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3456

合集下载

小学学生科学教学论文4篇

小学学生科学教学论文4篇

小学学生科学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个关于磁铁的单元,其中第3课讲的是“磁铁的两极”,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为此,教材安排了“研究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的实验活动,通过在条形磁铁上取五个不同部位分别悬挂回形针,记录每个部位所能吸住回形针的最多个数,从而比较出磁铁上什么部位磁力最强,进而认识磁极这一概念。

然而,这种实验方法是存在问题的:第一,仅仅通过检测条形磁铁上五个部位的磁力大小就贸然得出磁铁上什么部位磁力最强的结论是不严谨的,在学生还没有掌握磁铁磁性特点时,只有不间断地检测磁铁每一个部位的磁力大小,才能真正得出磁铁上什么部位磁力最强的结论。

第二,学生在条形磁铁上悬挂回形针时,条形磁铁靠中间部位的回形针容易被磁铁两极吸引,不能很好地稳定悬挂在检测部位,实验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操作。

第三,这种方法需要学生小心地逐个增加回形针,耗时较长,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失败的概率较高,效率低下。

为了克服现有教材中实验方法的不严谨、操作难度大、耗时低效等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简易磁力计方案,用简易磁力计对条形磁铁各部位的磁力进行全面、快捷的检测,使“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的问题得到严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解决。

那么,这个简易磁力计运用的是什么原理?怎样制作呢?下面,我进行详细介绍。

一、工作原理我们在平时很容易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把一个指南针放置在桌面上,指南针会慢慢静止下来,指针指向南北方向,不管怎么放置,指南针总是指南北方向不变,这是指南针的特点。

但当我们拿出一块磁铁去靠近这个指南针时,会发现这个指针发生了偏转,而且磁铁离得越近,指针偏转得越厉害。

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指南针指南北的特性,使指针发生了偏转呢?那是因为指南针受到了地球磁场以外其他磁场的干扰,也就是靠近它的那块磁铁的磁场的干扰。

又是什么原因使指针的偏转幅度不同呢?那是因为指南针受到磁场干扰的强度不同,磁铁离得越近,指南针受到磁场的影响越强,指针偏转角就度越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小学科学教学的意义、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意义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发现、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

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合作意识等综合素养。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

一方面,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知科学。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策略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策略应该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并观察现象,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估方法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估方法应该多样化,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反思能力。

五、小学科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被重视和解决。

首先,有的学校和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一些小学科学教材内容过于简化、生活化,缺乏科学性和体系性。

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提供更具挑战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精选5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精选5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

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

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

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

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

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

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

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

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

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

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菁选(通用6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菁选(通用6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菁选(通用6篇)小学科学小论文篇一科学,是一个既新奇又深奥的的知识;科学是一个可以创造辉煌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书中的科学知识非常吸引我的眼球,还有一些科学小制作更是让人惊叹不已,最让我值得称赞的是他们发现探索科学的精神。

他们每个人对事物都能进行仔细地观察,从而发现科学的奥秘。

我也有自己的探索和发现一天,我在家门口看见一团黑黑的东西和一个绿绿的、长长的东西,我手忙脚乱地跑回家里拿放大镜,我一看,傻了眼,原来,一只毛毛虫在向一群蚂蚁打架呢!我想:蚂蚁这么小,能斗赢它吗?过了一会儿,几只硕大的蚂蚁爬到了它的身上,一口咬住了它,它尽管奋力挣扎,但还是被蚂蚁咬死了。

因为蚂蚁齐心协力,所以最终取得了胜利。

蚂蚁怎么召唤同伴?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仔细观察蚂蚁的全身。

发现它头上有一对小黑点,我想:这个是什么?我经过上网查看,才知道这对小黑点是蚂蚁的触角,它可以用来传递信息,蚂蚁就是这样传递信息的。

一次,我发现我家的狗在地上吐着舌头,我以为它饿了,便拿了一块肉骨头来喂它,可是我无论怎么催它,它就是不吃。

我想:既然不吃那它要干什么?我带着这个疑问,打开电脑一查,原来它吐出舌头是为了排汗。

科学给予了我不少乐趣,让我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

从今以后,我要更加认真学习,更加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积累自己的科学知识,创造自己的科学制作。

小学科学小论文篇二今天,我爸爸带我去我叔叔家玩。

我特别高兴,因为每次我去我叔叔家,我都能玩我表弟的许多新玩具。

我的表弟比我大几岁。

他总能带来一些我们从未见过的东西,让我们大开眼界。

当我到达我叔叔家时,我表弟不在那里。

我等了很久他才回来。

他一看到我,就神秘地对我说:“给你看一个魔术。

”表哥把我拉到厨房,拿出一瓶可乐,拧开盖子,把它放在水槽里。

然后他从口袋里拿出我们通常吃的薄荷糖,拿出一颗放在瓶口上。

他对我说,“站开点,小心喷到你身上。

”我心想:一瓶可乐有什么可怕的,但我还是向外走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3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3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3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篇一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

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

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

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学业评价:123456(论文)

科学课学业评价:123456(论文)

科学课学业评价:123456徐剑摘要一个宗旨: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个依据: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教材,依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三个板块: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四个原则:人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综合化原则,多元化原则。

五个策略: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特长评价和基础评价相结合,以基础评价为主;统一评价和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批评评价和激励评价相结合,以激励评价为主。

六个工具:探究记录卡,学习评价表,科学日记,调查问卷,书面试卷,科技作品。

关键词评价科学课评价是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环节,科学课如何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这是当前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研究的。

对此,笔者针对农村小学,提出“一二三四五六”看法,作为对科学课学业评价的粗浅认识。

一个宗旨《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学业水平的评价,无论采取何种方法,书面测试也好,口头测评也好,其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一个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个依据设计科学评价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教材。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是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并将《科学课程标准》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

科学评价如采用书面测验,命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现用教材,否则脱纲离本的测试,既测不出学生真实水平,又远离了科学课程的宗旨,是不可取的。

二是依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现行科学课是从三年级开设的。

从认知水平说,中年级学生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思考问题仍然主要依赖于具体形象思维。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这时学生抽象思维只是初步的,很不成熟,具体形象思维仍占较大的优势。

科学课对学业测评要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否则测评的信度、效度不大,如有人对四年级学生科学概念检测,用了两个判断题:“电子比原子小”和“抗生素能够杀死病毒”,学生正确率只有19.7%和18.1%,这是因为学生思维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对于比较抽象而又无法亲身体验的科学概念,检测它们难度很大,谈不上有什么信度和效度。

小学科学教育论文(5篇)

小学科学教育论文(5篇)

小学科学教育论文(5篇)学校科学教育论文(5篇)学校科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但是,我们也发觉“校本教育科研”领域中的“浮躁”、“跟从”、“虚空”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明显。

或许是由于受社会其它因素的影响吧,中学校教科研自身的价值及广阔老师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方面都消失了明显的“偏差”。

因而学校教科研工作失去本有的严厉与“安静”,表现出科研缺少针对性、制造性、操作性和广泛的群众参加性,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进展。

中学校校本教育科讨论竟该如何定位?如何使学校校本教育科研更趋“实在、管用、有效”,使之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进展发挥应有的、正确的引领和促进功效?这必需引起广阔实践工的正视和反思,也需要我们缜密思索并仔细解决。

一、在启动和组织“校本教育科研”的动机上,必需淡化“功利”学校启动和组织教育科研必需先端正并明确目的。

中学校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学校教育进展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代表性的三个特征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也就是说中学校的课题讨论必需从身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来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找“题”,从胜利的教育教学阅历中命“题”,从老师自身课堂实践的冲突冲突中定“题”。

只有这样,老师在科研实践中才能渐进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学艺术。

这才会使中学校教科研布满生气与活力,并在符合“科学性”与“方法论”的前提下学校的科研氛围日趋深厚。

事实上,目前学校教育处于一个的确需要实践工讨论的阶段。

有好多实践性的问题应当说大家都了解,但却都不知道怎样去解决。

比如择校问题,同学早熟“交友”、盲目追随偶像、考试,还有同学进展性评价方面的问题等。

但中学校校又不同于特地的教科研部门,广阔老师更不同于专业教科研工作,不行能也不应当要求走专业化讨论的路子。

但是老师却有自己的“别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独具优势——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富有共性的成百上千同学,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绚丽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风景,还有那年复一年常见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活动,以及由此积淀并内化的丰富而厚实的阅历体会和感受体验。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篇)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或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观察中来。

二、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探究解决方案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XXX单位:XXX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研究科学知识。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一、注重基础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基础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例如如何使用实验器材、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

二、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验设计,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研究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复兴小学严光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小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

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

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一一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

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
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小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小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小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

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

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
展的历史。

”②但是传统教学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小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小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

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小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小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

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