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整理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共8篇)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共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 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适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

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三、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四、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五、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故事一:《孔子惜风雨传》
孔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被后人誉为“论语”。

孔子的学生有很多,其中一位名叫曾子。

有一天,曾子去拜访孔子,看到孔子正在吹着笛子。

曾子有些失望,觉得孔子应该努力学习而不是吹笛子。

曾子问道:“老师,你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才对。


孔子笑了笑,说:“风雨之中,我不怕受苦,就怕你受苦。

何况吹笛子也是我的爱好,能帮我保持好心情。


曾子感到很惭愧,他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他意识到,人生不仅仅是学习,也需要有适当的休闲娱乐。

从那以后,曾子更加努力学习的同时,也开始学会享受生活的乐趣。

故事二:《唐僧取经》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为了取得佛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僧取经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天地神仙、妖魔鬼怪等种种困难。

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唐僧始终坚持正道,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一次,唐僧遇到了一只妖怪,妖怪要吃掉他。

唐僧向妖怪述说了佛法的教义。

妖怪被唐僧的谆谆教诲打动,最终放弃了伤害唐僧的念头,转变成了一只善鬼。

唐僧的修行精神感动了天地神仙,他们为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指导。

最终,唐僧取得了真经,带回了中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崇尚正义、坚守信念,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功。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8篇)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 ( )④冀.复得兔 冀.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共8篇)

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共8篇)

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共8篇)文言文阅读练1 - 寻隐者不遇内容简介:本文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绝妙小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寻找隐士却未与其相遇的遗憾之情。

阅读文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文言文阅读练2 - 归园田居阅读文本: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野竹成阴合,落英缤纷迎。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

百卉丛林静,谁知有此花?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船。

文言文阅读练3 - 渡汉江内容简介:这是唐代文人杨炯创作的一篇游水诗,描绘了作者渡过汉江的情景。

阅读文本: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尚忆杨朱曾隐几多百年`,最是一昌年。

良人留连恋不舍,春草年年绿。

灞陵苑径何萧瑟?灞陵苑径何萧瑟?烟中草木灞陵苑径何萧瑟。

红白胡同隔酒缸,青楼红梨千里香。

年少追求者杨柳,心中有望,几十鬼神堂。

厚禄冠城郭,济世安邦宽如海。

最爱别盟和异姓同胞,枭蛇悲鬼哭累累。

我看此志怅愢,蓦然方想,人生如梦,哪里不是长堤。

一手一舞紫荆扇,无缘舞汉洛人莫韩光。

寻骨觅迹,空挥灞陵苑径何萧瑟?灞陵苑径何萧瑟?文言文阅读练4 - 渔歌子内容简介:此篇为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写渔村生活的诗,颂扬了自然和谐的渔人生活。

阅读文本: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文言文阅读练5 - 清明内容简介:清明是唐代文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色和人们的哀思。

阅读文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共19篇,有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共19篇,有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节选[注释]甚:非常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 乃: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 曰: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对话意思:(2)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案:1、(1)诣:拜见乃:于是,就 (2)示:给……看曰:说 (3)未:没有闻:听见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注释]善鼓琴:善于演奏古琴峨:高洋:广大1、成语出自《伯牙绝弦》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人物是的知音,从(课文句子)“”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③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注】①遽(jù):急忙、立刻。

②契(qì):用刀子雕刻。

③契者:雕刻的地方。

④惑:迷惑、糊涂。

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三)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

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③耳:罢了。

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③后贼追至()④携拯如初()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四)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部编版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部编版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课外之旅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整理
[课外文言文]
(五)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十四)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何不。

②若:你。

③垣墉:泛称墙。

④病于:病,有害。

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猫善.捕鼠及鸡()
(2)弗食.鸡则已耳()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十八)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2)遂悉偿所负.()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2.“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二十)赵母训子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续世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吾无望.矣()
(2)竟不食.其膳()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尝获肥鲜以遗母
3. 赵母的希望是什么?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二十九)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
(2)人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三十)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怪.问衡()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八)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莫知之.()
(2)去而顾.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
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十)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 ①屦:麻鞋。

②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③跣:赤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欲徙.于越()
(2)游.与不用之国()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3、文中“游与不用之国”,“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徐文贞宽厚
徐文贞归.里,遍召亲故.。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

席将罢,主者①检器,亡其一,亟索之。

公曰:“杯在,勿觅也。

”此人酒酣潦倒,杯帽俱堕,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

只此一端,想见前辈之厚。

[注释]①主者:管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徐文贞归.里()
(2)遍召亲故.()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
3、“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的用意是
4、从文中可知,徐文贞是个和的人。

【参考答案】
1、结束,完
2、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3、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撼
4、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参考答案】
1、(1)善于(2)吃
2、他的儿子觉得猫成了祸患,告诉父亲说:“何不把这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
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

(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参考答案】
1、(1)担任(2)欠
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参考答案】
1、(1)指望、希望(2)吃
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
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
4、例: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参考答案】
1.(1)巡游(2)说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奇怪(2)得到
2. (1)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D
4.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勤学苦读
【参考答案】
1、(1)代“骏马”(2)看,回头看
2、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它
3、伯乐看了又看,离开时还依依不舍,表示这是匹骏马。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

【参考答案】
1、(1)迁移,搬家(2)前往,行走
2、有人对他说:“你(去越国)必然会贫穷的。


3、越人的生活习性是跣行披发
4、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参考答案】
1、(1)回,回家(2)老友
2、一个人拿了酒席上的金杯藏在帽子里,徐文贞正好看到。

3、不让别人发现是他拿了金杯(私下里把金杯送给他)
4、重情谊待人宽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