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先生:中学2、学科:思想品德3、课时:14、课前预备:教员预备:1、教员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好实际上的预备,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旧事办公室2005年2月发布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增强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相关实际知识的学习,教学时做到胸中有数。
2、要做好教学资料的预备,如搜集反映民族特征、西部大开发战略、反映民族勾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图片、歌曲、真实资料,教学时做到有理有据。
先生预备:1、搜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西部开工树立或建成的标志性工程的图片、资料等。
2、调查、了解、搜集本地民族勾搭的事例,及本地少数民族的习俗习气。
二、教学课题经过学习,使先生知道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国度,国度的临时动摇和兴盛兴盛要靠各族人民对等互助,勾搭协作,艰辛创业,共同开展;以自己的实践举动维护国度动摇和民族勾搭。
1、增强维护民族勾搭的看法,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习俗习气,以实践举动维护民族勾搭。
2、提高搜集、处置、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艺,学会独立思索、提出疑问和停止反思。
培育运用迷信的观念正确看法和看待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才干,提高与其他民族的同窗交往的才干。
3、知道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国度,我国已树立起对等、勾搭、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国度的临时动摇和兴盛兴盛要靠各族人民对等互助、勾搭协作、艰辛创业、共同开展;懂得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教材剖析:教材位置和内容:本教材是山东版九年级教材第五课〝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二节内容,本课时所要处置的效果是协助先生了解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国度,各民族对等、勾搭,完成了共同兴盛。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庞大的优越性。
从而引导先生增强维护民族勾搭的看法,自觉支持民族政策,以实践举动维护民族勾搭。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原创】《蜡烛》教案设计寺头初中:刘海燕【原创】《蜡烛》教案设计教案背景:教学工作是一项知识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教案设计不能千篇一律,作为一名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课题: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西蒙诺夫的《蜡烛》教材分析: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片战地通讯,文章讲述的是南斯拉夫一位年迈的老妇人在炮火中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一位战死的苏联红军,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结婚红烛点在战士坟前的故事。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那种超越国界的伟大母爱,明确非正义的战争必定失败的规律,从而激发起他们爱好和平,珍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question/35627622.html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查找信息的能力。
2.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战争中伟大的人性,培养学生维护正义、反对战争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感受、分析人物形象。
2.品析文章语言,体会超越国界的伟大情感。
教学方法:视频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出示有关二战视频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就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个感人故事。
屏幕展示并板书《蜡烛》——西蒙诺夫。
/v_show/id_XMjQwMDY4NzMy.html二、多媒体展示介绍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百度链接)/view/310037.htm三、介绍写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教案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3)标出自然段,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课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2)小组讨论交流。
(抓住“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盗匪横行”,“还是坚持”“设法”“竟然”等词句体会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3)练习朗读。
9、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千辛万苦,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他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soft/Previewimg.asp?SoftI板书设计:
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奇人)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4、成就千古奇书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阅读教学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问题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的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发散性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阅读。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参赛教案
教案背: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徐霞客所处年代距今天久远,课前应要求学生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课可以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徐霞客的品质。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问候营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活跃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为新知的出现作好铺垫。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A、个别学生633
(2)教学单词old.
T:Big Ben is in the centre of London. It’s a big tower with four clocks.Is it new?
(2)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敢于用简单的语言准确描述身边景物。
四、教学方法:上课之前我用在网上搜索英国伦敦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片和视频,完成教学目标。听感升华。第四步巩固拓展,分小组展示,然后,应用所学句型,描绘相关伦敦的视/1748838.html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思想品德3、课时:1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发布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加强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时做到胸有成竹。
2、要做好教学资料的准备,如搜集反映民族特色、西部大开发战略、反映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图片、歌曲、真实资料,教学时做到有理有据。
学生准备:1、搜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西部开工建设或建成的标志性工程的图片、资料等。
2、调查、了解、搜集本地民族团结的事例,及本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1、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2、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培养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能力,提高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的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懂得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内容:本教材是山东版九年级教材第五课“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二节内容,本课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平等、团结,实现了共同繁荣。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从而引导学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拥护民族政策,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生物3、课时:第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自由分组,每组2—3人,小组自由选择教师的一个茶叶问题进行调查。
二、教学课题:1、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实验课题《利用校园物候条件开展“学生茶叶种植”的研究》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利用校园物候条件开展“学生茶叶种植”的研究》第一阶段的第一课时内容分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查阅书本、请教家人、访问专家、实地考察等途径调查茶叶的基本特征和种植条件、过程,以及镇江茶叶种植的基本情况,并且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学情分析:参与本课题的学生有11人,都是高一新生,且自愿加入,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茶叶,能说出茶叶的基本特征和种植的基本条件、过程。
了解镇江茶叶的种植情况。
2、能力目标:学会用百度搜索茶叶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并且学会其他调查方法和与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调查茶叶的过程中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教学重点:能说出茶叶种植的基本条件和过程。
教学难点:调查镇江茶叶种植的情况。
教学准备:1、百度搜索茶叶的基本特征和种植条件、过程;实地调查镇江茶叶的种植情况,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成课件。
2、采摘茶的叶、花和种子标本。
3、提供撰写调查报告的网址。
4、明确重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调查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学生自由分组,每组2—3人,小组自由选择教师的一个茶叶问题进行调查。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堂1、多媒体展示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E8 %D2%B6&in=8608&cl=2&lm=-1&st=-1&pn=0&rn=1&di=66585943350&ln=1999 &fr=&fm=result&fmq=1329986102078_R&ic=0&s=0&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2&-1&di88581269925&objURLhttp%3A%2F %%2F2007-12-22%2F20071222223221281_2.jpg&fromURLhttp% 3A%2F%%2Fshow%2F1%2F65%2F8c79cb745ba055a7.html&W1 024&H768&T6810&S264&TPjpg/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E8 %D2%B6&in=8608&cl=2&lm=-1&st=-1&pn=0&rn=1&di=66585943350&ln=1999 &fr=&fm=result&fmq=1329986102078_R&ic=0&s=0&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10&-1&di125123365335&objURLhttp%3A%2 F%%2F20100531%2F1653459_102325052015_2.jpg&fromURLhtt p%3A%2F%%2Fshow%2F1%2F8%2F0d979c57ae49e7cc.html& W1024&H576&T6881&S416&TPjpg/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E8 %D2%B6&in=8608&cl=2&lm=-1&st=-1&pn=0&rn=1&di=66585943350&ln=1999 &fr=&fm=result&fmq=1329986102078_R&ic=0&s=0&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14&-1&di43164624615&objURLhttp%3A%2F %%2F20100702%2F5197836_151434032751_2.jpg&fromURLhttp %3A%2F%%2Fshow%2F1%2F63%2F6c91bc0104213de3.html& W1024&H768&T6902&S282&TPjpg/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E8 %D2%B6&in=8608&cl=2&lm=-1&st=-1&pn=0&rn=1&di=66585943350&ln=1999 &fr=&fm=result&fmq=1329986102078_R&ic=0&s=0&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15&-1&di43553502135&objURLhttp%3A%2F %%2F20100415%2F4509286_212213008715_2.jpg&fromURLhttp %3A%2F%%2Fshow%2F1%2F59%2F293108d4b70cf3cd.html& W1024&H683&T6888&S228&TPjpg2、教师:看完图片后,大家想不想认识茶,了解茶叶的基本特征和种植情况?(三)学生展示调查内容,教师点评1、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展示调查内容。
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思想政治3.课时:1课时4.版本章节:此课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
二、教学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三、教材分析本框题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展开,包括传统文化继承的内容、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和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四部分内容,第四课和第五课探究的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言,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就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而言,创新离不开继承,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所以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前提,由此也可以看出本框题的重要地位。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全面的观点评价传统文化,自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2、能力目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文化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的态度五、教学方法情境表演、探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法等。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百度视频】于丹《论语》/u52/v_NDIyODM0OTE.html【百度文章】/o/2007-03-06/103711349783s.shtml导言:曾经被誉为“超女学者”的《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在北京签售新作《于丹〈庄子〉心得》时,被读者以“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进行“批判”。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教案.docx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回小学2、学科:科学3、课时:第1课时4、教学准备:(1)微机教室,互联网。
(2)课前让学生通过请教、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搜集物质的变化。
(3)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二、教学课题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一一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三、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的发展,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特别是蒸发一课里的糖水,怎样加快蒸发——加热,加到什么程度,两种可能,一种是变回糖,另一种是烧焦了。
当时只是告诉学生烧焦了就不能再变回到糖了,现在我们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解清学生的疑惑。
本单元的知识更是为了学生到达九年级学习化学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从蜡烛的变化开始,引领学习后儿课,其实后儿课就是本课的复习和加深。
四、教学方法我釆取实验教学为主的方针(事实说明一切),借助互联网搜索功能加深学&对本课的认知。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五、教学过程1、导入师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学生发言。
那么我们來看大自然中的其他变化(课件播放视频)。
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我们也看了视频,那么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研究物质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咏高邮——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设计及课堂实录执教学科:综合实践班级:四(2)班一、活动主题在我国2000多个县市中,以“邮”命名的只有江苏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高邮”。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之后,在这里筑高台,置邮亭,取名“高邮”,别名“秦邮”。
高邮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千百年来外籍和本地的历史名人或诗文咏诵,或济世救民,或追求科学……在高邮留下了他们许多为人所景仰的遗踪和人们所骄傲的佳话。
为了激发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热爱家乡风俗人情,树立长大后建设家乡的崇高理想,我们开设了“名人咏高邮”的综合实践课。
二、活动目标1、让学生走近历史,走进文游台,了解高邮的历史文化及名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探索家乡文化的热情。
2、通过参观、收集、讨论、研究、吟诵、摄影、诗歌创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活动准备1、组织一次参观文游台的活动,提供综合实践的基础素材。
学生们参观了秦少游雕像、盍簪堂、四贤祠、丹井寒泉等景观,产生了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的欲望。
2、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分为三个小组(资料收集组、诗词吟诵组、诗歌创作组)。
3、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准备当中。
他们有的查阅相关资料,有的上网搜索信息,有的调查访问,有的学习如何创作诗歌……各小组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4、组织各小组对取得的研究资料进行整合。
主要是交流、筛选、研究、创新等。
四、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组织参观了文游台古迹。
大家还记得我们游览了哪些景点吗?(展示文游台景点图片,勾起同学们的回忆)生:……/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E%C4%D3%CE%CC%A8%CD%BC%C6%AC&in=21278&cl=2&lm=-1&st=-1&pn=175&rn=1&di= 130988776635&ln=2000&fr=&fm=index&fmq=1331525139065_R&ic=&s=0&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175&-1&di130988776635&objURLhttp%3A %2F%%2Fweb_pic%2Fbd1%2Fbig%2F33052.jpg&fromURLhttp%3A%2F%2F %2Fbooks_news%2F9680.html&W370&H225&T7476&S14&TPjpg/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C4%D3%CE%CC%A8%C7%D8%C9%D9%D3%CE%CD%AD%CF%F1%CD%BC%C6%AC&in =15875&cl=2&lm=-1&st=-1&pn=81&rn=1&di=80826563745&ln=760&fr=&fm=result&fmq= 1331270714291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 type=2#pn81&-1&di80826563745&objURLhttp%3A%2F%%2Fyzrb%2Fr es%2F1%2F1%2F2011-08%2F02%2FB04%2Fres03_attpic_brief.jpg&fromURLhttp%3A%2F%%2Fyzrb%2Fhtml%2F2011-08%2F02%2Fcontent_295164.htm&W300&H447&T11843&S132&TPjpg/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C4% D3%CE%CC%A8%CC%A9%C9%BD%B1%B1%B6%B7%CD%BC%C6%AC&in=28821&cl =2&lm=-1&st=-1&pn=12&rn=1&di=37675286745&ln=25&fr=&fm=result&fmq=1331271014 633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pn12&-1&di37675286745&o bjURLhttp%3A%2F%%2Fbaike%2Fabpic%2Fitem%2F969cbf44d458 86a9b2b7dcbd.jpg&fromURLhttp%3A%2F%%2Fview%2F290183.htm&W 200&H150&T11018&S8&TPjpg/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 t&fr=&sf=1&fmq=1331271680480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 ht=&face=0&is type=2&word=%CE%C4%D3%CE%CC%A8%BE%B0%B5%E3%CD%BC% C6%AC&s=0#pn=67/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C4%D3%CE%CC%A8%BE%B0%B5%E3%CD%BC%C6%AC&in=27665&cl=2&lm=-1&st=-1&p n=73&rn=1&di=69215999655&ln=1322&fr=&fm=result&fmq=1331271680480_R&ic=0&s= 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 typ#pn73&-1&di69215999655&obj URLhttp%3A%2F%%2Ftravel%2F2009-12-9%2Ftravel_200912917920 890891.jpg&fromURLhttp%3A%2F%%2Fscenic%2Fscenicphotos_23 79.html&W500&H375&T9748&S36&TPjpg师:通过这次参观,我们初步了解到家乡高邮的悠久历史,文化名人。
课前,我们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了三个活动小组,下面我们首先来听听资料收集组给我们带来什么?(二)、汇报交流生:我是资料收集组的组长——李欣。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上网搜索,调查访问,我们收集到自宋代到当代歌颂高邮的名人有近三十位之多,诗词作品近百篇。
其中最著名的有宋代的秦观、苏辙、陆游,清代的王士徵、王敬之,当代的汪曾祺。
下面就向大家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位及他们的名篇佳作。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
北宋著名词人,元丰进士,文才深得苏轼、王安石赏识,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
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工诗词,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
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其中有描写家乡地形地貌的诗作《咏乡》。
(多媒体出示图片)吾乡如覆盂,地踞扬楚脊。
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
李欣:诗词介绍说我的家乡秦邮,城内地势较高,城外地势低凹,故以覆盂形容,然而与里下河相比,这里还属高处。
西临万顷大湖,水天相连,呈现出一幅天然的画面。
还有描写古运河秋月夜景的诗作《秋日》。
(边说边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师:秦少游是大才子,虽异地为官,但对家乡高邮别有一番挂念之情,真是难得呀!你们还知道哪些歌颂高邮的名人?生:我是资料收集组的王佳慧,我向大家说一说王士徵(1634—1711),原名王士祯,字子真,号渔洋山人,山东桓台人,清代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留有描写才华横溢的秦少游与仪表堂堂的苏东坡在湖北黄州饮酒赋诗,感叹文游台虽经几次毁坏,但他们的文章与江河一样,千年万载流传着。
由我们组的徐靓背诵一下,与大家共赏。
国士无双秦少游,堂堂坡老醉黄州。
高台几废文章在,果是江河万古流。
师:我国古代的确有不少志士仁人或诗或词描写我们美丽的家乡高邮,赞美古老的运河,不仅仅有高邮籍的,还有许多外乡的,接下来我们就跟随诗词吟诵组的同学来感受一下外地名人眼中的高邮。
生:我是诗词吟诵组的秦华源,今天,我给大家吟诵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高邮别秦观》。
(古诗投影)蒙蒙细雨湿邗沟,篷底安眠昼拥裘。
知有故人家在此,速将诗卷洗穷愁。
秦华源:请大家跟我念一遍。
生:全体诵读《高邮别秦观》。
秦华源:你们知道诗中的故人是谁吗?生:秦观。
秦华源:大家身为高邮人,肯定都去过蝶园广场吧!在广场的东南角有一明朝建筑——魁星楼,清代江苏兴化人李光国曾到此一游,即兴作诗《题高邮魁楼画壁》,下面我们吟诵组所有成员来为大家朗诵一遍。
(多媒体出示魁楼图片及诗句)/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 t&fr=&sf=1&fmq=1331527281085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 ht=&face=0&is type=2&word=%B8%DF%D3%CA%BF%FC%C2%A5%CD%BC%C6%AC&s=0#pn=168天风莽荡吹魁斗,巨笔高擎文曲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