素有着重要作⽤,因此朗读时要注重⼼理感受技巧的运⽤,以求获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逻辑感受的运⽤ 逻辑感受即运⽤⽂章的逻辑关系以获得⼼理感受。
⽂章的逻辑关系主要指⽂章结构的安排和思路的展开等。
把握⽂章的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 1、段落之间的层递关系。
看看⽂章是如何开展的。
2、句群之间的关系。
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可以通过关联词把握。
3、实词的运⽤,尤其是主要动词。
主要动词是句⼦的谓语,往往是表意的重⼼。
4、修辞⽅法的运⽤。
修辞⽅法有着特殊的表情达意效果,应特别注意。
(⼆)形象感受的运⽤ ⽂章中的形象指有关的⼈物、事件、景物等。
朗读时,这些鲜活的形象会不断刺激朗读者的感观,因此,朗读者要充分调动这些形象去感染听者,以获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三)情感感受的运⽤ 情感是⽂章感染听者的重要因素,朗读时要抓住⽂章的情感线索,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以求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
这“三情”有机地统⼀起来,可以增强朗读的感染⼒。
⼆、发声技巧的运⽤ (⼀)呼吸 朗读时学会⾃如地控制呼吸⾮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声⾳坚实有⼒,⾳质优美,⽽且传送得较远。
呼吸分胸式和腹式两种。
胸式呼吸⽓流较弱,所以朗读时呼吸显得急促,上⽓不接下⽓。
腹式呼吸,胸腔和腹腔都配合着呼吸进⾏收缩或扩张,⽓流充沛。
朗读时需要有较充⾜的⽓流,所以多采⽤胸腹式呼吸。
可以进⾏缓慢⽽均匀的呼吸训练,从中体会⽤腹肌控制呼吸的⽅法。
(⼆)发⾳ 发⾳的关键是嗓⼦的运⽤。
朗读者的嗓⾳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的。
为此,要注意提⾼对嗓⾳的控制和调节能⼒。
有两个⽅⾯: 1、声⾳⾼低的控制。
声⾳的⾼低由声带的松紧决定;⾳量的⼤⼩则由发⾳时振动⽤⼒的⼤⼩决定。
朗读时不要⾃始⾄终⾼声⼤叫。
2、共鸣腔的调节。
这是使⾳⾊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要求一个音节的发音过 程有头有尾,形成一个“枣核形”, 声母、韵头为一端,韵腹为核心, 字的中间发音动程大,时间长,字 的两头动程小,开合占的时间也 短。即象母老虎叼着小老虎过山涧 一样,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3、把握好朗读基调,感情贴切到位。 4、朗读“五忌”。 (一)念字式。单纯念字、照字读音的朗 读方式。有字无词或有词无字。很机械。 (二)念经式。声音小而且速度快,没有 顿歇,没有起伏,没有重音。更没有感情 和声音变化。 (三)八股式。腔调固定,前高后低或前 低后高。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声音一 顿一顿的,没有语气变化。
(1)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2)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 (3)我明白了/她称自己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
(三)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
(1)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 (2)我发现母亲正仔细地/用一小块儿碎面包/擦 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 (3)床架上方,则挂着一枚/我一九三二年/赢得 耐斯市少年乒乓球冠军的/银质奖章。 (四)并列成分之间: (1)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 得他们的人格。 (2)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 (3)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徽章、奖章。
强调重音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不要以为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不会)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你怎么说自己不会)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你不会那样)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强调重音
问:谁去过上海? 答:我去过上海。 问:你去过上海吗? 答:我去过上海。 问: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答:我去过上海。
语法重音
(3)定语、状语、补语比中心词要稍 重些。 例: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节。 它是最贵的一棵树。 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语法重音
(4)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要稍 重些。 例: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李奶奶指着鸠山问道:“你这是 什 么话!是你们把我儿子抓起来,是你 们杀害中国人。你们犯下的罪过,难 道要我这老婆子来承担吗?
骑给他看。
四、表达重音的方式
注意:重音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 。 1、加强音量法。 (1)催,你就知道催。 (2)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表达重音的方式
2、延音法 。
(1)“就算这样吧,”狼说,”你总是 坏 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 话。” (2)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 不会。
重音
一、重音的定义。 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或 结构成分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
二、重音的作用。 突出语句的重点和作品的主题,增强 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重音
三、重音的分类。 (一)语法重音 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的重音, 位臵比较固定。
(二)强调重音
语法重音
(1)一般短句里的谓语部分应稍重些。
(2)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3)定语、状语、补语 (4)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 (5)比喻句中的比喻词和喻体 (6)对比性重音
(二)强调重音
重 音
(二)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 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 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 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 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 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 又称为“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
(1)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
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2)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 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 苦的地方去了。 (3) 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 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
挥手要她走开。我当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
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
语调
语调指语句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 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 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 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 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 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高升调 、降抑调 、平直调 、曲折调。
1.高升调。
⒉语法关系是基础。
在没有标点提示的情况下,停顿一般出现于下列情况:
(一)主语、谓语之间:
(1)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2)爸/不懂得怎样表达爱,„„而妈/则把我们做过 的错事开列清单。 (3)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学生王友/用泥 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
(二)动词与较长的宾语之间:
(四)演戏式。(分角色朗读除外)
不是再现作品中人物“怎么说的”,而 是强调他们“说了些什么”。 (五)固定式。过分强调作品的体裁,无 论内容如何,只要同一体裁都用一种 腔调去读。以不变的固定腔调去应不 同的作品内容。
5、朗读使用的语言。 必须是活生生的语言,但又不 等于“拉家常”式的自然语言。 比自然语言更规范更生动更具有 美感。 过分夸张让人感到虚假,过分 平淡让人感到乏味。要做到“不 火不炆”。
朗读的语调:
停连、重音、句调、语速。
停连
一、何谓“停连”?
“停”指停顿,“连”指连接。“停连”是指停顿和 连 接。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 有人说:停顿和连接就像一扇门一样,有开门必定 有关门,两者在语言表达中是如影随行的。
二、为什么要有停连?
⒈生理需要。因为朗读者需要换气, 听众也不可能 接受无间断的一长串音节。 ⒉心理需要(即:表情达意的需要)。 我看见她笑了。 我看见/她笑了。 我看见她/笑了。
(二)缓连
这种连接一般用于较舒缓的内容,而且适合于 一句话或一段当中的连接。这种方式也用于没有标 点符号而内容又需要有所区分的地方,它的特点是 声断意连,环环向前。
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 ︶大爷;同年的是大哥, ︶大嫂, 兄弟, ︶姐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志是群众, ︶群众又 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歌声》)
语法重音
(5)比喻句中的比喻词和喻体要稍 重些。 例: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 着,走着。
语法重音
(6)对比性重音
例:骆驼很高,羊很矮。骆驼说:
“长得高多好啊!”羊说:“不 对,长得矮才好呢 !”
孔雀很美丽,但也很骄傲。
重 音
三、重音的分类。
(一)语法重音 (1)一般短句里的谓语部分
表达重音的方式
3、顿字法。
(1)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轻读法。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 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 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 声。
五、表达重音时的注意事项。
1、重音要精不要多,要站得住脚。 2、要注意分寸,切忌强调过分。 3、有时重音要与停顿结合,可在 强调的字词前后加以停顿。
鲁侍萍:你是萍…… /凭什么打我儿子的。(《雷雨》) 杨白劳:我/没受委屈。 (《白毛女》)
⒉连接方式:
(一)直连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有标点符号而内容又联系比 较紧密的地方,它的特点是顺势连带,不露接点。 有时甚至不用换气,只用胸中的余气就可以。
四婶 :“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 (《祝福》) 卫婆子:啊呀!︶我的太太!您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 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 婆,不嫁了她,哪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 的女人啊,︶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祝福》)
*在停连的运用上,生理需要必须服从
心理需要,不可因停害意、因停断情。
我是王书记派来的! 已获得文凭的和尚未获得文凭的干部……
*停顿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继续和延伸,
而不是思想感情的终止、中断和空白。要做到 “语断意连”。
三、停连的处理方式。
⒈停顿方式:
(一)落停 落停在一句话,一个层次,一篇文章内容结束时使 用。当内容在此结束,声音也要呈弱式滑下来,然后缓 缓收住。气息正好在收音时用完,停顿时间相对较长。 (二)扬停 这种方式一般用在句中无标点之处,或一个意思 还没有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的地方。它的特点是, 停顿时间较短,停时声停气未尽。
◆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 的时候了。 ◆我可以用来种花,并且拿到镇上去卖 给那些富人。 ◆香港人不忍看着它被砍伐,或者被移 走,便跟要占用这片山坡的建筑者谈条件。
⒊情感表达是根本。
更多的时候我们得为了强调某个事物或 突出某个语意、某种感情而停连,此时的停 连没有明确的规律。总的来说,按文意、合 文气、顺文势,是我们运用停连的原则。这 需要全面知识的综合应用。
(2)立字要拉开立起,圆润饱满, 即字腹要突出。关键是口腔开合适 度,松紧掉,踏盗得刀盗打倒。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 吐葡萄皮儿。
(3)归音的归向要鲜明,干脆利索,即 字尾要收回。既不能拖泥带水留尾巴,也不可 唇舌位臵不到家。关键是对字尾的处理,口腔 由开到闭,肌肉由紧渐松,声音由强到弱,字 尾要弱收到位。 谭家谭老汉,挑蛋到蛋摊,卖了半担蛋;挑 蛋到炭摊,买了半担炭,满担是蛋炭。老汉往 家赶,脚下绊一绊,跌了谭老汉。破了半担 蛋,翻了半担炭,脏了新衣衫。老汉看一看, 急得满头汗,炭蛋完了蛋,怎吃蛋炒饭。
普通话朗读技巧
*朗读的“朗”是什么意思? 朗,即声音清晰、响亮。 *朗读与朗诵有何不同? ⒈朗读是“读”文字作品;朗诵是“背”文 字作品。 ⒉朗读是一种再现,即用声音再现文本内容; 朗诵是一种再创造,常借助音乐、态势等辅助 手段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和形象, 属于艺术表 演范畴。
一、朗读的要求。 1、普通话语音标准。
乡 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