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

鳝救婢原文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

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亦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翻译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经营鳝鱼面。

他每天要杀数千条鳝鱼。

有一位女仆人十分怜悯鳝鱼,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出一部分鳝鱼,把它们从后窗扔进河中,像这样做了许多年。

有一天,,面店被火焚烧,女佣仓皇逃出,被火所烧伤,困在了河岸边。

夜深时睡着了,等到醒来后感到伤口的疼痛减弱,连烧伤的部位也马上要痊愈了。

仔细看伤口,发现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上,但周围有鳝鱼的行迹。

她才知道:是从前她放生的鳝鱼来救她了。

高怀中感慨这件事的奇怪,就从此停业了。

等她拆除灶台,发现灶台下面有洞,无数条活鳝鱼在洞中,就把它们全部放到河里。

注释(1)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2)悯:怜悯。

(3)比:等到。

(4)业:经营。

(5)婢:女仆。

(6)周:四周。

(7)诸:之于(在文中用作代词兼介词)。

(8)滨:河岸。

(9)向:从前。

(10)罢业:停止营业。

(11)是:这样。

(12)累:积累。

(13)累年:过了几年。

(14)纵:放走。

(15)始:才。

(16)困:疲倦。

(17)婢:侍女;此指女佣。

(18)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19)之:此指鳝。

选自《讱庵偶笔》文言知识说"诸".常用作代词.也可用作兼词,兼词是1个单音节虚词兼有2个词的意义和作用,通常是合音词. “诸”用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代词兼介词。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代词兼语气助词。

文中的“诸”是“之于”的和音。

启示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

从鳝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

二鹊救友古文原文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六年级文言阅读(含答案)

六年级文言阅读(含答案)

一 .乐羊子妻(节选)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①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②。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③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注释】①还:回到家里。

②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③捐:丢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得遗金一饼得:(2)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污: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表现了羊子的特点。

4、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二、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1.解释①寝:②因:③时:④何以: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三.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 使弈秋诲二人弈诲:②非然也然: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俱: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译文:②为是其智弗若与?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四、《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一、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矣。

( )..() (4)寡人闻命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二、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译文:(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三、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翻译下面的句子。

)(2)破之().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完整版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

完整版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频频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不时顾。

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以下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若不与我,“与”: _________(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 ____________A.连续B.伸长C.举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说下边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不时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 __________, “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

4. 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 解说括号里的词。

()众皆弃去(1.)()破之(2.)2.翻译下边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响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慧。

机智聪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的案例古今中外不胜列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因此处吾子也。

” 遂乔迁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因此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说以下词语。

A. 嬉:B. 贾人:2. 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一、景公之时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
..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3)立有间
..矣。

()..()(4)寡人闻命
2、翻译句子:
(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二、永之氓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
(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
(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
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译文:
(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
(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
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
三、田登作郡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
1.解释加点词:
(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译文: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一1.(1)下雪(2)通“披”,穿着(3)一会儿(4)领教、受教
2.(1)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

(2)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后会想到别人还饿着,自己穿暖后会想到别人还冻着,自己安逸后会想到别人辛劳着。

3.(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二、1.(1)都、全部(2)渡(横渡)(3)腰上挂着(4)更加
2.(1)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怎么会落在最后面呀?(2)(那个人)回答说:“我的腰上挂着许多银子,太重了,因此落在后面了。

”(3)你真是太愚蠢了!太糊涂了!(4)自身都要被淹死了,还要那些银子做什么用呢?3.讽刺那些要钱不要命(嗜财如命)的人。

永州一带的人民都很会游泳。

一天,水突然涨起很大,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船破了,有一人用尽全力来游却不能和平常一样,他的同伴说:“你最会游水,今天为什么落后了?”他说:“我的腰带上系着很重的千文钱,因此落后了。

”他的同伴说:“为什么不丢掉它?”这个人不做声,摇着头,过了一会儿,更加往下沉;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大声呼喊道:“你太愚蠢了!太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了!眼看将要死,还不愿丢掉身上的钱,留着干什么?”那人又摇头,之后就淹死了。

三、1.忌讳全,整2.于是整个州都把灯说成是“火”。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4.专制、蛮横、独裁,不顾老百姓生活的胡作非为的昏官。

田登担任郡守,为人专制蛮横,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触犯的人都遭到鞭打。

(因登和灯同音)全州城里的人都称“灯”为“火”。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官员在州城里贴出告示,说:“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当地的老百姓,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源于此。

故事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

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其它字来
代替。

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

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

依照以往的
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

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
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

.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

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
字。

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

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

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
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他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
灯,这是什么世道!”
释义: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

比喻反动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