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指标数据:主要年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统计(1985-2018)
2002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我市各级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GDP千亿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12.4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5.9亿元,增长13.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265元,比上年增加1008元。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
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工业结构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汽车、电子、机械、家电、化工、橡胶等行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
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5:49.3:40.2调整为9.7:50.1:40.2。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出台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成立工业投资控股公司,对46户工业企业进行授权经营。
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乡镇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80%。
公用事业单位改制取得新突破;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启动市级公共支出改革;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有新进展,科大创新成功上市,国风股份配股和国通管业上市方案获审通过。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新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要突破,教育、投融资、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指标数据:主要年份按户籍人口平均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1980-2018)

单位
合肥生产总值
(元/人)
粮食产量
(公斤/人)
棉花产量
(公斤/人)
油料产量
(公斤/人)
肉类产量
(公斤/人)
水产品产量
(公斤/人)
电冰箱产量
(台/万人)
家用洗衣机台/万人)
发电量
(千瓦时/人)
钢产量
(公斤/人)
固定资产投资
(元/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元/人)
财政收入
(元/人)
23.66
25.83
532
1852
3135
9081
905
3139
3034
9720
829
933
2017
6035
288
507
407
1334
96
149
147
171.22
255
1449
3016
11001
803
1928
3416
7206
210
444
965
2907
103
211
594
1631
475
1908
4198
11327
摘编自《合肥
市主要年份按户籍人口平均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1980-2018)
1990
1995
2000
2005
1547
4265
8505
20560
446
364
329
341.9
2.16
4.48
2.81
2.98
47.12
52.5
62.36
75.21
26.78
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指标数据:主要年份全市人口普查基本情况统计(1982-2010)

34.4 9.9 446.7 146.3 50.1 250.3
2010
570.2 298.2 272 174.8 254 172.9 81.1 2.8 570.2 37.7 42.4 441.9 48.3 394.9 87.6 570.2 565.8 4.4 410.2 107.8 280 4.3 18.1
217.6
283.3
未婚
68
84.9
有配偶
133.5
181.3
丧偶
14.6
15.4
离婚
1.5
1.7
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
(人)
大专以上
1574
3333
高中
6282
8444
初中
17307
22781
小学
29703
31121
文盲人口及文盲率
文盲人口
(万人)
88.4
79.6
文盲率
(%)
40.6
28.1
市镇乡人口
指标
合肥市主要年份全市人口普查基本情况统计(1982-2010)
单位
1982
1990
总人口
(万人)
332.8
386.4
男
176
202.8
女
156.8
183.6
育龄妇女(15-49岁)
78.8
105.3
总户数
(万户)
72.8
91.5
家庭户
72.4
91
集体户
0.4
0.5
家庭户规模
(人/户)
4.4
4.1
各年龄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