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是指有线电视系统建设和运营中需要遵守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到的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传输规范:包括信号传输方式、频谱利用、调制解调、多频道音频和视频信号处理、信道带宽等。
台址规划规范:包括基站选址、场地选择、设备安装、支持设施等。
设备标准:包括设备选购、设备安装、设备维护等。
节目编播质量规范:包括信号源选择、播出设备(录制机、编码机、调制器等)的选择和使用、编码解码技术等。
用户接入规范:包括用户终端设备(如电视机、机顶盒)选购、安装和使用规范、有线电视宽带接入技术规范等。
安全规范:包括设备和网络安全措施(如防火墙、防病毒等)以及个人信息保护。
总之,各级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有线电视工程规划和技术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需求,制定相应的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民用建筑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民用建筑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1. 设计规范,包括有线电视系统的布线、接地、信号传输等方面的设计要求,以及各种设备的选型和配置标准。
2. 安装规范,涉及有线电视系统设备的安装、连接、调试等技术要求,包括室内外线路敷设、连接方式、设备固定安装等。
3. 施工规范,包括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施工中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规定。
4. 测试与验收规范,规定有线电视系统工程竣工后的测试标准和验收要求,确保系统符合设计要求并能正常运行。
5. 维护规范,包括有线电视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故障处理等技术规定,以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此外,民用建筑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可能还涉及到相关材料和设备的技术要求、工程管理及监督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程的制定旨在规范有线电视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保障用户
的利益,同时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制定和遵守这些规程对于保障有线电视系统工程的顺利进行和长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是指一套为有线电视系统所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旨在保证有线电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
作为一项专业的工程技术规范,它对于有线电视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包括多个方面,如有线电视广播信号的传输和接收、有线电视信号的处理和调节、有线电视信号的分配和转换、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等。
这些规范的制定,旨在为有线电视系统的运行提供最佳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
对于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包括了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环境、有线电视系统的业务需求、有线电视系统的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的问题。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实施,可以帮助有线电视系统实现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行。
通过严格遵守这些规范,有线电视系统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保障有线电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实施还可以帮助提高有线电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润水平。
总的来说,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是保证有线电视系统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的基础。
通过严格遵守这些规范,可以提高有线电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保障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促进有线电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有线电视系统施工方法及措施

(2)有线电视系统施工方法及措施1).施工工艺流程系统的工艺流程如下:放线→管槽安装→穿线放缆→放大器安装→终端插座、分配器及分支器安装→系统调试→工程交验2).有线电视系统施工工艺及措施①现场定位测量按照施工图中的设备、线路位置,进行现场实地测量安装支、吊架均属标准件,其长度往往不能满足安装位置的要求,需要现场测量实际尺寸,制作必要的支架、吊架,将标准支、吊架安装在自制支、吊架上。
测定电缆桥架、金属线槽、钢管的敷设位置,支、吊架安装固定位置,确定敷设方位,测量具体尺寸,画出支、吊架草图,测出桥架、金属线槽三通、弯头等尺寸,以便进行施工材料选购订货。
②支、吊架加工制作:首先根据支、吊架设备的重量,选用适当的型材,如角钢或扁钢。
按照现场测绘的尺寸进行加工,支架、吊架应焊接牢固,外观尽量美观,加工完毕的支、吊架及其他附件均应除锈,除锈干净后涂一遍防锈底漆,再涂两遍色漆,油漆颜色要和设备颜色或建筑物的颜色一致。
③线路敷设信号线路不宜与强电线路同管或并行敷设,走线方式及要求应符合下表。
④放大器的安装,在各视频电缆敷设完毕,电源线引入室内,接地线已敷设完毕,室内的地面施工完毕,粉刷和装饰工程已经结束,可进行。
⑤设备配接线电缆由监控台、柜底部引入地槽,电缆离开机柜弯点10cm处开始成捆绑扎,根据电缆的数量每隔200~400cm绑扎一次。
所有电缆整根都应逐根标示明显永久性标志,以区分电缆去向和传输信号。
引入室内或引出室外的电(光)缆在出入口处应加装防水弯,以免雨水顺电(光)缆流入设备或监控台、柜。
视频电缆传输的电平信号很弱,其接续不但要求可靠牢固,同时不能使信号衰减太大,连接处不允许扭接,要进行焊接,端头接续插头是,线芯和屏蔽层均应焊接在插头上,插头不但要与设备插座相配套,还要与电缆外径相配套,插头插入设备插座后,用插头外套螺母应将插头插座琐紧。
安装时应合理计算每根电缆的长度,按照每盘电缆的总长综合考虑,尽量减少中间接头。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F~~A1~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regunationofCATVsystemGB50200-9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建标[<K5><K5><K40>~A2~11.0.11.0.2收:1.0.31.0.4~A3~2~B1~2.12.1.12.1.2时,可采(VHF) 2.1.32.1.4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
2.1.5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Ω。
2.1.6系统设施工作的环境温度宜符合下列要求: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40~+35℃;其它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10~+55℃;室内工作的设施:-5~+40℃。
~B2~2.2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2.2.1系统可采用无干线系统、独立前端系统、有中心前端系统、有远地前端系统四种基本模式,并宜符合下列要求:<MAP=Image.BMB,1,1,17-3-1><MAP=Image.BMB,1,1,17-3-2><MAP=Image.BMB,1,1,17-3-3><MAP=Image.BMB,1,1,17-4-1><K5>注: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符合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TAB=Tab11-17.BMB,1,1,17-4-1>2.2.3各种系统模式的前端、干线和分配部分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TAB=Tab11-17.BMB,1,1,17-4-2><TAB=Tab11-17.BMB,1,1,17-4-3><TAB=Tab11-17.BMB,1,1,17-4-4>2.2.4载噪比、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分贝(dB)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K10><FML=Fml11-17.BMB,1,1,17-4-1><K10><FML=Fml11-17.BMB,1,1,17-4-2><K10><FML=Fml11-17.BMB,1,1,17-4-3><K10><FML=Fml11-17.BMB,1,1,17-5>式中2.2.5±5dBμ±4dBμ~B3~2.32.3.12.3.2频带<K5>2.3.32.3.42.3.52.3.6~B4~2.4前端2.4.1各频道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应按下式计算:<K10><FML=Fml11-17.BMB,1,1,17-6-1>式中<FML=Fml11-17.BMB,1,1,17-6-10>---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dBμV);<K2><FML=Fml11-17.BMB,1,1,17-6-11>---分配给前端的载噪比(dB);<K7><FML=Fml11-17.BMB,1,1,17-6-12>---前端的噪声系数(dB)。
GY T 106-1999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ATV broadcasting systemGY/T 106-1999代替GY/T 106-92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有线电视广播系统的术语,频率配置,传输方式,系统的综合业务,技术参数,测试方法,安全要求和验收规则。
本标准适用频段为5~1000MHz有线电视广播系统,规划设计,工程验收,运行维护。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583-79 彩色电视图像传输标准GB3174-1995 PAL-D制电视广播技术规范GB3659-83 电视视频通道测试方法GB/T6510-1996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7400-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GB7401-87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50200-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Y/T121-95 有线电视系统的测量方法GY/T129-1997 PAL-D电视广播附加双声道数字声技术规范GY/T131-1997 有线电视网中光链路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132-1998多路微波分配系统技术要求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有线电视cable television(CATV)用射频电缆,光缆,多路微波或其组合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的电视系统。
3.2 付费电视 pay-TV采用加,解扰技术,用户需额外付费有条件的接收。
3.3 前端 head end在有线电视系统中。
用以处理需要分配的由天线接收的各种无线信号和自办节目信号组合。
(前段设备包括天线放大器,频率变换器,混合器,光发射机,光放大器,光分路器及需要分配的各种信号发生器等。
)3.4 远地前端 remote head end设置在远地,经过电缆,微波,光缆等地面通路或卫星线路向某一有线电视广播系统传送远地信号的前端。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有线电视系统建设中,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范包括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旨在提高有线电视系统的性能和服务质量。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系统设计规范:包括有线电视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信号传输线路规划、中继站和末端用户接入规划等。
2. 设备选型和安装规范:包括有线电视系统所需设备的选型、布置位置、安装方式和连接方式等。
3. 信号传输规范:包括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频率、幅度、调制方式和调制器件等要求。
4. 综合布线规范:包括室内和室外的布线方式、电缆规格和连接方式等。
5. 系统测试和调试规范:包括系统安装后的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和测试参数等。
6. 系统维护和保养规范:包括系统的定期维护、故障排除和设备更换等要求。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可以确保有线电视系统建设和运维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标准一览表(整理版)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标准一览表(国标、部标)输和贮存等。
6GB/T11318.3-199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第3部分:电视调制器通用规范规定了5MHz~1750MHz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中电视调制器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适用于5MHz~1750MHz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的电视调制器。
7GB/T11318.4-199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第4部分:频道处理器通用规范规定了5MHz~1750MHz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中外差式频道处理器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适用于5MHz~1750MHz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邻频系统的频道处理器。
8GB/T11318.6-199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第6部分:混合器通用规范规定了5MHz~1750MHz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中混合器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适用于5MHz~1750MHz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中的混合器。
9GB/T11318.7-199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第7部分:放大器通用规范规定了5MHz~1750MHz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中宽带放大器、宽带型天线放大器、频道型天线放大器和频道放大器的要求、适用于5MHz~1750MHz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中的宽带放大器、宽带型天线放大器、频道型天线放大器和频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道放大器。
10GB/T11318.8-199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第8部分:干线放大器通用规范规定了5MHz~1750MHz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中干线放大器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适用于5MHz~1750MHz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的干线放大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人民国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Technical code for regunation of CATV systemGB 50200-94主编部门:人民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部门:人民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关于发布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的通知建标[1994]19 号<K5>根据计委计综[1986]450号文和建设部建标[1991]727号文的要求,由广播电影电视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GB 50200-94为强制性标准,自1994年11月1日起施行。
<K5>本标准由广播电影电视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市广播电视局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K40>人民国建设部<K40>1994年3月11日~A2~1总则1.0.1为使有线电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
1.0.2本规适用于下列信号传输式的有线电视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K5>1.0.2.1射频同同轴缆。
<K5>1.0.2.2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
<K5>1.0.2.3射频同轴电缆与微波组合。
1.0.3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符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的要求。
1.0.4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除应按本规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的规定。
~A3~2系统的工程设计~B1~2.1一般规定2.1.1使用频道的选择和数量应根据电视广播、调频广播、卫星接收微波传输、自办节目等信号源的现状、发展和经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K5>2.1.1.1宜预留1~2个频道。
<K5>2.1.1.2宜避免各种频率的组合干扰。
对无法避免的干扰,应采取变换频道等措施。
2.1.2传输式的确定,当传输干线的衰耗(以最高工作频率下的衰耗值为准)小于100dB时,可采用甚高频(VFH)、超高频(UHF)直接传输式;传输干线的衰耗大于100dB时,应采用甚高频(VHF)传输式或邻频传输式。
2.1.3系统模式应根据信号源质量、环境条件和系统的规模及功能等因素确定,前端宜设置在覆盖区域中心,当接收信号场强小于57dBμV时,可采取增设远地前端等措施。
2.1.4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
2.1.5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K5>2.1.5.1产品性能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经规定的质检部门测试认定。
<K5>2.1.5.2在同一系统工程中选用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其性能、外观应一致。
<K5>2.1.5.3选用的设备和部件的输入、输出标称阻抗、电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均应为75Ω。
2.1.6系统设施工作的环境温度宜符合下列要求: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40~+35℃;其它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10~+55℃;室工作的设施:-5~+40℃。
~B2~2.2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2.2.1系统可采用无干线系统、独立前端系统、有中心前端系统、有远地前端系统四种基本模式,并宜符合下列要求:<K5>2.2.1.1无干线系统模式规模很小,不需传输干线,由前端直接引至用户分配网络(图2.2.1-1)。
<MAP=Image.BMB,1,1,17-3-1><K5>2.2.1.2独立前端系统模式是典型的电缆传输分配系统,由前端、干线、支线及用户分配网组成(图2.2.1-2)。
<K5>2.2.1.3有中心前端的系统模式规模较大,除具有本地前端外,还应在各分散的覆盖地域中心处设置中心前端;本地前端至各中心前端可用干线或超干线相连接,各中心前端再通过干线连至支线和用户分配网络(图2.2.1-3)。
<K5>2.2.1.4有远地前端的系统模式,其本地前端距信号源太远,应在信号源附近设置远地前端,经超干线将收到的信号送至本地前端图(2.2.1-4)。
<MAP=Image.BMB,1,1,17-3-2><MAP=Image.BMB,1,1,17-3-3><MAP=Image.BMB,1,1,17-4-1><K5>注: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符合应符合本规附录A的规定。
2.2.2系统载噪比、交扰调制比和载波互调比的最小设计值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TAB=Tab11-17.BMB,1,1,17-4-1>2.2.3各种系统模式的前端、干线和分配部分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K5>2.2.3.1无干线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符合表2.2.3-1的规定。
<TAB=Tab11-17.BMB,1,1,17-4-2><K5>2.2.3.2独立前端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根据干线的衰耗值A(dB),按表2.2.3-2的规定选取。
<TAB=Tab11-17.BMB,1,1,17-4-3><K5>2.2.3.3具有中心前端和远地前端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符合表2.2.3-3的规定。
<TAB=Tab11-17.BMB,1,1,17-4-4>2.2.4载噪比、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分贝(dB)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K10><FML=Fml11-17.BMB,1,1,17-4-1><K35>(2.2.4-1)<K10><FML=Fml11-17.BMB,1,1,17-4-2><K35>(2.2.4-2)<K10><FML=Fml11-17.BMB,1,1,17-4-3><K35>(2.2.4-3)<K10><FML=Fml11-17.BMB,1,1,17-5><K35>(2.2.4-4)式中<FML=Fml11-17.BMB,1,1,17-5-4>---分配给某一部分载噪比的分贝数;<K9><FML=Fml11-17.BMB,1,1,17-5-5>---分配给该部分载噪比的系数;<K6><FML=Fml11-17.BMB,1,1,17-5-1>---分配给某一部分交扰调制比的分贝数;<K9><FML=Fml11-17.BMB,1,1,17-5-6>---分配给该部分交扰调比指标的系数;<K6><FML=Fml11-17.BMB,1,1,17-5-2>---分配给某部分二阶载波互调比的分贝数;<K9><FML=Fml11-17.BMB,1,1,17-5-7>---分配给该部分载波互调比的分贝数;<K6><FML=Fml11-17.BMB,1,1,17-5-3>---分配给该部分三阶载波互调比的分贝数。
<K5>2.2.5.1非邻频传输的系统可取70±5dBμV。
<K5>2.2.5.2采用邻频传输的系统可取64±4dBμV。
注:在强场强区的较高楼层可提高电平,以避免同频干扰。
2.2.6系统输出口频道间的电平差的设计值不应大于表2.2.6的规定。
<TAB=Tab11-17.BMB,1,1,17-5-1>~B3~2.3接收天线2.3.1接收天线安装位置应设置在较高处,避开接收电波传输向上的阻挡物和围的金属构件,并应远离公路、电气化铁路、高压电力线以及工业干扰等干扰源。
2.3.2接收天线安装位置的信号场强可根据实际测试结果和主观视听效果综合确定。
实际测试时,宜选择不少于3个有可比性的测试点。
在每个测试点上,应测试所有频道(频率)的信号场强、频带和频带外(邻频)的干扰场强。
<K5>对新建建筑物物天线安装位置的信号场强,可根据理论计算值并按主观视听和实际测试结果来确定。
实际测试可采用模拟建筑物建成以后的状况来测定。
2.3.3接收天线和天线放大器应按下列要求选用:<K5>2.3.3.1每接收一个电视频道信号,应采用一副相应频道的接收天线。
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视广播信号源处于同一位时,可共用一副宽频带天线。
接收到的每一个频道的信号质量应满足系统前端对信号质量的要求。
<K5>2.3.3.2当接收信号场强较弱、反射波较多或干扰较大时,使用普通天线不能保证前端对输入信号的质量要求,可采用高增益天线、加装低噪声天线放大器或采用特殊型式的天线。
2.3.4接收天线应符合下列要求:<K5>2.3.4.1天线与天线竖杆(架)应能承受设计规定的风荷载和冰荷载。
<K5>2.3.4.2天线与天线竖杆(架)应具有防潮、防霉、抗盐雾、抗硫化物腐蚀的能力。
用金属构件时,其表面必须镀锌或涂防锈漆。
<K5>2.3.4.3天线在竖杆(架)上调整时,应能转动和上下移动,其固定部位应便、牢靠。
<K5>2.3.4.4天线、竖杆(架)、拉线与支撑、附件应组装便,固定可靠。
2.3.5安装在室外的天线馈电端、阻抗匹配器、天线避雷器、高频连接器和放大器等应具有良好的防雨措施。
2.3.6接收天线的安装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K5>2.3.6.1采用拉线竖杆(架)的安装式时,拉线不得位于接收信号的传播路径上。
<K5>2.3.6.2竖杆(架)和抛物面天线的安装应按生产厂提供的资料和要求设计。
<K5>2.3.6.3天线放大器应安装在竖杆(架)上。
天线至前端的馈线采用屏蔽性能好的同轴电缆,其长度不得大于20m,并不得靠近前端输出口和干线输出电缆<K5>2.3.6.4两副天线的水平或垂直间距不应小于较长波长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2,且不应小于1m。
<K5>2.3.6.5最低层天线与支承物顶面的间距不应小于其工作波长。
~B4~2.4前端B4~2.4前端2.4.1各频道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应按下式计算:<K10><FML=Fml11-17.BMB,1,1,17-6-1><K35>(2.4.1)式中<FML=Fml11-17.BMB,1,1,17-6-10>---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dBμV);<K2><FML=Fml11-17.BMB,1,1,17-6-11>---分配给前端的载噪比(dB);<K7><FML=Fml11-17.BMB,1,1,17-6-12>---前端的噪声系数(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