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事故类型及原因

合集下载

煤矿顶板事故心得体会范文

煤矿顶板事故心得体会范文

煤矿顶板事故心得体会范文近年来,煤矿顶板事故频发,给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一名煤矿工作人员,亲身经历了一起顶板事故,并参与了相关救援工作,深刻体会到了这些事故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和悲痛。

通过这次事故的反思和总结,我深深认识到了顶板事故的危害性,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下面,我将就煤矿顶板事故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救援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对同行有所帮助和启示。

一、煤矿顶板事故的原因煤矿顶板事故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因顶板失稳、坍塌而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设备损坏的事故。

根据调查和分析,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矿层压力过大。

煤矿开采时,顶板会承受来自矿体的巨大压力,如果矿层压力过大,超过了顶板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顶板失稳、坍塌。

2. 顶板支护不力。

煤矿顶板支护是保证矿井安全的重要措施,如果顶板支护不力,不能及时、有效地支撑住顶板,就会使顶板失去稳定性。

3. 采动工作面设计不合理。

采动工作面是煤矿开采的核心区域,如果工作面设计不合理,如采高、采宽过大,就会增加顶板失稳、坍塌的风险。

4. 顶板管理不善。

煤矿顶板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如果顶板管理不善,如未及时清理顶板上的杂物、未及时检查顶板的稳定性等,就会增加顶板事故的发生概率。

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煤矿顶板事故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如自然地质条件、工人操作不当等,但总的来说,这些原因都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

二、煤矿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煤矿顶板事故的预防,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为了减少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如下:1. 加强顶板支护。

通过科学合理的顶板支护设计和施工,加强顶板支护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顶板不会失稳、坍塌。

2. 加强顶板管理。

及时清理顶板上的杂物,检查和修复存在问题的顶板支护装置,保证顶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采取合理的采动方式。

根据矿层的地质条件和煤层的厚度,合理设计和实施采动工作面,控制采高和采宽,减少顶板失稳、坍塌的风险。

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

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

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引言顶板事故是指在地下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地压力过大或顶板支护不力等原因,导致矿井顶板失稳或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的事故。

顶板事故是矿井开采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事故类型,对矿井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针对顶板事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事故分析1.地压力过大地压力过大是导致顶板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矿井深度的增加,地压力逐渐加大,超过支护能力会导致顶板发生坍塌。

此外,矿层中存在的节理、断层等地质构造也会增加地压力的不均匀分布,增加了顶板事故的风险。

2.顶板支护不力顶板支护不力也是造成顶板事故的重要原因。

如果矿井的支护设计不合理、支护材料质量差或施工不规范,都会导致顶板支护不力,增加顶板失稳的风险。

此外,如果在支护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矿层裂隙、空洞等问题,也会造成顶板事故的发生。

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以下是几项重要的预防措施:1.合理的支护设计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地压力等因素对支护进行合理设计。

应考虑采用适当的支护方式和材料,确保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应及时进行支护结构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在矿井运营过程中的有效性。

2.加强地质探测和监测地质探测和监测是预防顶板事故的重要手段。

通过进行地质勘探和地质构造分析,了解矿层的完整性、地压力分布和地质构造情况,对顶板事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地质监测系统,对矿井顶板的变形、位移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3.科学的施工方法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是预防顶板事故的关键。

在进行顶板支护施工时,需要注意施工的顺序和方式,避免对矿层造成过大的应力和变形,避免引起顶板的不稳定。

此外,还应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确保施工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4.加强人员培训和安全意识加强人员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对预防顶板事故至关重要。

所有从事矿井开采的人员都应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顶板事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并且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煤矿顶板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的安全措施

煤矿顶板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的安全措施

采矿方法选用的错误, 采掘顺序、 凿岩爆破 、 支架放顶等不当 , 都能导致 冒顶片 帮事故的发生。如在顶板岩石松软, 节理发达 , 断层裂隙较多的矿床 条件 下, 采用 不合理 的水平分层法 , 使项板暴露面积过大 , 就容 易发生 顶板 事故。所 以, 合理选用 与改进采矿方法 , 是防止 冒顶片帮事故的关键 。 2 . 2 顶板管理不善 根据 冒顶伤亡事故 的统计资料表 明,只有1 0 % 左右的 冒顶伤亡事故是 属于较大型的 冒落, 其余大部分都属于局部 冒落及浮石伤人。 这些都是 由 于 事先缺乏认真的检查 ,没有进行全面地觳帮问顶 ,疏忽大意等原因所 造成 的。 从 冒顶事故发生 的时间来看, 一般多发生于爆破后1 —2 小 时的这段时间 内。 这是由于顶板受到爆破 的冲击和震动而产生新 的裂缝 , 或使原有断层和 裂缝增 大, 破坏 了顶板的完整性的结果, 因此 , 如不加强爆破后 的顶板检查 和维护 , 往往引起顶板事故。
结果 。 如表1 所列 , 是按冒顶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的结果。 从表 中可以看 出, 属于 生产管理方面 的原 因占4 5 . 6 % , 属于物质技术方面 的原因 占4 4 . 2 % , 但 是在 实际工作中 , 往往物质技术方面 的原因与生产管理 是分不 开的; 因此 可 以说 , 在 当前物质技术 的基 础上 , 冒顶 、 片帮事 故的主要 原因 是, 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所致。至于 由冒险作业等原 因而 引起的事故并不多, 仅 占1 0 . 2 %。这说明, 有的人将事故的主要原因和 责任 , 归咎 于遇 害者的“ 不
处理不 当 产物
按次数所占比重 ( % )
2 7 . 7
没有检 查 质方面 检查不周 无支架 、支架不及时、维修 不及时等

巷道顶板事故常发的地点及原因

巷道顶板事故常发的地点及原因

巷道顶板事故常发的地点及原因巷道顶板事故多发生在掘进工作面及巷道交叉点,80%以上的巷道顶板死亡事故发生在这些地点。

可见,预防巷道顶板事故,关注事故多发地点是十分必要的。

当巷道围岩应力比较大,围岩本身又比较软弱或破碎、支架的支撑力和可缩量又不够时,在较大应力作用下,可能损坏支架,形成巷道冒顶,导致顶板事故。

巷道顶板事故形成多种多样,发生的条件也各不同,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同点。

根据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可以制定出防范顶板事故发生的相应措施。

1、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原因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原因有两类:第一类是掘进破岩后,顶板存在将与岩体失去联系的岩块,如果支护不及时,该岩块可能与岩体失去联系而冒落。

第二类是掘进工作面附近已支护部分的顶部存在与岩体完全失去联系的岩块,一旦支护失效,就会冒落造成事故。

在断层、裙曲等地质构造破碎带掘进巷道时顶部浮石的冒落,在层里裂隙发育的岩层中掘进巷道时顶板冒落等,都属于第一类冒顶。

因爆破不慎崩倒附近支架而导致的冒顶,因接顶不实而导致岩块砸坏支架的冒顶则属于第二类冒顶。

此外,两种类型的冒顶可能同时发生,如掘进工作面无支护部分片帮冒顶推倒附近支架,导致更大范围的冒顶。

2、巷道交岔处冒顶的原因巷道交岔处冒顶事故往往发生的巷道开岔的时候,因为开岔口需要架设扣棚替换原巷道棚子的棚腿,如果开岔处巷道顶部存在与岩体失去联系的岩块,并且围岩正向巷道挤压,而新支设抬棚的强度不够或稳定不够,就可能造成冒顶事故。

3、压垮型冒顶的原因压垮型冒顶是由于巷道顶板或围岩施加给支架的压力过大,损坏了支架,导致巷道顶部的岩块冒落,从而形成事故。

巷道支架所受力的大小,与围岩受力后所处的力学状态关系极大。

若围岩受力后仍处于弹性状态,本身承载能力大而且变形小,巷道支架感受不到多大的压力,当然也不会被损坏。

如果围岩受力后处于塑性状态,本身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但也会向巷道空间伸展,巷道支架就会感受较大的压力,若巷道支架的支撑力或可缩性不足,就可能被压坏。

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及分析(2篇)

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及分析(2篇)

第1篇 一、引言 煤矿顶板事故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重大事故之一,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企业的财产安全。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借鉴。

二、事故案例 2019年某月,我国某煤矿发生一起顶板事故,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事故发生时,该矿正在进行采煤作业,当班作业人员正在切割顶板,突然发生顶板垮落,导致3名矿工被埋压,4人受伤。

三、事故原因分析 1. 顶板管理不到位 (1)顶板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该矿未建立健全顶板监测预警系统,无法及时发现顶板变形、裂缝等异常情况,导致事故发生时无法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顶板支护设计不合理。事故发生地点的顶板支护设计存在缺陷,未能有效支撑顶板,导致顶板垮落。

(3)顶板支护施工质量不达标。事故发生地点的顶板支护施工质量不达标,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导致顶板垮落。

2. 人员操作不规范 (1)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事故发生时,作业人员未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冒险进行切割顶板作业。

(2)作业人员技能水平不足。事故发生地点的作业人员技能水平不足,未能正确判断顶板稳定性,导致事故发生。

3. 管理制度不健全 (1)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该矿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对顶板管理、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有效约束。

(2)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该矿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未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四、预防措施 1. 完善顶板监测预警系统 (1)建立健全顶板监测预警系统,对顶板变形、裂缝等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2)定期对监测预警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2. 优化顶板支护设计 (1)根据地质条件,合理设计顶板支护方案,确保顶板稳定。 (2)加强顶板支护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支护质量达标。 3. 加强人员操作管理 (1)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2)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水平。 4. 完善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对顶板管理、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有效约束。 (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五、结论 煤矿顶板事故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重大事故之一,其发生原因复杂,涉及多个方面。通过对事故案例的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借鉴。煤矿企业应高度重视顶板事故的预防工作,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8.草埠煤矿9.5顶板事故

8.草埠煤矿9.5顶板事故
要对照《煤矿安全规程》、《安全程度评价办 法》,进一步抓好排查和落实,对不符合规定 要求的,坚决不能生产,采掘工作面的支护压 力检测、泵站压力及乳化液浓度、班班验收记 录,锚杆及锚索强度拉力试验检测、喷体强度、 厚度监测等内容台帐不全及工作开展不正常的, 坚决停产整顿。
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 “9 ·5” 重大顶板事故
炮眼垂直于煤壁的深度通常与工作面所使用的顶梁长 度相等。每个炮眼的装药量一般为150~600克。
部分试题解析
岩层中的应力是发生冲击地压的前提条件,积聚的弹 性能是发生冲击地压的动力源。
水平分层和斜切分层工作面一般采取垂直煤层走向布 置,沿煤层走向推进。
遇断层前的征兆主要有哪些? (1)煤层走向与倾斜发生较大变化;(2)煤层顶、
健全。
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 “9 ·5” 重大顶板事故
事故的重要原因 (1)、企业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对矿井事故
隐患监控不利,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未落实到 基层。 (2)、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3)、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意识淡薄。
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 “9 ·5” 重大顶板事故
三、我们应从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1、加强顶板管理,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
部分试题解析
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按力学原因分类,有压垮型、 漏 冒型、 推垮型 三类。
煤层的顶板3种类 型。在采煤过程中,直接顶 是顶板管理的重要部位。
断层对煤矿生产及安全有很大影响,它破坏煤层的连 续性,使顶板破碎,直接影响煤矿生产的安全。
底板出现严重的凹凸不平;(3)煤层厚度发生显著 变化;(4)出现滴水或涌水。瓦斯涌出量增大。
2、对工作面过断层、收尾、初次来压、过 地质构造复杂区、工作面复采等不同情况,都 要制定专门措施,按权限报总工程师审批后方 可实施。

煤矿掘进工作面常见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煤矿掘进工作面常见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煤矿掘进工作面常见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0 引言在现场采煤工作中,由于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进,顶板暴露面积也随着加大,致使顶板经常出现弯曲、下沉、裂隙、掉渣等,甚至造成垮面、生产停顿及人身伤亡的严重事故。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煤矿顶板事故占总事故数量的40%,而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占顶板死亡事故的20%左右,在煤矿事故中占很大的比重。

因此,分析煤矿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原因,搞好冒顶事故预防,对保护煤矿职工的生命和安全至关重要。

1 掘进工作面常见冒顶事故的原因1.1 制度不够完善敲帮问顶制度执行不严,找浮矸危石不及时、不彻底或违章操作,对隐患性危岩未采取必要的临时支护措施,造成危岩突然坠落产生伤亡事故。

如1994年2月11日,朔里煤矿综掘预备队在II319切眼施工时,打眼放炮后,迎头第三棚的梁子掉了一个,迎头左帮棚腿子向后崩歪。

出完货后扶棚,施工人员发现迎头顶板有裂纹,也用钎子捣了一下,见顶板没动,仍冒险干,结果后顶板突然冒落一斜长1.8m、宽2.0m、厚0.35m的矸石,1人当场砸死。

1.2 支架安装不合理支架工作阻力低,可缩量小,支撑及支护密度不足,棚腿架设在浮矸或浮煤上,支架顶上及两帮未插严背实,棚架整体性及稳定性差,造成顶板来压时压垮或推垮支架导致冒顶。

如矿用掘进机掘进6197回风平巷时,由于采用不配套的金属拱形支架,开工后在巷道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支架卡缆有松动现象,迎头新支设的6架拱形支架接顶不实,稳定性差,当两名工人站在掘进机上挂方向线时,顶板突然来压,冒落长4m、宽2m、厚1.5m的大块镶嵌型危岩,压垮6架拱形支架,造成死亡2人的冒顶事故。

1.3 缺乏支护设备掘进工作面迎头没有采用金属前探梁等临时支护,工人在空顶空帮下作业,危岩突然坠落造成伤亡事故。

如1978年7月5日,朔里煤矿五一队在南二大巷施工时,围岩为细砂岩,锚喷施工。

在迎头空顶5m的情况下,为赶进尺无视安全,开工后既没有认真检查和除掉易落危岩,又无前探梁等临时支护,当工人在空顶区打眼时,由于风锤震动,左上帮岩石突然冒落,砸死正在下方作业的工人宋某。

7月17日寿阳山顶板事故反思报告

7月17日寿阳山顶板事故反思报告

7月17日寿阳山顶板事故反思报告1、发生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发生顶板事故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如自然地质条件,技术装备水平,井下作业环境、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以及管理水平。

但从理论上分析,主要原因是支护体的支撑力与顶板作用在支护体上的力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达不到合理控制矿压的要求,从目前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出发,其主要原因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管理人员对顶板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是没有把顶板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有关安全规定作业规程及操作规程等执行不严肃、不认真。

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顶板和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职责不明。

三是对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缺乏计划性、针对性,抓的不紧不实。

四是对发生的事故追查分析不够,接受教训不深刻,防范措施不到位。

3、现场管理工作失误,严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一是没严格执行规程措施,如支架架设不规格,修护改棚大拉大换等。

二是现场应变能力差,不能正确掌握围岩来压规律、及时发现顶板事故预兆,采取果断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如对顶板严重掉碴,片帮现象,裂隙增大,支架变形,掘进迎头有浮矸等预兆时都不能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三是对断层处,三叉门、四角门等关键地点,未进行重点管理,缺乏特殊支护。

四是区队长、班组长在现场违章指挥,工人违章作业,突出表现在空顶作业,不执行敲帮问顶制度。

五是对现场各项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如到工作地点先检查后工作、交接-班、质量检查验收、掘进迎头使用前探梁等制度,都未能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贯彻执行。

六是有关安全监察及专职跟班人员在现场监督和把关不严,工作不细,对违章指挥及违章作业的行为制止不力。

4、工程质量低劣主要是支架的.规格、架设的质量,棚距的大小、倾角,锚杆的角度、锚固长度、锚固剂强度,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强度等不符合规程要求。

据统计,由于工程质量低劣直接导致冒顶事故发生而造成的死亡人员占顶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8%。

5、技术管理工作不力一是规程措施的编制、审批程序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缺乏针对性,传达贯彻考核不认真,现场监督执行不严肃,往往因无规程措施和套用规程措施造成盲目施工,导致顶板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板事故类型及原因
㈠巷道顶板事故
1. 空顶引起的局部冒顶
巷道掘进中空顶后没有及时支护,而造成空顶范围内顶板危岩在自重作用下冒落。

这是巷道掘进过程中常见的一类顶板事故。

2. 支架(包括锚杆支护)承载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大面积冒顶事故
架棚巷道支架选择不合理,锚杆支护巷道锚杆布置方式、规格尺寸选择不合理,巷道支护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造成支护能力不足,或巷道过地质构造带、贯穿老巷、掘进下分层工作面巷道、上部冒落矸石没有压实,大范围岩层的下沉运动对巷道支护产生冲击载荷。

当支护能力不能承受围岩运动的作用力时而引起冒顶事故。

3. 支架稳定性差引起的推垮型事故
在急斜煤层或倾角较大的中斜煤层内掘进巷道(特别是破顶掘进)时,巷道上部顶板岩层在自重及上覆岩层的作用下,将产生一种沿层面的下滑力。

当下滑力超出某一限度后,支架将因不能承受这一侧向力而被推垮。

巷道顶板事故常发生在空顶区、地质构造带、巷道贯通、厚煤层下分层巷道掘进及大倾角煤层巷道破顶掘进等部位。

㈡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
采煤工作面按冒顶范围大小可将顶板事故分为局部冒顶和大面积冒顶两类。

1. 局部冒顶事故
局部冒顶的原因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已破碎了的直接顶板(包括顶煤),由于失去有效的支护而局部冒落;另一类是基本顶急剧下沉,迫使直接顶破坏支护系统而造成局部冒落。

后者特别容易发生在断层或裙曲构造的破坏带处。

局部冒顶事故常发生的地点有:靠工作面煤壁处及其附近的支护空间;上、下安全出口;放顶线附近。

⑴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
由于原生裂隙、构造运动及采动影响,在一些煤层的直接顶中,可能存在两组相交的裂隙而形成“游离”状态的岩块。

如图3-6-1所示。

另外,在成岩过程中,也有可能形成与顶板正常岩性不同的“镶嵌”型岩石。

如图3-6-2所示。

图3-6-1 顶板中的游离岩层
图3-6-2 “镶嵌”型顶板
1—正常顶板;2—镶嵌顶板
采煤机割煤或爆破落煤后,如果支护不及时,这类游离岩块可能突然冒落砸人,造成局部冒顶事故。

当采用爆破法采煤时,如果炮眼布置不恰当或装药量过多,可能在放炮时崩倒支架(柱)导致局部冒顶。

此外,当基本顶来压时,如果煤层本身强度较低,则容易片帮,从而扩大了无支护空间,也会造成局部冒顶。

⑵上、下两出口的局部冒顶
采煤工作面上、下两安全出口处,控顶范围比较大,在掘进巷道时由于巷道支架初撑力一般都很小,很难使直接顶不下沉、松动甚至破碎。

当直接顶是由薄层软弱岩层(包括顶煤)组成时更是这样。

在上下两出口处经常要进行工作面输送机机头、机尾的拆移工作,这时难免要替换原来的支护,有时还会碰倒本不该替换的柱子,这时,已破碎的顶板可能局部冒落造成事故。

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往往要用工作面支护替换原来的巷道支护,在一拆一支的间隙中,已破碎的直接顶也可能局部冒落。

⑶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
放顶线上支柱的受力是不均匀的。

当人工回撤受力大的柱子时,往往柱子一卸载,顶板就随着冒落下来。

这种情况在分段回柱回撤最后一根柱子时,尤其容易发生。

由于断层、裂隙等的切割,直接顶可能形成大块的活动岩块,回柱时活动岩块随之旋转推倒工作面支架而形成局部冒顶事故。

如图 3-6-3所示。

当在金属网假顶下回柱放顶时,如果网上有游离岩块,也会发生此类事故。

图 3-6-3 直接顶冒落推倒支架
⑷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
采煤工作面如果遇到垂直工作面或斜交工作面的断层,在顶板活动过程中,断层附近的破断岩石可能顺断层面下滑,从而推倒工作面支架,造成局部冒顶。

2. 大面积冒顶
大面积冒顶事故是由于直接顶或基本顶大面积运动所造成的。

其中包括直接顶和基本顶按预定步距有规律的运动,以及工作面推进至地质构造带所引起的运动。

大面积冒顶事故又可分为推垮型、压垮型及砸垮型,常发生于复合顶板、金属网假顶下开采以及坚硬顶板等条件下。

⑴基本顶来压时的压垮型冒顶
压垮型冒顶是指因工作面支护强度不足和顶板来压引起支架大量压坏而造成的冒顶事故。

见图3-6-4。

图3-6-4垮落带基本顶岩块压坏采煤工作面支架
⑵厚层难垮顶板大面积切冒
大面积切冒又称大面积塌冒,曾称大面积来压,是指采空区内大面积悬露的坚硬顶板在短时间内突然塌落而造成的大型顶板事故。

⑶大面积漏垮型冒顶
由于煤层倾角较大,直接顶又异常破碎,采煤工作面支护系统中如果某个地点失效发生局部漏冒,破碎顶板就有可能从这个地点开始沿工作面往上全部漏空,造成支架失稳,导致漏垮型工作面的冒顶。

见图3-6-5。

图3-6-5工作面漏垮型冒顶示意图
⑷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
推垮型冒顶是指因水平推力作用使工作面支架大量倾斜而造成的冒顶事故。

见图3-6-6。

图3-6-6下位软岩层离层断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