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父的园子。
2.通过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
3.帮助学生了解祖父对园子的感情,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祖父园子的理解。
2.学会尊重长辈,形成正确的孝敬观念。
三、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感受。
2.理解并领会课文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课文《祖父的园子》。
2.视频或图片辅助教学。
3.复印好课文及相关练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一段园艺种植的视频画面,引导他们对祖父的园子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独立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整体内容。
(三)理解课文1.以“祖父的园子”为主题,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祖父的园子。
2.小组间互相分享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描述,展示学生初步的表达能力。
(四)课文分析1.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祖父园子的理解,鼓励他们用心灵手巧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祖父的感慨。
(五)课堂练习1.小组互动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祖父园子的绘画或设计互相展示。
2.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想象文章。
六、板书设计•祖父的园子•孝敬父母•用心灵手巧表达七、课堂总结通过集体备课,学生对祖父的园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表达培养了语文表达及观察力。
下一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实践,加深对祖父的园子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
以上是《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第2课祖父的园子优秀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及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的自由与快乐,感悟祖父的慈爱和宽容。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反复的手法),仿写片段。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生字词指名读词,正音(二)交流主要内容(三)明确学习要求1.引出阅读提示的问题,引导提炼出中心问题。
2.出示中心问题:“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3. 依据预习,交流感受到的心情。
二、细读品味,感悟心情(一)自学感悟——自由快乐之心1.出示问题:从哪儿感受到作者快乐自由的心情?2.引出阅读方法,引导自学,阐述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段,作批注。
(二)交流感悟——自由快乐之事1.交流作者在祖父园子里做的快乐自由的事。
相机指导朗读。
2.出示课件,回顾所有快乐的事。
3.小结,梳理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交流感悟——自由快乐之物1.依据交流出示语段“愿意……就……”2.引读该句式,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想象“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是自由的。
4.延伸课外用“愿意……就……”句式仿写。
三、研读深思,领悟中心1.深入质疑:学到这里你脑子里会跳出什么问题?2.浏览课文,找出描写祖父的句子,自读体会。
3.交流:“作者为什么能这么自由快乐?”领会祖父的慈爱和宽容,是作者自由快乐的源泉。
四、猜测内容,阅读延伸1.出示《呼兰河传》封面,引导猜测书中内容。
2.出示茅盾对该书评价的话语,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是一部凄婉的歌谣?”。
3.激发阅读原著兴趣,布置课外阅读作业。
【板书设计】祖父的园子自由快乐《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二)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第2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第2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第2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代伟人XXX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2.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一代伟人XXX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过程:一、感情朗读,感受悲痛1.谈话导入。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刻着“XXX同志之墓”,背面刻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课件出示XXX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XXX同志的长子,一九五○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XXX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
XXX永垂不朽!2.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和朝鲜关系一直都非常友好,XXX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XXX葬在了朝鲜。
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我们来一起研究课文的第二部分。
3.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XXX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要求把XXX葬在朝鲜时,面对这两种抉择,XXX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认真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XXX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边读边画)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XXX的内心世界的看法。
(学生自由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XXX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指名学生读。
你从对XXX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他心中万分的悲痛和不舍。
XXX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想起和XXX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让人无限的眷恋。
他想起XXX奔赴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一阵悲痛、愧疚又涌上心头。
最新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田忌赛马》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

最新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田忌赛马》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田忌获胜的原因。
2.了解赛马时双方三匹马的出场顺序,了解孙膑所献的计策,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3.从孙膑献计中,明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才能想出好主意、取得好成果的道理,培养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孙膑的计策及田忌获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2.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小结:同学们对本课的重点词语把握得都不错,但在书写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胸有成竹”的“成”不要写成“诚实”的“诚”;“摩拳擦掌”的“摩”不要写成“磨”,“出谋划策”的“划”不要写成“画”。
2.引导学生集体回顾课文内容。
《田忌赛马》这篇课文写了孙膑(),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比赛结果:田忌赢了。
胜利原因:田忌采用孙膑的计策,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田忌胜两场输一场,就获胜了。
2.引导学生理解赛马获胜的原因。
明确:赛马的关键就在于斗力和斗智。
因此可以说,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不是力量的比赛,而是智力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
3.教师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画出来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件出示)①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②田忌微微一笑。
③田忌满意地笑了。
这是对田忌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什么?明确:这是对田忌的神态描写。
因为已有孙膑的妙计,因此田忌在比赛时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微笑以对。
他的“不着急”“笑”正反衬了孙膑计谋的高明。
4.引导学生分析孙膑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孙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想出了取胜的方法。
他成竹在胸,保证田忌在赛马时一定能获胜。
结果田忌采用孙膑的计策,最终取得胜利。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二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万里河东入海”)
(6)“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上摩天”是什么意思?(碰到天)
9.“又一年”是多少年?(一年又一年)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啊!他们(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全班齐读)
2.了解诗人。
陆游,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的一位诗人,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2)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师提示:往东入海。(黄河)
(3)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不是,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步骤
师生双边活动
个体设计
导
入
1.教师引导:唐宋,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教育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父的敬爱与感激之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
2.教学内容:通过阅读《祖父的园子》,了解祖父对园子的热爱与呵护,感受家庭的和睦与温馨。
3.教学方法:结合幻灯片展示、小组合作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引导•通过观看图片展示祖父的园子,引导学生谈论自家的庭院或花园。
2. 导入新课•让学生读课文标题,展开讨论:你猜这篇文章会讲什么?3. 阅读课文•分段阅读,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引导学生展开相关讨论。
4. 听写与默写•对生词、重点句子进行听写和默写,巩固学习成果。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问题:祖父为什么如此重视自己的园子?祖父的行为给你什么启示?园子在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6. 课文表演•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片段,增强对课文故事的理解。
7. 总结反思•老师总结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对祖父的园子的珍惜之情进行反思。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培养学生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关爱之心。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素养得到了提升,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然而,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部分学生在听写和默写环节表现较差,需要更多的巩固与训练。
另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有待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培养。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稚子弄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稚子弄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对冰雪的描写,感受冰雪的清凉和美丽。
2.体会《稚子弄冰》诗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独特的感悟。
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辞意识,提高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稚子弄冰》的意境和诗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赏析古代诗人对冰雪的诗意描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稚子弄冰》的课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
2.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3.辅助材料:笔、纸、诗集等。
4.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1. 情感热身(5分钟)老师播放冰雪景观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冰雪的美丽与清凉,并谈谈自己对冰雪的感受。
2. 导入课题(10分钟)介绍古代诗人对冰雪的描写,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文人的文学追求,并导入《稚子弄冰》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3. 课文学习(15分钟)逐句解读《稚子弄冰》,讲解生字生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
4. 诗词赏析(15分钟)与学生共同品味《稚子弄冰》的诗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10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中,写下自己对冰雪的感受和想法。
6. 创意表达(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一起创作与冰雪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7. 总结点拨(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古诗对我们的启迪和影响,鼓励学生用心感受和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
五、课堂延伸1.带领学生诵读古代名篇并进行诗歌分享。
2.带学生到户外冰雪场所或校园观察自然景观,写下感想和作文。
六、板书设计•古代诗词欣赏•《稚子弄冰》•冰雪诗意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冰雪的情感也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力量和美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感。
14《刷子李 》第二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年级:五年级教材版本:部编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刷子李》是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文叙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
文章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突出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细节描写,抓住写刷子李的语言,刷墙的动作和效果,以及通过曹小三的表现的侧面描写反衬作用,把刷子李这个人物形象写活了,使读者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让学生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并体会作家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的写作技巧,因此本课教学要围绕抓描写人物方法体会人物形象进行。
二、学情分析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人物一组》时,学生学习了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课学生通过运用学过的品读方法熟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感受刷子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目标1.通过多式朗读,感悟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2.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体会并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细节、语言等方法描写人物形象特点。
五、教学方法:1.写法品析:抓住作者描写人物的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语言描写等写法品析人物形象特点。
2.以读促悟: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收集的资料。
七、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引入,观察课题,了解特点。
1.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结识了冯骥才笔下的一位“俗世奇人”——刷子李,从刷墙方面见识了他的高超技艺。
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形象的。
2.观察课题:课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是否能编几个类似的题目。
3.了解特点:题目不但表明了人物身份,还让技艺与人合二为一。
(类似的名称还有:豆腐张、钢笔王、泥人张、刻砖李、风筝王、蛋糕刘……)学生回顾上节对刷子李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加深对“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的了解。
教学具准备:
“丝绸之路”地图及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
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
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
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
”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
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
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作业训练:
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板书设计:
友谊之路:互赠礼品
2﹡丝绸之路交流之路:经济、文化交流伟大之路
激发遐想:与开头照应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