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祖国的河山;(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过大孤山小孤山》,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3)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欣赏评价(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评价诗歌的价值和意义;(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诗歌创作或欣赏其他相关诗歌;(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更好地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第一篇:《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1、释题: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船的行程。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景点;2.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地理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教学难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景点的风景和特点。

2. 学习(1)第一课时: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小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小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轮廓和植被分布等。

(2)第二课时: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形状和植被类型等。

(3)第三课时: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a.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背景等;b. 介绍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等。

3. 讨论与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和历史背景,并总结出共性和特殊之处。

(2)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4. 拓展与应用(1)实地考察:学生们外出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亲身感受和了解其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考察所得的信息,撰写一篇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文章,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1. 合作讨论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和写作文章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描述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3)了解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生词、句子和语法。

2. 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生态文明观念的阐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法:以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词和句子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讲解生词、句子和语法,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小组活动:划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展开调查研究,如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传说、民间习俗等。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调查成果,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朗读、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简述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图片。

2. 与小孤山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名称由来,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观点,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2. 简述小孤山演变历史,包括地貌变化、植被生长等。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

2. 与小孤山形成和演变相关的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过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4.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包括植被、动物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2. 简述小孤山动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过小孤山大孤山》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小孤山与大孤山之间的游历经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热爱。

1.2.2 作品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景物描写等,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1.2 分析法: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景物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相关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2.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方便学生查阅和拓展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详细讲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1.3 讨论: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1.4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亮点和意义。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20分钟3.2.3 讨论:15分钟3.2.4 总结: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2)体味诗人对家国、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人心境与情感的把握;(3)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2)剖析诗人心境与情感。

5. 欣赏与借鉴:(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2)选取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诗歌鉴赏essay: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4. 创作诗歌:欣赏学生的创作成果,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
1、释题:
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
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
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
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船的行程。

三、具体研读:
1、阅读第一自然段,感悟烽火矶的形象。

2、问题1 :烽火矶的形象特点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

3、诗人如遇此情如见此景该当如何评价?
明确:“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可初步感知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6、问题2:在作者笔下,小孤山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绘小孤山的美景吗?
明确: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引导学生具体展开阐述。

7、那么澎浪屿呢?(问题3:澎浪屿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
8、问题4:第2段除了写小孤山、澎浪屿,还写了别的内容吗?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诗句典故和晚泊沙夹所见(如有学生答及前半部分的传闻轶事、地形防戍也可)。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贾客:商人。

漫狂:胡思乱想。

这两句说,船上的商人举止不要轻狂,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彭郎了。

小姑:江中的小孤山。

彭郎:澎浪矶,在小孤山对岸。

民间将小孤山传作“小姑山”,将澎浪矶谐音为“彭郎”,说彭郎是小姑的夫婿。

这里形容江山秀美,人们不能自禁其爱。

此处引用诗文典故,与本段首句“二山东西相望”照应,引发读者对景致美妙的联想,使景物似乎也带有诗的灵气,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有了思想深度。

沙夹所见
重点写水,此处距小孤山仅一里,空蒙壮观的背景衬托小孤山。

更增添景致之美。

并用细节表达观感。

9、齐读第3自然段。

10、问题5:写大孤山突出了大孤山的什么形象特点?
明确: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11、问题6:第3段在写法上与第2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找出来之后,要求学生划记课后赏析的第4自然段,感悟借鉴游记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