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图式

合集下载

皮亚杰的认知基本概念

皮亚杰的认知基本概念

皮亚杰的认‎知基本概念‎(一)、图式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 一词)。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在生理水平‎上,图式“绝大多数的‎程序是遗传‎获得的"。

它们可以区‎别作用它的‎无数刺激和‎由之产生的‎感觉,并将其结合‎到某种结构‎中。

在认识水平‎上,图式可以代‎表一个分类‎系统,这一系统使‎它能够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创造、改造。

由于存在这‎样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图‎式组织,认识主体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皮亚杰得出‎结论:适应是内部‎图式与外部‎环境进行斗‎争的结果。

它体现了环‎境的威力,也体现了图‎式的能动作‎用。

皮亚杰把认‎识图式的发‎展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const‎r ucti‎o n}。

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

就这一意义‎而言,皮亚杰客体‎结构是主体‎建立的。

随着主体认‎识图式的发‎展,对客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为‎客体的建构‎。

认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

皮亚杰认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图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主体的‎作用尤为重‎要。

(二)、同化(assim‎i lati‎o 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象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幼儿园思维天地:认知图谱学习方案

幼儿园思维天地:认知图谱学习方案

幼儿园思维天地:认知图谱学习方案1. 概述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认知图谱学习方案正日益受到重视。

幼儿园是孩子们最初的教育社会化环境,如何为幼儿提供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教育体验成为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2. 认知图谱学习方案的概念认知图谱学习方案是一种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教育方法,旨在帮助幼儿建立起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将知识点与概念进行有机整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创造力。

3. 认知图谱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在幼儿园教育中,认知图谱可以被用来辅助教师们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通过引导幼儿建立起主题相关的知识网络和概念框架,认知图谱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当教师要教授幼儿有关植物的知识时,可以使用认知图谱帮助幼儿建立起植物生长、结构、功能等方面的认知框架。

4. 认知图谱学习方案对幼儿的价值认知图谱学习方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系统、深入的学习体验。

通过不断地扩展和升华认知图谱,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具体的知识,还能够培养自主思考、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认知图谱学习方案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方式,特别适合幼儿园阶段的教育。

它帮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系统性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认知图谱也能够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6.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对认知图谱学习方案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其对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认知图谱的应用,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深度的学习体验。

认知图谱学习方案为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是幼儿园思维天地中的一把利器。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认知图谱能够为更多的幼儿带来积极的成长体验。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对于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中的感知与知觉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感知与知觉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感知与知觉理论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而感知与知觉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并加工、组织、解释和理解这些信息的过程,而知觉则是指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意义上的处理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中的感知与知觉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实践。

一、感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感知是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觉和对感觉进行加工与解释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经典的理论和概念用于解释和理解感知。

其中,感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包括感觉器官、感觉阈、感觉适应和感觉常规性等。

感觉器官是我们感知外界刺激的器官,比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

通过这些感觉器官,我们可以获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信息。

感觉阈是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的最小强度,超过或低于该强度我们才能感知到刺激。

感觉适应是指感觉器官长时间接收到同一刺激后的适应过程,我们对该刺激的感知会减弱。

感觉常规性是指外界物理刺激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我们感知的影响相对较小。

此外,感知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经典的感知理论,如感知心理物理学、图像组织理论和感知的顶-下处理模型等。

感知心理物理学主要研究感觉到刺激的强度与感觉到的强度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概念包括绝对阈和相对阈。

图像组织理论关注感知过程中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主张人们在感知中会通过整合局部特征来构建整体认知。

顶-下处理模型则指出,感知过程从感觉器官开始,经过低层次的感觉处理,逐渐发展到高层次的认知处理。

二、知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意义上的加工和理解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感官信息的处理,还需要依靠前期的经验、期望和注意等心理过程的参与。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觉理论与概念被用于解释和理解知觉。

知觉过程的基本概念包括知觉组织、知觉判断、认知图式和知觉辨别等。

知觉组织是指对感官信息进行整合和组织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能够从杂乱的感觉输入中提取出有序、连贯的知觉。

认知能力培养教案

认知能力培养教案

认知能力是人类进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教育教学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将这种认知技能传递给下一代。

然而,认知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难度各有不同,因此,需要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本文将基于这一前提,提出一份认知能力培养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培养更好的认知能力。

第一阶段:认知图式认知1.目的:通过认知图式,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2.教学内容:a.认知图式的定义和类型。

b.采用认知图式的好处和意义。

c.实际案例应用:帮助学生绘制自己所学知识领域的认知图式。

3.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课堂练习、案例讲解。

4.教学评价:课堂练习结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第二阶段:注意力控制1.目的:通过专注训练,增强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2.教学内容:a.注意力控制的定义和特点。

b.注意力控制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

c.实际案例应用:提供不同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控制能力。

3.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个人练习、课堂评价。

4.教学评价:练习成果评分和课堂表现评价。

第三阶段:问题解决能力1.目的: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a.问题解决的定义和基本流程。

b.案例讲解:提供不同类型的案例,帮助学生感性学习。

c.问题解决模型:提供标准的问题解决模型,帮助学生理性学习。

3.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练习。

4.教学评价:评分和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解决能力和思考深度进行评价。

第四阶段:创造力培养1.目的:通过不同形式的创造性练习,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内容:a.创造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b.提供不同形式的创造性练习。

c.创造性思维技巧:提供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练习。

3.教学方法:实践型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

4.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创造的成果进行评价。

结语本教案中所提到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主旨。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性地进行调整,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改进。

图式的名词解释

图式的名词解释

图式的名词解释图式(Schema)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记忆中的一种结构,是个体对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框架。

图式通过对过往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帮助人们理解、解释和记忆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物体、场景和事件,而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会有所不同。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动物,有的人可能会立刻想到“猫”,而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是“狗”。

这是因为我们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了关于“猫”和“狗”的不同图式。

图式的形成是在我们与外界的不断交互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时,我们会将它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和匹配,以便理解和识别它。

一旦我们形成了这个新事物的图式,我们就能够更快地辨认和处理类似的情境和信息。

图式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我们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当前目标相关的事物上。

例如,当我们想要购买一款新手机时,我们不会去关注汽车的广告,而是会更多地留意与手机相关的信息。

这是因为我们的手机图式指导着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与手机相关的事物上,更容易做出决策。

图式还能够影响我们的记忆和思维方式。

当我们将一个新的信息与已有的图式进行连接时,新信息便更容易被记忆和理解。

例如,当我们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时,我们会试图将新的概念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这种将新的信息与已有图式进行连接的过程被称为主动编码。

通过主动编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然而,图式并非完全固定不变的。

当我们遇到与已有图式不符的信息时,我们可能会产生认知冲突。

这时我们需要调整和修正图式,以适应新的信息。

例如,当听到一只会说话的狗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我们的狗的图式通常不包括说话的能力。

但在接受了新的信息后,我们可能会改变图式,重新定义狗的概念。

总的来说,图式是我们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它通过对过往经验和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记忆各种事物和现象。

记叙文写作的内容图式 (2016.8)

记叙文写作的内容图式 (2016.8)
穿过深夜安静的停车场,也穿过了我的 青春岁月。时光悄无声息地从指尖滑过, 掩埋了我所有的喜怒哀乐,我像幽灵一 样在天地之间不知疲倦地穿梭着,寻找 着我无法控制的生活。 点评:每一句都意图明确指向集中,要 么反映“忙碌”,要么反映“不快乐”, 其他内容一概滤掉,显得非常精辟,有 力地支撑了内容式的具体化。
它总爱幻想,沉浸于美梦中。 老婆婆来时,它已经是初长成美人。 它努力地挺直身子,甩甩头发,希 望被老婆婆注意,而且成为第一个 被掰下的玉米棒。可是老婆婆的影 子在它面前晃了一下就过去了。它 有些伤心。老婆婆走了,裙兜间多 了几个在它看来连火杆都不如的玉 米棒。
优化:提高作文质量
定向叙述能力培养,使记叙文内容出 我每天都行色匆忙地穿过这个城市 现目的性强,避免旁逸斜出的状态。 的大街小巷,穿过人声鼎沸的汽车站, 《忙碌与快乐》 内容图式:
记叙文写作的内容图式
认知:认知内容图式
点: 表示某个具体的对象或情境,可以用较小的圆圈呈现。 线: 表示一定的过程,可以用线条呈现。
面: 表述一定的范围,可以用相对较大的圈圈呈现。
认知:认知内容图式
《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 三味 书屋
《变色龙》
将军家 的狗
将军家 的狗
不是将 军家的 狗
将军家 的狗
不是将 军家的 狗
认知:认知内容图式
明线:华老栓买药给华小栓治病。
鲁迅《药》双线结构
暗线:革命家夏瑜被杀害,自己的血被卖作治病的药。
《包身工》
三个大圆分别表示起床、早餐、上工三处场景;
三个小圆表示场景中的重点人物,如卢柴棒;
三个线条表示每个场景后穿插的关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 结果的说明。
应用:学会图式应用

认知ABC理论

认知ABC理论

认知ABC理论认知ABC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 理论。

ABC来自 3个英文字的字首。

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 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

RET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那些发生了的事情使我们感到难受。

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忧伤,我们会认为是别人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焦虑、受挫或忧伤,我们倾向于责怪自己的处境。

然而,正如埃利斯指出的那样,并不是人和事让我们喜悦或悲伤--它们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刺激。

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

为了阐明这一理论,埃利斯提出了“A-B-C”模型:A代表“前因”(antecedent)(引发反应的情况)。

B代表“观念”(beliefs)(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尽管我们倾向于责怪“A”(前因)造成了“C”(结果),其实是“B”(观念)使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

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你约会要迟到了,你感到很着急。

A:前因:约会将要迟到C:结果:焦虑,烦躁,开车鲁莽你感到焦虑(C),不是因为你将要迟到(A),而是因为你认为自己必须守时并且担心迟到的后果(B)。

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感到焦虑的典型观念包括:“我必须守时。

如果我迟到,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

从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从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从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指语言中具有某种文化含义的词,它们带有客观世界及其内在属性与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文化负载词在不同语言之间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和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极具挑战性,这就需要翻译者运用专业的理论技能来完成翻译工作。

认知文化图式理论(Cognitive-Cultural Schemata Theory)就成为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理论基础,它能够帮助翻译者对比语言和文化,把握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并将其准确翻译出来。

认知文化图式理论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图式理论基础上的系统性文化理论,它借鉴了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框架,如概念、知觉、形象和语言,将它们与特定的文化概念结合在一起,探讨文化如何通过语言及其他文化媒介传播,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认知文化图式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文化图式、图式表达与文化归纳。

文化图式是文化的一种普遍而抽象的表述,它反映出一种文化的概念、象征、价值及其相关活动;图式表达是文化图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包括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形式;文化归纳是以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文化图式中的概念和价值,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翻译者在比较语言和文化的层面上弄清概念,了解不同文化的概念差异,从而进行准确的翻译。

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者可以先分析文化图式,尤其是该词指代的文化概念及其相关的图式表达,然后再尝试进行文化归纳,从而把文化负载词翻译成更精确准确的形式。

以英语中“spring”为例,它不仅表示季节,还表达“朝气蓬勃、新生力量”的文化概念,象征着新开始、重生和复苏。

因此,当翻译为中文时,除了表示某个季节的字面意思,翻译者还应考虑更深层次的文化概念,比如“春天”,来表达该词的幽雅、开朗文化内涵。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任务艰巨且复杂,但认知文化图式理论能够做到帮助翻译者对比文化差异,理解其文化潜台词,并最终准确翻译出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图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刚刚接触到一个新的陌生的事物时,总尝试着借助自己脑海中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对该事物作出解释。

这种借助于以往的经验知识的心理认知过程,便涉及到了“认知图式”的问题。

一、认知图式的含义
什么是认知图式?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认为,认知图式是“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拓扑结构)(鲁忠义,199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认知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皮亚杰,1981)。

简而言之,图示就是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脑海中原有的一个解释框架。

其实,人脑对信息客体的认识方式就是认知图式,或者说,人脑对信息客体的选择、整合和理解的方式就是认知图式。

(蒋永福.刘敬茹,1999)图式往往包含了对认知对象的整体概念,包含了通过经验知识而对事物概念的理解。

当我们用图式去解释认知对象时,首先必须调动图示中的体现着认知对象典型属性的“原型”,进行宏观的把握。

然后借用图式中体现着认知对象特殊属性的“范例”,就形成了对一个事物的微观把握。

通过对图式中“原型”与“图式”的调用,我们就对认知对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图式对认知的作用
由此看出,图式对我们认识某一事物有着显著和深刻的影响。

图式是认知活动中个体先存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对于认知活动影响很大。

这种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注意、编码、提取。

(1)注意:图式对注意的影响是指图式指导我们关注什么样的信息,即图示影响着认知对象的选择。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但并不是每件事物都能让我们留意,也存在着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这便与认知图式紧密相关。

一般情况下,与图式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我们关注并进入我们的意识。

但同时,与图式极度不一致的信息因格外突兀也会很容易的进入我们的意识。

作为确定对象的框架,个体认知图式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图式内若无相关的机制或结构,某些事物即使是呈现在个体面前,也很难成为他的对象。

再美的音乐也不能成为正在为饥肠辘轳而忧心忡忡的穷人所欣赏的对象。

个体认知图式决定着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指向,规定着他去注视什么、忽视什么。

个体认知图式的选择功能不仅使人对某些事物不愿意看,而且往往是根本看不到。

个体认知图式规定着人的视野的阔与狭,眼界的深与浅。

(陈世友:2010)
(2 编码:经过“注意”过程进入我们脑海里的信息是杂乱无章的,这是我们就需要对折线信息进行整理储存,即一个整合的过程。

这个整合的过程需要人脑来完成,必然离不开图示的影响。

这很容易理解,我们通过观察从身边的环境中捕捉到众多的信息,这时我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过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一定会受到认知图式的影响,这个整理过程都会依照我们的认知图式而进行,不同的人在不同认知图式引导下进行着整合,最终整合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3)提取:提取就是指使用储存在脑海中的信息来对认知对象做出解释,即得出认知结果。

关于认知结果的实质,一般认为是个体对客观对象的能动的反映、建构(陈先达:2003,155),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一般而言,人们更倾向于报告与他们的图示一致的信息。

同时,个体对一件事物的最终认知一定是融入了个体对事物的解释,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这种认知结果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由此,主观因素中一定带有个体认知图式的影响。

(三)、图式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以上主要讨论了认知图式对认知过程的影响,那么图式会对个体的认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图式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友两方面,有积极的也有着消极的影响。

首先来看一下它的积极影响。

认知图式为我们认识一个新的认知对象提供了一个模板。

在认知过程中,迁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

迁移一般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潘菽:1983,114)而且,迁移的根本条件就是要一个模板,即需要认知图式,没有良好的认知图式,迁移就难以完成。

因此,认知图式将更有利于认知事物。

然而,认知图式有着两面性,认知图式也有着不足与弊端。

认知图式是一个主观的东西,那么在对事物作出解释时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有可能会背离事物的本质,所以在反映的时候会有违事实。

人们都有一种倾向,不希望改变自己的看法,所以图式一旦形成就很难该变,就很容易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刻板的思路,则认知僵化,一方面认知会出现错误;另一方面,会导致人思想的呆板,缺少创新性思维。

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在认识同一事物时就会产生不同观点看法,一个人严格按照自己的认知图式进行解释时,就会忽视他人的观点,会导致隔阂以及个人武断。

认知图式的形成是人思想的本能,每个人都一定会有着认知图式而且各不相同。

个体要学会利用认知图式进行足够的客观公正地认知。

参考文献:
(1)陈世友.图式对个体认识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
(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5. (3)鲁忠义.认知图式与知识获得[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4)蒋永福、刘敬茹.认知图式与信息接受[J].图书馆建设,1999,(0)3. (5)(瑞士)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