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抗震设计启示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如下:
1. 学校建筑: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将学校建筑与避难场所相结合,其中公立学校约90%有避难场所功能。
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推出了“校舍补强计划”,对中小学校舍及体育馆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抗震加固。
抗震加固的主要特点是从整体抗震性能出发,找出最薄弱环节,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抗震加固。
例如采用增加斜向钢支撑、屋盖水平拉结措施来增加建筑物强度,采用柱子外包钢或增大截面等来控制构件变形。
2. 体育馆建筑:美国主要采取的抗震加固措施是将体育馆外墙的填充墙改为钢板剪力墙以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并在与墙相连接的径向钢梁的连接节点上增加梁腋板以提高节点抗震能力,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能。
此外,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体育建筑主要为砌体结构,规模较小,承重形式单一,未考虑抗震设防。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建筑师。
住吉的长屋案例分析

住吉的长屋案例分析住吉的长屋是一座位于日本大阪的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日本国宝级别的建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建筑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本文将对住吉的长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建筑特点、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启示。
住吉的长屋建筑风格独特,其采用了传统的日本古建筑风格,包括木质结构、斜屋顶、榻榻米等元素。
长屋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经得起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展现出了日本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同时,长屋的内部布局合理,起居空间与储藏空间相互配合,使得整个建筑既实用又美观。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日本古代建筑的特点,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除了建筑风格,住吉的长屋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
据历史记录,长屋建于日本奈良时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长屋见证了日本社会的变迁,承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长屋的建筑风格、装饰图案、传统习俗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对于研究日本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长屋被列为日本国宝,并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住吉的长屋对当代建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长屋的木质结构和斜屋顶设计在抗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为当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长屋的内部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了空间,这对于当代城市建筑的空间规划和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另外,长屋的传统装饰图案和建筑风格也为当代建筑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创意,使得建筑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总之,住吉的长屋作为日本国宝级别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启示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长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的精髓,同时也可以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长屋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日本 地震 措施

日本地震措施引言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由于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汇处,日本经常受到地震的侵袭。
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潜在危害,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地震措施,包括地震预警系统、建筑物抗震设计和灾后救援等。
本文将介绍日本在地震方面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日本人民生活的影响。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日本地震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系统由日本气象厅和日本地震研究所联合开发,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来预测地震的强度和到达时间。
当地震预警系统检测到地震前兆时,会向公众发送警报信息,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运作原理是基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具有两种类型:纵波和横波。
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地震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测量纵波到达时间来预测地震的强度和到达时间。
虽然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并不多,但对于日本这样地震频繁的国家来说,这段时间足以让人们采取应对措施,例如躲避掉落物品、停止运行电梯等。
地震预警系统在日本的应用非常广泛。
除了向公众发送警报信息外,该系统还与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相连,例如电力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和工业设施。
当系统检测到地震前兆时,会自动触发相关设备的保护措施,以减少地震对这些设施的影响。
抗震建筑设计在日本,抗震建筑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法规要求和建筑标准。
日本政府和建筑行业制定了一系列抗震建筑标准,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
抗震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减震”和“消震”。
建筑物的结构和基础需要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以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
常见的抗震设计措施包括使用橡胶垫、降低建筑物的重心、采用交错排列的柱子等。
此外,日本还规定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级。
抗震能力等级分为五个等级,根据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和使用用途划分。
高等级的建筑物需要经过更加严格的抗震设计和检验。
抗震建筑设计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住宅、商业建筑还是公共设施,都需要符合抗震建筑设计标准。
日本的防震措施

日本的防震措施概述日本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一个岛国,经常受到地震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种自然灾害,日本政府和民众采取了一系列的防震措施,以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这些防震措施包括建筑物设计、灾难预警系统和紧急撤离计划等,使得日本在地震灾害中有较高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设计日本在建筑物设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防震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尽量减少破坏。
一项关键的措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建筑物内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和横梁,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建筑物还经过了地震工程师的详细计算和设计,以确保其能够承受一定强度的地震。
另外,许多建筑物还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层或隔震装置,将地震的能量转移到隔震层上,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种技术在大型商业建筑物、桥梁和重要的公共设施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灾难预警系统日本拥有先进的灾难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提前发出地震警报。
这个系统利用了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差异,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来判断地震是否会达到某个区域,并向该区域的居民发出预警信息。
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在地震发生前短暂的时间内提醒人们采取行动,还可以触发自动停止电梯、关闭燃气等安全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紧急撤离计划在地震发生时,日本政府提倡民众采取紧急撤离的措施,以确保整个社区的安全。
日本的城市规划中,有大量的疏散设施和紧急避难所,供居民在地震发生时避难使用。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还定期组织防灾演习,提高居民对地震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在紧急撤离计划中,日本还注重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照顾和保护。
特殊的疏散设施和设备被设置在社区中,以确保这些群体在地震发生时也能够迅速安全地撤离。
后续灾害应对除了上述防震措施之外,日本还注重地震后的灾害应对。
日本政府和民众经过长时间的紧急演练和建设,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灾后救援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紧急救援队伍、医疗救护网、食品和物资储备等。
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拓展知识1-6】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1)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分别对应于以50 年超越概率63% ,10% 和2% ~3% 的地震作用。
UBC 1997 抗震设防目标是“避免结构倒塌和人身伤亡”,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即以50 年超越概率10% 的地震作用,地震设计重现期为475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IBC 2000 的抗震目标是“每个结构和结构部分,包括永远附在结构上的非结构组件、结构支撑物和附属结构都要设计并建为可抵抗ASCE 7 所指地震移动产生的效应”,而ASCE 7的抗震目标是“为设计、建造抗震建筑提供参考标准”。
其地震设计重现期是50 年内超越概率2% 的地震作用,重现期为2 500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2)场地分类场地是决定地震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按照场地土的剪切波速,GB50011—2010 将场地土分为Ⅰ~Ⅳ四类,UBC 将场地分为SA ~SF 五类,相应于IBC 的A ~ F 五类。
表1.1中是其对应关系。
IBC,ASCE 7 和UBC 均指出“如果场地的土壤特性具体信息不充分,不能确定场地的级别,则划分其为D 类场地”。
表1-1. IBC(ASCE 7),UBC和GB50011-2010的场地类别(3)地震反应谱曲线GB50011—2010 根据全国各地地震烈度的不同,把全国分为6,7,8,9度四个设防烈度区,并把地震分为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个水平,给出相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并按近远震,分为三个地震设计组,和场地类别结合,给出特征周期T g。
根据αmax和T g给出反应谱曲线。
UBC 将全美国各地按照其烈度不同,分为5 个区,按烈度从小到大依次为0 度区、1 度区、2A 度区、2B 度区、3 度区和4度区。
对应不同的震区,有不同的震区影响系数Z,UBC 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图1.*。
日本建筑抗震

日本建筑抗震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东京都都厅( Metropolitian Government Building)日本设计师,丹下健三在1986年设计的东京都都厅,耗资1569亿日元。
其主要结构形式为:铁骨构造、铁骨钢筋混凝土构造、钢筋混凝土构造结合体;在总层数达到51层之高的前提下,地上48层,地下3层;总高度:243.4m。
经历了二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竖立在日本首都东京。
独户、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积层橡胶不起作用。
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这样可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
弹性建筑:东京电通大厦(Dentsu Tower)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
阻尼器由螺旋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的颠簸日本早就不用砖头盖房子了,五彩缤纷的“瓦片”是塑料制成的。
日本民用建筑的“墙体”多是“整体结构”,就是一大块儿、一面整体的“墙”。
这些墙体结构的内部是类似石棉一类的充填物。
日本各城市都在“防震建筑”上大做文章,有的城市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使建筑物本身结构有了弹性,能抗7级左右地震。
局部浮力:京王饭店日本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普通抗震结构把建筑物的上层结构与地基分离开,以中间加入橡胶夹层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撑建筑物。
相比之下,“局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
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
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
6到8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最大可以达到5秒以上。
因此,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
日本防灾教育成功的案例(2篇)

第1篇一、引言防灾教育是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能力的重要手段。
日本作为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其防灾教育体系完善、成效显著。
本文将以日本防灾教育成功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功经验,为我国防灾教育提供借鉴。
二、日本防灾教育成功的案例1. 日本幼儿园防灾教育日本幼儿园防灾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从小培养防灾意识。
日本幼儿园在孩子们入园时,就会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让孩子们从小树立防灾意识。
(2)开展防灾演练。
日本幼儿园定期组织防灾演练,让孩子们熟悉逃生路线、掌握逃生技能。
例如,在地震发生时,孩子们会迅速躲到桌子下,用书包保护头部。
(3)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
日本幼儿园会定期向家长发送防灾教育资料,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防灾教育,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2. 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课程设置。
日本中小学将防灾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如《防灾体育》《防灾生活》等课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防灾知识。
(2)防灾演练。
日本中小学定期开展防灾演练,包括地震、火灾、台风等,让学生熟悉逃生技能和自救互救方法。
(3)防灾教育周。
每年4月,日本各地都会开展防灾教育周活动,邀请专家、志愿者进校园开展防灾知识讲座、互动体验等,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
3. 日本企业防灾教育日本企业防灾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企业内部培训。
日本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防灾培训,内容包括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的应对措施,提高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应急演练。
日本企业会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包括地震、火灾、洪水等,确保员工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
(3)与社区共建。
日本企业会与周边社区共建防灾减灾体系,共同开展防灾演练,提高整个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三、日本防灾教育成功经验分析1. 政策支持。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防灾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防灾基本计划》《防灾教育大纲》等,为防灾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日本救灾的资金保障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写在日本3.11特大地震之后

日本救灾的资金保障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写在日本311特大地震之后西南财经大学冯俏彬李洪侯东哲日本近日发生了高达90级的强烈地震。
据称,这是日本历史上有地震观测记录以来最大级别的一次地震,也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
地震发生后,全世界都在电视上目睹日本政府救灾。
给我们的印象是,面对这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整个日本从政府到民间,都是紧张但不混乱,灾民情绪也比较稳定。
笔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日本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经历过多次重大自然灾害考验的灾害管理体系和制度,尤其是财政支持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此进行介绍,以期对我国的应急财政建设有所裨益和启发。
一、日本的财政救灾日本实行地方自治,全国共有47个都道府县,都道府县中进一步划分为市町村,由这两层地方公共团体担负自治功能。
因此日本财政救灾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责任不论是行动责任还是资金责任主要或者说首先在都道府县一层,中央政府当然进行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但显然是靠后一步,并不过于靠前指挥甚至替代地方政府。
这在以下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一)资金准备。
灾害预算。
日本各级政府预算都设有专门的灾害预算。
以年为例,中央政府层面的灾害预防占总支出预算总额的5%;资料显示,近几十年来日本政府各年度防灾预算绝对额逐年增长,从1963年的198077亿日元,增长到2009年的2089542亿日元,涨幅近20倍。
防灾预算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的研究、灾害预防、国土保全、灾害重建等四个方面,其中国土保全占了近一半的预算,科研方面的预算上一个十年上升很快,目前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从目前的情况看,灾害预防的部分增长很快,2009年时高达318%,但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呈明显下降趋势。
地方政府层面。
根据灾害救助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必须每年按照在本年度的前三年的地方普通税收额的平均值的5作为灾害救助基金进行累积。
资料显示,到2002年,这一灾害救助基金已累计积累至110亿日元,其中60亿日元存放在国家财务省资金运用部和银行,另有49亿日元购买成各类储备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